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逆反情緒,心理的敏感

孩子進入逆反期,情緒也會處于逆反狀態。逆反期的孩子經常對父母有所不滿,因為伴隨成長而來的自我要求,總是和父母的規定發生沖突。這時父母必須盡全力克服這種過渡期困難,讓孩子順利地成熟長大。

膽小怕事,感覺看見什么都恐懼

心理學家認為,現在有許多孩子都很怕黑,因為黑暗聯想到鬼而感到害怕,這種純粹的害怕“鬼”的孩子,他們生活實際上并不會受到嚴重干擾。若表現為不正常的、極度的懼怕,而且嚴重影響正常生活,這些帶有疾病性質的懼怕可以診斷為“黑暗恐懼癥”。

心理專家認為,幼兒期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關鍵時期。這時需要父母給孩子準備一個獨立的房間,起初可以在孩子睡前陪伴孩子,告訴孩子自己會在他身邊陪著,用手撫摸給予安慰,等孩子睡著之后,父母可以離開。

等到第二天孩子醒來,父母可以表揚孩子:“一個人乖乖睡著了,寶貝真棒!”以此強化孩子獨立的能力與意識,孩子在自己獨立的房間睡覺,需要獨立面對黑暗,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要學會自己處理恐懼等負面情緒,同時意味著孩子開始獨立了。假如父母為了讓孩子不害怕,總是無微不至地關懷,那孩子就容易陷入“黑暗恐懼癥”。

張女士很是苦惱,因為8歲的女兒月月在日記本上寫了這樣一句話:“每到晚上,我就開始害怕,臥室的燈熄了,爸媽都已經睡了,只有我一個人怎么也睡不著,我只能躲在被窩里,不敢把頭伸出來。”

女兒月月正在讀小學二年級,她很怕黑,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有時她甚至會要求跟爸媽同住一個房間。而且總是開著燈睡覺,偶爾關燈是爸媽看著她睡了才關上的。張女士覺得女兒膽子太小了,有意識地會鍛煉她,比如規定她上床之后關燈睡覺。然而,這對月月而言卻是一件極其恐怖的事情,她告訴媽媽自己會感覺到身邊有些可怕的東西存在著,比如鬼怪之類的。幾乎每天晚上她都是從噩夢中睡醒,哭著找媽媽。對此,張女士非常擔憂,不知道該怎么辦。

患有恐懼癥的孩子大多數比較膽小、獨立性較差。根據張女士反映,月月在班上幾乎沒有什么朋友,獨來獨往,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很差,這與父母的教育方法是相關聯的。處于嬰幼兒時期的孩子大部分會在黑暗中苦惱,讓他們恐懼的不是黑暗本身,而是在黑暗中看不到自己親近的人,視覺上的分離感引發了孩子的不安全感體驗,這實際上是一種對父母的依戀情結。

對此,心理專家建議:父母要意識到過度保護孩子,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膽小。因為父母的保護就是告訴孩子,一個人睡覺確實比較危險。恐懼癥懼怕的事物本身是比較普通的,在一般人看來是不需要害怕的事物,不過因為父母無意識地提醒孩子避免這一情況的出現,結果反而強化了孩子焦慮、恐懼的情緒。

小貼士

1.及時詢問孩子產生恐懼感的緣由

孩子一旦產生恐懼感,父母要考慮這是否與他的年齡相稱。在平時生活中父母要隨時關心孩子思想感情的變化,以及恐懼持續的時間。孩子在恐懼時是否什么事情都不想做,不肯一個人去睡覺,不愿意去上學,甚至不敢離開父母。父母需要弄清楚,然后及時處理。

2.勿對孩子說“膽小鬼”

孩子從三歲時開始對黑暗產生恐懼,假如這時父母罵孩子是膽小鬼,嚇唬孩子不準哭,這將大大地誤導孩子的情緒。父母應該向孩子說明事情的真相,在孩子看來令人恐懼的事物被父母一語點破,他自然會相信自己是安全的,內心的恐懼感也會隨之消失。

