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萬承奎談21世紀健康新概念
萬承奎作為全國首席健康教育專家、中央軍委保健委員會專家組專家、第四軍醫大學知名教授,多年來潛心研究健康教育,熔醫學、心理學、營養學、社會學為一爐,集哲學、教育學、家政學、美學為一體,用多學科,獨創了“生命自我管理科學”,提出將健康和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觀點,在全國3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軍隊廣泛傳授21世紀健康新概念和整套有利于健康的自我保健方法。演講1600多場,直接聽眾200萬人次。
21世紀,新的世紀,我們要對自己有新的要求。首先要對自己的健康有新的要求,因為沒有健康就沒有一切。20世紀乃至更早,人們對健康有許多正確的認知,但也有一些錯誤的認知,還有一些正確的認知已經不能適應21世紀新的要求。以往我們總說“病從口入”,但現在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其實很多病是“病從腦入呀”!在美國,許多患有癌癥的人生活得很好,他們說自身的抗癌能力強,得了癌癥就像得普通病一樣。人家懂得癌癥的防護措施,而我們呢?很多人得了癌癥就死了。據調查:50%是嚇死的。我們很多人都死于對疾病的無知,對健康知識不了解。所以我們要清理舊的觀念,舊的習慣,我們要認識健康,要認識21世紀的健康,要健健康康度百歲!
21世紀是長壽時代
歷史所趨
健康度百歲是世界風行的新觀念。“21世紀是長壽時代”這話是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1999年國際老年人啟動年上正式向全世界宣布的。任何人阻擋不了,這是歷史的必然,社會的進步。20世紀末出生的嬰兒大多數在未來可以看到22世紀的曙光。回顧整個歷史長河:在原始社會后期,人們頂多活20歲,奴隸社會30歲。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人們發現了抗生素,人類生命來了一次飛躍。原來100年增加1歲,后來每10年增加1.1歲,10倍!我國1990年至2000年10年間增加了2.25歲。進入21世紀,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將飛速發展,生命科學領域將有兩個重大突破,一個是基因工程突破,一個是大腦工程突破。美國預言:基因突破以后,人均壽命將增加到150歲,現在77歲,增加一倍;大腦工程突破以后,人類將更加充分應用大腦,延長大腦壽命。
摒除舊觀念
1.人生七十古來稀 現在還有很多人沒有解放出來,還是“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話是誰講的?那是杜甫在公元758年寫的一句詩,當時全國人均壽命28.5歲,杜甫活了58歲,七十稀不稀?當然稀!1200多年過去了,你還講“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人均壽命全世界66歲,中國71.8歲,其中北京75.8歲,上海79.6歲,香港臺灣80.7歲。日本去年人均壽命81.9歲,連續四年世界第一,但現在不是世界第一啦,兩個小的島國已經超過了日本,安道爾的人均壽命83.45歲,世界第一。70歲還稀嗎?很多人思想還沒有解放呀!現在什么形勢,臺灣民謠說得好:“百歲笑嘻嘻,九十不稀奇,八十多來兮,七十小弟弟,六十搖籃里。”
2.年輕人厭老 在延安大學作報告,一個20多歲的小伙子給我提抗議,說,現在國家那么窮,老年人這么多,干嗎讓老年人活那么久?在澳大利亞開會,澳大利亞總理在會上說:“澳大利亞年輕人認為:老年人就是伸著手在社會的錢袋里掏錢的。”錯啦!大錯特錯!老年人不是想像中的“無用”,而是有用的寶貝!日本出口老年人到西班牙,70歲以上的老人搶著要,因為他們都是日本大公司退下來的一些領導、專家,都是無價之寶呀!
