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傲慢是最大的敵人

1

一般人信仰宗教,大多是建立在“貪”字上,都是向菩薩、神明要求,希望求得平安幸福、家庭美滿、升官發財、富貴長壽等,這種以貪婪為出發點的信仰,無法使性靈的層次提升。我們應該把信仰建立在“舍”字上,使宗教信仰是奉獻的、犧牲的、利眾的。所以人間佛教的行者,應該具有這種慈悲喜舍的利他性格。

——《人間佛教系列·人間與實踐·人間佛教的思想》

2

學佛以后,不但要知道自己的存在,更要知道除了我以外,還有別人;不只有別人,還有十法界眾生;不光是知道現生幾十年的歲月,更要知道時間的無限、生命的久遠;不只知道亞洲、美洲、歐洲……這一個世界,甚至還要知道有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我們要把心擴大起來,大得如虛空,包容天地。宇宙中的一切眾生,是我心內眾生,三千大千世界是我心內的世界。所以,覺悟的圣者,體會本心即眾生,本心以外,沒有眾生,沒有圣果。

——《人間佛教系列·學佛與求法·孰先孰后》

3

發心,就世間的觀念來講,叫作立志愿。有了志愿,無事不辦;有了發心,無事不成。吃飯要發心,飯就能吃得飽、吃得香;睡覺要發心,覺就能睡得好;聽課要發心,道理就能聽得明白。學佛求法更要發心,不發心,會嫌路途遙遠;不發心,會嫌佛門生活單調。能發心度眾生,就是最富有的人。不要妄想別人的施舍,或乞求別人的賜予,要發心開采自己的能源,將我的智慧、我的能力、我的心香一瓣,貢獻給大眾。

——《人間佛教系列·學佛與求法·孰先孰后》

4

發心是武器,再加上慈悲和般若,就能對抗煩惱外魔,百戰百勝。常常要問自己:信心有多少?道念有多深?是否經得起考驗?對佛教、對常住是否忠貞不貳?

——《如是說》

5

平常心不是用口說說,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的。何謂平常心?當吃飯時,把飯吃飽;當處事時,把事做好;當講話時,把話講好;待人恰如其分,凡事有分寸、盡責任,隨緣隨分,就是平常心。

——《星云日記》

6

佛法是用悟的、用體驗的,沒有體驗的悟境,在學佛道上易退失信心。時時把忍耐、慈悲、守法、發心等佛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必會有所體驗。

——《星云日記》

7

古人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學習佛法,也要從淡處著眼,也就是“平常心是道”。佛門里,一切都是淡淡的,看似無情,其實是大慈悲。若能把“淡”字運用在平常生活中,則奧妙無限。就如平淡中培養的友情,才能常存;生活中,若能將名利心淡去一分,道念必可增加一分;把感情減去一分,智能必能增長一分。

——《人間佛教系列·學佛與求法·從何處下手學法》

8

有的人說話,語不驚人死不休;有的人做事,不能驚天動地非丈夫。其實,說話,閑話家常更覺親切;做事,能讓大家認同就是圓滿。修道,也要修大家都能做得到的“平常道”,這就是禪宗所謂的“平常心是道”。

——《星云法語·平常之道》

9

所謂“俗情淡一分,道念才能增長一分”。“天人交戰”往往是學道者必經的心路歷程,一個修道者的成功,就是以道念降伏俗念,以法愛戰勝俗情。

——《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10

一般人的祈禱,多以求福去禍為目的,將信仰的對象視為“有求必應”萬能的神。但是對佛教徒而言,祈禱含有慚愧懺悔、發心立愿、感恩回向等積極意義。祈禱對心靈有凈化的功能,是神圣純潔的宗教禮儀,如清水能洗滌污垢,祈禱更可以發掘我們內心的能源,增加善業的力量,讓我們心中有佛,轉凡為圣。

——《佛光教科書·宗教概說·宗教祈禱的意義》

11

有徒眾問我,如何與大眾相處,如何立身處世。我說:“要待人好!”只要你待人好,人家就會待你好,這是不變的道理;想要人家怎么待你,自己先要怎么待人。現代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要別人待我們好,但是自己卻待人不好,這就是不明因果。

——《普門學報·佛教對“身心疾病”的看法》

12

有人質疑,為什么要常常拜懺?其實,這道理就如同昨天洗過澡了,為什么今天還要再洗;昨天已吃過飯了,為什么今天還要再吃。常常拜懺,可以增加法喜,凈化我們的身、口、意三業。而拜懺的方式也有很多種:

(1)立功:如修橋、鋪路、建寺、結緣,以將功折罪方法來懺悔。

(2)宣誓:如三皈、五戒、菩薩戒,有生生世世的受持力量。

(3)發露:在佛菩薩面前表白、懺摩①,可以滅罪,只在心中認錯是不夠的。

(4)禮敬:“禮佛一拜,福增無量;念佛一聲,罪滅河沙②”。禮敬可以消滅業障,因為佛法在恭敬中求。

(5)發愿:愿力如大船,再大的石頭(業障)放在船上,也可以渡過生死大海。

(6)回向:這是懺悔滅罪最討巧的方法。

——《星云日記》

13

“為什么”,是具有啟發性的。禪門的詰問:為什么你背著死尸到處行走?為什么你不能認識娘未生前的本來面目?為什么把那么重的石頭背在心里?為什么要說生死事大?為什么你到今天才來?能問“為什么”的人,必然是有思想、有看法、有見解的人。

