人們在生活中總能碰到各種各樣的“瘋子”,他們的思維千奇百怪,正常人完全沒有辦法與他們溝通。他們有的過于頑固執著,不聽任何人的勸告,有著撞上南墻也不回頭的個性;有的沉迷瘋狂的幻想,想象自己被害與被愛,幻想著別人的背叛對自己的傷害,然后毫無邏輯可言地傷害別人和自己。這些都是他們失去理智的表現。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他們患上了偏執狂,又稱妄想癥。他們通常頑固到只信任自己,偏執到瘋狂。這類病癥包含忌妒妄想癥、被害妄想癥、被愛妄想癥、身體畸形恐懼癥。患者們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不可自拔,他們跳過真實可信的證據,運用自己幻想出來的沒有邏輯的證據來證明自己是對的,并做出各種瘋狂的舉動。
之所以會出現這些偏頗的行為,是因為理智正在離他們遠去,瘋狂的想法占據了他們的大腦,使他們行為失常了。
千萬別和固執的人講道理
在生活中,總有一些性格偏執、固執己見的人。有時候,這種個性存在一定的積極性,畢竟只有堅持才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但有時候,這種性格的人會讓人感到無奈,明明別人已經對他再三警告前方是一片黑暗,可他還是一意孤行。不僅如此,這類人往往還非常多疑,認為別人不想讓他成功,把別人的勸告當成誤導,死板又固執,直到自己走到終點,發現無路可走時,才明白別人的話是對的,但這時一切已無法挽回了。
美國情景喜劇《生活大爆炸》的主人公謝爾頓便是一位“固執天才”,他是美國常春藤學校加州理工大學物理系的高材生,智商超過180,獲得了一個碩士學位以及兩個博士學位,這樣的成就令普通人望塵莫及。但就是這樣一位優秀人才,瘋狂地迷戀漫畫和機器人,甚至到了將別人的勸告都當成耳旁風的地步。
事實上,謝爾頓迷戀漫畫和機器人是有原因的。因為家庭和他本人在情商上的發展并不完全,謝爾頓的心理年齡與實際年齡不符,在心情不好或者情緒低落的時候,非常需要身邊的人耐心地哄他安慰他。且年幼時的高智商低情商使受到了其他小朋友的欺負,并就此留下了童年陰影,導致他長大后非常害怕看到人們爭吵或是打架。
在生活中,謝爾頓展現出了其固執的一面,比如他總是喜歡將衣服用疊衣板疊起來;長期背著一個土黃色的挎包;穿衣服時,喜歡將短T恤穿在長T恤外面,T恤上的花紋通常都是卡通人物與科幻人物。他在這些事情上不聽從身邊朋友的勸告,一直我行我素。
這樣的人在生活中較為普遍,他們總是自命清高,在他們的信念中,自己永遠是對的,有時候會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完全沉溺在自己的世界不可自拔。謝爾頓會將別人的冷嘲熱諷視為夸獎,他的性格非常直率,說起話來口無遮攔。與他人發生爭執時,總有一大堆理由將錯誤扔給對方。他在劇中的一段對白,將他的性格完全暴露了出來:
謝爾頓看到佩妮在哭,直接就問:“你為什么哭?”佩妮告訴他,是因為自己太傻了。謝爾頓聽后告訴佩妮,他也經常哭泣,不過不是為了自己傻才哭,而是哭別人太傻,那些人蠢得讓謝爾頓感到悲傷。
這些言語如此直接,半點委婉都沒有。這類人總是備受爭議,喜歡他們的人愛他們的直率,不喜歡他們的人則厭惡他們的固執,甚至感覺他們簡直不可理喻。為什么對固執的人會出現兩種極端的態度呢?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視角進行解釋。第一,這種固執的性格非常極端,沒人能在他們大腦中加入自己的觀點,他們一直都堅定地走著自己的路,沒有外物能夠動搖他們的心智;第二,悅耳的永遠都是“拐彎抹角”的好話,固執的人太過直率,口無遮攔,容易得罪人;第三,人們本性中存在著會將自己喜歡的東西或人向好的方面描述,將不好的一面無視,對待討厭的則會放大自己的厭惡,并希望周圍的人也能夠和自己保持在同一戰線。因為這些原因,使得人們對固執之人的評價存在諸多爭議。
