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著名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說:“教育首先要引導兒童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當孩子慢慢長大,他就會希望像大人那樣承擔一定的義務,像大人那樣擁有自己的空間。作為父母,不要壓抑孩子逆反個性,適當放手,讓孩子順利度過獨立自主的煎熬期。
孩子非常調皮任性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孩子,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特別任性,有時甚至會哭鬧不止,把父母搞得精疲力盡而不罷休。面對這樣的情況,有的父母選擇退讓,或者聽之任之;有的父母則把這種任性完全歸咎于獨生子女帶得太嬌慣。
據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一種心理需求的表現。孩子隨著生理發育,開始慢慢接觸更多的事物。他們對這些事物的態度正確與否,不可能像父母那樣可以瞻前顧后地分析,甚至做出判斷。
孩子只是憑著自己的情緒和興趣來參與,雖然這些事物往往是對他不利的,或者是有害的。這時父母會以成年人的思維去考慮他參與的結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參與的情緒和興趣。
處于獨立性萌芽期的孩子,一切事情都想親力親為,都想弄個透徹,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不過,這種“親力親為”的心理,往往會在不合實情中表現出來。父母對于這樣的情況,不可全權包辦代替,也不要斷然拒絕。否則,孩子的任性心理將會更加嚴重。孩子的任性,其實是一種與父母對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又在于父母沒有重視他們的心理需求。
小貼士
1.鼓勵孩子多與小伙伴玩
群體生活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少數服從多數,假如個人的意愿與多數人不一致,那就會被否定。父母可以多讓孩子與同伴玩耍,因為在同齡人中間,假如孩子總是任性,他就會被群體孤立。即便是在家中,比較任性的孩子處于群體之中時,他也不會隨便把自己的小性子表現出來,他們覺得自己任性只會遭人討厭。這樣時間長了,孩子身上任性的毛病就會慢慢淡化了。
2.轉移孩子注意力
當孩子任性的時候,父母可以利用孩子容易被其他新鮮事物所吸引的心理特點,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他堅持要做的事情上轉移開,從而改變孩子的任性行為。假如孩子在一個地方玩得很上癮,不管父母怎么說他都不愿意離開。這時父母不妨說:“走,我帶你去坐汽車。”孩子就會愉快地答應下來。
3.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任性。父母可以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處處按照要求做,孩子就可以自覺地和父母保持一致了。一旦孩子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做什么都有規矩,那就不會隨便提出一些特殊要求。
4.情感上理解,行為上約束
父母要在情緒上表示理解,但在行為上要堅持對孩子的約束。比如在吃飯的時候,孩子忽然想起桌上沒有自己喜歡吃的菜,就生氣地拒絕吃飯。即便冰箱里有原材料,父母也不要遷就孩子給他做,應明確表示飯菜已經準備好了,就不應該隨便換。假如孩子繼續哭鬧,就讓他餓一頓,等他覺得饑餓時,自然會尋找東西吃。
5.堅持原則
孩子任性往往抓住了父母的弱點,父母越怕孩子哭,孩子就越是哭個沒完;父母越怕孩子滿地打滾,孩子就偏在地上滾個沒完。父母對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不論他怎么哭,怎么鬧,絕不能有任何遷就的表示,堅持原則,態度堅決,而且勢必堅持到底。
6.適時表揚
有的父母想孩子就是這樣任性,估計是改不了的。實際上并非如此,孩子畢竟小,只要父母善于誘導,完全可以改變他任性的毛病。父母在誘導時要多利用積極因素,用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每當孩子任性時,父母就表揚他的優點,孩子聽到表揚之后情緒自然就緩過來了。
孩子喜歡撒謊
