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心理效應與溝通技巧
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往往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并占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第一印象效應。心理學家認為,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別、年齡、衣著、姿勢、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體態、姿勢、談吐、衣著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個人的內在素養和其他個性特征。將第一印象效用用在口才藝術上,就要求我們在與人初次交談時就要想辦法盡可能在對方面前展示他喜歡的形象,這樣你才能快速與對方成為朋友,從而達成所愿。
制造“一見如故”的感覺
交往之始,如果話說得好就能贏得陌生人的好感,進而更容易營造“一見如故”的氛圍。
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叩開交際大門的門票。第一句話說得好自然會拉近人們的距離。交往中的第一句話,絕不只是可有可無的寒暄,它將決定你們整個交往的感覺以及接下來互動的方向。所以,如果你想在后面的交往中如魚得水,不妨先說好你的第一句話。
小金是上海一家文化傳媒公司的經理秘書,負責接待從北京過來擔任公司短期培訓顧問的袁教授。在機場初次見面簡單問好之后,小金說道:“袁教授您肯定不常來上海,這幾天我帶您到幾個著名的景點去逛逛,讓您看看上海的新面貌……”袁教授表情冷淡地回應:“不必了,我本身就是上海人,當初我在上海的時候你還沒出生呢?!痹淌诘姆磻龊跣〗鸬囊饬希瑓s又在情理之中。
小金本是好意,想要在初次見面時拉近雙方的距離,營造出輕松、活躍的氛圍,但她的第一句話拿捏得并不恰當,她的表達沒有讓袁教授感覺到應有的尊重和分寸。
試想一下,如果小金這樣說,袁教授的反應還會跟之前一樣嗎:“袁教授,您去過不少地方,見多識廣,哪個城市給您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不知道您對上海的評價怎樣?您一路辛苦了,這幾天的活動就交給我來安排吧……”顯然,如果小金能在與袁教授初次見面時,運用更妥當的表達方式,接下來的接待過程將會順利得多。
第一次見面時,雙方還只是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因此,整個互動實際上是一個敏感而充滿疑慮、試探的過程,第一句話也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是打消對方的疑慮,增進雙方信任感和安全感的關鍵??突f:“良好的第一印象是登堂入室的門票。”這里的第一印象常常被理解為相貌、服飾、舉止、神態,卻忽略掉最重要的一點——你和對方所說的第一句話。交往中的第一句話絕不只是可有可無的寒暄。如果想在后面的交往過程中如魚得水,不妨先說好你的第一句話。
怎樣才能說好交往中的第一句話呢?最重要的一點當然是選擇合乎時宜的內容,而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結合對方的身份、年齡、偏好,以及你們之前的關系、當時所處的情境等方面綜合考慮。有一些原則是通用的:首先你要帶著真誠和熱情開始你們的交流,你是否真心要建立起交流關系,在你開口說話之前就能通過你的眼神為對方所感知;其次是要以尊重和包容為前提,無論對方和你處于怎樣的情境和關系,尊重是你開口說話時應該帶有的最基本的感情基調。再次是要帶著興趣去觀察對方的特點、偏好,這有助于你有針對性地選擇話題的方向。你可以考慮通過以下三種方式找出你們的第一個話題:
1.從對方的地域找話題
一個人的口音就是一張有聲的名片。我們可以從口音本身及其提供的地域引起很多話題。例如,從鄉音說到地域,從地域說到他家鄉的風土人情、名勝古跡等。
2.從有關的物件中找話題
例如,客戶辦公室放有雜志,就可以從雜志找話題。還有一些物品是可以作為話題,用試探的口氣來交談的。比如,詢問對方擁有的某一產品的產地、價格等,以此為話題和對方搭話,找到說話的機會。
3.從對方的衣著穿戴上找話題
一個人的衣著、舉止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其身份、地位和氣質,同樣可以作為你判斷并選擇話題的依據。比如,你所見的人開了一輛寶馬車,手上戴了一塊勞力士表,你就可以主動問:“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您一定是位商界中的佼佼者!”一語即出,對方會有幾分吃驚地說:“你真是好眼力!”緊接著,就可以談很多與企業生產、經營有關的話題了。即使你猜錯了也不要緊,因為你把他看成企業家本身是一種贊美,對方心里也會高興,并會禮貌地說出自己的真正身份。
另外,在開始交流時充分運用你的肢體語言,也會讓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除了說話的內容以外,在這里,我們要推薦一些關于說話時的神情、動作、語氣、語調的有用準則。
運用腹腔呼吸,不要用胸腔來呼吸,這樣聲音才會有力;