3.自我老化 現在很多人60歲,就認為自己老!老觀念!一位部長在家里休息,我問他:“你在干什么?”他回答說:“等死呢!”很多老干部活動室,他們都自開玩笑說那是“等死活動室”。這些都是老觀念,我們千萬不要認為自己不行了,老啦,越想越老,老都是想出來的。我就從來沒想過自己老,我還很年輕,我的口號是“六十而立”。60歲以后是應用智慧的時期,我把60歲以后變成創新時期,而不是走到了時空的終點。
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的大腦:我們的大腦神經細胞現在研究說有140億個,一個腦神經細胞等于一個微型電子計算機。140億個腦神經細胞,多大的功能呀?全世界所有電子計算機加起來沒有一個腦功能強。僅記憶功能開發出來以后,我們一生就可接受相當于目前全世界所有的圖書館藏書總量——七億七千萬本書的信息。我們的大腦是腦海,是浩瀚大海,容量巨大、潛力無窮、用之不竭,包括老年人。有些人認為老年人不行了,不是這樣的。老年人只要用得好,到了60歲,大腦功能還可以有年輕人大腦的90%。就是到了80歲,大腦功能還可以有年輕人大腦的85%。很多人說老了,不濟了,這叫“自我荒廢”。大腦是越用越靈活,越不用越不中用,大腦神經細胞這么多,這么強大,世界上誰用得最好?愛因斯坦。但在1976年,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他的大腦只開發了17%,還有83%沒有動用呀!俄羅斯一位偉大的學者提出:若能把大腦神經細胞開發出50%,就可以攻下12個博士學位,就可以掌握百科全書的所有知識,學會幾十門外語。老年同志們,努力吧!咱們還有機會,60歲以上老人的大腦經過培訓,他的記憶力可以跟年輕人的記憶力差不多,千萬不要認為自己不行了。
我們要摒除舊的觀念,改變舊的思想,要給社會建設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新加坡把六七十歲不叫“老年”,叫“樂齡”。最快樂的年齡,最自由、最成熟、最瀟灑的人生階段,也是干事的黃金階段,就看你健康不健康,就看社會需不需要你。因此要重新改換觀念,我們這些老年人,不僅會在過去生活,而且在將來、在未來要振興我們的國家,形成老中青三代通力協作,我們自己不要認為自己沒啥用了。我在成都軍區給100多位老將軍作報告——“什么叫老?”講了三個小時,講完后一個老將軍站起來說:“我今年73歲了,聽完萬教授的報告我37歲了!”所以說,你越想就越老,就老態龍鐘、老氣橫秋,你也就倚老賣老,反之你想不老就不會老。真正不老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做到心不老,我們心里永遠年輕!
世界衛生組織早把人的年齡作了劃分,1995年劃分為:44歲以前是年輕人,45~59歲叫中年人,60~74歲叫年輕的老年人,75~89歲叫老年人,90歲以上是長壽的老年人。2001年在阿根廷開第四次老年人會議,又作了新的規定,把60歲以上老年人又分成兩個年齡段,60~85歲是低齡老年人,85歲以上是高齡老年人。又把85歲以前的人全部解放出來,所以說你們不老!60歲不是人生的終點,而是人生第三階段的開始,還有20年、30年、40年的好時光,你怎么不追求?你應該創造第二個春天,第一個春天是每個人的春天,而第二個春天是健康長壽者的春天。
健康度百歲
我們國家的癡呆人群比例:60歲以上者占2.3%,70歲以上者占3.9%,80歲以上者占32%。我們要健康地活百歲,躺在床上癡呆可不行。健康老人就是要大家從小開始重視健康,把得病時間、臥床時間壓縮到生命的最后一剎那,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健康。
我國的百歲老人現在越來越多,越來越健康。我見過不少百歲老人。第三次人口普查,我國的長壽冠軍是新疆的一位老人叫薩拉伊,那一年他135歲(1982年),1986年,我到株洲開全國老年人會議,會議一開完,留下百歲老人,新疆百歲老人最多,那年865個,長壽冠軍薩拉伊已經139歲。這老人很健康,80歲在東南亞經商,100歲在絲綢之路經商,他告訴我他現在的老伴才40歲,維吾爾族姑娘!我見過許多百歲夫妻,百歲雙胞胎,還有很多三代、五代長壽的故事。四川一個老太太,107歲,他們一家子五代都是百歲,全是女的。現在中國、全世界發現女的比男的長壽5~7年。俄羅斯長14年,男的平均59歲,女的73歲,女的長壽百歲老人占80%。日本女的占82%,男的占18%。為什么女的比男的長壽呢?除了工作壓力,男人還要在生活上向女人學一學。