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逆反意識,自我的萌芽

孩子進入逆反心理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不喜歡父母把自己當小孩,為了表現自己的不同,擔心外界無視自己的獨立存在,才產生了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對立的情感。

孩子的第一反抗期

心理學家認為,2歲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發,“我”字當頭,想著反抗權威,所以往往與父母對著干,這就是孩子的第一反抗期。孩子表現得比較激烈,尋求強烈刺激,以發泄心中的不滿。

在這一階段,開始對父母說“不”,周圍的事情他們都想大包大攬地干上一番,表現得非常自以為是。這時的孩子身體已經相當協調,能跑能跳,能抓能捏。他們進入了獨立欲求的第一個反抗期,逆反是這個時候孩子的常見表現,也是對父母或者老師的要求做出的一些故意反抗的行為。

第一反抗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孩子的這一時期能否順利度過對孩子今后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在第一反抗期之前,孩子的生活都是由父母精心照料的,孩子的自由度較小,隨著孩子獨立意識的增強,自然要抵抗父母的約束。孩子出現逆反意味著長大,父母只有及時調整自己,適應孩子的變化,才可以做到與孩子一起成長。

孩子出現逆反時給人的感覺是火氣很大,好像身體里充滿了一股怨氣。因此父母對待孩子的逆反期應該以疏導為主,盡可能避免與孩子針尖對麥芒地發生沖突,同時,父母要注意引導孩子,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從而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小貼士

1.別指望孩子反思自己的行為

孩子發脾氣時父母完全置之不理,想用無聲讓他懂得“錯了”,這對兩三歲的孩子而言是極不合適的。父母可以提前告訴孩子不能生氣,否則就不讓他玩玩具或者把玩具送人,這個方法有時不會起作用。因為2歲的孩子還不懂得“否則”是什么意思,也不會這樣想問題:發火會導致沒有玩具玩,不發火就有玩具玩,因此對孩子還需要適當的正面教育。

2.教給孩子一些基本技能

這一階段的孩子總是做不好一件事,心里著急,就容易發脾氣。這時父母可以教孩子怎么做,比如,孩子玩積木總是滑下來,可以教孩子如何取得平衡;孩子投球老是投不準,接球又接不住,可以教他投擲或接應時,手的放和收的技能等。

3.拒絕的同時給予適當安慰

對于孩子提出的要求,能滿足的盡可能滿足。比如孩子夏天想吃冰激淋,就讓孩子吃一個;不過冬天冷,孩子想吃也不能給他吃。父母認為這是無理的要求,不過孩子卻認為這兩種情況是一樣的,沒有無理和合理的區分。當孩子提出所謂的無理要求時,可以用眼神、手勢、簡單否定等方式讓他懂得,這個要求父母不同意。但是,在拒絕孩子這個要求的同時,要給他合理的東西滿足他。比如不能給冰激淋,可以給一塊小蛋糕。只是拒絕,沒有給予,就達不到教育目的。

4.合理發泄情緒

遇到不愉快的事情,產生了不愉快的情緒,發泄比憋在心里要好。當孩子想發火的時候,引導孩子不要朝父母發脾氣,而是把怒氣發到布娃娃身上。

孩子的自我意識萌發期

孩子在開始認識自己的時期,有著兩種矛盾心理:有心自己做事,又擔心弄得失敗。所以,假如孩子失敗時,父母說:“你看,你沒按媽媽教的做,搞砸了吧?!苯Y果,孩子就會慢慢失去信心,容易變成依賴父母的消極孩子。

于是,父母總是感嘆:孩子缺乏積極性。不過這時父母應該反省一下,是否是自己扼殺了孩子想要自立的萌芽呢?盡管孩子開始認識自我,不過還缺乏自信,有時還會故意和父母作對,違背父母意志。在這個時期父母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態度如何,對孩子的人格形成將起到很大作用。