3.避免誘使孩子將恐懼感隱藏在心里

不管孩子擔心什么、害怕什么,父母應當告訴他們害怕是真正的心理現象。平時父母多和孩子交談,給孩子講一些常識,這是幫助孩子克服恐懼感的最佳方法。等到孩子明白道理,心境平和了,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對可能發生的事情做好心理上的準備。

4.鼓勵孩子多接觸黑暗的環境

對于患有黑暗恐懼癥的孩子而言,父母鼓勵他們多接觸黑暗的環境。剛開始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嘗試,直到孩子適應為止。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如果感到害怕,父母可以建議孩子做深呼吸,或者鼓勵孩子大聲地叫出恐懼的感覺,然后讓孩子獨立地待在黑暗環境下直到適應。當然,這并非一蹴而就,父母可以按照孩子的情緒狀況循序漸進,適時給予孩子鼓勵與表揚。

5.避免讓孩子接觸鬼怪、恐怖之類的故事和電影

當然,恐懼黑暗與聽過鬼怪故事、看過恐怖片有一定的聯系。父母需要注意,不要和孩子過多地談論鬼怪的故事,也盡可能不要讓孩子看恐怖片。假如孩子經常會想起鬼怪之類的事情,父母需要盡可能地讓孩子在閑暇時間多參與有趣的互動式活動,培養孩子積極向上的興趣愛好,引導孩子轉移注意力。

內心脆弱,敏感多疑

逆反期的孩子有時會內心脆弱,敏感多疑,似乎天生就被一種焦慮和不安全感籠罩著,在幼年時期他們最重視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害怕自己受到父母的冷落,得不到父母的支持。所以,孩子敏銳的洞察力是從預測父母的態度開始發展的,且在察言觀色的過程中學會了猶豫不決。

這樣的孩子在童年時期有一種無助感,總感覺自己是被孤立的孩子,隨時充滿了焦慮,慢慢長大后,又從焦慮情緒中發展出懷疑的特質。所以,孩子對父母的感情是充滿矛盾的,一方面獲得肯定想要服從,另一方面又因為未能獲得信任而開始蓄意反抗。

到了兩三歲,由于爸媽很忙,小艾就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也更加敏感多疑。有時,她會呆呆地問媽媽:“媽媽,你愛我嗎?”媽媽這時總把小艾摟在懷里,安慰說:“你是媽媽的小棉襖,媽媽怎么會不愛你呢?”

上學之后,爸爸媽媽更忙了。小艾性格越來越內向,她經常看到同學幾個湊在一起說笑,不時看看自己,她就懷疑:他們是在說我嗎?大家都不喜歡我嗎?而小艾回到家之后,總是爺爺奶奶在家,她害怕,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爸媽親生的孩子。否則,爸媽怎么會不愛自己呢?

小艾是典型的懷疑型孩子,幾乎從她出生開始,就會下意識地尋求家中保護者的認同,獲得安全感。這個保護者可能是父親,也可能是母親,也可能是其他人。他們會強有力地內化自己與這個保護者的關系,而且在整個成長的過程中維持和這個人的關系。

假如孩子認為這個人是慈愛的,可以為自己提供勇氣,那孩子在長大后也會從其他人那里尋找相似的指導和支持。他們會盡自己的最大努力來取悅這些人或是群體,盡職盡責地按照既定的原則和指導方針辦事。

假如在孩子看來這個保護者是暴力的、不公正的,那孩子將認為自己總是無法與他們認為強于自己的那些人相處,所以對生活充滿恐懼,擔心自己會受到不公正的處罰,這時他們就會采取防御措施,對保護者采取極端的態度。

小貼士

1.鼓勵孩子

孩子對這個世界的一切懷疑源于內心的不自信,內心自卑導致了其敏感多疑的性格。在生活中,父母要盡可能鼓勵孩子,當孩子完成一件事情之后,稱贊孩子“寶貝,你真棒”“寶貝,這件事你做得很對”“寶貝,媽媽很愛你”。父母的鼓勵可以令孩子開心,從而增強自信心。