固執之人總能讓人啞口無言,他們的思維方式總是令人無法理解,跟他們講話只會讓我們自己陷入糾結。同時,與他們接觸的時候又不能太過較真,因為他們完全不理解,也不屑理會他人的情緒與觀點。
永遠不要低估妄想癥的“想象力”
在以前,醫生會用偏執狂稱呼“偏執狂”與“妄想癥”這兩種病癥,現代精神病學出現之后,醫生就將妄想癥從偏執狂中分化出來,用妄想癥稱呼被細化的精神疾病。
“妄想癥”又稱妄想性障礙,患上該病癥的患者沒有其他精神疾病,只表現出抱有一個或多個脫離現實的妄想,對邏輯混亂的結論深信不疑的癥狀。
這類患者雖然沒有其他精神病癥或精神分裂病史,但他們的感官會出現幻覺,例如視覺、觸覺性幻覺。對于妄想癥,有很多臨床表現:關系妄想癥患者總會把一些與自己無關的東西扯到身上來,他走路時,如果經過的人正在悄聲說話,他就會認為這些人在小聲地嘲諷他、議論他、甚至詆毀他,他沒有辦法面對人們的議論,便拒絕與外界接觸,將自己封鎖在家中;被害妄想癥患者總是認為別人會害自己,并無時無刻都處在這種惶恐中;罪惡妄想癥又名自罪妄想,患有這種妄想癥的人會認為自己是十惡不赦的壞人,動輒就認為自己犯下了致命的錯誤,需要用勞動改造或法律制裁讓自己得到救贖。
現在,醫學界對妄想癥病因的研究資料掌握得并不是很全面,目前可以確定的病因有兩種:第一,生理因素。它可以分成兩個方面:首先是遺傳,同屬于一個家族的家庭成員出現多疑猜忌、忌妒的性格特征的比例較其他人要高;其次,人因受到傷害而發生病變,例如頭被劇烈撞擊,酗酒導致的大腦神經受損,甚至艾滋病也能導致妄想癥的出現。醫生和相關心理學家猜測,妄想癥是顳葉或邊緣區受到創傷或多巴胺能神經細胞過度活躍造成的。
第二,心理因素。很多精神專家在說明人患有妄想癥的心理因素時,都會強調同性戀、自戀以及投射的說法。弗洛伊德認為妄想是先從人們的同性戀期退化,并且最終固定在自戀期上,對同性戀不被世俗所容許,從而投射到精神上,形成多疑、反叛的心理。
不管是生理原因還是心理原因,都會給一個人的理智帶來重大影響。
一位母親在遭受喪子之痛后就瘋了,她瘋狂地認為自己的孩子還沒有死,手中時常摟抱著孩子生前穿過的衣服,對著衣服或玩具自言自語,好像孩子從未離開過。這樣的故事不只存在于電視劇中,也發生在現實生活中。實際上,這就是一種理智受損,是人類腦部某一部分受到外力的重擊,或情感上受到刺激,使得心智受到蒙蔽的結果。母親失去孩子,使得她在情感上受到了嚴重的刺激,進而產生了“妄想”。這種源于情感受損沖擊的妄想癥又名“繼發性妄想癥”。
這種妄想癥往往形成于已經存在的心理障礙之上,它是錯覺、幻覺或情感引發的。比如人在感動、恐懼或心情低落、情緒高漲、興奮等情況下,又或者是強烈愿望的驅使下,都有可能引發這種妄想。等到情緒平穩或愿望不在時,妄想的癥狀就會自然消失。所以,現實生活中的妄想癥不需要前往醫院就診便可自行痊愈,這是患者們打破情感牢籠,走出心理障礙的結果。
在醫學上還存在著“原發性妄想癥”,它是與“繼發性妄想癥”相互對應的。患有這種妄想癥的病人大部分是精神分裂者,所以,醫生進行精神分裂的診斷起著重要的作用。原發性妄想癥是在人們沒有準備的前提下突然發生的,所幻想出來的內容與患者生活的環境或發病時所處的環境沒有因果聯系,病人發病的狀態有著非常明顯的妄想體現。
現如今,妄想癥的治療主要依靠藥物,輔以心理治療,能夠保持理智清醒是至關重要的治療前提。
忌妒妄想癥——婚姻中潛在的“無形殺手”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麥克在家中看到電視劇里男主角出軌的劇情時,竟將自己的妻子當成了對方出軌的對象。從這一天起,每當妻子出門回來,他都會問她去哪里了,是不是與電視劇中的男主角到外面約會?懷疑的最初階段,麥克只是偶爾打罵,但是發展到最后,妻子被他打得渾身傷痕,不得不到醫院就診。
在整個過程中,麥克的表現主要如下:
一次,他的妻子剛剛回到家,還沒來得及換衣服,就被麥克拖入浴室,他將妻子的頭按進馬桶里,還把放在餐桌上的威士忌潑到妻子身上。他大聲狂叫:“你為什么又出去找那個男人,難道他比我帥嗎?為什么總是不聽勸告?!”