幫助孩子形成健康的自我。所謂“自我”,指的是人們依據周圍環境發展而形成的有關自己的情感和態度。而“健康的自我”指的是人們按照周圍環境的反應發展而形成的有關自己的正確認識及積極的情感和態度。假如孩子形成了健康的自我,就會使他們意識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是有價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的。這將幫助孩子樹立起自尊心、自信心,獲得客觀的自我知覺、積極的自我意向與公正的自我評價,為他們人格的和諧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反之,就會使他們產生自卑之感,喪失基本的自尊與自信,并導致自我知覺失真、自我意向消極、自我評價不公,從而使得人格的發展陷入混亂狀態。

孩子對自我的認識過程,大概包括對以下三個問題的回答。第一個問題是:“我是誰?”孩子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有意識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身體、優缺點、興趣、愛好,了解自己生活圈子里的父母、教師、同伴等。第二個問題:“我是什么樣的孩子?”孩子了解自己后,慢慢明白“原來我是這樣的”。不過他們能否正確地認識自己并在此基礎上接受自己,卻在很大程度上受成人和同伴的影響。第三個問題是:“我往何處去?”孩子了解并接受了自我,對自己今后的目標和計劃也有了模糊和朦朧的意識,并對自己將來要做什么,想有什么樣的成就等問題開始有了興趣。

在孩子的自我發展中,由于受自身心理發展水平的限制,尤其是認識發展水平的限制,孩子自我認識的發展的總體水平還是比較低的,他們還不能對自己進行獨立、客觀的評價,而往往按照父母的評價來評價自己。特別是孩子形成自我的第二個階段,在這個階段,父母的鼓勵與支持是能夠促進他們對自己積極的情感與態度的,而孩子能夠接受自己,對自己形成積極的情感與態度,那他們就更有可能形成健康的自我。

小貼士

1.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孩子健康的自我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形成的,父母應幫助他們以滿腔的熱誠、富于同情與仁愛之心走向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父母在與孩子相處時,要熟練地掌握和運用愛的策略,善于向孩子表露自己的喜怒哀樂,成人的情感世界通常比較內隱、含蓄,孩子的情感表達則直接而外露,這就要求父母將自己的情緒體驗充分地表露在孩子面前,以達到交流的目的。當然,父母不但要善于真誠地向孩子坦露心跡,表達自己個人的一些內心感受,還要使孩子看到一個真實的父母形象,從而進一步強化彼此的情感聯系。

2.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

在平等和諧的家庭環境中,孩子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表現出自己與別人的不同之處。在這樣開放的環境里,人際關系親密、安定、平等,大家彼此尊重和關心他人的自我,而不是以自己的自我去強求別人。父母在與孩子交往時,要把自己與孩子擺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

3.鼓勵孩子,讓孩子充滿自信

父母要常常鼓勵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在孩子缺乏自信時給予開導、支持和鼓勵,更重要的是,父母不要以自己的需要、要求代替孩子的需要和要求。為了增強孩子的自信心,父母應該采取“不加判斷”的態度。當孩子有某種經驗、反應、感受時,父母必須把它看作是一種現實存在或真實表現加以接受,并鼓勵他們堅持自己的觀點。父母只有真正接受孩子的現實,孩子才有可能接受自己,并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人,是值得被注意和接受的。在這樣的基礎上,孩子才能形成樂觀的、積極的對自我的態度和信念。