男的表面很堅強,“有淚不輕彈”、“流血不流淚”,其實他們內心很脆弱。女的有氣就要出,要宣泄,要哭,要嘮叨,這是健康的表現。根據調查顯示:愛嘮叨的女人長壽。男人不哭、不嘮叨、喝悶酒,所以折壽。女人愛哭是長壽的原因之一,醫學研究發現:情緒刺激產生的眼淚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質。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就把毒素排了出去。我覺得男人哭也是正常的,但不要輕易哭。有一次醫生找我談話,說:“你愛人已經確診是肺癌晚期。”哎呀!親愛的就要告別了,我大哭一場,結果最后告訴我是假的。哭是人的正常情緒表現,一定要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把“毒”排出去。我給人家講,哭是可以的,但一定不要太長,每次不超過5分鐘。
健康度百歲應該從青年就開始做準備最好,孩子5歲個性形成80%,7歲是人生的奠基期,為一生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應該在這一階段讓他們有個好的身體,好的個性,好的生活習慣,千萬千萬記住:不要溺愛孩子。要做21世紀的主人,要迎接世界的挑戰,就必須有健康的身體,健康的個性。
有一次在西安開會前,突然進來三個老太太,說要看看萬教授。見到我以后,她們說有話要說,因為眼看要開會,時間來不及,我就讓他們選個代表,后來那個叫翁雅蘭的老太太操著陜西口音說:“我今年71歲了,高血壓、心臟病、眼睛花了,心想活不了多久了,死就算了,聽了萬教授的報告給我帶來了生機和希望。”這老太太是小學教師,詞還挺優美,她說:“人家萬教授說可以活到100歲,我還有29年呢!活吧!”
21世紀是整個人類追求健康的世紀
是人類,整個社會都在追求健康,而不是哪個民族,哪個國家,哪個家庭,更不是哪一對夫妻,為什么?社會發展的必然,反映了社會文明的加速。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國健康教育所2002年在中山公園做過一次調查:列出10條選項,問哪一條是最重要的?結果85.9%的人回答說是健康。尤其30歲以上的人健康觀念更加強烈。我們國家現在也出現了學習健康知識的熱潮、全民健身運動的進一步熱潮、改變陋習養成健康生活習慣的熱潮。人民群眾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渴求健康,祖國建設、軍隊建設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需要健康,黨和政府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重視健康。
歐洲國家、美國、日本現在比什么?不是比地位,不是比資產,而是比健康。澳大利亞財富觀重新改變,原來是金錢第一,現在是健康第一,知識第二,家庭幸福第三,金錢第四。現代社會需要什么人才?是健康、道德、才干三位一體的全面發展的人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號召全世界要把權力、金錢、享受放在健康之后。到總參作報告,他們說:“我們原來一直以為健康只是自己的事,聽了報告,我們要把健康作為基本建設來抓。”并在全軍發出文件,因為保健康就是保戰斗力,就是保生產力。但是很多知識分子沒有這個觀念,泰國的一個世界級企業家,事業遍布57個國家,不到40歲,得了肝癌。他到日本治療,因為他肝硬化、肝腹水、靜脈曲張、血管大部出血,因為他不懂得愛惜自己,只知道拼命掙錢。怒傷肝,酒傷肝,他又是乙型肝炎,不注意健康,不懂得保護自己。到了最后誰也治不了,找誰也沒人去,他用招標的方式,生命哪有招標的?他說誰能把他治好了要多少錢都行,讓我多活1年給1億美金,多活10年給10億美金,結果還是沒有人能幫他。我們國家有一個飛機制造公司的老總,得了胃癌,因為錢多,什么辦法、什么藥都用得起,國內的國外的,花了一架飛機錢,好了嗎?沒有。他最后給大家留了三句話:第一句,成績是黨的;第二句,遺產是后代的;第三句,健康是自己的,我沒了,你們保重吧!人就是這樣,不到得病,不知道健康的重要;不到死亡的時候,不知道生命的可貴。健康是每個人的追求,是人類的目標,請大家記住:健康是無價之寶。吳階平講過:健康不是一切,但沒有健康就沒有一切。
21世紀的健康標準