妻子剛剛與朋友聚餐回家,麥克就沖到她面前,抓著她的衣服問:“你打扮得這樣漂亮,是不是又跟那個男人去約會了?”即便妻子明確否認了麥克的質問,但麥克就是不理會,他一心認定妻子與那個男主角發生了婚外情。
某一天,妻子剛剛下班回來,麥克又指責她外出偷情。妻子忍無可忍,告訴他那都是假的,不要整天幻想那些不存在的東西了。結果麥克在妻子去廚房做飯的時候,將她剛剛換下來的衣服剪成碎片,口中還念念有詞,他要讓妻子再也不能穿著這身衣服去偷情。
像這樣的事情,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醫生了解情況之后,告訴麥克的妻子,麥克患上了“忌妒妄想癥”。患上這種妄想癥的人會在自己腦海中臆想伴侶出賣自己,從來不理會伴侶的解釋,無論有什么正當理由,在他們看來都是狡辯。
患有忌妒妄想癥的人普遍會對自己的伴侶或者喜歡的人進行嚴密監控,并對他們的舉止、行動做出毫無根據與邏輯的猜測。在得不到想要的答案時,這些患者就會表現出過激行為,給自己和伴侶的生活帶來困擾。
忌妒妄想癥的另一個稱呼是奧賽羅癥候群,屬于病態思想。患者總會幻想著自己被伴侶背叛,這種猜測和指責在多數情況下是毫無理由的,且完全沒有事實依據。忌妒妄想癥的患者大多受到過情感的背叛和傷害,他們沒有辦法對這段痛苦的經歷忘懷。因此在開始一段新的情感后,他們就會變得疑神疑鬼,總懷疑枕邊人是否會如以前的愛人一般背叛自己。為了不再遭受到情感的傷害,他們便在沒有實質證據的前提下不斷地追問、指責對方,試圖用自己的方式阻止幻想出來的背叛事件的發生。
病患在指責愛人的時候,從來沒有想過去收集證據,而是通過自己的幻想,加工出一些毫無邏輯的證據,以此來證明愛人出軌。例如丈夫看到妻子打扮漂亮端莊地出門上班,便認定這是妻子出門與別人約會的證據,并且依照這個證據責罵上班回家的妻子,指責她對自己不忠。
患有這種妄想癥的人往往克制不住自己的猜疑,為了證實自己是正確的,他們有時會悄悄尾隨愛人,監視他們的一舉一動。在跟蹤過程中如果發現愛人與其他人談笑風生,病患就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甚至會上前與人發生肢體沖突。
醫學界學者在整理“忌妒妄想癥”的臨床資料時發現,患有“忌妒妄想癥”的大部分都是男性,年齡在40歲到50歲之間,病史中沒有精神疾病的資料記載。他們在發病時沒有任何預兆,只是憑感覺認為妻子出軌,然后想方設法地去臆想證據,又通過這些所謂的證據進一步加強對妻子的懷疑。
正如上文所述的麥克,他不僅懷疑妻子出門偷情,還認為妻子與男主角在自己出門時在家中偷情。所以,他每天回家都會檢查房間東西的擺設位置,特別是臥室與衣櫥,檢查被褥、妻子的衣服是不是還在原來的位置。如果位置改變,那么迎接妻子的就是一場不可避免的責罵與毆打。
麥克不遺余力地想要證實自己的猜測與妄想,認為妻子的言行舉止與出軌有著密切聯系,不停地檢查、不斷地尾隨監視。但這些猜測只是麥克的妄想,在實際生活中,他的妻子從來沒有和男主角約會,出軌完全是莫須有的罪名。
“忌妒妄想癥”嚴重者會伴隨病患一生。當然,也有例外,當病患的另一半再也無法忍受這些無端的猜疑以及因猜忌所引起的家庭暴力時,便會提出分手并離開患者,這種妄想就會隨之煙消云散。
患有“忌妒妄想癥”的病人在人格發展上存在缺陷,他們對待愛情的觀點是完全占有式的愛,無法容忍愛人對其他人存在愛意,哪怕是朋友之間的情意也會被他們解讀為愛情。因此,他們為了愛,會做出過激的行為,特別是在伴侶的社會地位高過自己,擁有更為廣闊的交友空間時,他們潛意識中便認為伴侶會在以后拋棄自己,精神上便會產生極度的不安全感。為了緩解這種不安,他們會猜測、懷疑、質問、責罵,甚至以尾隨、跟蹤、監視伴侶的方式來介入伴侶的生活與工作。他們內心渴望得到愛人的關懷,希望自己永遠都被愛,但是他們不明白怎么去愛人,不知道如何將自己心中對伴侶的無限愛戀表達出來,只能用這種既極端又錯誤的方式獲得對方的關注,希望通過這種方法將伴侶控制在自己身邊。
患有“忌妒妄想癥”的病人有著強烈的占有欲,他們的行為天真得像個孩子,認為自己的東西只能是自己的,絕不能讓其他人染指。就像小朋友搶奪玩具,搶到手對他們來說就是成功,會在精神和情感上產生滿足感。