2.盡量避免責備孩子

懷疑型的孩子是極其敏感的,他們總會懷疑一切不存在的問題。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孩子的父母對孩子漠不關心。即便父母很關愛懷疑型的孩子,也可能令孩子在某一瞬間產生得不到信任和支持的失落感和恐懼感,其根源是不容易察覺的,可能只是不經意間的一次責備、一次敷衍,就可能導致孩子胡亂猜疑。畢竟孩子氣質的一部分是天生的,他們那敏銳的感覺是父母不容易捕捉到的。

3.引導孩子說出心里話

有時候孩子只是一個人胡思亂想,四處猜疑,他們就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關閉了心靈溝通的大門。如果父母不想辦法與孩子進行心靈上的溝通,無法了解到孩子心中所想,那即便給予孩子再多的愛,孩子也是不快樂的。

4.盡量多抽時間陪陪孩子

孩子的內心已經十分敏感,父母稍微有一點點疏忽,都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可能不愛自己了,他們總會幻想出一些沒人愛自己的孤獨畫面,這樣會更加重他們的懷疑病。所以,不管父母有多忙,要盡量多抽出時間陪伴孩子,讓孩子確實感覺到父母是愛自己的。

自言自語,多愁善感

逆反期的孩子喜歡自言自語,偶爾還喜歡流眼淚,甚至在很多時候就不當著父母的面,他們好像總是心事重重。在平時生活中,這樣的孩子往往感情細膩、復雜,經常想得很多,顧慮也很多。由于孩子都是家里的寶貝,父母或多或少對孩子都有遷就,特別是老人,為孩子包辦的過多,所以造就了孩子強烈的自我意識和依賴思想,似乎受不了一點委屈,凡事總為自己考慮,稍微有一點不如意就開始哭,開始耍脾氣。

當然,孩子的性格和家庭的教育環境也有很大的關系,假如父母多愁善感,孩子肯定一樣;假如父母開朗大方,孩子也會很陽光,所以父母盡可能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此外,父母遇到事情需要往好的方面想,樂觀一點,否則孩子也會耳濡目染,最后建議父親多陪孩子。畢竟,和父親在一起,孩子會更加堅強,更加勇敢,盡管母親也會影響孩子,不過不如父親的榜樣作用,所以父親多陪陪孩子吧。

小貼士

1.轉移注意力

對于家中發生的一些事情,比如小雞死了、養的花枯萎了、養的小松鼠跑了等,很有可能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示出惋惜、難過,孩子也會受到影響。孩子有了這種情緒時,僅僅憑語言解釋和安慰是不夠,比較好的辦法就是轉移注意力,比如帶孩子去逛逛超市,買點零食回家吃;到書店逛逛,買幾本書回家看看;到玩具店買幾樣玩的東西回家玩玩,緩解痛苦的情緒。這樣,孩子的情緒就會好轉了。

2.營造輕松、歡樂的家庭氛圍

平時,父母要注意營造輕松、歡樂的家庭環境和氛圍,孩子從小就要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比如父母經常說說笑話,說些有趣的事情,對于一些悲傷的事情,父母最好不要在多愁善感的孩子面前表現得過于惋惜、難過,避免孩子受到影響。當孩子表現出多愁善感時,父母最好的方法是轉移其注意力,緩解孩子的痛苦情緒。

3.多看到孩子的優點

通常那些多愁善感的孩子擔心被別人否定,因此,父母要多關心孩子的優點,并常常以欣賞的語氣鼓勵他,孩子得到了肯定,就會增強自信心,其性格也會開朗起來。在平時生活中,父母需要細心觀察孩子的喜好,努力挖掘孩子的潛能,然后創造條件讓孩子有展示、表現自己的機會,一旦孩子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就會自信起來。

4.讓孩子明白哭是沒用的

當孩子由于多愁善感而掉眼淚時,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哭是沒有用的,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即便哭得昏天黑地也不能改變事情的最后結果。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就是把眼淚擦掉,勇敢面對,堅強地迎接新的生活。

