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3評論

第1章 前言

獲得幸福,是所有人的生活目標,這讓我們殊途同歸。

——安妮·芙蘭克

2002年,我第一次在哈佛大學執教積極心理學課程。當時有8個學生選修,中途兩人退出。在每一周的課堂上,我們始終探索一個問題,我相信這是所有問題中的終極問題:如何才能幫助自己并幫助他人(包括個人、社區以及社會)變得更加幸福?我們嘗試了很多方法,比如分享個人經歷、體驗快樂和失敗等。經過一年的探索,我們終于更清晰地了解到利用心理學獲得幸福而充實的生活的秘訣。

在接下來的一年中,經過口口相傳,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這門課程。我的老師菲利普·斯通(Philip Stone)是哈佛大學第一位積極心理學教授,也是引領我進入這一領域的導師,他建議我為該課程進行一次介紹性講座。結果,那年選修這門課程的學生總數達到了380人。在年終課程評估時,超過20%的學生反饋這門課程提升了他們的生活質量。因此,在接下來的一個學期,855名學生選了這門課,這讓積極心理學成為哈佛大學聽課人數最多的課程。

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思想始終在不停地提醒我:堅持實用性,去挖掘“真理的真實價值”。我向學生們闡釋真實價值時,認為它并不是指金錢或是某方面的成功與名望,而是“終極財富”,也是所有目標的終點站——幸福。

積極心理學不僅僅是一門關于“美好生活”的理論課程。學生們除了閱讀和理論研究之外,我還要求他們在實際生活中真正應用所學的方法:學會與恐懼相處,探究自己的優勢,設定短至一個星期、長至數十年的雄偉目標。我也鼓勵他們去冒險嘗試,發現自己的最佳挑戰地帶——通常是在舒適和恐慌之間的某個地帶。

從個人角度而言,我并不是總能找到讓我舒適的中間地帶。作為一個性格內向的人,我在本課程初開時面對6個學生還可以應付;而到了第二年,需要面對將近400名學生時,這對我來說已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挑戰。第三年,聽課學生人數已經達到800多人,那時我感到的是恐慌和緊張,而絕不僅僅是挑戰了,特別是當學生的父母、祖父祖母和媒體的朋友們開始出現在課堂上的時候。

自從《哈佛深紅報》(Harvard Crimson)和《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報道了積極心理學課程火爆哈佛之后,質疑聲就從未停止過。人們似乎意識到我們正處于某種革命之中,但是并不十分清楚革命的意義。如何解釋哈佛大學等高校對積極心理學熱切的需求?為什么從小學生到中學生,甚至成年人都對幸福的研究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是因為我們這個時代抑郁的人越來越多了,還是因為21世紀的教育理念或者西方的生活方式使然?

事實上,對于幸福的探索并不因時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任何時代、任何地方,所有人都在追求幸福的真諦。柏拉圖為研究“美好生活”而建立學院,他杰出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為了推動生命繁榮而設立講堂。而早于他們一個世紀之前,中國的孔子則周游列國傳播他對追求充實生活的理想。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所有偉大的宗教和普世哲學體系無不涉及關于幸福的問題。近年來,心理自助大師所撰寫的有關如何獲得幸福的書籍,已經占據了世界各地書店和大型書展的顯要位置,從印度到美國的印第安納州,從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到沙特阿拉伯的吉達港,這些書籍無處不在。

盡管人們對于幸福的熱情和實踐從未停止過,但是對積極心理學的需求卻從未像當今社會這般迫切。在美國,抑郁癥的患病率比20世紀60年代高了10倍,而發病年齡也從60年代的29.5歲下降到今天的14.5歲。最近在全美范圍內的一項調查表明,將近45%的美國大學生因抑郁而影響到正常的社會生活。很多國家的情況也與美國相似。1957年,英國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但到2005年只有36%的人感到幸福,而在過去的近半個世紀里,英國國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3倍。中國的經濟發展異常迅猛,與此同時,兒童和成年人焦慮癥和抑郁癥的患病率同樣在急劇上升。中國衛生部的報告稱“我國兒童和青少年的精神衛生狀況的確令人擔憂”。

就在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抑郁癥的蔓延也在加劇。雖然現代人(大多數西方國家和越來越多的東方國家)比先輩富有得多,但我們卻并不比先輩開心。積極心理學的權威專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問過一個看似簡單、實則復雜的問題:“我們這么富有,為什么我們還不開心呢?”