4.為孩子保守秘密

父母一旦承諾為孩子保守秘密,就要嚴格遵守。假如不慎說了出去,一定要及時向孩子道歉,以得到孩子的諒解,同時也做好父母的榜樣。

5.培養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

孩子的隱私具有相對性,對不信任的人是隱私,對信任的人就不是隱私了。對此,父母需要盡量可能通過關懷、尊重等方式爭取贏得孩子的信任。

孩子的逆反期特點

科學研究表明:孩子的逆反期通常分為三個階段:2~3歲的寶寶逆反期,6~8歲兒童逆反期,14~16歲青春逆反期。逆反期的孩子通常會有這樣的一些典型的表現:破壞性強,喜歡摔東西、拆玩具、亂寫亂畫、撕書,或故意把玩具丟得滿地都是;堅持要某一件東西,即便是外表相同的也不要;堅持要穿某件衣服某雙鞋,即便不符合季節;想要做的事情堅決要做到,否則就大哭大鬧;在公共場合坐地耍賴、打人;父母要求的事情偏偏不做,越是禁止做的事情越要做;不理睬父母,寧愿自己玩,也不和父母一起玩;故意破壞之前定好的規矩;層出不窮地提出新的要求;和父母講條件,要達到要求才肯做事;和別的小朋友玩耍時,爭搶同一件玩具;不愿意和別人分享玩具,不過又喜歡搶別人玩具,嚴重時還打人。

孩子產生自我意識后,必然會對“我”的能力產生好奇。所以孩子會通過各種方式探索自己可以做什么,自己會對別人產生什么影響。由于破壞比建設更容易,孩子缺乏能力,所以他們通常是通過破壞行為來判斷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通過建設性行為。同時,由于孩子語言能力尚不發達,還不懂得通過語言來社交,所以這一時期的孩子在與人交往中會有一定程度的攻擊性行為,而且樂于觀察他的攻擊所帶來的效果。

同時,孩子在自我意識成長的過程中,必將經過一個矛盾的階段:一方面,孩子渴望獨立,擺脫父母的控制;另一方面,在生活上情感上又對父母有著依賴。這樣矛盾的狀況會造成孩子比之前更黏父母,擔心父母會離開,同時又會不斷挑戰父母的權威,和父母唱反調。孩子的自我尚未真正建立,在獨立和依賴之前來回游離。在孩子未來的成長過程中,這一現象還會不斷重復,孩子未來究竟可不可以實現真正的獨立,父母的態度是關鍵。

小貼士

1.耐心對待孩子的負面情緒

孩子情緒激動時,父母千萬不要和孩子講道理,當孩子大哭時,父母可以抱著孩子或者到安靜的地方,靜靜地聽孩子哭一會兒,讓孩子平靜;幫助孩子搞清楚為什么哭,是哪一種情緒,傷心還是憤怒;對孩子表示同情和理解,等孩子情緒平靜了,提出新的辦法轉移注意力。

2.了解孩子叛逆行為的原因與動機

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長,和父母最為親近,要想了解孩子的需求,父母只有平時多注意觀察,多學習孩子教育的知識,多和孩子交流。父母要充分理解孩子要自己嘗試、獨立表現的要求,盡可能多創造一些條件,讓孩子的要求得到適當的或充分的滿足。

3.以巧妙方法進行引導

叛逆期的孩子問題較多,父母應按照不同的情況采用不同的方法巧妙引導。比如父母讓孩子吃飯,孩子偏不吃。父母可以采用激將法,要求孩子不吃飯,孩子反而拼命要求吃飯。不讓孩子關燈,孩子反而要求關燈。不過父母在使用這個方法時語氣盡可能真實平靜,按照孩子情緒適當調整。

又比如孩子到處扔東西吸引父母注意力,這時父母要假裝沒看見,繼續和家人聊天。孩子看見沒引起自己想要的效果,自然會停止這樣的行為。

4.不能遷就原則問題

叛逆期的孩子一方面不斷挑戰規則,另一方面又不斷追求規則。假如規則混亂,孩子缺少安全感。父母在制定規則時要講科學,規則一旦制定,就必須遵守。不制定超過孩子能力的規則,比如要求孩子上課不走神等。尊重孩子的需求,有時孩子只是要求自主行動,比如要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不應當因為大人怕麻煩而禁止孩子做。

兒童性意識的萌動

心理學家認為,性教育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它的影響將伴隨著孩子的一生,就好像弗洛伊德所說,你今天的狀況和幼年有關。父母應該意識到兒童性教育的重要性,必須摒棄過去談“性”色變的態度了,必須改排斥為循循善誘,即便尷尬,也不容回避這個嚴肅的問題。