5.盡可能與孩子多商量

如果希望多愁善感的孩子變得堅強,父母不要總按照自己的意愿來塑造孩子,讓孩子言聽計從。有任何事情都要盡可能與孩子商量,特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一定要尊重他的想法,多聽取孩子的建議。

6.不要總是指責孩子

多愁善感的孩子大多數缺乏自信心,父母不要總是指責孩子,這樣的教育方式是不妥當的。因此,當孩子不會做某件事時,父母要向孩子解釋和示范如何做才是正確的,孩子會做了,父母就會少一份擔心,多一份樂觀,而孩子也敢于積極地去做。

7.語氣平和地安慰孩子

多愁善感的孩子往往感情細膩、復雜,經常想得太多,而且顧慮太多。當孩子多愁善感時,父母首先要語氣平和地安慰孩子,向孩子表示自己的感受和他是一致的,與孩子產生感情上的共鳴,讓孩子意識到父母是與自己一起分擔憂傷。當然,父母要善于利用時機,以孩子傷感的事物做媒介,理智、科學地對他進行教育,這樣有利于孩子學會較為冷靜、恰當地面對人生的挫折和不幸。

容易憂慮,常陷入消極情緒

與成年人一樣,孩子的情緒也有消極和積極之分。在孩子大約1歲左右,他們的情緒就開始分化,2歲時出現各種基本情緒,也就是生氣、恐懼、焦慮、悲傷等消極情緒和愉快、高興、快樂等積極情緒。積極的情緒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可以起到促進作用,助于發揮孩子內在的潛力;消極的情緒則可能讓孩子心理失衡。

楊先生的兒子楊洋今年10歲,他個性比較敏感,性格說不上是外向型還是內向型,比較戀舊,跟以前的老同學、好朋友分別時總會舍不得。三年級轉學之后,楊洋總是想念過去的老同學,不喜歡與新同學交往,直到一年之后才漸漸融入新的班級。即便到了新班級之后,也總是念叨以前的同學,認為以前的同學比現在的同學好,似乎又要很長時間才適應新環境。

最近楊先生發現兒子十分消極,很悲觀,學習很懶散,對人生沒有一種正確的積極態度,經常流露出人總歸是要死的,努力沒有用,不管自己現在怎么樣,最后都是一樣的結局。楊先生經常聽到兒子說:“爸爸,我不想你們死,不想爺爺奶奶他們死,人如果永遠不死就好了。”最近這樣的情緒更是經常反復,就在昨晚跟兒子聊天中,兒子還說到人最終還是逃不過死亡,所以自己做什么都是無用的,什么金錢、名譽都是一場空,甚至說自己好像看到自己死了的時候的情景。楊洋在說到這些的時候,情緒十分低落,甚至掉淚了,說自己不想死。

小孩子動不動就喜歡說“不”,而且經常是你說什么他都會說“不”。心理學研究表明,這是孩子獨特的表示自立的正常方式。當孩子開始說“不”,是他形成自我認識的開端。而當生活里的某些事情或某些要求與其個體的興趣、需要和愿望等不一致的時候,孩子就會產生消極情緒,諸如抵觸、對抗、哭鬧等。

對孩子而言,產生情緒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當一個成年人發脾氣的時候,旁邊的人會安慰,或者會知趣地離開。但是,當一個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他受到的卻是父母的斥責,甚至是挨打,這其實是極不公平的。所以,一旦孩子有了消極情緒,父母應是理解、幫助,而非責備、訓斥。

小貼士

1.創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父母要善于創造和諧融洽、暢所欲言的家庭氛圍,當孩子表達出自己的心理之后,父母要以探討的形式來轉變和提高孩子的認知,隨時關注指導孩子以積極的心態來自我排除心理障礙。在平時的生活中,父母在為人處事上保持樂觀的態度,因為榜樣往往是孩子樂觀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2.理解孩子

