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上古中東:多元文明的起源和發展(遠古至7世紀初)

上古中東的歷史是多元文明的起源和從城邦到帝國、再到大帝國演變發展并為中東文明圈奠定基礎的歷史。

首先,我們簡析一下影響中東古代文明發展的幾個因素:

第一,作為三大洲海陸交通的要道,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加上當地發達的文明,中東歷來是民族入侵和遷移頻繁發生之地,是農業文明與游牧文明沖突的典型地區。另外,為了控制商路,阻止外來入侵,原有國家也努力擴充軍隊,甚至先發制人,對外用兵,因此戰爭頻繁。

第二,物產單一使發達的地區貿易、國際貿易成為中東歷史的突出特點。貿易促進了不同民族間交往和文明形成、發展。中東地區輸出的主要商品有谷物、羊毛、食品、手工產品等,輸入的主要商品有黑曜石、寶石、半寶石、燧石、木材、金屬、石材、礦物顏料、瀝青等。美籍華裔考古學家張光直指出:“近東的人們,例如蘇美爾人……他們的一切必需品基本上都是從貿易交換而來。”張光直:《考古人類學隨筆》,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版,第223頁。

第三,中東存在著多元文化。從語言和民族角度看,創造中東古代文明的民族主要分為三類:①閃族(閃米特族),包括阿卡德人、巴比倫人、亞述人、迦勒底人、猶太人、阿拉伯人、迦南人、阿拉米人等。②操印歐語言的民族,包括赫梯人、喜克索斯人、波斯人、帕提亞人、塞人等。③其他民族,包括古埃及人和蘇美爾人,其中古埃及人是由閃族和含族(含米特族)融合而成的。在上述三大群體中,閃族顯然是古代中東最大的民族群體,也是現今中東人口中最多、影響最大的群體(包括阿拉伯人、猶太人),但中東文明不等同于閃族文明,而是多元文明的大融合。中東也與希臘、羅馬進行著文化交流。

中東古代的文明交往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兩大文明中心東西輝映的時期(遠古至約公元前2000年埃及第十二王朝的建立)。

從歷史上看,中東古代文明存在幾大中心,這些中心燦爛輝煌,交相輝映,相互影響。其中,最早、最重要的文明中心是兩河流域和埃及。

兩河流域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文字和文明。它發源于南方的蘇美爾,而蘇美爾奠定了希臘化以前兩河流域古代文明的基本特征。公元前2371年,蘇美爾為北部的阿卡德統一。古埃及文明雖發源較晚,但因尼羅河流域在地理上自成體系等原因,中央集權國家的發展卻比兩河更快。約公元前3000年,上、下埃及統一;此后,第四王朝(公元前2650—前2500年)開始了金字塔的建造。

第二階段,兩大文明擴散和其他文明興起的時期(約公元前2000—前550年波斯帝國建立)。

埃及第十二王朝的建立標志著埃及恢復了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而兩河流域也隨之進入了政治上的帝國時代。本階段的特點主要有:

第一,兩大文明中心在遭受外來入侵的情況下持續發展。在這一時期,兩河流域和埃及均遭受外來入侵,但新的統治者最終都被同化了。兩大文明進入了它們發展的巔峰時期。

第二,中心文明的傳播和地方文明的興起。在兩大文明中心的周邊地區(主要是西亞),興起了一系列別具特色的地方文明,如腓尼基、迦南、猶太、埃蘭、胡里特、赫梯、阿拉伯等。這些文明與兩大中心進行貿易、交往,有時甚至處于后者的政治統治之下,因而大量吸收了其先進文化。

在宗教方面,敘利亞的胡里特人的神譜中包括了兩河流域的神靈埃阿、安努、恩里爾等,并以兩河的宗教中心尼普爾和埃里都作為其宗教圣地。而胡里特人也將兩河的宗教文化傳播到小亞細亞的近鄰赫梯。參見李政:《赫梯文明與外來文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赫梯人同樣尊崇兩河的伊什塔爾,其史詩《吉斯吉莫斯》即模仿《吉爾伽美什史詩》。迦南人崇拜的暴風雨之神巴力和愛情女神阿斯塔特實即蘇美爾的塔木茲和伊什塔爾,腓尼基的情況與此相似。此外,兩河的塔廟也為西亞各民族普遍模仿。