蒙臺梭利認為,孩子說謊的最主要原因是孩子的心理畸變。她通過對孩子生活習性的觀察發現,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孩子不能自由地實現自己原有的發展計劃,就有可能導致心理畸變的發生,自然而然,孩子學會了說謊。
孩子喜歡撒謊,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甚至有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先天具有欺騙和說謊的能力,任何年齡階段的人,甚至包括剛剛出生的嬰兒,也擁有一些天生的了解別人心理的能力。
既然孩子說謊是心理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父母就應該因勢利導,在不扼殺孩子想象力的前提下,鼓勵孩子說實話,這對于孩子心理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謊言都應該批評和反對。
很多時候,孩子的謊言幾乎都是善意的,并不會給別人帶來傷害,那父母應該做的就是保護孩子的謊言不會傷害自己和他人。
由于一些父母經常以打、罵等懲罰手段來對待孩子的錯誤,這時孩子說謊是父母不讓他們說真話。孩子的感情體驗不管是積極的、消極的,或是矛盾的,都應該鼓勵他不是按照父母的意愿來說,而應該按照孩子自己的體驗去說。
有時候父母所謂的權宜之計往往會成為孩子說謊的樣板,比如有人敲門找爸爸,爸爸不愿見,就叫孩子告訴找他的人說:“爸爸不在家。”或者,孩子由于判斷不準,把心里想的當作事實說出來,說出自己對現實中不存在的東西的一種想象,比如“我爸爸有一把手槍”,這種謊言說出了孩子希望的事實和渴望的場景。
小貼士
1.減少孩子的心理壓力
父母對孩子過高的期望,會給孩子增加壓力,從而導致孩子說謊。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要合理,不要奢望他們做出超出自身能力的事情。父母要以寬容之心對待孩子,經常與孩子交流,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礙,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
2.正確對待孩子的謊言
在面對喜歡幻想的孩子時,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是很重要的,父母不應該阻止孩子發揮他的想象力,而要幫助孩子分辨什么是現實、什么是幻想。孩子的想象轉化成謊言,有時僅是一步之遙,這就需要父母正確引導。孩子擁有想象力是天性,不過假如父母對孩子的想象力一味地贊許,那就有可能讓孩子的想象轉化為謊言。假如父母一味地反對孩子的想象力,又會扼殺孩子的智力發育。因此,父母需要調整教育方法,及時循循善誘地糾正孩子不好的習慣。
3.了解孩子喜歡說謊的動機
假如孩子到了能夠分辨是非的年齡依然在說謊,那父母應該找出原因。有的孩子是因為免受處罰而撒謊,他們往往會覺得自己說了真話反而會被懲罰;有的孩子則是出于無奈,在父母的逼迫之下選擇撒謊;有的孩子為了討父母關心,為了不讓父母生氣,他們最本能的反應就是不承認自己所做過的錯事。
4.樹立良好的榜樣
對喜歡說謊的孩子,威脅或強迫他承認自己的謊言都不是正確的辦法,父母最好可以用一定的時間,冷靜、嚴肅地與孩子談談。孩子承認錯誤之后,父母一定要稱贊孩子誠實的表現,要這樣說“我雖然不滿意你做錯了事情,但幸好你說出了真相,我實在很欣賞你的誠實”。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其言行將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因此,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撒謊,即便是善意的謊言,也要杜絕。父母要做到不論對人對事都真心誠意,這樣孩子才能坦誠做人。
孩子總和父母對著干
有一位孩子對媽媽說:“為什么我一聽見你說學習的事情就來氣,我知道你是為我好,但我心里很反感,或許這是一種叛逆心理。假如你不跟說我學習的事情,我很愿意跟你親近的,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我害怕與你交流。”可以說,這是一位逆反期孩子的內心獨白。
進入逆反期之后,孩子在生理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身體慢慢開始發育成熟。不過他們生理上的成熟并沒有帶來心理上的成熟,不少孩子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叛逆心理。
逆反期孩子的心理特征是:情感豐富,情緒波動。逆反期的孩子感情相對脆弱,有時開心,有時莫名傷心,對父母不愿意談及心事,對朋友卻可以敞開心扉;自我意識強,他們自我感覺像個小大人,不過思維情感卻還是個孩子;他們開始偷藏自己的日記本,有成人的感覺,喜歡模仿大人的行為,比如涂指甲;討厭父母的嘮叨,不管自己對錯,只要是來自父母的批評,他們都積極反抗。