如果人們認為基本物質需求的滿足就能帶來幸福生活,那么在基本物質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去解釋人們為什么不幸福當然是非常容易的。但在當今社會,大多數人的基本物質需求已得到滿足但仍然感到不幸福,那個看似合理的理由已無法解釋人們的不滿。越來越多的人想搞清楚一個悖論——“財富帶給我們的似乎是不幸福”,并且他們開始在積極心理學中尋找答案。

為什么積極心理學能帶來幸福?

積極心理學通常被稱為“研究人類最佳潛力的科學”。1998年,時任美國心理學會會長的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將其作為一個新的心理學領域正式提出。此前,對幸福的研究(如何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主要是由大眾心理學所占領。在眾多自我激勵的培訓和書籍中,這確實讓人感到有趣,但是絕大多數研究缺乏實證性的內容。它們所保證的“幸福的五大步驟”、“成功的三大秘密”以及“找到完美愛人的四大法寶”等,通常是空頭承諾,以至于多年后人們對“自我激勵運動”仍充滿質疑,甚至嗤之以鼻。

另一方面,學術研究中許多極富實證性的研究和成果無法應用于大眾生活。在我看來,積極心理學就是連接“象牙塔”和“主干道”的橋梁,它既有學術的嚴謹性與精準性,同時也具備激勵運動給人們帶來的愉悅和樂趣。當然,這也正是本書的主旨。

我們知道,大部分自我激勵類書籍都具有“承諾多,實效少”的通病,因為它們缺乏實證的科學性檢驗;與之相反,學術期刊中的觀點和成果,從一個想法到得出科學的結論,都要經過嚴格的實驗過程和科學考證。研究者很少夸大其詞、輕易承諾,可他們一旦依據科學結論做出承諾,往往都能實現。

正因為積極心理學是連接學術成果與日常生活的橋梁,所以積極心理學家所提供的方法無論是通過何種形式(書籍、講座或是網絡),有時候可能跟那些激勵大師的建議聽起來很像,簡單而且易行,但是這種簡單易行與自我激勵運動有著本質的區別。

美國最高法院的法官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曾說過:“對于無知的簡單,我不屑一顧;而對于超越復雜后的簡單,我全力以赴。”霍姆斯所看重的簡單,是經過探索和研究、深入思考與仔細驗證而得出的本質性結果,而不是那些無根據的通俗說法,或憑空猜測的斷言。積極心理學家深入研究現象背后的本質和真相,從復雜回歸到簡單,最終形成可行的觀點、實用的理論,還有簡單而有效的技巧。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達·芬奇很早以前就已經指出“至繁歸于至簡”。

為了找到幸福生活的精髓,積極心理學家與哲學家和其他社會科學家一起,投入了足夠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尋找紛繁現象背后簡單的實質。本書的部分內容,也是來自于他們的研究結果,并且它們絕對可以幫助你擁有更快樂、更充實的生活。我知道它們是可行的,因為它們已確確實實地幫助了我。

如何利用本書?

本書旨在幫助你了解幸福的真相,更重要的是,幫助你過得更幸福。但是,僅通過閱讀本書(或是其他任何書籍)本身,是無法令你的生活發生任何實質性改變的。我不相信改變生活這么巨大的工程能有什么捷徑。所以,如果想要借由本書來幫助自己,你必須把它看作是一本練習冊,練習內容包括反思和行動。

僅僅瀏覽書籍而不付出努力是不行的,深刻的自我反思必不可少。在整本書中,你會經常看到“反思”(Time-In),而不是一般的休息(Time-Out)一下。這些有引導性的問題,是給每個人一個機會、一個提醒,讓讀者花一兩分鐘的時間去反思、消化自己所閱讀的內容,并進行自我探索。如果沒有這些“反思”的話,那么大部分內容都會因為太抽象而很容易被我們忘記。

除了“反思”之外,每一篇結尾部分還有很多練習,目的是引發大家在更深層次上進行思考和行動,將所學的內容應用于日常生活。在所有練習中,有些可能讓你更有共鳴,而有一些則不是,比如你可能覺得寫日志比冥想更容易。你可以先從感覺比較自然的練習開始,在熟練了之后,再進行其他練習。這些練習是我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有效的心理學方法。你為這些練習投入的時間越多,你越能從中受益。這些練習看似簡單,卻十分有效,確實可以幫助你過上更開心、更充實的生活。