在語言文字方面,蘇美爾的楔形文字對周邊國家產生了重大影響,包括赫梯、埃蘭、胡里特,乃至克里特的楔形文字均由此而來。《世界上古史綱》下冊,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5-107頁。同時,阿卡德文成為中東的通用語言,而埃及的紙草則成為地中海地區的主要書寫材料。

此外,一些地方文明也相互影響。例如,胡里特人的宗教吸取了迦南和敘利亞的宗教因素,而猶太人的早期宗教也吸收了迦南宗教的因素。

第三,在融合中發展、創新。兩大中心以外的地方文明不但茁壯成長,而且少數文明在融合各種文明的基礎上青出于藍,創造了意義重大的新的文明形式。在沿地中海的列萬特地區(即大敘利亞)形成了一條文明發展的“黃金海岸”,其東邊則是兩河的“黃金水道”,二者相聯成為文明創新和交往的大動脈。

大敘利亞的創新主要在語言和宗教方面,本階段主要是語言。受埃及文字的影響,公元前17世紀在迦南產生了原始迦南文字,公元前15世紀在西奈產生了原始西奈文字。公元前14~13世紀,在腓尼基產生了分別受西奈文字和兩河楔形文字影響的畢布勒字母和烏加里特字母,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母。其中的畢布勒字母書寫簡便,適于商業簿記。

腓尼基字母成為世界字母的發端,由此衍生出希伯來字母、阿拉米字母和希臘字母。從原始迦南文字則發展出原始阿拉伯字母。此外,阿拉米文也逐漸取代阿卡德文成為西亞的通用文字。

第四,中央集權帝國的廣泛建立。埃及在經歷了中王國的繁榮之后步入其全盛時期,即新王國時期,并首度占領敘利亞。兩河流域則先后建立了大一統的古巴比倫、亞述、新巴比倫等帝國,其版圖擴展到敘利亞、腓尼基、小亞細亞東部、波斯西部和南高加索。同時,形成了米底、赫梯和胡里特人的米丹尼等強國。帝國的出現,本身就是社會經濟發展、軍事技術和軍事組織改進和文明交往進一步發展的產物,而不僅僅是依靠軍事征服。這就為后來波斯帝國的中央集權體制建立了基礎。

第三階段,東西方交匯時期(約公元前550年—公元7世紀初伊斯蘭教興起)。

本階段的特點主要有:

第一,兩大文明中心式微,邊緣文明發展成為主要的文明,建立了空前未有的大帝國。分布在中東邊緣的波斯、希臘、羅馬和阿拉伯文明取代了埃及和兩河文明,建立了囊括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即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及其他希臘化帝國、薩珊帝國、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這些大帝國的建立,極大地便利了各地區間的交往,促進了不同文化間的碰撞與融合(包括與印度文明和中國文明)。

第二,文化交往的形式和內容發生重大變化。由兩大文明中心向中東內外各地區的傳播為主,演變為中東不同文明之間及與區外文明間的雙向交往,甚至文明中心的吸納多于付出。尤其重要的是,本階段以希臘、羅馬為代表的西方文明通過軍事征服,開始大規模地與東方文明展開交流,此即希臘化。廣義的希臘化不應當局限于亞歷山大帝國及其后繼者塞琉古帝國和托勒密帝國,而應包括帕提亞帝國,甚至羅馬帝國。

希臘化時期的特點如下:

(1)希臘化實即希臘文化與東方文化的交融。希臘化標志著東方文化全面登陸希臘,例如東方的占星術和宗教。同時,東方也第一次大規模引進了西方文化。在西亞,當時主要的文化形態是巴比倫文化、波斯文化和希臘文化,其具體形態又分為希臘風格、東方風格與東西融合的風格。

(2)文化交融是軍事征服的后果。希臘文化在中東的傳播帶有強制性,并表現出游離性的特點。它主要存在于在東方建立的希臘城市中,其政治、文化、體育設施全部為希臘式的,居民主要為希臘人。

(3)地區中心從原有的文明中心遷移到歐亞大陸的交界處或其他地區的新興城市。底比斯、巴比倫和雅典不再是地區的中心,后者移往位于歐亞大陸的交界處或其他地區的新興希臘城市,如地中海濱的亞歷山大、安條克和底格里斯河畔的塞琉西亞、泰西封。這些城市雖然地處古老的埃及、敘利亞和兩河流域,但已經是希臘化城市,并且位于地區交通的樞紐。到薩珊帝國時期,巴比倫已經淪為廢墟。阿卡德語到公元前1世紀時終被放棄。

