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東歷史與現狀二十講
- 黃民興
- 3973字
- 2019-09-05 11:05:59
三、中古中東:伊斯蘭文明的興起與伊斯蘭文明圈的形成發展(7世紀初—1566年)
中古中東的歷史是伊斯蘭教興起、傳播和伊斯蘭文明圈形成及發展演變的歷史,它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伊斯蘭教的興起、傳播和伊斯蘭文明圈形成時期(627-945年)。
伊斯蘭文明的興起與以往中東文明的發展有很大不同,它發端于作為地區文明中心的新月地帶南面的阿拉伯半島,并且把一種國家體制與宗教密切結合,從而形成了一種具有強烈的融合能力的強勢政治文化,并將其迅速推廣到西亞北非至中亞、南亞的廣闊地域。
伊斯蘭教興起之前,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人分為南北兩部分。南方沿海的也門地區曾出現多個繁榮的國家,公元6世紀以后先后被埃塞俄比亞和薩珊帝國所占領。北方長期為新月地帶的大國(后期為拜占庭帝國)所控制,并形成了一些緩沖的阿拉伯小國。阿拉伯地區與周邊的西亞、東北非和南亞存在密切的貿易聯系,在文化上受到上述地區和希臘的影響,于6世紀形成了通用的阿拉伯語。阿拉伯社會仍然屬于部落氏族社會,深受部落習俗和習慣法的影響,不同的部落經常為爭奪牲畜和水源發生沖突,搶劫盛行。在宗教上,這一時期被阿拉伯史家稱為“蒙昧時期”(“賈希利葉”),盛行對精靈、星宿和偶像的崇拜,麥加成為本地區的崇拜中心和商業中心。
大國的爭奪、貿易的衰落、社會矛盾的激化形成了半島阿拉伯社會的危機,孕育著重大的變革。約公元610年,先知穆罕默德受到安拉的啟示,開始傳播伊斯蘭教。他一手創造了烏瑪(伊斯蘭社團),并著手統一半島。作為政教合一的社會組織,烏瑪打破了傳統的部落家族關系,確立了信仰高于一切,以及穆斯林不分種族、部落和膚色而共同團結的原則。穆罕默德既是安拉的使者和先知,又是國家元首和軍事領袖。《古蘭經》和圣訓(先知言論匯編),也確立了烏瑪必須遵守的經濟原則、政治原則、倫理原則和風俗習慣,從而使烏瑪成為一個具有強大凝聚力的整體性,不同于其他信仰團體的宗教共同體。
632年穆罕默德去世,烏瑪先后推選了四位哈里發,即阿布·伯克爾(632-634年在位)、歐麥爾(634-644年在位)、奧斯曼(644-656年在位)和阿里(656-661年在位)。四大哈里發鞏固了烏瑪的基礎,并向半島以外地區拓展力量,先后滅亡了薩珊帝國,征服了拜占庭帝國的大片領土,從而將自己的控制地域擴大到敘利亞、伊拉克、呼羅珊和北非。
661年,古來西部落的穆阿維葉建立倭馬亞王朝,開創了世襲的伊斯蘭君主制的先例,首都設在大馬士革。倭馬亞人吸收了拜占庭和薩珊的文化,創立了完整的阿位伯帝國體制,包括君主制、中央行政制度、行省制度、財政制度、立法和司法制度和獨特的伊斯蘭文化。同時,在征服過程中,阿拉伯人建立了一系列城市,他們從軍人部分演變為地主、農民、手工業者、商人,而被征服的民族也出現了阿拉伯化、伊斯蘭化的趨勢。
隨著征服的進行,穆斯林內部的矛盾逐漸暴露,其中既有圣門弟子與麥加貴族之間、不同部落之間、阿拉伯穆斯林與非阿拉伯穆斯林之間的矛盾,也有圍繞哈里發職位的斗爭,由此爆發了內戰。先知的女婿阿里的下屬堅持阿里及其后裔是哈里發職位的唯一合法繼承人,他們形成了什葉派(“什葉”意即“追隨”),而正統的穆斯林則形成了遜尼派(“遜尼”指遵守遜奈即圣訓的人)。