逆反期孩子處于開放性與封閉性的矛盾,他們需要與同齡人,尤其是與異性、與父母平等交往,他們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樣彼此之間敞開心靈。不過,由于每個人的性格和想法并不一樣,難以滿足逆反期孩子的這種渴求心理。甚至,有的孩子會把心里話訴說在日記里,又因為好強的自尊心,不愿意被他人所知道,于是就形成了既想讓他人了解又害怕被別人了解的矛盾心理,同時也是他們與父母產生叛逆的原因。
小貼士
1.傾聽孩子的煩惱
實際上,叛逆的孩子不喜歡父母的嘮叨,不過他們卻喜歡向別人傾吐自己的心事。父母可以平心靜氣地當個好聽眾,他需要被傾聽,這樣會消除他心中的委屈、煩惱。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去野外散步,或跟孩子一起運動,這樣彼此都感覺會很輕松。
2.與孩子進行日記溝通
不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有心情不好的時候,這時不要把氣撒在對方身上,最好的方式就是寫到日記里,然后給對方看。跟孩子約好,互相看日記,這樣容易諒解對方。當然,這需要征得孩子的同意,也可以讓孩子把心事寫到紙條里交給父母,有煩惱第一時間回復孩子,幫助孩子走出心理困惑。
3.了解孩子叛逆的特點
父母可以通過了解孩子叛逆的特點,并告訴他這是每個年齡段的心理特征。實際上,叛逆的個性也并非全都不好,但需要引導孩子學會控制自己。假如他開始反駁父母,那證明他已經長大了。當然,父母需要告訴孩子叛逆的缺點和優點,幫助他順利度過青春期。
4.不要總是拿孩子去比較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總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跟其他的孩子比較,給孩子一種強大的壓力,其實這樣的做法是欠妥當的。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也有自己的優點,只是經常被父母忽視而已。假如父母總喜歡拿自己孩子的缺點跟別人的優點比,那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自然會觸動孩子的逆反情緒。
5.少批評,多鼓勵
對正處于逆反期的孩子,父母應該以鼓勵教育為主。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最反感的就是批評,假如父母經常批評他們一定可以激起其內心的反感。反之,假如父母經常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鼓勵他們,激勵他們,那他們就會如父母所想的那樣去努力成長。
6.把孩子當成人對待
父母應該學會平等地面對孩子,把他們當作大人看,這是最關鍵的問題。否則父母高高在上就不容易得到孩子的認可,得不到認可,就不容易知道他們心里究竟在想什么。不知道孩子的心事就難以對癥下藥,這樣就達不到教育的效果。
孩子開始渴望獨立
為什么孩子進了逆反期以后,就變得和以前不一樣了,不聽話了,這是許多父母都感到棘手的問題。教育專家表示,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正值生理發育期,生理心理都有很大的變化。在這個時期,父母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直接干預孩子的生活,而是從思想入手,增進親子溝通。否則,孩子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甚至產生敵對情緒。
處于逆反期的孩子一方面覺得自己已經是個成年人,竭力想擺脫父母的管教,不愿意被當作小孩子,渴望有獨立的人格,渴望得到父母的接納、理解和尊重。同時,希望獲得某些權利,找到新的行為標準并渴望變換社會角色。在這個過程中,一旦他們自主意識受到阻力,人格發展受到限制,他們就會反抗。此外,由于他們的社會經驗不足,自我生活能力還比較差,尚不能完全擺脫父母,因此他們的內心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困惑與焦慮。
女兒從小跟媽媽一起睡,直到六七歲還這樣。后來為了讓孩子獨立,給她專門準備了一個房間。
現在女兒13歲了,在寄宿學校讀書,偶爾回來,因為太想念孩子,媽媽會主動提出:“寶貝,今天媽媽跟你睡,好不好?”這時女兒便會不耐煩地說:“我這么大了,還要跟媽媽睡?傳到我同學耳朵里多丟人啊,你自己回房間睡吧,別管我了。”媽媽覺得被女兒嫌棄的感覺還真不好受,怎么她現在都不親熱了?