孩子從三四歲到上小學的這段時間,求知欲特別強,對身邊的什么事情都想打破砂鍋問到底?,F在電視上大多有擁抱、接吻和床上戲的鏡頭,對于好問的孩子而言,可能會提出許多讓父母難以回答的問題,諸如“孩子是從哪里來的”“避孕套是做什么的”等。

北京的一所大學對四個年級的學生進行了一次隨機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從影視作品、互聯網、書報、雜志上獲取性知識的孩子占81%,而從父母那里獲取的只占0.3%,少得實在可憐,約30%的母親在女兒來月經之前沒有告訴孩子月經是怎么回事和如何處理。很多父母沒有性教育的經驗,甚至自己就是性知識的“文盲”,當孩子問及性知識方面的問題時,扭扭捏捏,總是說些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話,即便有性知識的家長,也不敢和孩子開展關于性知識的對話。

劉媽媽抱著兒子到朋友家里玩,兒子撒尿時,朋友急忙從床底下拿出了女兒小琳的小塑料便盆,接著淘氣包的“小雞”描繪出細細的弧線。一會兒,小琳摟著媽媽的脖子,咬著耳朵悄悄地問:“小弟弟有‘小雞’,我怎么沒有?”朋友吃了一驚,然后微微地會心一笑,說:“小琳,因為你是女孩呀!”“媽媽,女孩為什么沒有‘小雞’呢?”小琳接著問,媽媽臉上似有慍色,說:“因為男孩和女孩不一樣啊!”小琳沒有得到確切的回答,睜著兩只水汪汪的眼睛,幼稚的臉蛋上寫滿了期盼,問:“男孩和女孩為什么不一樣?”媽媽有些生氣地說:“你哪來這么多為什么啊!”

中國父母在對孩子的性教育上有幾個明顯的誤區:許多父母由于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沒有接受過性教育,因此他們按照自己的成長經驗,認為孩子不需要性教育;父母對性的問題持回避以及排斥態度,他們擔心說多了會誘導孩子,說少了又怕說不清楚;認為性教育是青春期教育,現在還為時過早;有的父母平時穿衣服不太注意,經常在家里穿著暴露,結果孩子耳濡目染,沒有性別意識。

小貼士

對于孩子的性教育,必須重視以下三個階段:

1.幼兒期——適度引導

幼兒期指的是3~6歲的孩子,實際上性教育最早從2歲開始。在這一階段,孩子喜歡玩一些“性游戲”,比如接吻、結婚、生孩子、撫摸生殖器官。假如父母看到這樣的情況,不要覺得緊張,孩子玩這些游戲只是在模仿生活中看到的事情而已,也不要粗暴地打斷他們。假如孩子發現撫摸別的部位,父母都不會在意,唯獨撫摸這個部位,父母態度馬上緊張起來,孩子就會故意、經常撫摸那個部位,以引起父母的注意。

這時父母可以想辦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玩捉迷藏游戲,而不是故意去打斷他們。對能聽懂話的孩子,可以告訴他們身體的某些部位是不能讓別人看或觸摸的,比如胸部、生殖器官,同時也不能看或觸摸別人的這些部位。父母要有耐心地向孩子灌輸自我保護的觀念,囑咐孩子假如有人觸摸了這些部位一定要告訴爸爸媽媽。

假如是3歲以上的孩子,可以跟父母分床睡。年齡再大些,假如條件允許的話,盡可能分房睡,以免父母過性生活時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即便不能分居,也應該掛個簾子。

2.兒童期

6~9歲的孩子正處于性欲的潛伏期,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接觸到一些有關性的不正確的信息,這時他們需要父母的幫助了解性別角色。父母最佳的教育方式就是當電視里剛好出現親熱鏡頭時,對孩子借機進行性教育。這時父母要勢必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最佳的性教育指導者,一旦孩子對性有了疑問的時候,孩子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請教父母,而不是問其他人。