750年,在什葉派的支持下,阿拔斯王朝創立,首都最終定于新建的巴格達城。阿拔斯帝國具有明顯的伊斯蘭帝國的特征,表現在哈里發和貴族均與非阿拉伯人通婚、非阿拉伯人在政府和軍隊中地位的提升、阿拉伯化和伊斯蘭化的進一步深入、文化的全面開放和高度繁榮等方面。但另一方面,帝國內部的民族、教派、部落矛盾逐步凸顯,導致中央集權由盛轉衰,突厥將領把持朝政,就近征服的邊遠省份漸次獨立:塔希爾朝,821-873年;薩法爾朝,873-900年;薩曼朝,900-999年;圖倫朝,868-905年;魯斯塔姆朝,761-909年;伊德里斯朝,789-926年;阿格拉布朝,800-909年。因此,在政治上,伊斯蘭國家已經從初期的單一普世帝國演變為后期的伊斯蘭列國并立。
歷經兩大帝國的統治,伊斯蘭文明圈基本形成,它從北非經西亞一直延伸至中亞、南亞,其居民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民族,同時也有基督徒、猶太人、印度教徒等其他宗教的信徒。在這一廣大地區,阿拉伯語取代阿拉米語和科普特語,成為主導語言,但伊朗以東的波斯人和突厥人等民族無意放棄原有語言,而采用了阿拉伯字母來表達母語。
從長時段的角度看,新興的世界宗教伊斯蘭教更加徹底地貫徹了中東傳統的一元宗教體系和對偶像崇拜的反對,是對此前的希臘化的一次成功反擊,盡管它沒有完全排斥希臘文化。伊斯蘭教最終成為中東文明的文化載體,而基督教在中東的范圍急劇縮小。除了本民族固有的文化外,阿拉伯人吸收了波斯、拜占庭、希臘、印度等多種文化的因素,創造了輝煌燦爛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并以此為基礎最終形成了中東文明圈,其范圍遠遠超過了以往的任何帝國。在阿拉伯帝國的疆域內,中東文化的多樣性以統一性駕馭下的多元性表現出來,其文化綜合的深度大大高于以往,同時保持了歷史的連續性。正如美國學者拉皮杜斯所說的:“7世紀阿拉伯的征服和隨后的伊斯蘭時代保留了中東機構的延續性。”
三大一神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均產生于大敘利亞及其鄰近的漢志地區,再次證明了作為文明交匯中心的大敘利亞的魄力。三大一神教都把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作為其圣城,這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同時,高度開放的阿拉伯帝國成為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橋梁,保存了人類文化的瑰寶。
第二階段是伊斯蘭世界的正式分裂和伊斯蘭文明深入發展的時期(945-1299年)。這一時期阿拉伯人喪失了政治權力,伊斯蘭文明更加成熟和多元化。
945年,屬于波斯人支系、信仰什葉派的白益人創立白益王朝。該王朝定都波斯的設拉子,其統治者奪取了阿拔斯朝哈里發的政治權力,后者從此成為伊斯蘭世界的精神領袖,其世俗權力僅限于巴格達城。伊斯蘭世界由此擁有兩個最高中心:由波斯的白益朝統治者控制的政治、軍事中心(大不里士),由伊拉克的阿拔斯朝阿拉伯人的哈里發控制的精神中心(巴格達,哈里發同時掌握了該城及其郊區的世俗權力)。此外,各地方王朝還建立了自己的政治中心。科爾多瓦和開羅成為阿拉伯地區的文化中心。
11-13世紀,歐洲封建主、商人和天主教會利用伊斯蘭世界的分裂,先后組織了8次十字軍東侵。1187年,由埃及的薩拉丁率領的穆斯林軍隊殲滅了十字軍主力,收復了耶路撒冷。在以后的東侵中,十字軍甚至掠奪了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而東方的基督徒也參加了反抗十字軍的斗爭。歷經兩個世紀的多次戰爭,伊斯蘭軍隊于1291年拔除了十字軍的最后一個據點。十字軍東侵給伊斯蘭世界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但在客觀上也推動了東西方文明的交往。