中國的父母總是過分關心孩子的事情,一旦孩子遇到困難了,他們比孩子還憂心忡忡;一旦孩子出現失誤,他們就覺得自己有很大的責任。孩子在物質生活上依賴父母,父母在精神生活方面依賴孩子。假如父母用成年人功利的價值取向要求孩子決定取舍,當孩子的發展不能滿足自己的期許時,就會產生教育職能被剝奪的焦慮。
父母對孩子的過分保護會產生兩種極端的后果:一方面孩子對父母的指引全盤肯定,對父母過于依賴,形成思維惰性,沒辦法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道路;另一方面,孩子對父母的要求全盤否定,陷入盲目的親子敵對關系中,強化叛逆心理。再者,父母對孩子辨別能力的不認同,總是入侵孩子的私人空間,會造成孩子自我形象低下,他們會將自己許多青春期普遍存在的適應不良問題都歸納為父母的教育問題,從而激化親子矛盾。
小貼士
1.對孩子的愛不需要附加條件
父母要給孩子最純真的愛,不過不能在“愛”的情感中附加任何條件。例如,有的父母關心照顧了孩子,就要求他回報優秀的成績。而且,父母需要充分信任孩子,有的父母總希望隨時監視孩子,知道他的所有事情,知道他的一舉一動,這會讓孩子十分反感,從而破壞了親子之間的信任和關系。
2.做好親子溝通工作
心理學家認為,引導逆反期的孩子,最主要的就是做好親子溝通工作。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不能忽視孩子的存在,更不能破壞性地批評和強迫,這會大大地損害他的自尊心。有的父母總喜歡拿自己孩子的短處與別的孩子的長處做比較,這會引起孩子強烈的抗拒心理。假如當眾管教孩子,那他的逆反心理會更強烈。父母只有多鼓勵和表揚孩子,才能拉近彼此之間的親子關系。
3.對孩子不要強行“溺愛”
備受冷落的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愛,渴望得到自由的孩子卻被父母強行“溺愛”,似乎不能自由呼吸。一旦孩子進入逆反期,父母需要記住:不要想方設法控制他。假如希望孩子好,就要沉下心來幫助他找出自身的價值觀,以平等的方式創造、增大或轉移孩子在乎的價值,使孩子產生推動自己的行為。
4.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自主性包括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三方面。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鼓勵孩子自己做主,允許他偶爾做一些不明智但安全的決定,引導孩子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5.保持孩子獨立的人格
父母和孩子都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誰也沒有必要為了對方而犧牲自己,更不可以將自己的主觀意志強加給對方。這將意味著父母與孩子之間應保持適當的心理距離,不要過于卷入。父母不可能始終陪伴在孩子身邊,為他的一切選擇做主。為了孩子未來能夠適應社會,現在就要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
孩子討厭被父母管著
心理學研究認為,進入逆反期的孩子獨立活動的愿望變得越來越強烈,他們覺得自己已經不是小孩子了。他們的心理會呈現矛盾的地方:一方面想擺脫父母,自作主張;另一方面又必須依賴家庭。這個時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經驗,不恰當地理解自尊,強烈要求別人把他們看作是成人。假如這時父母還把他們當成小孩子來看待,對其進行無微不至的關懷,嘮叨、啰唆,那孩子就會感到厭煩,感覺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從而萌發出對立的情緒。假如父母在同伴和異性面前管教他們,其逆反心理會更強烈,這時父母要巧妙管教。
女兒今年13歲了,最近總是喜歡和父母頂嘴,明明無理還要爭辯。平時讓她干什么事情,總喜歡等父母發了脾氣才會行動。而且,掛在她嘴邊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要你管我?”
