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知識論語境中的形而上學問題

古希臘哲學號稱“愛智”,儒者則標榜“格物致知”,并且還說“恥一物之不知”,古代哲人大都致力于追求知識與智慧,然而道家卻高霞孤映,卓而不群,老子甚至提出了“絕圣棄智”這樣驚世駭俗的主張,莫非道家果然是俗言所說的那種“反智主義”?莊子提出“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道?”(《莊子·知北游》)最意味深長的回答竟然是“一問三不知”!同時也提示了“安道”“得道”似乎比“知道”更有意味、更重要。其實,這里的“不知”卻不是“一無所知”,而是“不知為真知”,因為上述問題是在叩問什么是“道”,或者說如何把握“道”。

道家盡管倡言“不知”和“無知”,但他們同時也喜歡不憚辭費地討論“知”的問題,老子就曾經對知識(“知”)發表過精辟高見,莊子則更多地談到了知識問題。知識問題似乎是先秦道家和古希臘哲學家的共同主題。倘若道家所說的“道”不是戲論,那么“道”就可能從知識論進路上加以追尋,或者說“道論”(形而上學)具有某種知識論的向度。可見,知識問題乃迂回進入道家哲學的重要門徑,“知之一字,眾妙之門”這句話似乎也可以用來說明道家哲學的某種特點。[1]

道的真理不同于物理知識。“物的世界”是有形有色因而是可感覺、可思想、可名言的,相反,“道”卻是無形無色因而不可感覺(如視聽)、不能思維、不著名相的。既然如此,怎樣或者通過什么方法認知、體驗、把握“道”?可見,“道”的存在與否這一本體論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歸結為一個“知識論”的命題,即如何理解和把握那個“道”,也就是“人何以知道?”的問題。毫無疑問,這是一個不容回避而且極端重要的問題。

實際上,道家廣泛涉及了知識和認識問題,這一部分內容我們可以稱為“道家知識論”。但“道家知識論”也不過是牽強附會的名稱而已,因為道家的知識理論實在太特殊了,不能簡單地歸諸古希臘哲學以來的知識論(epistēmē/epistemology)范式。從思想邏輯的角度看,道家是在某種特定的邏輯基礎——道家“名理之學”或“名學”(logic)——上展開自己的知識論語境,并由此通過“無名”進而討論形而上學問題的。由于“形名—無名”理論在道家理論中起著論理工具和理論預設的基本作用,因此我們試從形名問題入手討論道家的知識理論。


[1]宗密把荷澤神會的禪風歸結為“知之一字,眾妙之門”,但其所謂“知”并非一般意義上的認知或覺知。這一點正與道家哲學的進路吻合。詳見聶清:《神會與宗密》,載《中國哲學史研究》,2000年第3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义县| 沿河| 武强县| 申扎县| 松阳县| 盐边县| 冷水江市| 辰溪县| 榆林市| 宁夏| 昌吉市| 棋牌| 赤水市| 棋牌| 沈阳市| 德兴市| 泾阳县| 高台县| 界首市| 宕昌县| 平定县| 新余市| 德庆县| 九龙县| 黄骅市| 洛宁县| 海盐县| 京山县| 横山县| 陆良县| 武隆县| 东方市| 隆子县| 卢龙县| 南江县| 闽清县| 手游| 梧州市| 衡阳县| 新巴尔虎右旗| 松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