但實際上,這種行為所產生的結果往往會事與愿違,他們的愛人大都無法忍受這種窒息的禁錮,最終導致愛情走向終結。
戀愛中的魔鬼與天使:占有與分手
沒有安全感的忌妒妄想癥患者心中感受不到愛的甜蜜,可他們卻希望能夠時時刻刻生活在被愛的環境中。他們或者在幼年時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愛,或者在情感和精神上遭受過嚴重的傷害,因此希望把那些他愛的人都緊緊地纏在身邊,讓他們每時每刻都在自己能夠看到的地方。
普通人同樣存在這種占有欲,畢竟處于愛情中的人不可避免地都會產生嫉妒的情感,只是沒有忌妒妄想癥患者那樣病態。從嫉妒的程度上來說,每個人都有對愛人的占有欲,希望愛人的眼中總會浮現自己的身影。這種占有欲雖然自私,卻是以愛為前提,并沒有過激的行為。它不像妄想癥患者,以愛的名義做出瘋狂的舉動,并傷害愛人。相互信任,彼此之間保持一定自由空間,不干涉對方的工作和交友自由,這才是真正的愛,而不是如妄想癥患者那樣去監視、控制,企圖讓對方的世界只有自己一個人。
美國曾上映過一部電影,名字叫《戀戀書中人》。男主角是一個在家中創作的作家,名為卡爾文,他很有創作天賦,所創作的每一本小說都是暢銷書。在電影中,卡爾文在為自己的下一部小說準備資料,準備將自己心中完美的“維納斯”創作進去。本來這只是根據卡爾文的想象創作出來的人物,但是有一天,卡爾文發現自己家中多了一個美貌的女孩,她和自己在小說里創作出來的“維納斯”長得一模一樣。卡爾文感到非常震驚,不過他認為這只是自己的幻覺,所以并沒有理會這個突然出現的女孩,仍舊如以前一樣出門和女士約會。被創造出來的女孩看到他拋下自己跟別人約會,感到非常生氣,不過卡爾文并不在意這個虛幻女孩的心情,直到他的朋友出現并看到了這個女孩。卡爾文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不是虛幻,自己心中的女神走出了小說,來到了他的身邊,這讓卡爾文大喜過望。他不停地為之前忽視女孩的行為道歉,希望取得她的諒解。最后,女孩看到卡爾文態度誠懇,就原諒了他,于是他們開始了愉快的生活。
可之后的生活并沒有卡爾文想象得那么美好,女孩剛剛被創造出來的時候,她的全世界只有卡爾文。但隨著交際圈子開始擴大,她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她的眼中又有了其他人,也變得不再事事依賴卡爾文。卡爾文不能容忍這種事情的發生,女孩是他創造出來的,所以他在小說中將女孩的性格重新設定,讓女孩變成自己希望的那樣,事事依賴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沒有辦法離開他,發展到最后,女孩已經無法獨自出門了。
卡爾文這時才感覺自己的所作所為有些過分,于是他在小說中將女孩恢復了正常。不料,被卡爾文傷害過的女孩心中痛苦萬分,產生了離開的念頭。可是卡爾文并不想愛人就這樣從生命中離開,他非常憤怒,卻又不知道該怎樣挽留心愛的人。他告訴女孩,她沒有辦法離開,因為她是由自己創造的,只要他一落筆,女孩一生就只能待在他身邊。女孩并沒有理會卡爾文,她將自己的東西收拾妥當,然后毫不留戀地準備離開。這個時候,卡爾文憤怒地開始創作,他在小說中讓女孩留下,女孩便真的沒有辦法走出房間,她每次靠近房門,都會被一堵無形的墻阻止。女孩質問卡爾文,為什么不能夠放她離開,卡爾文大聲狂喊著:“你的生命是我給的!你的全部都是我的!”女孩并不相信他說的話,卡爾文就用實際行動向她證明。
卡爾文在小說中寫什么,女孩都會按照小說內容做,讓她哭便哭,讓她笑便笑,女孩感到痛不欲生。但是卡爾文并沒有停止寫作,他已經陷入被愛人拋棄的憤怒中,他讓女孩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說著我愛你,情緒非常激動。
故事到了最后,卡爾文放走了女孩,他沒有再用小說控制她。最終,卡爾文明白了什么是愛,愛不是占有,而是彼此信任,給對方留下自由生活的空間,只有彼此忠誠、互信,愛情才能長久。
