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自己是最好的醫生
- 蔡向紅
- 3281字
- 2019-09-21 02:56:07
自我保健要重視骨骼、肌肉系統
骨骼、肌肉系統由骨骼、關節以及肌肉組成,其中骨骼把人體各器官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各器官相互配合,協調工作。
骨質疏松、各種肌肉疼痛、關節痛困擾著越來越多的人。要想擁有強健的體魄,就必須克服這些危害人類健康的大敵。
1 正確保養你的骨骼
骨骼的強韌程度對于人體的狀態和總體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飲食和運動習慣對骨強度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任何年齡段的人都應當保養骨骼。開始得越早,避免骨質疏松的概率就越大。
①注意合理飲食。首先保證鈣的攝入量。鈣是人體中最豐富也是最重要的一種礦物質。骨骼健康和牙齒的發育需要鈣,心臟和神經系統的正常工作也需要鈣。缺鈣者更易患骨質疏松癥,骨骼(尤其是髖骨和脊柱)變弱變脆,會導致經常性骨折。各年齡人群都需要攝入足夠的鈣。為強健骨骼,11~24歲的女性每天需要攝入鈣1000~2000毫克;成人每天則需要800~1000毫克;更年期婦女每天需要1200~1500毫克。
富含鈣和維生素D的食物有奶制品、豆類及豆制品、花椰菜、果仁、種子、橘子汁、谷類、全麥面包等。
盡量不要同時吃全谷物和富含鈣的食物。全谷物含有一種可以與鈣結合的物質,會影響鈣的正常吸收。補充一些磷類可以幫助身體吸收鈣質。
避免食用含磷酸鹽食物(如軟飲料),限制或避免食用高蛋白的動物性食物。減少咖啡因的攝入,這些會促使機體排出鈣質。
一些有利于骨骼生長的植物成分,如紫花苜蓿、大麥、蒲公英根、蕁麻、歐芹和薔薇果,應適當補充。
②做好日常的保養。日常保養有以下幾點要求。
勤于運動。運動有益于骨骼健康,有助于增加或維持骨量和降低跌倒風險。
保持體重。體重對骨骼健康很重要。骨質流失與體重降低有關。
預防跌倒。因為骨折大多數源自摔跤,所以預防跌倒也能保護骨骼,特別是40歲以上的人。
戒煙和限酒。抽煙和過度飲酒都會降低骨量并增加骨折風險。

特殊階段保健。生育會影響骨骼健康。青春期后和停經前之間的閉經(月經中斷)會嚴重威脅到骨骼健康,應倍加注意。懷孕與哺乳一般不會影響到健康成年女性的骨骼。
骨密度檢查。如果在50歲以后骨折,需要做骨密度檢查。即使是由于意外而導致骨折,這也有可能是骨骼脆弱的征兆,仍需要做骨密度檢查。建議所有65歲以上的女性都去做骨密度檢查。
2 運動適當照顧到你的肌肉
運動能夠改變肌肉的形態,優化肌肉的結構。對于女性來說,經常進行健美運動,更能減去過多的脂肪,塑造美好的體形。但這并不意味著運動越多越好。由于運動不當或沒有采取預防措施,很多人在運動后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肌肉不良反應,給生活和工作帶來了不便。
①肌肉酸痛。平時較少參加運動的人,初次參加體育鍛煉,一次鍛煉時間過長,往往會出現局部的肌肉酸痛。這是因為,肌肉活動時需要大量的氧氣和熱量。熱量大部分來自肌肉中肌糖原的分解。這種分解,一方面產生熱量供應肌肉運動之用,另一方面產生大量的乳酸。如果沒有充分的氧氣供應,乳酸就會在肌肉中堆積起來,并刺激肌肉中的化學感受器,從而使人感到肌肉酸痛,甚至會引起局部腫脹。
肌肉酸痛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是對運動不適應的反應。只要繼續堅持鍛煉,過幾天癥狀就會消失。如果痛得厲害,可用毛巾局部熱敷或洗個熱水澡,也可用手按摩痛處,或擦些舒筋活絡的藥酒或松節油等。
為了避免肌肉酸痛,初次參加鍛煉時要控制運動量,運動量要由小到大。每次運動都要做好準備活動和整理活動。
②四肢無力。有些人在參加劇烈運動后,會出現精神萎靡、四肢無力等癥狀。這是由于大量出汗后體內的水分喪失過多。當人體失水量超過體重的2%時,就會感到口渴;超過6%時,便會出現口干、尿少和四肢軟弱無力等現象。
人體內鈉和鉀是溶解在體液里的,隨著水分的喪失,鈉、鉀也不斷地排出體外。當體內鈉、鉀減少到一定限度時,就會出現精神萎靡、四肢無力的癥狀;嚴重者還會引起血壓降低、神志昏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劇烈運動大量出汗后,應及時補充身體所需的水和鈉、鉀。

