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以出世胸懷,做入世事業
- 我是眾中的一個:星云大師談包容智慧
- 星云大師
- 4425字
- 2019-10-30 11:18:10
1
佛教與其他宗教不同,它并不是盲信。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理智、慧解上,甚至建立在疑情上。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佛教的緣起、中道、因果等教義,都可以解答人生的種種疑惑。
——《普門學報·佛教對“人生命運”的看法》
2
就一般世俗的眼光而言,常會認為佛教是消極的、逃避的、遁世的,那是因為對佛教的“空無”思想沒有正確的理解。無,并不是否定一切,反而具有積極、肯定的意義,因為“無”才能“有”。好比口袋空了,才能裝進更多東西;杯子空了,才能倒進清水。無,本就具足一切,不假外求,“無”是“無限”“無執”“無累”“無求”。當我們的心中,無所企盼,無所獲得,自然不會有失去的痛苦,這就是“無”的境界。學習佛法,也要抱著“空無”的觀念與態度,這樣佛法才能深入心中,也唯有體會“無”的妙用,才能建立新的人生觀。
星云語錄
無,本就具足一切,不假外求,“無”是“無限”“無執”“無累”“無求”。當我們的心中,無所企盼,無所獲得,自然不會有失去的痛苦,這就是“無”的境界。
——《人間佛教系列·學佛與求法·從何處下手學法》
3
佛教在人間最大的功能,不只是超度亡者,令生善趣①,更重要的是和諧社會、清明政治、善治經濟,合于禮法地處理人生各種事業,完成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這才符合佛陀所揭橥的人間佛教。
——《星云日記》
4
佛教要“人間化”“事業化”,但更重要的是“佛法化”,不能“世俗化”。開辦學校,推廣教育,不能以圖利為本;創辦醫院,救人一命,不能金錢至上??梢蚤_設素食餐廳,可以創設果園農場,但不能殺生營業,唯利是圖。此外,只要是能夠光大佛法的文教慈善,都應該興作??傊?,弘法利生的事業,應該有所作為,也應“非佛不作”。
——《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5
人間佛教不是隨意空喊出來的口號。人間佛教是佛教的真理,人間佛教是般若智慧。有了人間佛教,我們就能看到事理的圓融、人我的尊重、法界的融和、生命的平等,就能看到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的法界,看到你和我不是不同的兩個個體,而是你和我是一體的。今日苦難的人間,需要的就是這樣的般若智慧,有了般若,才能照破世間的黑暗,人間佛教正是人類未來之希望所系。
——《普門學報·佛教對“民間信仰”的看法》
6
“人間佛教”這個名詞并非我所發明獨創,而是佛教的原始風貌。佛陀時代的佛教,本就是一種“以出世胸懷,做入世事業”的人間佛教,舉凡菩提心、平等行、因緣觀、般若慧等,只要是佛陀的教法,都屬于人間佛教的范疇。佛滅后,佛教徒側重義理的研究,而忽略了佛教的社會性和時代性,于是主張解行并重的大乘佛教應運而生,挽救了佛教衰微的危機,因為大乘佛教的菩薩道思想,就在于人間佛教的實踐。一九三〇年左右,太虛大師曾講說人生佛教;一九四六年,慈航法師在星洲創辦《人間佛教》月刊,此后,人間佛教的名號就一直非常響亮。
——《星云日記》
7
學佛被批評迷信時怎么辦?正信比迷信好(因迷信是盲目的),迷信比不信好(因迷信是有,不信則什么都沒有),不信比邪信好(寧可什么都不信,也不要邪信)。民間宗教不完全是佛教,人間佛教是正信的、清凈的、道德的、合理的,人間佛教重視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以及現實生活的美滿與福德。
——《星云日記》
8
佛光山推行的人間佛教,是佛法與生活融合不二的人間佛教,注重個人身心的凈化,生活要過得幸福美滿,人際關系要尊重包容,所以人間佛教的內容有:
(1)家庭溫暖。(2)身心調和。
(3)生活凈化。(4)處事愉快。
(5)人群融洽。(6)環境潔凈。
(7)社會安定。(8)國家承平。
(9)國際和平。(10)佛土吉祥。
——《佛教叢書·教史·人間佛教的重光》
9
佛教事業不同于一般商業,從事佛教事業的人,應具有信仰、慈悲、給人方便、服務及廣結善緣的理念。不管從事什么工作,只要跟佛教的道德、精神相吻合,就可以從事,如旅館服務大眾、百貨提供人們購物、素食館方便人們素食……社會上也有很多人,省吃儉用地來布施,如修橋鋪路、施茶、施水……以促進人間祥和氣氛,當然也算是佛教事業。
——《星云日記》
10
隨著社會之變遷與進步,佛教已非深山修行,而應走出山門,深入社會,面對群眾,甚至超越國界,弘化全球。
——《星云日記》
11
如何實踐人間佛教?