說話時把聲調放低,這樣聽起來平穩、和諧,也更顯得魅力十足;
多說“我行”“我可以”“我能做到”“我會做好的”之類有信心的話,你的感覺會變得更好,別人也會增加對你的信心;
說話時配合一些手勢,眼睛看著對方,并面帶微笑,這樣可以增強語言的感染力。
另外,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它們是在表達中絕對應該避免的:
說話吞吞吐吐、結結巴巴,總帶有“嗯”“啊”“這個”之類的贅詞;
在話語中間插入一些“你知不知道”“我對你說”這樣的話,這樣便打斷了話語的連貫性;
說話高聲大氣,把氣氛搞得很緊張;
說話像開機關槍,毫不停頓,結果弄得接不上氣,搞得對方很難受;
說話時總喜歡帶幾個外語單詞,更嚴重的是中文外文一塊說,讓人覺得你有賣弄之嫌。
當你掌握了這些技巧后,就掌握了人際交往的主動權。
溝通伊始,恰當地稱呼他人很重要
溝通伊始,恰當地稱呼別人十分重要,一個恰當的稱呼可以叫到別人的心坎里,讓別人更容易接受你。而不恰當的稱呼則可能讓別人的心里不舒服,進而影響接下來的交往。
在社交中,稱呼是必不可少的。在職場交往中,人們對稱呼是否恰當十分敏感。尤其是初次交往,稱呼往往影響交際的效果。有時因稱呼不當會使交往雙方產生感情上的障礙。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社會集團之間都有不同的稱呼,但也有共同的稱呼,如,太太、小姐、女士、先生。因此,你必須懂得恰當地稱呼別人,這樣別人才會感到舒服,進而增進雙方的感情。
有一位善于交際的朋友,在很多場合他都能結識很多新人。他是怎么做的呢?他對比自己小的年輕人總是很親切地直呼其名,并以親如兄長般的態度贏得小弟、小妹們的尊敬與喜愛。即使在他住院期間,他也能與醫務人員打成一片。他曾說:“與人交往中,首先要學會恰當地稱呼別人,這樣才能使人對你產生好印象。”
事實確實如此,就拿找人來說,你如果說:“喂,總經理在哪里?”被問的人肯定不會理你。如果你禮貌地說:“你好,請問王總去哪了?”那他則會很高興地告訴你。
此外,在交往中,稱呼還要合乎常規,要照顧到被稱呼者的個人習慣,同時,還要注意入鄉隨俗。而根據場合,又可以分為工作中的稱呼和生活中的稱呼兩種,在具體實踐中各有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稱呼應當親切、自然、準確、合理。
在工作崗位上,人們彼此之間的稱呼是有其特殊性的,應當莊重、正式、規范。
在工作中,最常用的稱呼方法就是以交往對象的職務相稱,以強調其特殊身份及自己的敬意。比如:“陳總(經理)”“王處長”等。
對于具有職稱者,尤其是具有高級、中級職稱者,可以在工作中直接以其職稱相稱,如“侯教授”“張工(程師)”等。而以頭銜作為稱呼,則能增加被稱呼者的權威性,更加有助于增強現場的學術氣氛,如“陳博士”等。
使用稱呼還要注意主次關系及年齡特點。如果現場有多人,應以先長后幼、先上后下、先疏后親的順序為宜。如在宴請賓客時,一般要按女士、先生、朋友們的順序稱呼。使用稱呼時還要考慮心理因素。
客氣的稱呼會使對方感到愉快。在有些場合,如果你適當地喊出對方的名字,更會使人感到親切愉快。
與重要人物見面,說話時陣腳不可亂
重要人物也是人,與重要人物見面時首先要克服羞怯畏懼的心理,說話的時候才能不自亂陣腳。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困擾——在生活或工作中遇上了名人、領導或者對自己有幫助的重要人物,心里十分想迅速接近他們,進行一場融洽的交談,但始終找不到一個突破點,或者交流過程中總覺得非常僵硬。其實,與這些重要人物交流也有一定的技巧?!按笕宋铩币彩侨?,他們也有和平常人一樣的感情世界。
所以,與這些重要人物交往,不要有羞怯畏懼的心理,只要真正表現你內心的想法,你就能與任何重要人物開口說話。這一點是與重要人物交往最基本的要領。當然,要想順利地與這些人進行交談的話,我們還需要對不同類型的重要人物進行了解與分析,做足準備工作。
1.與名人說話
名人往往比尋常人有更多的成就,而且也有各自的嗜好。當你準備去拜訪某位名流時,你可以預先就談話內容做點兒準備。
遇到有名的作家、詩人、畫家、音樂家等從事創作的人,我們可以準備一些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來與他們探討,因為這類人往往有廣泛的興趣。他們在社交場合或許不活躍,但往往也有啟發人們思想的獨到之處。與他們討論一些問題,可以讓他們將獨特的見解表達出來。與這些人交談,必須耐心,不要輕易動怒,也不要太熱切,要溫和、冷靜和體貼。
在多數情況下,與名人談孩子是不會錯的。從孩子入手,談話就容易進行,但要注意話題不要扯得太遠,要適可而止,更不要試圖打探別人的隱私。
2.與專業人士說話
在社交場合中,我們不宜向各種有地位的專業人士要求提供免費的建議。即使你的問法很有技巧,那也是一種冒犯。你問得再有技巧也瞞不過專業人士的眼睛。各界專業人士的職務便是他們向客戶出售的商品。我們應該在他們營業的時候咨詢各種建議。
與重要人物說話,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是自然和真誠。有些人看到名人、富人等大人物只是一味地說些奉承話和空話,這是不能和對方交流愉快的。面對這些重要人物,你大可不必緊張,所謂的“重要人物”也像普通人一樣,抵不過疲倦,也承受不住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