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活動
宮殿與皇家庭院里滿是讓孩子著迷的事情,令人尤為興奮的娛樂是馬球。在空曠場地的東西兩側各豎起高十尺、寬約一尺、固定在石蓮花座上的狹窄球門。記分員手握一面紅色小旗,球一旦射中球門,記分員就舉起小紅旗。在場有樂師制造節日般的熱烈氣氛。隊員從親王、駙馬、宗室、朝中近臣中挑選,騎的是訓練有素、裝飾華麗的馬。左邊的選手穿黃衣,右邊的穿紫衣,以示區別,皇帝指揮騎馬的選手上場,樂隊鼓樂齊鳴。比賽開始前,皇帝與選手舉杯祝酒,然后,皇帝擊球后離開球場。每次球射中球門,觀眾就發出歡呼,得分的選手會下馬向觀眾致謝。
小孩子也喜歡過元宵節。元宵節是在陰歷正月十五,這一天京城居民都會掛出裝飾精美的燈籠,然后流連街頭,觀賞別人的彩燈。皇宮里的人來到宮城正南的宣德樓,登上幾層高的城樓,觀看元宵節的盛況。郊祀祭天儀式每三年舉行一次,宣德樓也是一個觀看籌備工作的好去處。為了準備祭天所需的七頭大象、馴象師和樂師,會提前演練祭天儀式,即使這時也吸引大批人群前來觀看。
精明的商人在集聚的人群中出售大象的圖片,還有用木頭或陶瓷制作的大象模型。
在郊祀祭天的當日,也有不少場面值得觀看。大約兩萬人在大慶殿的寬敞庭院里列隊站立。為了按時完成準備工作,一名太史局官員站在鼓樓上觀測刻漏,每小時奏報一次。隊中不同身份的人穿著色彩鮮艷的各類服裝,好讓觀者區分宦官、官員與衛兵。文官穿著紅色朝袍,從官帽樣式可以分辨出各自的官職。作為皇子,徽宗佩戴一頂九旒冕,級別最高的大臣也佩戴同樣的帽子,但級別較低的官員帽子上旒的數量會比較少,最少的只有兩條。(參見彩圖二)
隊伍中舉著的旗、旌和幡同樣色彩斑斕,還有繪有風、雨、雷、電、木星、火星、土星、金星和水星、白鳥及鳳凰圖案的三角旗。行進隊伍在三更時分就要離開皇宮。在徽宗十歲那年,著名大臣蘇軾擔任鹵簿使導駕,負責郊祀列隊行進。蘇軾上奏,在儀式舉行到一半時,有十余輛后妃乘坐的紅色傘蓋車跟在皇家郊祀隊伍后面,爭道搶行。在蘇軾看來,婦女不應當參與這類祭祀典禮。后妃中道迎謁已經成為一種慣例,本來就夠糟糕了,又在祭祀完成之前出現在祭祀儀式隊列中,簡直讓人難以接受。據說哲宗讀了奏章后,派人將奏章呈遞給高太皇太后,自那之后,儀式過程變得莊嚴肅穆多了。
徽宗童年時參加的所有慶典中,最令人感到歡快的就是哲宗的婚禮。英宗與神宗登基時已經結婚,因此,自仁宗在1024年結婚之后,皇宮中已經近七十年沒有見證過全套的皇家婚禮了。高太后開始提前為哲宗大婚做充分規劃。她從適合的人家中挑選出一百多名女孩,將她們帶進宮,最后選中了一名姓孟的女子,認為只有她配得上皇后稱號。1090年,哲宗十三歲時,高太后宣諭數名王公大臣研究皇室大婚禮儀的先例,并預備詳細的儀式步驟。
1092年四月,哲宗十五歲半,皇宮為他舉行了六天多的婚禮儀式。第一天,徽宗與其他皇子隨同皇室宗親、王公大臣,身著紅色朝服,齊聚文德殿,按照古代婚禮的步驟,實施“納采”與“問名”等禮儀。四天后,在其他準備儀式完成之后,奉迎使前去迎娶新娘。奉迎使返回時,官員們再次身穿紅色朝袍前去迎接。一些官員列班于宣德樓外,在奉迎新娘后與舉辦婚禮大典的間歇,他們要在那里依儀式行禮。在專門準備的殿堂內,孟氏的父母依照傳統的禮儀辭令與她話別。隨后,孟氏被迎入皇宮,一路上有時坐轎子,有時乘馬車。每座殿門都有官員和宗室列隊迎接,最后皇后來到福寧殿。哲宗身穿莊嚴正式的紗袍,頭戴通天冠,已經在那里等候。余下的儀式,包括禮儀規定的三次飲酒,由幾位宮中侍從伺候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