在孩子生氣的時候,父母可以用溫和的語氣開導孩子,讓孩子知道父母了解他的感受。父母可以告訴孩子,生氣時可以干什么,不能做什么,允許孩子以合適的方法宣泄情緒。在適當的時候,多給孩子講一講自己是如何面對困難和挫折的,又是如何戰勝困難、超越挫折的。畢竟孩子年齡比較小,很少經歷創傷和挫折。若父母給孩子多聊這些話題,勢必會對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

3.引導孩子轉移注意力

轉移注意力,是合理宣泄情緒的最佳途徑。父母要讓孩子學習在遇到沖突和挫折時,不要將注意力集中在引發沖突或挫折的情境之中,而應盡可能地擺脫這種情境,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去。比如孩子在玩游戲中與其他孩子發生沖突,那可以讓孩子到室外去踢一會兒足球,在劇烈運動中將積累的情緒能量發泄到其他地方。

4.引導孩子傾訴心事

傾訴是一種合理的方式,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把自己在學習遇到沖突或挫折時的感受告訴自己,同時給予同情、理解、安慰和支持。孩子對父母有很大的依賴性,父母對孩子表現出的同情或寬慰會緩解甚至清除孩子的心理緊張和情緒不安。即便在孩子傾訴的內容不合理的情況下,父母也要耐心地聽下去,至少保持沉默,等孩子傾訴完畢之后,再與孩子講道理。

5.幫助孩子提高抗挫折能力

父母可以告訴孩子,生活中并不是每件事都會讓自己滿意,一個人總是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挫折,生氣和難過都是沒有用的,而是需要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冷靜。同時父母可以通過帶孩子旅游、登山,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鍛煉孩子的毅力,盡可能幫助孩子形成堅毅、開朗的性格。

6.引導孩子宣泄消極情緒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在生活中產生的消極情緒,應以合適的渠道發泄出去。情緒一旦產生,宜疏導而非堵塞。當孩子遭遇難過的事情,宣泄出來,可以減輕精神上的壓力。所以,在現實生活中,當孩子遇到挫折或受到不愉快的時候,父母可以讓孩子不受壓抑地通過言語或非語言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樣可以減輕孩子心理上的壓力。

7.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

父母要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同時將這些優點與孩子熟悉或崇拜的先進人物、英雄人物的優點比擬,讓孩子在內心認定自己與他們的性格一樣,從而激發孩子在思想和行為上向他們學習。當孩子不斷突出自己的優點,同時自我認可和肯定慢慢養成習慣之后,其消極的情況就會得到改觀。

獨來獨往,有孤僻傾向

逆反期的孩子喜歡獨來獨往,時常會有孤僻傾向。假如自己的孩子不幸遭遇孤獨癥,父母應該怎么辦呢?是選擇放棄、逃避、默默承受,還是理智、平和、坦然接受這一切呢?面對孤獨癥的孩子,父母沒有理由強求什么,唯一能做的就是調整自身,按照孩子的發育狀況,用愛心、耐心幫助他們,協助他們最大限度地改善現狀。

兒童孤獨癥又稱兒童自閉癥,與兒童感知、語言和思維、情感、動作以及社交等多個領域的心理活動有關,屬于發育障礙。盡管不同的孤獨兒童會有不同的癥狀,不過主要表現為:說話較晚、反應遲鈍、不合群、不懂得如何與人交往和溝通;有的孩子智力發育低,存在認知感知缺陷;有怪癖、興趣范圍狹窄、行為方式刻板僵硬;注意力渙散。有的孤獨癥孩子智力發展不平衡,他們對某一方面很敏感,比如音樂、繪畫等,而在其他方面則較差。不過,越是這樣的孩子,越容易被父母忽略。

李媽媽很煩惱,因為孩子豆豆患了孤獨癥。平時在家里,豆豆總是饒有興趣地擺弄著手里的糖紙,對周圍好像沒有察覺,甚至連面前的水果和零食也不會令他心動。若是有阿姨問:“寶貝,你幾歲了?”問三遍豆豆幾乎都沒有什么反應,這時李媽媽則對豆豆說:“告訴阿姨你幾歲了?”但豆豆的目光依然停留在那張糖紙上,他重復一遍媽媽的話:“告訴阿姨你幾歲了?”這時李媽媽說:“對阿姨說我六歲半了。”豆豆也只是鸚鵡學舌地說了一句:“對阿姨說我六歲半了。”