世界衛生組織曾提出健康標準共十條,分別是:精力充沛、處事樂觀、睡眠良好、保持標準體重、適應能力強、能抵抗一般性疾病、眼睛明亮、牙齒完整堅固、頭發有光澤、肌肉皮膚彈性好。21世紀對健康的要求應該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會道德等。
身體健康
什么樣的飲食習慣決定什么樣身體素質。日本是世界上最緊張的國家,但又是最健康最長壽的國家。日本1945年投降時人均壽命才45歲,當時瑞典人均75歲,現在日本人均81.5歲,而瑞典現在79歲。讓我們看一下日本人的飲食情況:日本人喜歡吃魚,是吃魚最多的國家,吃魚的民族最有希望,吃魚的孩子最聰明;日本人還喜歡吃豆制品,日本人吃的大豆是美國人的30倍,結果發現日本人的乳腺癌、前列腺癌是美國人的1/3,大豆是最好的抗衰老、抗癡呆食物,經研究發現:大豆中含有異黃酮(天然雌激素),為什么中國人乳腺癌少?因為中國人愛吃大豆。為什么北京人乳腺癌比天津人多?因為天津人喜歡早餐吃豆腐腦、喝豆漿。我每天變著花樣吃豆制品,豆漿、豆腐腦、豆腐干……要健康喝豆漿,要長壽吃大豆;日本人還喜歡吃海產品,海魚蝦都好,最好的還是紫菜和海帶。事實上,蝦皮的含鈣量比牛奶還高,2兩蝦皮含鈣2000毫克,海帶表面的白色霜狀物是營養價值很高的甘露醇。日本人健康也與禮貌有關,日本人見誰都是90度鞠躬,懷有謙和的心態。
心理健康
人要學會平衡心理。宋美齡之所以能活百歲,她從來不積留悶氣,從來不生昨天的氣,一定會忘掉。有些老年人出現心理失衡,越來越孤僻,越來越懷疑,隨即產生報復、妒嫉、人格變態。西安市出現過76歲老人被槍斃的事,稱“燒餅事件”:他是房東,隔壁是做燒餅的年輕房客,他看不慣年輕房客。人家出去后,他在人家的面里下毒藥,結果吃燒餅的,吃一個死一個,一連死了7個。這就是報復、妒嫉、老年人格變態。還有些心理不健康表現在不能正確處理角色的轉換:沈陽軍區一對老人,一個是將軍,一個是婦聯主任,都是大領導,以前忙見面少,退休后沒事閑著,又都以自我為中心,互不相讓,早上一睜眼就開始吵,吵了好幾年,聽了我的報告后,看見我說:“萬教授,我們再也不吵了,我們好好過日子。”
良好的社會道德
我給全國大學生作報告,問他們現在人最缺什么?大家異口同聲喊:“缺德!”現在有很多人沒有社會道德,許多人一夜成名,暴富,富翁、富婆,不得了。但因為沒有社會道德,最后變成狂人,變成罪人,“天狂有雨,人狂有禍”。
一個人健康最基本的定義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會道德綜合起來的身心健康。
老年人的健康標準十條,介紹如下:①軀干沒有畸形;②神經和心臟基本正常;③骨關節活動正常;④有一定的聽視能力;⑤有一定的學習記憶能力;⑥有一定的社會活動能力;⑦性格健全;⑧情緒正常;⑨能適應社會;⑩家庭鄰居人際關系和好。
美國的標準比較有趣,是80歲以上:①能走一公里路;②能上10層樓;③能舉五公斤的東西;④能彎腰下跪下蹲;⑤很少接受醫療照顧;⑥標準體重;⑦沒有心臟病沒有糖尿病。
不能長壽的根本原因
這與人為因素、社會因素、生活環境因素、生活方式等等有關,尤其受每個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因素制約,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決定什么樣的身體素質;什么樣的民族文化決定什么樣的民族素質;什么樣的性格個性決定什么樣的命運。你老生氣,老發脾氣就容易導致血管硬化、心臟病、高血壓。老生悶氣最容易得癌癥,健不健康就看自己的生活方式。世界衛生組織1991年向全世界宣布:“個人健康和壽命60%取決于自己,15%取決于遺傳,10%取決于社會因素,8%取決于醫療條件,7%取決于氣候的影響。”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行為個性、健康的習慣,決定你的身心健康,習慣決定一切。威脅人類健康最大的疾病就是生活方式病,生活方式病又稱“文明病”、“富貴病”。還有一個新的名詞,叫“自我創造性疾病”,是舒舒服服、不知不覺、潛移默化、長期形成的。前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馬勒說:“高級的轎車、誘人的香煙、豐盛的飲食、懶惰的生活潛藏著危險。”人們大多數死于自己培養起來的生活方式和行為,這不是自然災害,是人為災害。常言說:“病從口入”,現在是“病從腦入”。要健康長壽就要從“腦”開始接受健康教育,早接受早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