人們只有明白了愛情的真諦,才不會讓嫉妒占滿我們的心靈,讓猙獰爬上我們的臉龐,甚至成為一名“忌妒妄想癥”患者。
被愛妄想癥:一個屬于自己的“世外桃源”
美國第四十任總統里根在任期間曾經被美國的一所工會邀請,為工會的代表們講話。講完話后的里根準備離開會場,他當時面帶笑容,并不時地和圍觀的人群揮手打招呼。在一旁等候的記者快速圍上來對他進行采訪,白宮新聞秘書想要代替總統回答問題。就在這個時候,人群中突然跑出一位金發的年輕人,他毫不猶豫地拔出手槍,朝著里根的方向射擊。里根身邊的特工沖向襲擊者,用自己的身體為總統擋住襲擊,最后里根受了輕傷,被趕來的救護車送到醫院救治。這個案件的襲擊者欣克利因此名聲大噪。
欣克利為什么要去刺殺總統?在他被捕后,人們從他口中得知了真相,原來他刺殺總統只不過是想讓自己喜歡的女演員朱迪·福斯特能夠愛上自己。朱迪·福斯特因為出演電影《出租汽車司機》中的妓女而聞名全美,電影中描述了出租車司機為了得到妓女的愛慕,就前去刺殺總統候選人的故事。欣克利觀看了這部電影以后,非常喜歡福斯特,他也像其他影迷一樣,給福斯特寫信、打電話,并在福斯特沒有回應的情況下,對她百般糾纏,希望能夠與福斯特近距離接觸,但是都沒能如愿。福斯特的種種表現都已經說明她并不認識欣克利,也不想與之接觸。可是欣克利卻不這樣認為,他認為福斯特是愛他的,只是因為某些原因無法將這種愛慕表現出來而已。所以,欣克利覺得自己必須做點什么,讓福斯特下定決心將他們的愛戀公布于眾,因此他像電影中所演的那樣襲擊了總統。后來,經過醫生診斷,確定欣克利患有“被愛妄想癥”,他的所有表現都是這種妄想癥的發病癥狀。
被愛妄想癥是非常罕見的心理病癥,患者會陷入正在與一個人談戀愛的妄想中,這個被妄想對象的社會地位一般要比病人高很多,是病人仰慕或者崇拜的對象。但是這種愛戀是沒有辦法公之于眾的,病人會將對方不經意的動作當做一種愛情的信號,認為這是獨屬于他們兩人的秘密,即便是簡單的問話也會被幻想成為甜言蜜語。這種心理疾病還有另外一個稱呼——克雷宏波癥候群。
患上被愛妄想癥的人在行為上非常怪異,他們喜歡躲在暗處偷偷地觀察、臆想,悄悄地跟在他所妄想的對象身后。世界上有很多知名的明星都曾經有過被患有被愛妄想癥的人糾纏和跟蹤的經歷,例如馬丹娜、琳賽·羅韓、凱瑟琳·澤塔·瓊斯、梅爾·吉布森、格溫妮絲·帕特洛等等。
法國電影《安琪狂想曲》就講述了這一病癥。在劇中,美術學院的安琪愛上了一位心臟科醫生路易克,并在知道他有妻子的情況下與他糾纏。也許是因為愛情的甜蜜醉人,導致安琪在素描課上畫的不是模特而是路易克,安琪臥室的墻面上也滿是路易克的畫像,她全心全意地對這段愛戀付出,從未奢求路易克也能像她一般付出所有。安琪的朋友認為她的付出并不值得,但是愛情就是如此魅力無窮,讓人對未來充滿憧憬。這時,安琪期盼已久的機會來臨了。
路易克的太太意外流產之后不告而別,使得路易克心情極為沮喪。為了放松心情,他答應與安琪出外郊游。這個約會讓安琪興奮不已,赴約當天,她精心打扮自己,并打點好了一切,但令人失望的是路易克并沒有赴約,安琪在約定會面的地方等了整整一天。安琪的朋友勸她放手,可是已經近乎瘋狂的安琪并沒有聽從勸告,反而更加堅定了要守護愛情的決心。愛情已經讓安琪陷入癡狂,她為了路易克能免受女病人的控告,動手殺死了女病人。不幸的是,這反而使得路易克背上了謀殺嫌疑,而他的太太表示相信他,并回來支持他。兇殺案反而促成了夫妻二人和好如初,安琪因此陷入絕望,她不能接受這樣的結局,于是便在家中開煤氣自殺,但被鄰居路易克救活。奇怪的是,他們兩個人好像從未見過一般。原來,路易克從未與鄰居安琪相識、相愛,這一切都是安琪幻想出來的,并沒有在現實生活中發生過。
電影《安琪狂想曲》中的安琪,實際上患有“被愛妄想癥”。研究表明,患有這類精神疾病的患者年齡普遍在18至25歲之間,其中女性患者的比重更高。“被愛妄想癥”的產生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相信自己戀愛了,每天都生活在被愛的氛圍中,而且在被問到是誰先愛上誰時,會斬釘截鐵地回答是對方先愛上自己,并對自己表白。
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們患上被愛妄想癥呢?