這一階段父母要改變傳統思想,認真解答孩子提出的關于性的問題,贏得孩子的信任。一旦發現孩子接觸黃色視頻時,不要辱罵孩子,而是引導孩子閱讀正確的性教育讀物。

3.青春期

在孩子青春期,盡管學校會開一些專門的課程,不過父母并不能對孩子的性教育就此停歇,反而需要更加放在心上,協助孩子度過青春期。女孩的青春期大約在10歲左右開始,男孩大約在12歲左右。通常父母會對女孩子比較注意,而容易忽視對男孩的關注,主要是因為女孩子有青春期來臨的明顯標志,比如月經來潮,而男孩子就不會那么明顯了。不過男孩子也會出現遺精、變聲、長喉結等。父母需要注意的是,青春期男孩子會開始有自慰的現象。

這一階段,父母可以引導孩子通過別的方式,比如運動來釋放能量,減少自慰的次數,不要給青春期孩子穿太緊的衣服,比如牛仔褲,建議穿寬松的褲子。父母可以多給孩子擁抱、拍肩膀等動作,給孩子一些親密的觸碰,有助于減輕孩子因青春期身心變化而帶來的焦慮。

孩子渴望成長的自由

心理學家認為,處于逆反期的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以目標導向為基礎,他們個性獨立,不喜歡向人尋求幫助。這樣的孩子需要的是較為自由的空間,假如父母總習慣性地對他們加以限制,打擊他們脆弱的自尊心,那就會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天性受到傷害。

小川這個孩子有點叛逆、多變,一會兒溫順如羊,一會兒暴躁如虎。有一次我帶著媽媽去旅游景點,由于到得比較早,當時景點的大門緊閉,周圍沒有一個人,再加上北方的天氣,秋天早晚已經很涼了。面對緊閉的大門,頂著瑟瑟的秋風,小川對媽媽說:“媽媽,公園的門不高,這里又沒人管,我們不要在這里傻等了,爬進去吧!”媽媽在想,孩子怎么能這樣呢?

后來媽媽帶著好奇心,上網搜看了相關文章,才發現原來小川正處于逆反成長期。這樣的孩子外傾性比較明顯,情緒興奮性高,抑制能力差,反應速度快,精力旺盛,不過不穩重,喜歡挑釁,脾氣暴躁。面對這樣的孩子,該怎么辦呢?

心理學家指出,逆反期孩子比較有主見,性格直爽,不拘小節,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強,且有較強的支配力,不希望受他人的支配。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性格急躁,遇到事情容易做匆忙的決定。他們好像總是安靜不下來,不是坐著亂動,就是四處走動,有時還會做出種種夸張的舉動。

小貼士

1.提醒而不是批評

由于孩子精力比較充沛,積極熱情,喜歡說話,同時他們喜歡惹是生非,因此父母對這樣的孩子就是提醒他們遵守紀律,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即便想要對他們進行批評時,也需要注意自己的口氣和語言,不要大聲訓斥,更不能激怒他們。假如父母由于孩子寫作業寫得很潦草,就大聲對他訓斥,有可能孩子不會好好寫作業,甚至會將作業本撕了,或是干脆不寫作業了。

2.學會理解孩子

孩子需要愛,父母需要學會理解孩子。不過,在面對逆反期孩子時,許多父母卻容易失去耐心。實際上,這時父母是沒有給孩子足夠的愛,不管孩子屬于哪種類型的氣質,都需要被愛。假如對孩子的教育離開了這個愛的前提,那根本達不到教育的效果。

3.抑制孩子沖動的情緒,培養其耐性

孩子自制力和感情平衡能力都比較差,父母需要引導孩子磨練他的耐心,用行為削弱其氣質弱點。父母可以告訴孩子:當你做決定之前,可以咨詢父母是對是錯。當孩子沒辦法面對一些事情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冷靜的方法:深呼吸、放松。這樣可以讓孩子安靜下來,從而達到培養耐性的目的。