星云語錄

所謂“俗情淡一分,道念才能增長一分”。“天人交戰”往往是學道者必經的心路歷程,一個修道者的成功,就是以道念降伏俗念,以法愛戰勝俗情。

——《迷悟之間·為什么》

14

忍辱的力量,可以摧毀固若金湯的傲慢,可以消融堅如鎧甲的蠻橫。暴力只能挫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唯有忍耐、柔和,才能令人心悅誠服,衷心愛敬。

——《如是說》

15

“蛋未孵熟,不要妄自一啄;飯未煮熟,不要妄自一開。”我們求法要受得住氣,忍得住苦,耐得住勞,這就是佛法“定”的功夫,如此,才能成大器。

——《如是說》

16

在世間,能覺悟到一粥一飯來之不易,一絲一縷物力維艱,那么對生活就有了悟道。能給人歡喜、給人幸福、給人幫助、凡事不貪求,就是悟道。覺悟不是別人給的,要自己覺悟。每天都有一點小悟,總有一天會大徹大悟。所謂的小悟就是“哦!原來是這樣。哦!我懂了、我了解了。”記下每天的小悟,或慚愧、懺悔、感恩、情義、勤勞、忍耐有多少,每天做記錄,記多了以后就能自覺。每天都有覺悟的心境及感受,才是真實的生命。

——《開示》

17

世間上,很多人因為無知、無明,所以痛苦煩惱,沉淪在生死輪回之中。因此,人要能自知,才能提升自己、擴大自己。尤其是修道人對自己每天道念上的增減,更應該要有所知,不能讓心念空過。那么,如何審視自己的道念呢?

(1)每日接受十方信施有多少,相對地,自己回報予十方眾生的,又有多少,能有所知嗎?

(2)蒙受佛祖慈悲加持,得以安心修道,然而自身又給予眾生多少慈悲,多少福慧,能有所知嗎?

(3)每天誦經、拜佛、聞法、悟道有多少,教化眾生有多少,給眾生歡喜有多少,安定眾生有多少,能有所知嗎?

(4)每天的發心、慚愧、報恩、作務有多少,能有所知嗎?

(5)每天習氣改變多少,煩惱削減多少,學業進步多少,身心凈化多少,悟性開展多少,能有所知嗎?

——《星云日記》

18

人之所以不快樂,實因對于人、事、物、環境等因素不調和所致。有些人常會為別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悶悶不樂,甚至為此而不來道場禮佛。佛祖并沒有對不起我們,為什么要遷怒?對自己法身慧命安住的道場如此情緒化,是多么不智。

——《星云日記》

19

主見太強的人,不容易接受他人的好意見。每天若在思想上、觀念上,都能大死一番,對自我品德的增進,必定有所幫助。我執重者,佛法融化不了,當然“死”不了,自然就不會進步。對自己的惡習、自私、貪、瞋、愚、癡等,必須要千生萬死,將不好的死盡,才能再生。

——《星云日記》

20

人生路上,自滿是阻礙進步的最大因素,傲慢是破壞道業的最大敵人。根本解決之道,在于培養慚愧與苦惱的性格。常聽別人說:“你不了解我。”其實真正最不了解自己的是自己。若非透過徹底地自我反省懂得慚愧與苦惱,就不易看清自己的缺點,當然就不能革除染污執著的習氣。多年來的人事歷練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一個人只要把“慚愧與苦惱”培養成為自己血肉的一部分,把“慚愧與苦惱”表現在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之中,必定能廣結善緣、增長品德。時時慚愧自己的無知、慚愧自己的無德、慚愧自己的無能、慚愧自己的不足,因而具有苦惱的自謙,益己又益人,何樂而不為呢?

——《往事百語·老二哲學·要知道慚愧與苦惱》

21

人生的禍福成敗,不必計較于一時,就算吃虧也無妨。因為凡事沒有絕對,有時因禍得福,有時反而樂極生悲,我們應明因果,知進退。這世間任何人都有可能辜負我們,唯有因果絕不負人。

——《如是說》

22

我主張“人生三百歲”的思想,只要能盡情地發揮生命的潛能,這一生就如同阿彌陀佛一樣,可以活到無量壽,散發無量光。回想我二十歲從佛教學院畢業之后,便將自己奉獻給了社會大眾,一生沒有放過年假,也沒有暑假、寒假,甚至星期假日比別人還要忙碌。從早到晚,沒有休息,除了在殿堂教室講說弘法外,即使在走路、下課的空當,在汽車、火車、飛機上,我都精進地辦公、閱稿,幾乎每天都在分秒必爭、精打細算中度過。如果以一天能做五個人的工作來計算,到了八十歲,就有六十年的生命是在工作中度過,六十乘以五,不就是“人生三百歲”嗎?