渴求被愛的隱晦之意便是缺乏關愛,正因為沒有人愛他們,所以他們才迫切需要別人的愛,他們把自己放置在滿是愛的世界中,這個世界是他們幻想出來的,他們在這里是被需要的,也會得到渴望已久的關懷,感受著虛幻的美好。畢竟幻想出來的世界都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制造出來的,比實際生活更美好、更幸福,別人能夠看到自己的能力,他們不再是現實生活中那個沒有存在感的“透明人”。于是,他們就這樣徜徉在溫暖的世界中,分不清什么是現實、什么是幻覺。
每一個被愛妄想癥患者都在自己的世界中過著屬于他們的美好生活,實際上,我們都知道這不過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安慰。如此一來,他們的眼中再也沒有寬廣的世界,只剩下虛幻。他們沒有辦法正視自己的渺小和平庸,也無法接受別人對自己的任何評價,無法預知的未來和現實生活的真實都令他們感到恐懼,最后只能聽從命運的擺布。
患上這種心理疾病的人,性格大都內向、自閉、安靜,并且缺乏關愛。為了得到幻想中的關愛,他們把自己對愛的渴求放在了被他們崇拜的人身上。這些人的社會地位較高,在普通人眼中就是完美的化身,但患者作為普通人,是無法擁有這份愛情的。為了緩解這種愛而不得的痛苦,他們開始幻想,在大腦中將那些不切實際的東西串聯起來,為了讓幻想更接近真實,他們開始跟蹤、監視,絞盡腦汁與愛慕的對象接近,哪怕對方只是一個微笑,也足夠讓他們瘋狂想象。他們就是這樣自卑又渺小,在渴求愛的道路上逐漸扭曲自己。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但如果總生活在幻想中,那就是逃避責任。我們可以暢想美好的未來,也可以想象甜美的愛情,可是現實與想象是有差距的,我們不可能永遠想象不切實際的未來。所以,我們要學會放下,學會堅強,用積極的姿態面對真實的人生。
關起門來與世界為敵——被害妄想癥
斯皮爾伯格是一位聞名世界的電影導演,他拍攝的電影票房強勁,一貫存在著過硬的號召力。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就是這樣一個聲名赫赫的大導演,在坊間卻有傳言說他有精神疾病——患上了“被害妄想癥”。
據傳聞說,他每時每刻都會為自己準備一輛方便逃生的座駕,還要求身邊的助理對各種自然災害都制定一個完美的應對方案;這種被害的妄想甚至還擴散到擔心員工會遭遇不測上,于是便為員工發放各種逃生的應急裝備;他還擔心自己的商業秘密被別人竊取,要求所有的劇本都必須加密;為了防止談話的內容被人偷聽,他在自己的辦公桌上安裝樹脂玻璃。
據醫生分析,斯皮爾伯格這種程度的被害妄想癥是妄想癥中最常見的。這類患者在性格上存在著各種缺陷,他們或敏感多疑、或自負驕傲、或自戀張狂,又或者愛好幻想。這些人的性格各不相同,但是卻有著類似的遭遇,這顆疾病的種子大多來源于幼年時很少從父母那里得到關愛,無法與人有良好的溝通等。
此類患者走在馬路上,往往會懷疑與自己擦身而過的人在說自己的壞話,回家的路上有人在跟蹤、監視自己,妄想著自己可能會被殺害或者已經受到了侵犯,導致精神極度緊張,惶惶不可終日。倘若他們的精神被自己的妄想逼到了極限,為了擺脫這種被殺害的恐懼,他們甚至會用自殺的方法尋求解脫。所以,這種妄想癥患者必須盡快到醫院就診,不然可能會發生不可挽回的悲劇。
醫生卡爾·賈斯伯斯在與妄想癥病人交流時,發現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妄想癥患者多少存在一些被害妄想癥的癥狀,這些患者會向醫生表示有人要殺害自己,毫無邏輯地向醫生訴說自己的恐懼。
那么,被害妄想癥是怎樣產生的呢?