以慈悲凈化社會,
以道德立身處世,
以勤勞創建事業,
以和諧溝通彼此。
——《佛教叢書·教史·人間佛教的重光》
12
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說法在人間,他的一生,正是人間佛教性格的體現。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余會,既不是對神仙、鬼怪說的,也不是對地獄、畜生說的,主要還是以人為對象,所說的佛法,無不充滿了人間佛教的性格。人間佛教是佛陀的本懷,它不是標新立異,而是復興佛法的根本。我們忝為佛子,想要紹隆佛種,光大圣教,就應該先建立人間佛教的性格。
——《往事百語·皆大歡喜·建立人間佛教的性格》
13
平常要多親近善知識、多閱讀經典以變化氣質,“提升心靈”“認真行佛”,自然就是人間佛教“禪”的實踐了。
——《開示》
14
我一生弘化,從不強求,凡事只是隨順因緣,盡力而為罷了,從不企求得到什么。然而世間事只要有心,只要有愿,必能待時待緣而成。例如,我從年輕時,就一直希望能為佛教辦一所大學、設一家電視臺、辦一份報紙。經過多年的努力,現在終于一一實現。甚至不止一所大學,而是同時創辦三所大學;不止一家電視臺,另有多家廣播節目;不但辦了一份報紙,同時又成立“法藏文庫”,出版《中國佛教學術論典》《普門學報》等,這就是“待緣而成”!只要福德因緣俱足,必能水到渠成。
——《如是說》
15
在大乘菩薩道的修行法門中,六度波羅蜜是重要的修行方法,我們從一朵花中,也可看出花具有六度的精神:
(1)布施:花開了,展現出美麗的姿容,令人見了歡喜,因此它有布施的精神。
(2)持戒:花總在一定的時節、范圍綻放,不像葛藤會攀附在其他的植物上,它不侵犯別人,所以具有持戒的精神。
(3)忍辱:花必須歷經種子的階段,深埋在土里,其間必須忍受黑暗、潮濕、寂寞,而后抽芽,經過一段時日的孕育,才會開花。甚至開花后,還要耐得住風霜雨雪,乃至蜂蝶采蜜,所以具有忍辱的精神。
(4)精進:一朵花,不論花期長短,總是努力散發芬芳,展現其最美的一面。即使謝了,也會化作泥土、肥料,為來年的成長做準備,甚至留下種子,為繼起的生命而生生不息,所以具有精進的精神。
(5)禪定:花,靜靜地開,展現寧靜、祥和、安忍的氣質,這就是禪定的境界。
(6)般若:花有各種顏色、大小、香味,千變萬化,奇妙不已?;ǖ氖澜缇拖袢说氖澜缫话?,蘊含無限的智慧。
——《普門學報·佛教與花的因緣》
16
一切眾生都對我們有恩,為了報眾生的恩,所以我這一生不遺余力地提倡文化、教育事業,只為了回饋社會、回饋大眾。佛陀常說:“我是眾中的一個”,要知道,沒有大眾就沒有我個人。佛教徒若不重視大眾,就不能了解佛法、了解真正的人間佛教。
——《如是說》
17
對自己可以不要名,但是為眾生、為佛教、為形象,則必須要名。
——《星云日記》
18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唯有以教育培養人才,才能成就佛教事業,達到普濟群生的功能,而讓佛光普照全世界。
——《星云日記》
19
在佛教的經典里,每部經幾乎都是以“如是我聞”為開頭,最后則以“信受奉行”作為結束。所以,能夠信受奉行佛法,就是行佛。佛弟子應以行佛作為修持的標準。例如:
(1)慈悲喜舍是行佛。(2)救苦救難是行佛。
(3)奉獻服務是行佛。(4)義行仁道是行佛。
(5)端正身心是行佛。(6)生活密行是行佛。
(7)尊重包容是行佛。(8)與人為善是行佛。
(9)慚愧感恩是行佛。(10)吃虧委屈是行佛。
(11)忍耐接受是行佛。(12)四不壞信②是行佛。