(4)隨著時間的流逝,東西方文化從疏離逐漸走向融合。希臘化國家的中下層官員、軍官和法官包括了大批當地人,東方城市仍然保留了自治地位。更有意思的是,巴比倫的希臘祭司貝羅蘇斯著的《巴比倫史》與托勒密埃及的祭司馬尼托所著《埃及史》,完成了馬其頓—希臘統治者與近東政治傳統的同一化過程。

在語言上,西亞語言吸收了希臘語的部分詞匯,當地人還部分使用了希臘姓氏,阿拉米語與希臘語同為官方語言;埃及文字因使用希臘字母而改造為科普特語。在藝術上,純粹的東方藝術和希臘藝術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融合型藝術,但東方風格仍然保持了主體地位。

在民族成分上,到公元1世紀,在中東的希臘人日漸與當地人通婚,從而作為一個民族消失了。托勒密王朝美艷絕倫的末代君主克婁巴特女王即是一位混血兒。

隨著羅馬帝國向中東的推進,它占據了小亞細亞和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等地區,從而將羅馬文化傳播到當地,尤其是拜占庭帝國在小亞細亞和敘利亞的統治維持了相當一段時間。在東方,帕提亞,特別是薩珊帝國的崛起再次促成了波斯文化的傳播,成為抗衡羅馬帝國的中流砥柱,波斯文化的影響超過了早先的波斯帝國時期。

第三,中東進入了“軸心時代”,世界宗教形成。當代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認為,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之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這一時期各個文明都出現了重大的思想創新:古希臘的文學、哲學,以色列的先知,波斯的祆教,印度的《奧義書》和佛教,中國的孔子、老子等。這些思想同化和接收了“古老的高度文化”并向周邊傳播,它們標志著人類開始意識到自身的整體存在及其局限,創造了至今人們仍在思考的基本范疇,促成了世界宗教的萌芽。《卡爾·雅斯貝爾斯文集》,朱更生譯,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3-141頁。

波斯帝國時期無疑是祆教的重要傳播時期,而此時猶太教也經歷了新的發展。可見,中東地區在軸心文明中占有兩大創新,并與另外兩個創新(希臘和印度)在地理上重疊,波斯成為與希臘、印度、中國并列的世界四大文明中心。當然,中東文明的最后成型是在伊斯蘭文明興起之后。

希臘化時期也是宗教大動蕩、大融合的時期,如在托勒密王朝創立了塞拉皮斯崇拜,它融匯了埃及與希臘的因素。起源于波斯的米特拉教也于公元前1世紀傳入羅馬,公元1世紀則遍布羅馬帝國。在希臘,古典文化的時期宣告結束,出現了主張擁抱世界的學說(如斯多葛主義)和悲觀厭世的學說。

在希臘化開始之前,一神教已開始形成,即猶太教。進入希臘化時期之后,波斯和兩河流域出現了多種二元神教,如諾斯替教和摩尼教,早已形成的祆教進一步完善。在吸收東西方各種宗教和思想的基礎上,中東的第一種世界宗教——基督教誕生了,并逐漸傳播到中東和歐洲。波斯以西的中東第一次形成了一種基于單一宗教的文化格局,只是存在著不同的教派,如波斯的景教和埃及的一性論派。另外,也仍然存在著一些小宗教,如猶太教、拜星教及原始拜物教。同時,猶太教和祆教的存在證明了中東本土文明對希臘文明的抗拒。

主站蜘蛛池模板: 裕民县| 上蔡县| 仪陇县| 奎屯市| 江永县| 出国| 郸城县| 华坪县| 庆阳市| 乌鲁木齐县| 竹北市| 阿鲁科尔沁旗| 时尚| 冀州市| 连云港市| 仙桃市| 临湘市| 南阳市| 永州市| 沁阳市| 桐乡市| 义乌市| 启东市| 潜山县| 鄂州市| 古田县| 东乌珠穆沁旗| 双鸭山市| 石柱| 元朗区| 剑川县| 竹溪县| 化隆| 祁阳县| 玛沁县| 莱芜市| 高碑店市| 兴海县| 滁州市| 巴彦淖尔市| 屏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