生活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對現實的失敗,很多人為了逃避這種挫敗感,會暫時逃往自己設計的虛幻世界,并在那里幻想自己的成功。但是幻想終究只是幻想,這些人終歸還是要面對現實。為了逃避責任,他們會將自己的失敗歸結為外界的迫害,認為周圍的人不想看到自己功成名就,所以聯合起來采用陰謀詭計謀害自己。
事不關己的生活常態在被害妄想癥患者的眼中是不存在的,幻想出來的恐慌生活時刻都在侵蝕著他們。有學者在社會各個階層中隨機抽選出500人進行問卷調查,并對這些問卷進行總結,發現人際關系過于敏感的人,會在旁邊的人議論時將自己帶入到話題中,認為他們是在背后詆毀自己,感覺所處環境到處充滿了仇恨自己的人。這些人總是有一些異于常人的生活與內心經歷,他們真正懼怕和幻想的并不是我們能夠直觀感受的,現實生活所帶來的壓力使得他們對身邊人的一舉一動產生了誤解,甚至是可怕的妄想。就像斯皮爾伯格一樣,他時刻處在聚光燈下,被狗仔隊跟蹤,再平常不過的隱私都會被放大。這種禁錮的環境使他的精神高度緊張,以至于對周圍的環境開始產生恐懼心理,進而擔心自己的安危。
正如美國電影《楚門的世界》中,男主角楚門生活在大眾的監視之下惶惶不可終日一樣,一些被害妄想癥的患者將自己視作楚門,幻想被身邊的人利用和欺騙,甚至被謀害。這種荒唐至極的妄想被學者稱為“楚門妄想癥”。
由于懼怕周圍的環境和人,被害妄想癥患者更傾向于待在家中。可即便如此,他們也不得安寧,害怕有人會到家中殺害自己,于是每天都會檢查房間,無數次地打開和鎖死門窗。這種焦躁使他們無法安心睡眠,他們害怕在睡夢中被人殺死,也害怕睜開眼睛的時候,床邊站著一個舉著刀子的人準備捅死他們。他們被這種幻想折磨得筋疲力盡,但是卻又被自己的幻想驚醒,再也沒有辦法入睡,整夜的失眠便開始了。
而更讓人擔心的是,失眠會導致病情惡化。因為無法入睡,他們的脾氣變得更加暴躁,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不安,他們嘗試與人聊天,但又懷疑聊天對象是故意安排并有意針對自己的,或者想要竊取自己的秘密來要挾自己等等,造成了惡性循環。所以,失眠是被害妄想癥的發病表現,同時也是病因之一。
被害妄想癥患者有一套共同的思考方式,即“jumping to conclusions”(JTC),直譯過來就是:思維跳躍,沒有開頭、過程,只有結論。被害妄想癥患者的很多想法都毫無邏輯可言,他們只相信自己幻想出來的結果,大部分患者都有JTC的癥狀。
JTC癥狀最主要的表現就是思維邏輯混亂,卻仍舊認定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絕不相信任何人的言論。因此,患者的親友想用嚴謹的現實證據來說服患者是不可能的,他們的大腦中只有自己的幻想。
生活中不乏喪失希望的失意者,他們對未來的道路感到迷茫和恐懼,并將自己的失意歸結為別人對自己的陷害。有些經歷過被跟蹤傷害的事件的人,即便事情結束,也會留下揮之不去的陰影。這些人精神緊張,只要有點風吹草動就會忐忑不安,覺得有人要害自己,最終跌落在妄想癥的邊緣。
JCT的產生是否與患者的邏輯思維能力缺失和記憶損失存在關系呢?
知名精神病學家D.弗里曼在被害妄想癥患者中挑選了200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患者的邏輯能力、思考能力、智力、記憶力進行測試,最后發現思維能力越混亂的患者記憶力就越差,能夠接受外界正確信號的能力也就越差。沒有足夠的外界信息,他的邏輯思維能力就被擱置,這時候,幻想便成為了思想與思考的唯一來源。
被害妄想癥患者只相信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如果你試圖勸告他,那么,他會認為你就是想要謀殺他的人,會將你的所有舉動都扣上居心不良的帽子,并在腦中飛速幻想,認為自己已經進入了被陷害、被攻擊的陷阱中。而你拿不出任何證據證明自己是無辜的,因為在被害妄想癥患者面前,你永遠都是可疑分子。
該類患者的妄想會一遍一遍地進行下去,就像一個深不見底的深淵。更可悲的是,在被害妄想癥最初發病時,并不會引起太大關注,身邊的人只會認為他有些過于多疑敏感。直到這種妄想程度加重,出現不能安眠以及無法正常交流的癥狀時才會引起重視。
這種妄想癥的治療是很復雜的,藥物和以心理干預為手段的治療方法只適用于一小部分人群。我們能做的,就是給身邊的人更多關愛和關心,盡最大努力將此疾病扼制在早期。
你知道嗎,“愛美之心”有時也很可怕
日本有一個名為櫻子的女孩,患上了“身體畸形恐懼癥”,一年有超過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整形醫院度過的,她認為自己奇丑無比,沒有辦法與自己喜歡的男孩子并肩而立。為了得到心愛之人的愛慕,她開始瘋狂整容。實際上,櫻子小時候是一個非常可愛的小女孩,但小伙伴之間逗嘴時說了她一句:“我不想和你這個丑八怪做朋友!”從此,“丑八怪”三個字就深深印在了櫻子心中。櫻子成年后便開始熱衷整容,將自己整張臉整得面目全非。但她認為自己還是不夠美麗,一直在向整形醫院詢問進一步的整形計劃,并為整形花費了大筆的費用。可惜的是,無論她整成什么樣子,她喜歡的男孩子都沒有注意到她。
櫻子不甘心,她將父母位于東京的住所賣掉,準備用這筆錢再一次整容。但這個時候,櫻子的父母再也無法忍受她的瘋狂行為了,他們將她送進了精神病醫院接受診治。東京醫科大學醫院的醫生給出了鑒定書,上面寫著櫻子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即“身體畸形恐懼癥”。
什么是“身體畸形恐懼癥”?