解決的辦法就是緩緩地多喝一些淡鹽水或加鹽的清涼飲料,或者吃一些咸菜。因為食鹽的主要化學成分是氯化鈉,還有少量的氯化鉀、氯化鎂和氯化鈣等。
③肌肉痙攣。肌肉痙攣俗稱抽筋,是肌肉不自主的強直收縮。運動中最易發生痙攣的部位是小腿腓腸肌(腿肚子),其次是足底的屈拇肌和屈趾肌。肌肉痙攣發生時,局部肌肉堅硬或隆起,劇烈疼痛,且一時不易緩解。
引起肌肉痙攣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一些。
寒冷刺激。在寒冷環境中運動時,若沒有準備活動或準備活動不足,運動時肌肉受到寒冷的刺激,常可引起抽筋。
大量排汗。特別是夏天,由于運動劇烈,身體大量排汗,肌肉的興奮性增高,使肌肉發生痙攣。
收縮失調。肌肉收縮過快,放松時間太短,以致收縮和放松不能協調地進行,引起肌肉痙攣。由于身體過于疲勞影響了肌肉的正常功能或肌肉有細微損傷時,也可引起肌肉痙攣。
當出現肌肉痙攣時,對痙攣的肌肉經過牽引、按摩等,一般即可使之緩解。如腓腸肌痙攣,可伸直膝關節,用力將足背前伸;屈拇肌和屈指肌痙攣時,用力將足和足趾背前伸。牽引時用力宜緩,不可用暴力,還可采用重力按壓、揉捏、點穴(委中、承山、涌泉、合谷)等手法,以使癥狀緩解。
而預防肌肉痙攣的主要方法是運動前做好準備活動,對容易抽筋的部位事先做適當按摩。冬季鍛煉要注意保暖,夏季進行長時間運動要注意補充鹽分、水和維生素B1。疲勞和饑餓時,不宜進行太劇烈的運動,游泳下水前應先用冷水淋濕全身,使身體對冷刺激有所適應,水溫低時游泳時間不宜過長。預防抽筋的根本辦法是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的耐寒能力和耐久力,提高肌肉的彈性。
3 不容忽視的關節保健
關節保健主要是謹防關節炎。
①增強營養。為了預防關節炎,每天的基本食譜應該包括新鮮水果、蔬菜,不吃動物脂肪,少吃其他高脂肪食品。脂肪在體內氧化過程中可產生一種酮體,過多的酮體對關節有較強的刺激作用。每天攝入過多脂肪,關節炎癥狀可明顯加重,甚至出現關節腫脹、強直、活動障礙等。因此,關節炎患者應控制脂肪。不過,食物的選擇宜豐富,特別要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雞蛋、瘦肉、大豆制品,還宜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以便抑制炎癥因子滲出。關節紅腫熱痛時,要忌吃辛熱燥火的姜、蔥、羊肉、狗肉之類。

②謹慎鍛煉。鍛煉方法不對,例如加速太快等會加重關節的負擔,對關節造成一定的損害。如果關節已經受傷,運動時就更應當謹慎,即使是跑步也會使病情加重。不妨每周安排幾次長距離的步行,或者其他震動少的運動。
女性可以練習瑜伽。瑜伽通過呼吸練習,促進循環,將毒素聚集再呼出體外。可以從最簡單的呼吸開始,試著吸氣,讓空氣填滿肋部、胸腔。接著呼氣,讓氣體從胸腔上部排出,之后從肋部吸入,再從腹部呼出。每天早晨,做半小時簡單的瑜伽,能夠使身體再次得到活力,將積存在肌肉和關節周圍保護性軟骨里的所有毒素排出來。

③注意天氣變化。寒冷潮濕的氣候和環境,冷水的不斷刺激,都可誘發風濕性關節炎或使病情加重,所以應盡量避免。要隨時留意天氣預報,在寒潮襲來和天氣變化時,注意防寒保暖,并盡量不接觸冷水。宜穿氯綸內衣,因為氯綸可產生靜電效應,并具有吸濕性低的優點,能與皮膚摩擦產生“電療”的效果,有利于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醫療法
拔罐療法
對癥取穴
①大椎、膈俞、脾俞、血海、氣海
②肩髃、曲池、外關
③環跳、陽陵泉、昆侖
④身柱、腰陽關
操作步驟
如果是上肢有病癥,那么就取①②組穴位;
如果是下肢有病癥,那么就取①③組穴位;
如果是脊柱有病癥,那么就取①④組穴位。
讓患者取一定適當體位,然后對上述穴位均施以單純火罐法。
留罐10分鐘,每日1次。

刮痧療法
對癥取穴
背腰部:大椎、腎俞、腰眼
上肢部:曲澤
下肢部:陽輔、內庭


中醫專家教你的小竅門
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避免淋雨,出汗后不要立即用涼水沖洗,也不要立即吹電風扇,及時換洗汗濕的衣服。
避免久居低洼、潮濕的環境,房間要保持通風,衣服、毛巾、被單保持干凈、干爽,多曬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