(13)與時俱進是行佛。(14)胸懷法界是行佛。
(15)同體共生是行佛。(16)佛化人間是行佛。
——《當代人心思潮·自覺與行佛》
20
道沒有離開生活。在生活中,若不知隨緣,便常常與人計較;做事不隨分,就常常不得當;說話不隨理,便沒有原則,別人也不會信服。不能隨遇而安,有如在空中飄蕩,處處與人計較得失,日子很難過,生活很煩惱。
——《星云說偈》
21
因緣,是人、事、時、地、物、因、緣、果、報的聚合,缺一不可。我這一生弘法,雖然曾歷經種種的人為障礙,但只要心為佛教、心行佛事、心存佛法,縱有磨難,終得撥云見日,佛光普照。
——《星云日記》
22
一個人可以什么都不信,但不能不信因果。因果業報,如影隨形,誰也逃不了。因果是很偉大的思想,也是非常公道、非常合乎科學且理智的真理。因果,就是我們的良知、準則、導師及警察。如果世間人人都有因果觀念,社會就不需要警察與法院了。所以,我們提倡人間佛教,應該大力倡導因果觀念,有了因果觀念,必能慎行于始,防非止惡,眾善奉行。
星云語錄
一切眾生都對我們有恩,為了報眾生的恩,所以我這一生不遺余力地提倡文化、教育事業,只為了回饋社會、回饋大眾。佛陀常說:“我是眾中的一個”,要知道,沒有大眾就沒有我個人。佛教徒若不重視大眾,就不能了解佛法、了解真正的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系列·人間與實踐·人間佛教的思想》
23
人,生從哪里來?死往何處去?所謂生命的密碼又是什么?以科學而言,生命的密碼,指的就是遺傳的基因,是能量的轉換,是生物的演化,是入世的苦樂。站在佛教的立場,則是串聯一世世生命的善惡業力;是造因感果、生死相續的因果輪回;是相依相存、同體共生的性空緣起;是煩惱斷滅、清凈無染的佛性涅槃。
——《生命的密碼》
24
般若是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學佛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開發真如佛性。所以信仰佛教,要先求佛、信佛、拜佛,進而學佛、行佛、做佛。唯有行佛,才是人間佛教的實踐;唯有做佛,才是信仰的最高層次。
——《普門學報·佛教對“民間信仰”的看法》
25
忍是般若智慧,有接受、擔當、負責、處理、化解的意思。一個人如果沒有忍的認識,就會分別:我要不要接受、我能不能負擔、我能不能化解?有了忍的修養,就有了般若智慧;有了般若智慧,潛能就會增加。平時動蕩、混亂、煩惱的心,經過般若智慧的沉淀,所發揮出來的力量,將使我們在做人處事上更圓融。
——《開示》
26
無常,是佛教的真理。一般人因為不了解無常的真義,所以會感到害怕。其實,無常并不可怕。因為無常,才有希望;因為無常,才有未來。無常,讓人珍惜生命;無常,讓人珍惜擁有;無常,讓人珍惜因緣;無常,讓人珍惜關系。
——《普門學報·佛教對“生命教育”的看法》
27
“行善是枷鎖,作惡名禪定?!边@不怪禪師顛倒,因為雖然作福行善,卻一味執著人天福報,豈非為枷鎖所囚?作惡下墮時,就心灰意冷,以為人生無望,這也是錯的。實則“善惡是法,法非善惡”,峻極禪師興大慈悲,說出一反常理之語,是為了提醒眾生,莫為善惡所迷。
——《星云禪話·行惡與修善》
【注釋】
①善趣:六道輪回,地獄、畜生、餓鬼三趣,屬于惡趣;天、人、阿修羅三趣,屬于善趣。善業多則投生善趣,惡業多則投生惡趣。
②四不壞信:指對佛陀圣教不起疑心,對佛法真理歡喜接受,對出家僧團護持認真,對佛教戒律奉行不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