“身體畸形恐懼癥”又名丑形幻想癥、美麗強迫癥,簡稱“BDD”。患上這種病的患者總認為自己身體上的某個部位不完美,或許他們的樣貌和身材并沒有明顯的殘疾,或者只是存在一點瑕疵,但他們的思想卻認為自己是丑八怪,并且因為自己的不美麗而時常陷入痛苦。
患者過于看中外在的美丑,又極度夸張了自己身體的丑陋。他們認為整形能夠消除這些丑陋,但是并不徹底,于是一次又一次地對身體部位產生不滿,并頻繁前往整形醫院,但這仍舊沒有辦法滿足他們對美麗的追求。
患上這種病的人并不只有普通大眾,還有一些明星。也許在我們眼中他們已經很完美了,但是在他們自己眼中,自己的身體仍然存在缺陷。他們如櫻子一般對自己姣好的面孔和魔鬼身材感到不滿,希望通過一些手段來改變,這使他們陷入對身體不滿的恐慌中而無法自拔。
身體畸形恐懼癥的患者大部分是女性。為什么女孩子更在意外形呢?首先,性別本身決定了女孩子更在乎容顏;其次,這是歷史上存在的社會觀念造成的。從古至今,社會觀念對女孩外貌的要求就比較苛刻,它也是男子選擇妻子的重要標準。我國有“女為悅己者容”的古語,也證明了容貌的重要性。
現在很多女性為了取悅別人也非常注重儀表,尤其是容貌,為了變得更加美麗而前去整容。當然,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們不能說想變漂亮就是有精神疾病,只有過分在乎容貌,并瘋狂為此改變的人,才有可能會患上精神疾病,這些人不管容顏美貌還是普通,都會認為自己奇丑無比。
我們對身體畸形恐懼癥的病因了解得并不深入,查閱大多數患者的資料,你會發現他們都曾經患有抑郁癥。很多患者都用濃妝來遮掩臉上的瑕疵,用衣服來遮蓋身體丑陋的地方,同時隨身攜帶一個小型的鏡子,時不時拿出來查看自己的妝容,以防止自己丑陋的容貌或身體暴露出來。所以,為了研究身體畸形恐懼癥產生的原因,有一些學者對“照鏡子”的心理狀態進行了研究,想要從這方面入手,發現身體畸形恐懼癥的一些秘密。
英國精神方面的研究員做了關于照鏡子的測試:他們在倫敦的伯利恒精神病院選取了30名身體畸形恐懼癥患者,又從倫敦市隨機抽取了30名健康人士。為了實驗結果的嚴謹性,研究員讓男女比例各占一半,并讓他們分別接受兩次測試。
測試結果表明,身體畸形恐懼癥患者在照鏡子30秒內情緒就開始不穩定,正常人則在10分鐘以后,情緒才開始變得焦慮不安。測試結束后,參加測試的人都要填寫相關問卷。最終他們得出結論:人們都喜歡不定時地照鏡子,只是大部分正常人對自己的容貌沒有過多的在意。
一些醫學專家和心理學家認為,心理正常的人在照鏡子的時候,會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認為完美的身體部位上,但那些心理出現疾病的人卻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不喜歡的部分上。不過,照鏡子的時間不能過長,不然心理健康的人也會將注意力轉向不喜歡的身體部分上,導致情緒出現不穩定。
也就是說,身體畸形恐懼癥的產生可能是因為患者在照鏡子時用時過長,導致患者發現了身體的缺陷,使得自己陷入恐慌的情緒中。同時因為患者本身就患有身體畸形恐懼癥,便更加喜歡照鏡子,這兩者相互促進,造成身體畸形恐懼癥患者的病情向著無法挽救的方向滑落。
沒有人的容貌是完美的,每個人對自己的容貌都有不喜歡的地方,但普通人并沒有在這方面投入太多精力,只在需要的時候照會一下。而有些人較為關注自己的容貌,以至于在鏡子面前停留過長的時間,這是因為他們生活的世界開始變小,只能將注意力集中在外貌上。心胸開闊的人往往能夠豁達地對待外貌,追逐更廣闊的天地。相反,那些眼界狹窄的人只會對自己的外貌缺陷感到惶恐,讓自己的心態發生扭曲,最終患上身體畸形恐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