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講 中東近現代和當代歷史的演變

一、近代中東:伊斯蘭世界的衰落和對西方挑戰的應戰(1566-1905年)

中東帝國的逐漸衰落,以及迅速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歐洲對中東國家形成的強大的挑戰,中東國家起而應戰,此即中東近代史的主要內容,它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崛起中的歐洲向走向衰落的中東發起挑戰的時期(1566-1798年)。

1566年塞利姆二世即位后,奧斯曼帝國逐步走向衰落,這主要表現在社會政治方面。

首先,作為帝國軍隊基礎的近衛軍和封建騎兵西帕希日趨腐敗、解體。素丹對近衛軍的偏愛和炮兵、工兵等新兵種的出現降低了騎兵的重要性,終身而止的采邑制使采邑的數量不斷減少。由此,帝國政府把收回的采邑等國有土地以包稅制的形式出讓,從而形成了新的包稅人地主階層,他們甚至控制了地方政府的部分權力。近衛軍士兵此時獲準娶妻生子,其后代于16世紀末已成為近衛軍主體。由此,各類人均可進入近衛軍,享受其特權,而近衛軍的戰斗力因此不斷下降,其官兵經常與宮廷貴族相呼應,發動叛亂,干預素丹的廢立。

其次,素丹的統治日趨無能,由于新任素丹多半在后宮長大,缺乏治國經驗,也很少過問政治,導致后宮和宦官專權。

再次,地方貴族的勢力不斷發展,經常犯上作亂,一些地方總督建立了事實上的獨立政權(如埃及、伊拉克等)。

最后,包稅制度等措施加重了農民負擔,大批民眾破產,鄉間匪盜橫行,城市也經常發生平民暴動,國際貿易線路的轉移和給予歐洲商人的優惠權妨礙了本國商業的發展。此外,還存在諸如通貨膨脹、瘟疫、食品短缺、城市人口膨脹、失業等問題。

盡管奧斯曼帝國已經走向衰落,但在對外關系上的表現有一個過程。在一個時期內,帝國仍然維持著強大的軍力,并且通過暫時的改革加強自身,但衰落的跡象已經出現了。1569年,土軍進攻阿斯特拉罕,為俄羅斯軍隊所敗。在1571年的勒頒多海戰中,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聯合艦隊擊敗了奧斯曼海軍,盡管后者很快就得以恢復實力。在1602-1618年對波斯的戰爭中,奧斯曼被迫放棄了阿塞拜疆和格魯吉亞。1606年,帝國與奧地利簽訂《西特瓦托洛克條約》,第一次承認雙方的平等,停止了奧地利的年貢。

第二階段是歐洲向中東大舉擴張和中東進行早期現代化改革的時期(1798-1905年)。

從本階段開始,不論是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西歐國家,還是資本主義發展遲緩,但對外擴張有力的俄羅斯,都對中東展開了積極的擴張滲透。由此形成了以下六個方面的挑戰:

(1)奪取或控制中東國家的領土。這方面尤以與中東毗鄰的沙俄最為積極,其通過一系列戰爭打擊奧斯曼和波斯,蠶食其領土,吞并其周邊的弱小汗國,以便打開黑海的出海口,控制中亞地區,威脅大英帝國王冠上的珍寶——英屬印度。

英國、法國則在北非競相奪取奧斯曼的省份:阿爾及利亞(1870)、突尼斯(1881)、摩洛哥(1904,它不屬于奧斯曼帝國)。英國還積極在鄰近印度的海灣地區控制當地的酋長國(科威特和特魯西爾國家)。

(2)圍繞全面肢解奧斯曼帝國還是保存帝國在西亞本土的斗爭。與奧斯曼接壤的沙俄不但覬覦前者的領土,而且企圖全面肢解帝國,進而完全控制博斯普魯斯海峽,使黑海的出海口暢通無阻,此即所謂的“東方問題”。但英法對此堅決反對,它們在蠶食帝國領土的同時,努力保存后者在西亞的主要領土,以遏制咄咄逼人的沙俄的南下。1853年,沙俄發起克里米亞戰爭,在英法援助奧斯曼的情況下遭受失敗。在中亞,英俄圍繞著伊朗和阿富汗展開爭奪,此即所謂的“大博弈”,英國先后發動了兩次侵阿戰爭。

(3)通過不平等貿易、買辦、國債、筑路等方式掠奪中東的資源,控制中東國家的財政、內外貿易和交通。14世紀以來,意大利的城市國家及英法等國先后與奧斯曼帝國簽訂了雙邊商務條約,其商人因此在奧斯曼帝國境內享有特權,這種因政治需要而賦予西歐商人的特權使其在與帝國商人的競爭中長期占有優勢,損害了奧斯曼帝國的利益。同時,協助外商經營的本國買辦(多為猶太人、基督徒)也獲得了某種特權,因而主導了帝國境內的貿易活動,成為資產階級的主體,穆斯林商人的地位微不足道。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奧斯曼帝國對印度洋和地中海東部貿易的控制也告結束。