——《普門學報·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星云語錄

人生的禍福成敗,不必計較于一時,就算吃虧也無妨。因為凡事沒有絕對,有時因禍得福,有時反而樂極生悲,我們應明因果,知進退。這世間任何人都有可能辜負我們,唯有因果絕不負人。

23

經常有很多人羨慕我定力很夠,其實我自知并非與生俱來,而是佛法帶來的利益:

少年時出家學佛,我從排班、經行③、靜坐、念佛里修習耐煩的定力。

青年時來到臺灣,我在衣食缺乏、生活艱困中,增長堅毅的定力。

中年時法緣漸佳,我從接引信徒、談話開示里,培養說話的定力。

老年時云游傳教,我從乘坐十數小時的飛機,與信徒一次合拍數十張照片,應邀出席幾個鐘頭的齋飯供養中,成就適應時空的定力。懂得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就有辦法隨緣自在。

——《往事百語·皆大歡喜·有佛法,就有辦法》

24

有徒眾對我說,他在工作上處處動輒得咎,心里很苦惱,想調職求去。我告訴他:“這是因為你不懂得檢查自己的心,所以不了解自己的問題,不了解自己的錯誤,當然也聽不進他人的苦口婆心,更別提對佛法的理解了。”佛教常說“心中有佛”,可是我們心中的佛能夠發揮作用嗎?當心中的盜賊為非作歹時,我們能捉拿它嗎?當心湖中的水骯臟不堪時,我們有辦法凈化它嗎?當心中的貪、瞋、愚癡等魔軍掠奪自心的法財時,我們有戒、定、智慧的武器來戰勝它們嗎?當心中的猿猴躍動不已時,我們有五根五力的繩索扣住它嗎?所謂“身安則道隆”,自己的身心都無法安住,又何以度眾?

——《往事百語·有情有義·檢查自己的心》

25

二六時中④,不管身在任何地方,都能不住于一切相,在一切相上不生憎愛,也沒有取舍;不念利益,也不念成敗。每天把自己的身心安住在恬靜、安閑、融和、淡泊里,這就叫一相三昧。

——《六祖壇經講話·咐囑品》

26

拒絕的藝術:

(1)不要立刻拒絕。(2)不要輕易拒絕。

(3)不要盛怒拒絕。(4)不要隨便拒絕。

(5)不要無情拒絕。(6)不要傲慢拒絕。

(7)拒絕要能婉轉。(8)拒絕要有笑容。

(9)拒絕要有代替。(10)拒絕要給人出路。

(11)拒絕要給人幫助。(12)拒絕要給人歡喜。

——《開示》

27

身心安住在哪里:

(1)安住在發心上。(2)安住在道念上。

(3)安住在學習上。(4)安住在體諒上。

——《佛光山徒眾手冊》

28

在道業上要做到:

(1)從忍辱中去除無明⑤。(2)從作務中培養福報。

(3)從修福中增長智能。(4)從感恩中獲得快樂。

——《佛光山徒眾手冊》

29

如何自悟修行:

(1)要自我觀照,反求諸己。

(2)要自我更新,不斷凈化。

(3)要自我實踐,不假外求。

(4)要自我離相,不計勝負。

——《佛光山徒眾手冊》

30

如何自我勉勵:

(1)從忍耐中增加力量。(2)從明理中隨順因緣。

(3)從發心中莊嚴自己。(4)從溝通中融洽和諧。

(5)從滿足中感恩說好。(6)從參與中奉獻身心。

(7)從和合中集體創作。(8)從認同中自我享有。

(9)從謙和中友愛尊重。(10)從學習中進取奮發。

(11)從威儀中端莊禮敬。(12)從信仰中發掘自我。

——《佛光山徒眾手冊》

【注釋】

①懺摩:指在佛菩薩像前懺悔,至心發露自己今日或以往的過錯,誓不再犯之意。懺是梵語“懺摩”的略稱,與中文“悔過”的前一字合并,就叫懺悔。意思是請求容忍我悔罪,讓我有改過向善的機會,并祈求諒恕。

②河沙:指恒河沙數,譬喻數目極多。經中凡形容無法計算之數,多以“恒河沙”一詞為喻。

③經行:指在一定的場所中往復回旋行走。通常在食后、疲倦時,或坐禪昏沉瞌睡時,即起而經行,為一種調劑身心之安靜散步法。

④二六時中:指一晝夜,十二個時辰。

⑤無明:為煩惱之別稱,即暗昧于事物,不能通達真理、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狀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剑川县| 克山县| 玛多县| 左云县| 雷州市| 安丘市| 房产| 肥西县| 建水县| 浙江省| 灌云县| 衡阳县| 潮安县| 昂仁县| 中宁县| 新源县| 巴中市| 铜陵市| 康乐县| 博白县| 鄄城县| 建平县| 元江| 息烽县| 宝丰县| 读书| 安宁市| 称多县| 天长市| 耿马| 绥滨县| 梧州市| 海林市| 临澧县| 乌海市| 阳东县| 班戈县| 互助| 睢宁县| 建湖县| 青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