本書分為三篇。第一篇有5章,介紹了什么是幸福以及幸福生活的重要組成因素。在第二篇的第6章到第8章中,討論了如何把這些觀點應用到教育、工作以及家庭生活中。最后一篇則包括了7個關于幸福的思考,我提出了一些有關幸福本質的思考,以及它們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的。

在第1章里,我首先回憶了自己的成長歷程,包括那些激發我探究幸福的經歷。在第2章里,我指出了幸福既非來自眼前欲望的簡單滿足,也不是將欲望的滿足延遲到遙不可及的所謂“未來的某一天”。我們通常所看到的幸福模式都是不可行的,譬如只追求及時行樂的“享樂主義型”,以及放棄當下的快樂、只有未來目標實現的那一刻才能滿足的“忙碌奔波型”。因為這兩者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人生的兩種基本需要,那就是“當前的快樂+未來的獲益”。

在第3章中,我解釋了為什么快樂必須同時包含意義和快樂兩個因素,即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同時又可以體驗當下的喜悅情緒。我認為,生命的終極目標應該是幸福,一個高于其他所有目標的總目標。在第4章中,我提出幸福才是終極財富,是衡量生命的最高標準,而非金錢或聲望。我探討了有關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關系,并討論了為什么有些人擁有巨額財富、地位和聲望之后,卻深陷苦痛,甚至精神崩潰。在第5章中,我將本書關于目標設定的方法與其他心理學理論加以結合,幫助讀者設定自己真正想要實現的目標,讓他們既能感受到意義又能享受到樂趣,從而取得更大的成功,變得更加幸福。

在第6章中,我開始將第二篇的理論應用在生活中,解析了兩種學習模式:溺水模式和性愛模式。探索為什么大部分的學生不愛上學,并且探討了作為教育者的家長和老師應如何幫助學生獲得幸福和成功。第7章旨在打破一種固有的錯誤觀念,即外在成功會不可避免地以犧牲內在的快樂為代價。對此,我提供了一種定義幸福工作的方法,它能幫我們找到既能感受意義又享受快樂,并且更能發揮優勢的幸福工作。第8章探討了幸福生活中最重要的成分:愛。我講了什么是真正的無條件的愛與被愛,為什么無條件的愛在幸福關系里扮演著如此重要的角色,以及愛對生活其他方面的廣泛影響。

在最后一篇的“幸福的土壤:仁愛之心”中,我討論了與幸福相關的、愛自己和愛他人之間的關系。在“幸福的肥料:幸福催化劑”中,我介紹了幸福催化劑的概念,即一些簡單的方法就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它們可以提升我們整體的幸福感。在“幸福的根:幸福深度”中,我反駁了幸福程度取決于天生條件和早期經歷等不可改變的因素的觀點。在“幸福的陽光:內在的力量”中,我解釋了一些心理限制,即我們強加于自己的內在限制,介紹了自我突破的方法,用我們與生俱來的幸福權利克服障礙。在“幸福的成長:心靈的智慧”中,我提供了一些需要我們反思的內容,我們可以據此反思和尋找終極問題的答案。“享受幸福的花朵:淡定從容”中則指出了一個最普遍的幸福障礙,即時間壓力。人們總是企圖將越來越多的事情在越來越少的時間內做完,這讓我們的幸福感大打折扣。

最后一章“幸福至上的原則”專門獻給這場“幸福的革命”。我相信如果大多數人都把真正的幸福作為終極財富的話,我們看到的將不只是普遍的幸福,還有一個和平、仁慈的世界。

品牌:中信出版社
譯者:汪冰,劉駿杰
上架時間:2015-11-30 15:40:20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中信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皮山县| 衡山县| 鄂托克前旗| 宜城市| 宜宾县| 若羌县| 铜陵市| 邯郸县| 桂林市| 咸阳市| 金湖县| 乌苏市| 汤原县| 车险| 西林县| 临海市| 溧阳市| 新干县| 稻城县| 金溪县| 郸城县| 漳浦县| 遂溪县| 泽州县| 扬中市| 塔河县| 民乐县| 始兴县| 嘉鱼县| 东乌珠穆沁旗| 木兰县| 南京市| 古浪县| 新闻| 永和县| 资兴市| 庄浪县| 汶川县| 普宁市| 宝山区| 巩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