(4)向奧斯曼帝國境內的基督教各派提供保護,干預帝國的內政。1615年,奧地利在一項和約中獲得對奧斯曼帝國境內舉行天主教儀式的權力。1774年,俄國與奧斯曼帝國簽訂條約,獲得在伊斯坦布爾建造和保護教堂的權力,后來被解釋為保護所有東正教徒的權力。法國則獲得了對黎巴嫩天主教的馬龍派的保護權。西方對奧斯曼帝國基督徒的保護及后者地位的提高(由于現代化改革等原因),引發了穆斯林的不滿,19世紀發生了多起針對基督徒的騷亂。

(5)鼓動巴爾干地區的基督教民族爭取獨立。1804年和1815年,塞爾維亞人先后兩次起義;1821-1830年,希臘人成功地通過起義爭得獨立,其間俄國曾對土宣戰相助。

(6)進行傳教及相應的教育、醫療和出版活動。西方國家尤其是法國和美國的教會積極地在中東從事傳教活動。為此,它們也配合展開了文化和慈善活動。1866年,美國傳教士在貝魯特創辦第一所現代學校,其后法、英、俄、德、意等國也陸續辦學。到1900年,在敘利亞和黎巴嫩6座城市中共有外國開辦的300余所中小學校,學生達1.5萬人,培養目標為科學家、醫生、作家和神父。伯納德·路易斯:《中東:激蕩在輝煌的歷史中》,鄭之書譯,中國友誼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頁。歐洲國家和教會也開辦出版社與印刷廠,發行刊物。

因此,西方向中東的擴張是全方位的,總體上服務于其殖民利益,但在客觀上,它也產生了某種積極的影響,如促進了中東國家基礎設施、商品貿易關系和現代教育文化的發展(例如,拿破侖帶到埃及的學者促進了埃及考古、歷史研究、衛生及科學知識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民族主義和民主自由思想,推動了中東的思想政治變革。

中東對殖民主義的應戰實際上包括幾個方面的目標:抗擊殖民主義的擴張,反抗本國統治者的暴政和壓迫,推動國家的現代化改革。

首先是反抗殖民主義和本國統治者的戰爭和起義,除了前述奧斯曼帝國和波斯與外國的戰爭外,主要有阿富汗的第一次抗英戰爭和第二次抗英戰爭、波斯的巴布教起義和反煙草專賣斗爭及埃及的阿拉比起義。從時間上看,它們包括了19世紀中期和后期兩次高潮,反映了殖民主義加緊瓜分亞洲,外國工業品流入造成的手工業者、小商販破產,出口農業和大地產發展推動的農民大批進城,統治者的無能和西方資本及文化輸入引發的反抗,其本質是中東國家的危機(民族危機、思想危機、經濟危機和社會政治危機)及轉型問題,反抗運動的基礎是農民、手工業者和城市平民,其領導層則是貴族、宗教人士,后期包括了軍官(阿拉比起義)。

其次是各國君主的現代化改革。它們在18世紀以后開始于中東各國和半獨立的奧斯曼省份:奧斯曼帝國、埃及(擴大到其占領的敘利亞和黎巴嫩)、伊朗、阿富汗、突尼斯、摩洛哥。

改革的特點如下:①自上而下進行,目標首先在于確保王朝統治;②改革是世俗性的;③改革早期以軍事、行政為主,后期則涉及文教、社會、經濟等領域;④改革在后期常常蛻變為為帝國主義經濟政治滲透服務;⑤改革以失敗告終,但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變動,其中最重要的是傳統的部落的逐漸解體,以及現代知識階層、軍官階層和新月地帶大地主階級的形成。參見黃民興:《中東民族主義的源流和類型探析》,載肖憲主編:《世紀之交看中東》,時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138-139頁。

在上述背景下,以知識分子為主體的民族主義思想開始在土耳其和阿拉伯世界形成,即現代主義、泛伊斯蘭主義、伊斯蘭改革主義和世俗的民族主義(奧斯曼主義、泛突厥主義和阿拉伯民族主義)。這些早期的民族主義強調通過振興宗教復興國家,同時學習西方先進文化,并積極投身于反殖和反專制斗爭,主張民族自治(阿拉伯人)。其中既有主張維護奧斯曼帝國和伊斯蘭世界統一的泛民族主義思想,也有主張建立獨立民族國家的國家民族主義(如埃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慈利县| 常宁市| 闽侯县| 三明市| 永善县| 唐河县| 山西省| 桂平市| 轮台县| 抚顺市| 高要市| 永靖县| 嘉定区| 凭祥市| 河津市| 永福县| 伊吾县| 巴林右旗| 武川县| 白山市| 桓仁| 盘锦市| 安平县| 峨边| 德兴市| 内乡县| 嵩明县| 桂东县| 安徽省| 鸡东县| 本溪市| 富蕴县| 灵武市| 安顺市| 长沙县| 和静县| 扬中市| 澳门| 浠水县| 罗山县| 枣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