女兒平時不愿意跟父母交流溝通,處處與父母對立,不是頻繁地發脾氣、與父母爭吵,就是亂扔衣服、不寫作業,有時還會逃學、夜不歸宿。父母沒有兩句話,女兒就會摔門而去,或者說:“得了,得了,我什么都懂,一天到晚數落什么,我不需要你們管!”在學校與同學關系也不和睦,說話總是尖酸刻薄。老師教育她,嘴皮都說破了,她依然不動聲色。父母為此都愁死了,不知道該怎么辦。
許多父母經常抱怨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整天不想回家,不愿意與父母說心里話,做事比較任性。而孩子卻說,父母一天到晚嘮嘮叨叨,規定這不許,那不準,真是討厭。顯然,父母與子女是在對著干。
小貼士
1.冷靜面對孩子的逆反心理
通常孩子不太懂得控制自己,當他對父母的管教不服氣時,他可能情緒會比較激動,可能會沖父母發脾氣,可能會有過激的言語和行為,這時父母千萬不要跟著孩子一起著急,要想辦法控制孩子的情緒,可以先把事情暫時放一放。即便孩子頂嘴,父母再生氣也要保持冷靜,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能一看到孩子頂嘴就火冒三丈,甚至對孩子拳腳相加。因為這樣做不僅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反而會使雙方的情緒更加對立,孩子會更加不服氣,父母會更生氣,這樣只會激化矛盾,不利于任何事情的解決。
2.傾聽孩子的想法
父母要善于營造聆聽氣氛,這樣孩子一旦遇上重要事情,就會來找父母商量。父母需要抽出時間陪伴孩子,比如利用共聚晚餐的機會,留心聽孩子說話,讓孩子覺得自己備受重視。父母需要做的是顧問、朋友,而不是長者,只是細心傾聽,協助抉擇,而不插手干預,僅僅是提出建議。
3.對孩子采取溫暖的方式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的,想打就打,想罵就罵,這好像是很正常的。其實這樣的教育方式恰恰錯了,效果會適得其反。父母可以換個角度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場,教育孩子,處理突發事件。父母應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畢竟小孩子一時半會想不通,需要留給他們一些思考的時間。
4.與孩子聊天
當孩子有了逆反的苗頭時,要與孩子進行一次親切的聊天,明確告訴他逆反是一種消極的情緒狀態,父母、老師、同學都不喜歡,會影響自己的人際交往。長時間下去,孩子會變得蠻橫無理,胡作非為,不利于自己身心和諧正常發展。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做父母的有多擔心和顧慮,讓他感受到他的逆反給身邊的人造成的感情負擔。
5.批評孩子有技巧
不講方法、不分場合地批評孩子,孩子犯了一個錯誤就要把他過去的種種錯誤全都翻出來,隨意地貶低和挖苦孩子,教育孩子時連同他的人格一起做出批判,這些是很多父母的通病,也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減少孩子的對立情緒,父母不能濫用批判,批評孩子前先要弄清事情的原委,分清場合,更不要貶低孩子的人格,批評孩子時要考慮孩子的情緒。而且,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對孩子要多些表揚少些責怪,經常想想孩子的長處,關注孩子的點滴進步,尋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這樣一來,孩子平時受到的表揚和鼓勵多了,犯錯誤也容易接受父母的批評。
6.父母教育方式要保持一致
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父母要保持一致的思想。不能父親這樣說,母親又那樣說;父親在嚴厲地教育孩子,母親卻在一邊護短。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父母可以先商量一下策略,口徑一致后,再與孩子進行交流。
7.尊重孩子獨立要求
有的父母出于對孩子的關心,一心一意想讓孩子在自己的庇護下長大成人,而孩子開始有強烈的獨立自主要求,對父母強壓給的想法和觀念十分不滿,從而感到逆反,容易與父母產生沖突。對于孩子的合理意見,父母要尊重,不要對孩子發號施令,以免讓孩子產生抵觸心理,對孩子盡可能地用商量的口吻“我認為”“我希望”,以此改善孩子與父母的關系,減少孩子的逆反心理。
8.正確“愛”孩子
父母應該意識到,對孩子過分的溺愛,實際上是害了他。父母應對孩子既要愛護又要嚴格要求,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能無原則地遷就。假如孩子的企圖第一次得逞,之后就會習慣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到時候父母想管教亦是無能為力。當孩子生氣時,父母避免大聲斥責。這時可以讓孩子做一些能吸引他的事情,穩定其情緒,轉移其注意力。等到孩子情緒穩定之后,再耐心地教育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