4.父母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父母不要強迫孩子去改變,任何孩子都不應該因為父母的喜好而改變自己,這樣的教育對孩子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假如孩子感覺到了強迫,他們會反抗。同時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向孩子的暴躁脾氣屈服。當然,對孩子也不要語出諷刺,諸如此類的方式只會導致相反的效果。

5.保持安靜和諧的家庭氛圍

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要平靜,不過也要嚴格,和孩子說話要平和、冷靜,切忌高聲叫喊,幫助孩子克服不安靜和急躁的特點。平時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安靜的游戲,比如畫畫、下棋等,培養孩子的耐性和理性思維。假如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和愿望,父母可以進行“延遲滿足”,培養孩子的耐心和自控力。

6.退一步思考

父母在面對膽汁質孩子發脾氣時,不是馬上處理,而是需要退一步去思考,孩子為什么要這樣去做?孩子怎么會有這樣的情緒?父母可以把這件事放到第二天去處理,同時引導孩子回憶自己做錯事情的過程,這時不要用責備的語氣,可以客觀地詢問孩子當時發生了什么事情,這樣利于幫助孩子跳出那種強烈情緒,理智地看待自己做錯的事情。

7.給孩子講道理,而不是擺架子

逆反期孩子很容易發脾氣,不過他們很講道理。父母在孩子因為沖動犯錯時,不要對孩子動不動就發火,在事情發生之后可以用平靜的語速和聲調與孩子講道理。父母這樣做,孩子比較容易聽話,那教育的成效也是比較大的。

8.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通常而言,逆反期孩子的情緒比較亢奮,很容易分心。在平時生活中,父母不要打擾正在專心致志的孩子;父母若是發現孩子的興趣,那需要從興趣上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延長孩子的注意力時間;可以選擇一個事物凝視,隨著視野變小,孩子的意識和精神也就慢慢集中起來,心里也會慢慢地平靜。

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心

處于逆反期的孩子對未知的世界充滿著好奇心,如果父母要想孩子的大腦潛能得到充分的開發,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孩子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同齡的孩子,他們所掌握的知識面也大有不同,有的孩子對一些簡單的事物都難以理解,但有的孩子卻了解到了高年級的一些知識,究其原因就在于孩子的好奇心。

每個孩子都是有好奇心的,有的孩子也許也好奇了,但他還沒有搞懂問題之前就把這個問題忘記了,也可以說這樣的孩子好奇心不夠,這樣就促使了孩子們失掉了開闊知識面的好機會。所以,要想孩子擁有廣博的知識,要想激發孩子大腦的潛能,父母首先就應該讓孩子保持強烈的好奇心。

爺爺來了,在小泉家住了好些天。早上,爺爺和爸爸戴著眼鏡看報紙,睡眼還沒有睜開的小泉坐在沙發上觀察他們。一會兒,媽媽端來了早餐,爺爺和爸爸都放下了報紙,爺爺拉著小泉一起吃早餐。

小泉看著放在桌上的兩副眼鏡,心里癢癢的,想知道它們有什么不同。小泉匆匆吃了兩口,就溜下了桌子,拿著兩副眼鏡在沙發上擺弄了起來。他拿著眼鏡放在眼前看來看去,他先戴上爺爺那副眼鏡,感覺眼睛發漲,看著地上都是凹凸不平的,他趕忙摘了下來,地面還是平的。他又戴上了爸爸的眼鏡,感覺眼睛有點疼,看旁邊的東西好像沒有變化一樣,不過看遠處看得比較清楚些。