李媽媽介紹,豆豆只能說極少量的詞和短語,幾乎說不出一個完整的句子,經常重復別人的話。若是遇到有人跟他打招呼,多半沒有回應;提醒他做什么,就好像沒聽見似的;經常會自言自語,說著一些不著邊際的話語。他平時不喜歡和小朋友玩,即便給他找來幾個同齡小朋友,他也會躲開小朋友,獨自一個人在旁邊發呆。任何新奇的玩具都難以引起他的注意,他只是把那些廢棄的包裝盒、紙、勺、碗等東西重復玩耍,動作刻板,平時容易煩躁,脾氣大,睡眠也很少。

教育專家表示,對孤獨癥孩子的治療和早期干預,離不開制訂個性化訓練計劃。由于孩子的病態、程度不一樣,需要的治療方案也應有針對性,而父母需要承擔教師的角色,通過“因材施教”和“家庭康復”幫助孩子戰勝孤獨癥。

小貼士

1.對孩子進行感官和信息刺激訓練

孤獨癥孩子對身邊的信息通常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源于他們大腦發育的偏差。父母可以適當地對孩子做一些感覺統合訓練,諸如蕩秋千、跳繩,這些簡單的活動可以在家中進行,這對改善孩子反應遲鈍和動作不協調有一定的好處。大多數孤獨癥的孩子自我封閉,拒絕接觸新事物,缺乏主動性,不過他們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卻比較執著。父母應善于捕捉到孩子的興奮點,對孩子感興趣的事物給予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假如孩子喜歡玩水,那父母可以為其準備熱水、冷水、溫水等。父母可以為孩子創造一個氛圍,把與之相關的信息搜集起來,講給孩子聽、和孩子一起動手做。

2.引導孩子與人交往

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有意識地與人交往,讓他們對交流感興趣。比較好的方式就是長時間和親近的人在一起,親密接觸親人的手勢、動作、語言、表情和回應的方式。耐心地給孩子反復示范,一次次地引領孩子模仿。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父母最好將日常生活的內容與訓練結合起來,變枯燥的訓練為有趣的游戲,慢慢讓孩子感覺到這是個好玩的游戲。

3.把他當作正常孩子

父母不妨把他們看成是正常的孩子,營造一個讓他們學著自己照顧自己的氛圍,比如自己穿衣服穿鞋、自己吃飯、自己洗手洗臉,學習適應環境與人配合。將自己設定的目標貼近孩子,將這個將要達成的目標分解成一個細小的目標,一點點地、分步驟地去實現。不過,欲速則不達,對一般孩子而言很容易學會的生活技能或短時間內可以養成的良好習慣,孤獨癥孩子卻要學習半年或更長的時間。因此,父母在心里給孩子定的標準一定要比同齡的正常孩子低很多,急躁情緒和攀比心理是不能有的。

4.父母的態度很重要

父母的態度異常關鍵,孩子和親友的情緒都會隨著父母的態度而改變。父母需要正確地對待孩子,為其制定合理的努力目標,重點培訓孩子的獨立能力。愉快地接受現實,與孩子愉快相處,努力教會孩子適應家庭生活。同時,父母細心觀察,到底孩子身上有哪些特性,容忍孩子重復說一句話,不要當著別人對孩子表示厭煩。總之,一旦發現孩子患有孤獨癥之后,需要考慮怎么樣給孩子進行良好的教育,讓這些孩子長大成為自食其力的人,而不是家庭和社會的負擔,有勇氣來接受教育孩子的工作,用積極的態度對待孩子。

