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實現健康老齡化 關鍵靠自己
作者簡介
鄔滄萍,中國老年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國際老年學學會理事、北京市老齡科研中心名譽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清華大學兼職教授。
我是一個很普通的人,也從來不認為自己多強健。我今年85歲,雖說在中國算是高齡,但在發達地區,在當今這個長壽時代,活過80歲的老軍人已超過5%。相比之下,我這個年齡也無過人之處,前兩年我被評為市、區的健康老人,現在還能講課,在每年都指導幾名博士生。每年公開發表的文章、論文不下十篇,都是我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很少由別人代筆。每次我在給境外一些官員或職員講課時,在課前或課后總有人問我如何能保持健康,做到思維清晰,聲音洪亮,健步行走,對答如流的。我慢慢開始從個人保健實踐經驗和從事社會老年學研究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
其實早在十幾年前,我經常出國參加國際會議,經常在曼谷亞太經濟理事會幾個辦公室開會,同辦公室的女秘書和年輕官員都很熟了。記得有一天開會后等待參加一個晚宴,被十幾位秘書圍住,讓我談中國的保健經驗。她們說,你來曼谷十幾年了,你同十幾年前的模樣一樣,一點都沒有變,還是那樣精力充沛、神采奕奕,她們問中國有哪些養生保健品能抗衰。
她們把我問住了,我說不知道,我不吃補品,主要是生活規律有序,工作時勤用腦。我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每天早上堅持運動,或是跑步;或是太極拳;或是做自編的早操,能持之以恒。我還告訴她們,家族也沒有長壽史,我得出“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動補”的結論。
決定人類壽命長度,遺傳和環境都重要,但當代主要取決于環境因素
我是從事人口學、老年學研究的,很早就把健康老齡化(HealthyAging)介紹到中國,并在《人民日報》、政協會議上宣傳、推介。在倡導健康老齡化時,我首先考慮的是,人類健康長壽的決定性因素遺傳和環境哪個更為重要?這個問題困擾科學家一兩個世紀,如果認為遺傳因素或基因(長壽基因)是決定性的,在很大程度上先天就決定了,后天似乎無能為力。我對長壽基因決定性作用持懷疑態度,我家族沒有很高壽的,我也看到過許多高壽者的父母一代或祖輩并不都是高壽,有人說相關系數很高。
2002年,我參加在馬德里舉辦的第二屆世界老齡大會,聽到當時的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說到健康和壽命的決定性因素時提出,人類在20世紀平均壽命延長了30歲,發達地區、不發達地區直到最不發達地區均如此。人類一個世紀共長了30歲,幾乎同人類起源到20世紀壽命總長度一樣。誰都知道人類的基因變化不是按世紀計算,是按物種進化、按億萬年計算的,人類在一個世紀壽命增長了30歲,充分說明決定20世紀壽命變化的決定性因素是環境的變化。不難明白,20世紀是迄今人類生產力發展最快的世紀,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類物質生活水平空前提高,人類進入長壽時代是不難理解的。
但是,不能認為遺傳因素對健康長壽就不起作用,人類能進入長壽時代,關鍵是人類物種這個遺傳因素,許多其他物種不能活得這么長(除個別的動物,如魚、象等比人類壽命長外),說明遺傳因素還有決定性的一面。目前,人類壽命平均最高只有80歲,對健康長壽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環境因素,到將來壽命更長的時代,遺傳可能起作用更大。
環境對健康長壽的影響是多方面和深遠的
影響人類健康長壽的環境因素是非常復雜的,首先是宏觀環境,包括諸如生態環境、人類生存的社會環境。這個社會環境涵蓋很廣,包括經濟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居住環境、醫療獲得的條件等。一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空氣、水體、土壤等都遭到嚴重污染的生態環境,老年群體的健康是受害的。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水平很低,使老年人健康面臨三大威脅:
一是生產力水平低,必然有一部分人面臨營養不良,這是對老年人健康的最大威脅。從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的預期壽命就可以看出,以聯合國公布的2000~2005年為例,發達國家是75.6歲,發展中國家是64.1歲,最不發達國家是51.4歲,差別很大。我國高于發展中國家達到71.2歲。我國平均壽命迅速提高是事實,但這里面掩蓋了巨大的城鄉壽命的差別,和東、中、西地區的差別,城鄉平均壽命最少差5歲。我國糧食產量能夠基本自給,但人均平均原糧只有360萬公斤,由于城鄉收入和消費差距擴大,我國貧困地區總有部分人達不到保證2600卡路里熱量,糧食組織就認為中印兩國有一部分人口營養不良。
二是經濟不發達必然導致缺醫少藥,特別是我國城鄉基本醫療衛生條件差別很大,醫藥費貴,造成一部分老年人有病不能治、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造成貧病交加。我國城鄉居民有病獲得的醫療距離太遠,這些都是影響健康長壽的因素,而且我國的醫生、護士、病床因實際需要差別很大。
三是經濟不發達必然導致文化教育落后,不利于健康教育、健康促進。
以上是從宏觀的角度來概括影響健康長壽的因素,我們個人是無能為力的,必須改變大環境,創造有利于提高健康水平的外部環境因素。
健康長壽的宏觀條件滿足后,健康長壽的關鍵就是自己
實現健康長壽是健康老齡化的目標,使老年人活得更長、更有活力,能工作的時間更長,生活不能自理的時間壓縮到人生最后很短的一段時間。實現健康老齡化首先要實現有經濟保障的老齡化和積極老齡化。關鍵是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現在很多文獻都說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在健康長壽中占到60%,這些都是估計數字,現在醫學統計還未到這個程度。有的人為了強調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重要性,甚至認為心理平衡就占到一半。我在泰國時,總結“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動補”,后又補充“動補不如心補”。
在上世紀90年代,我參加編纂了《人生百歲不是夢》,說明健康長壽是可望也可及的。我們從百十位百歲老人的生活方式,看各位嗜好食物、喝酒等的人都有,看來個體差異是很大的。但是我們發現所有百歲老人都比較勤快,所以我們概括出“勤者壽”。我們也發現所有老年人都是與人為善的,大概“仁者壽”具有普遍性。一個人在與家人、朋友、同志相處時,常常鬧別扭,肯定長壽不了,所有百歲老人都是樂觀豁達的,所以“樂者壽”也是至理名言,終日愁眉苦臉的人很難高壽。
現在國內外大學研究證明,知識能使人長壽。在2002年馬德里第二屆老齡大會上,當時的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說:“知識比醫療條件、社會條件和生態環境對健康更為重要,有人說許多人死于無知。另外還有一個重要條件,知識背后隱藏有工作、收入、生活方式的差異。”我認為“智者壽”也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