后來,他嘗試把兩副眼鏡疊在一起觀察,當他一手拿著爺爺的老花眼鏡,一手拿著爸爸的近視眼鏡,這樣一前一后放在眼睛前面觀察時,他發現遠處大樓上面的一只鴿子出現在自己的眼前。這一發現讓小泉很吃驚,他一個人在客廳大叫起來:“爸爸,你快來看哪,我看到了那大樓上的鴿子!”正在忙著打電話的爸爸沒好氣地說:“小聲點,別瞎去碰我們的眼鏡,當心弄壞了我可要收拾你?!眿寢屫焸涞难凵褚部戳诉^來,小泉默默放下眼鏡,走開了。

小泉顯露出來的是好奇心,只可惜并沒有受到父母的關注,使得其大腦潛能未能達到如期的開發。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需要有意識地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不斷地追尋新奇的知識,不斷在玩中學到知識。

當孩子遇到不懂的問題,或看到不理解的現象時,孩子心里就會出現像小泉那樣“心癢癢”的感覺,這就說明了他具備了強烈的好奇心。一個孩子的好奇心達到了強烈的程度,他會在問題沒有得到解答之前,吃不香飯,睡不著覺,一直到弄清問題為止。因此,對于父母來說,培養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永遠保持一顆好奇心,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對新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切忌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小貼士

1.耐心聆聽孩子的問題

雖然孩子已經進入了小學中期的學習,他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知識,但他們仍然會產生許多問題:“爸爸,為什么太陽落下去天就黑了?”“為什么飛機能飛翔?”幾乎每位父母都會遇到孩子們這樣的問題。這些在父母看來很平常的事物,在孩子看來卻充滿了神秘,他們非常好奇,渴望得到答案。好奇心是孩子比較好的素質,作為父母應該予以很好的保護,尤其要耐心地傾聽孩子的問題。

有的父母在面對孩子這樣幼稚的問題就會表現得很不耐煩,或者隨便敷衍一下。其實,這時候孩子的自由意識已經開始萌芽了,他也有自尊心,能感受到父母這種不耐煩的態度,這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下次再遇到不明白的他就不會向父母發問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多數孩子的好奇心就被父母那種不耐煩的態度給無情扼殺了。所以,無論孩子問的問題有多幼稚,父母都要耐心傾聽,以認真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的提問。

2.有意識地引導孩子的好奇心

父母保護孩子好奇心的方法不同也會導致不同的差異,有的父母直接告訴孩子們正確答案,以為這樣就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其實,這樣直接獲得的答案讓孩子們很快就忘記了,而且他們逐漸在這種過程中失去了好奇心帶來的樂趣。若父母不直接告訴答案,而是積極引導孩子,讓孩子主動通過探索來獲得知識,在鼓勵孩子建立自信的同時,給予適當的幫助,這樣不但引發了孩子們好奇心,還會引導孩子積極地思考。

3.與孩子共同體驗快樂的探索

有的父母總是抱怨,孩子特別能“搞破壞”,常常把家里的東西拆了。其實,這就是孩子因為好奇心對事物進行的探索過程,作為父母應該正確地引導孩子,讓孩子明白他的“好奇心”所帶來的影響,可以鼓勵孩子孩子將破壞的東西拼裝起來,還可以和孩子研究事物的結構,引導孩子積極思考,這樣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讓他在快樂探索中找到了學習的樂趣。

好奇心是孩子們學習和成長的前提條件,父母應該以孩子的視角去看待他們的行為,保護孩子的好奇心,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去探索,給予孩子鼓勵與支持,讓孩子們感受好奇心帶來的樂趣與知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贡山| 桐梓县| 塔城市| 嘉黎县| 元氏县| 浮山县| 丹凤县| 霍城县| 伊川县| 建始县| 乌拉特后旗| 晋州市| 德昌县| 庆安县| 梨树县| 井陉县| 桐庐县| 河西区| 内黄县| 井冈山市| 锡林浩特市| 思南县| 霸州市| 花垣县| 三河市| 永新县| 阳江市| 瑞安市| 株洲市| 彭州市| 华池县| 石棉县| 岳普湖县| 通江县| 阳江市| 纳雍县| 从江县| 讷河市| 应城市| 宁南县| 九龙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