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佛情商課(經典案例升級版)
- 哈佛公開課研究會
- 1688字
- 2019-10-21 16:14:07
情商到底是什么
在以往,我們常常認為一個人的智商基本上決定了其一生的成就與作為。后來心理學家們提出,決定人生的還有另一個重要因素,即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挫折等方面的素養。他們把這種素養稱之為情商,簡稱EQ。
情商這一概念,來自于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20世紀70年代中期,一家美國的保險公司雇傭了5000名推銷員,并對他們進行了職業培訓。當時該公司花在每一位推銷員身上的培訓費用高達3萬美元。可萬萬沒想到,雇傭后第一年就有一半人辭職,4年后這批人只剩下不到1/5。
該公司負責人趕緊找原因。原來,在推銷保險的過程中,推銷員得一次又一次地面對被拒之門外的窘境。許多人在遭受多次拒絕后,便失去了繼續從事這項工作的耐心和勇氣。
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該公司決定請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家馬丁·塞里格曼來調查,希望他能為公司的招聘工作提供幫助。調查的重點是:那些善于將每一次拒絕都當作挑戰而不是挫折的人,是否更有可能成為成功的推銷員。
塞里格曼教授當時一直在研究人的情緒對于成功的影響。他認為,當樂觀主義者失敗時,他們會將失敗歸結于某些他們可以改變的事情,而不是某些固定的、他們無法克服的困難。因此,他們會努力改變現狀,爭取成功。
塞里格曼教授接受該保險公司的邀請之后,對1.5萬名新員工進行了兩次測試,一次是該公司常規的以智商測驗為主的甄別測試,另一次是塞里格曼自己設計的、用于測試被測者樂觀程度的測試。之后,塞里格曼對這些新員工進行了跟蹤研究。
在這些新員工當中,有一組人沒有通過以智商測驗為主的甄別測試,但在樂觀測試中,他們卻取得了“超級樂觀主義者”的成績。
跟蹤研究的結果表明,這一組人在留有人中工作任務完成得最好。第一年,他們的推銷業績比“一般悲觀主義者”高出21%,第二年高出57%。從此,通過塞里格曼的“樂觀測試”便成了該公司錄用推銷員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
塞里格曼的“樂觀測試”就是情商測驗的雛形,當時情商概念還沒有提出,但是它已在保險公司取得了成功。這個故事證明了與情緒有關的個人素質在預測一類人能否成功時起著重要作用。
美國耶魯大學的彼得·沙絡維教授和新罕布什維爾大學的約翰·梅耶教授正式提出“情感智商”這一術語,并對其應包含的能力內容做了界定。這三種能力是:區分自己與他人情緒的能力、調節自己與他人情緒的能力和運用情緒信息去引導思維的能力。
從上面有關專家對情商的描述,我們可以給情商下一個定義,簡而言之就是自我管理情緒的能力,一種準確覺察、評價和表達情緒的能力,一種接近并產生感情以促進思維的能力,一種調節情緒以幫助情緒和智力發展的能力。
著有《情感智商》一書的作者丹尼爾·戈爾曼認為情感智商主要包含五個方面的內容。
(1)了解自我:監視情緒時時刻刻的變化,能夠察覺某種情緒的出現,觀察和審視自己內心世界的體驗,它是情感智商的核心,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宰。
(2)自我管理:調控自己的情緒,使之適時適度地表現出來,即調控自己。
(3)自我激勵:能夠依據活動的某種目標,調動、指揮情緒的能力,它能夠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發。
(4)識別他人的情緒:能夠通過細微的社會信號,敏感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與欲望,認知他人的情緒,這是與他人正常交往,實現順利溝通的基礎。
(5)處理人際關系:調控自己與他人的情緒反應的技巧。
在情商概念普及之后,一些企業家便用情感智商的有關理論對自己的職員進行分析。分析后發現,那些工作業績好的員工,的確不都是具有高智商的人,而是那些情緒傳遞得到回應的人。
于是又有人試著從情商的角度去解讀那些“曇花一現的主管人員”,果然發現,這些人之所以失敗,并不是因為技術上的無能,而是因為情緒能力差,導致人際關系方面陷入困境而最終失敗的。
由于其在企業界的成功應用,情感智商聲名大振,逐漸在全球普及開來。
從此,“情商”作為一個時髦的名詞,出現在人們的言談話語中。EQ概念成為美國人,甚至全世界人茶余飯后的話題。
從某種意義上講,情商甚至比智商更重要,隨著未來社會的多元化和融合度日益提高,較高的情商將有助于一個人獲得成功。哈佛大學身為世界著名學府,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格外注重對學員的情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