5.經常與孩子聊天

孤獨癥孩子大部分語言發育遲緩,有的甚至喪失語言能力。他們面臨的共同難題就是學會說話,利用孩子吃飯睡覺以外的所有時間教他說話,這是父母不能回避的現實。語言訓練可以分階段進行,比如前期準備階段教孩子模仿父母的口部動作,像張大口、閉嘴等,讓孩子知道聽指令做事,理解某些動作的意義——拍手表示高興、擺手表示再見、拉手表示友好。然后可以進行發單音的訓練,等孩子的單音字說得比較好了,就可以著手教他學雙音節詞語了。最后對孩子做簡單的問答訓練,目的就是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需求,學習溝通。

喜歡發呆,一句話也不說

相比吵鬧的逆反期孩子,有的孩子逆反期卻喜歡發呆,一句話也不說。孩子的世界應是繽紛多彩的,充滿快樂和歡笑的,但是有的孩子小小年紀卻總是郁郁寡歡。由于各種原因,很多孩子經常被抑郁的情緒所侵襲,嚴重者就會患上抑郁癥。無疑,這是一個令孩子本身和父母都感到痛苦和困惑的問題。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很小,很難與抑郁癥這樣重大的問題聯系到一起。實際上,兒童抑郁癥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與身邊的同齡孩子關系差的孩子更容易患抑郁癥,除了人際關系導致的抑郁情緒積累之外,學習壓力大、與老師關系差、父母婚姻破裂等,都對孩子產生著很深的影響。

抑郁癥主要是指以情緒抑郁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礙,不但包含有抑郁寡歡、憂愁苦悶的負面情感,且有怠惰、空虛的情緒表現。不過人們經常誤以為抑郁癥只會發生在有自我意識能力和情感豐富的成人身上,而忽視了兒童也可能得抑郁癥。抑郁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非常有害,會使孩子心理過度敏感,對外面世界采取回避、退縮的態度,同時還可造成兒童發育不良。

作為父母,應該怎么樣幫助孩子遠離“抑郁”的陰影呢?

小貼士

1.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

心理學家認為,良好的家庭支持和家庭凝聚力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持久動力。平時生活中,父母常常檢查自己的情緒,避免自己身上的負面情緒影響到孩子。學會尊重孩子,順暢地和孩子溝通,為孩子創造一個親密、融洽、溫馨的家庭氛圍,讓孩子體會到家里的溫暖感和安全感。

2.鼓勵孩子多結交朋友

父母平時要真誠待人,鼓勵孩子多與人交往,教會孩子與同齡孩子融洽相處,多組織孩子間的情感交流活動,培養孩子廣泛的愛好和樂觀寬容的性格,享受友情的溫暖。

3.完善孩子的人格

平時父母需要多發現孩子的優點并恰當地給予表揚和鼓勵,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信與應付困境乃至逆境的能力,教育孩子學會忍耐和隨遇而安,在困境中尋找精神寄托,比如參加運動、游戲、聊天等。

4.適度的學習教育

平時父母要適當給孩子一些自己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擁有不同的選擇權。不要對孩子期望太高,不要過分縱容孩子或太過苛求,應按照孩子自身的能力和興趣來培養他們。

5.積極的心理暗示

假如孩子已經出現抑郁癥狀,那父母要給予孩子適時的積極暗示,教導孩子理智調節自己的情緒,糾正認識上的偏差。父母可以尋找一些令孩子開心或振奮的事情,讓愉快的事情占據孩子的時間,以積極的情緒來抵消消極的情緒,引導孩子適當地發泄內心郁悶的情緒。在有必要的情況下,可以及時找心理專家咨詢,予以積極的治療。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盘水市| 长汀县| 梅州市| 常德市| 嘉义县| 达日县| 东乌| 平顺县| 巴里| 蓬安县| 黔西县| 永春县| 醴陵市| 黄石市| 泌阳县| 革吉县| 钦州市| 怀宁县| 伊金霍洛旗| 曲麻莱县| 尼木县| 崇左市| 彭山县| 滨海县| 霸州市| 云霄县| 伊通| 周口市| 达尔| 土默特左旗| 曲阜市| 萍乡市| 金川县| 庄河市| 维西| 玉环县| 漳州市| 上栗县| 拜泉县| 神农架林区| 潮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