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建立塞爾柱帝國,取代了白益人的地位,其君主號“素丹”,依然承認哈里發的精神領袖地位。這一時期,塞爾柱人挫敗了拜占庭帝國,第一次進入小亞細亞和高加索,小亞細亞和高加索從此開始了突厥化和伊斯蘭化。但塞爾柱帝國很快也陷入分裂。1258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率蒙古大軍攻陷巴格達,阿拔斯王朝最終滅亡。然而,1260年蒙古軍隊在敘利亞為埃及馬木路克的軍隊所敗,停止了西進的步伐。蒙古人在波斯和伊拉克建立了伊兒汗國(首都先后為馬拉蓋和大不里士),但統治者最終接受了伊斯蘭教。
盡管本階段伊斯蘭世界陷于分裂和衰落境地,但伊斯蘭文明仍處于發展中:
(1)在社會政治領域,作為宗教學者的烏里瑪最終形成,從而確立了伊斯蘭國家中哈里發—素丹—烏里瑪的三角政治體制;
(2)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典章制度進一步完善,遜尼派的教法學派和宗教教育體制最終成型;
(3)蘇菲派神秘主義的儀式、典章也更趨完善,正統與民間的伊斯蘭相互結合成為伊斯蘭社會的組織方式;
(4)伊斯蘭的教義學、教法學、哲學、史學、科技等也都有進一步的發展。
另一方面,10世紀以后,隨著遜尼派四大教法學派的形成,以及阿拉伯人政治權力的喪失,遜尼派法學家開始系統地整理前人的法律著作,因襲傳統的觀念流行,即所謂的“創制(伊智提哈德)大門關閉”說,從而束縛了教法的發展,法律逐漸喪失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
第三階段是伊斯蘭世界的再統一(1299-1566年),出現了奧斯曼和薩法維兩大帝國(南亞還建立了莫臥兒帝國)。
奧斯曼人屬中亞的突厥游牧部落,后進入中亞并依附于塞爾柱人。1299年,奧斯曼人宣布建國。奧斯曼人有濃厚的宗教熱情和堅定的圣戰精神,在對外征戰中屢屢得手。他們于14世紀中進軍巴爾干。1453年,素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之后該城成為帝國的首都,更名伊斯坦布爾。到1574年,奧斯曼人征服了巴爾干、埃及、阿曼、也門和除摩洛哥以外的整個馬格里布,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也在很大程度上統一了伊斯蘭世界。而且,借助于帝國的統治,伊斯蘭教傳播到了巴爾干地區和塞浦路斯。
奧斯曼人建立了強大的近衛軍(加尼沙里),擁有精銳的騎兵和炮兵、海軍,因而在軍事上無往不勝。由于在巴爾干和黑海地區擁有領土,以及帝國強大的軍事力量,奧斯曼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俄國、波蘭和法國均有頻繁的戰爭和外交交往,成為參與歐洲事務的重要大國。
在政治上,其中央集權的程度超過阿拉伯帝國。奧斯曼皇帝同時擔任素丹及哈里發的職位,在某種程度上恢復了阿拉伯帝國的哈里發職務的政教合一性。而且,政府控制了烏里瑪,實行宗教法庭和經學院的等級制,政府任命的大穆夫提成為宗教界的領袖。政府也向蘇菲派教團提供捐贈,并通過它們影響軍隊和行會。
在東方的波斯,伊兒汗國于14世紀中時分裂為若干小國。之后,帖木兒帝國和黑羊、白羊兩個土庫曼王朝先后統治波斯。15世紀后期,波斯的薩法維家族興起。1502年,該家族的伊斯邁爾滅白羊王朝,建立薩法維王朝(1502-1722年)。新王朝以什葉派作為國教,從此奠定了波斯作為什葉派國家的基礎;王朝定都大不里士(后遷都卡茲文和伊斯法罕),開始采用西方的火器改造軍隊,與東邊的烏茲別克和西邊的奧斯曼展開長年的戰爭。其中,與奧斯曼的戰爭直到17世紀中葉才基本結束。
奧斯曼帝國的衰落意味著中古階段的結束和近代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