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范仲淹十講》序言

張希清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謚文正,史稱“范文正公”,蘇州吳縣(今蘇州)人。他的《岳陽樓記》一文,傳誦千古,名揚天下;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教育家。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韓琦(1008—1075年)稱贊他:“公之所存,包蘷蹈卨。雄文奇謀,大忠偉節。充塞宇宙,照耀日月。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師于來哲。固有良史直書,海內公說,亙億萬世,不可磨滅。”宋神宗朝宰相王安石評論他:“嗚呼我公,一世之師。由初迄終,名節無疵?!北彼未笤娙恕⒋髸尹S庭堅則稱:“范文正公,當時文武第一人,至今文經武略,衣被諸儒,譬如蓍龜,而吉兇成敗不可變更也。”

范仲淹從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到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殉職于赴知潁州(治今安徽阜陽)任上途中的徐州,先后為官從政三十七年。他既歷知州縣,又數任朝官;既出宋夏戰爭前線為將,又入朝廷為相(參知政事即副宰相)。在范仲淹的從政生涯中,蘊含著極為寶貴的政治思想和智慧,也蘊含著極為豐富的經驗和教訓。范仲淹作為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其為政之道最為突出的,則是“以天下為己任”。宋朝理學集大成者朱熹說:“范公平日胸襟豁達,毅然以天下國家為己任?!庇终f:“且如一個范文正公,自做秀才時便以天下為己任,無一事不理會過。一旦仁宗大用之,便做出許多事業?!?

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的為政之道,首先表現在他“有憂天下之心”,即具有非常強烈的憂國憂民憂天下的憂患意識。他不但像一般士大夫那樣“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而且像他在《岳陽樓記》中所說,“進亦憂,退亦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是他的思想境界遠遠超出一般士大夫之處。宋真宗乾興元年(1022年)十二月,時任監泰州西溪鎮鹽倉的范仲淹,即上書尚書右丞、樞密副使張知白,渴望有機會“言天下之道”,以便“有益于當時,有垂于將來”。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四月,范仲淹又直接向垂簾聽政的劉太后和宋仁宗上了一封《奏上時務書》,直言極諫,“欲傾臣節,以報國恩”。他提出了救文弊、講武備、選賢俊、抑僥幸、崇圣德、少巡幸、納遠謀、勿獨斷等八項建議,著重指出要“外防夷狄、內防奸邪”,“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亂”。“監泰州西溪鎮鹽倉”是一個掌管鹽稅的從八品小官,泰州西溪鎮位于今江蘇省東臺市,當時尚在海邊。范仲淹身在海隅,心憂天下,真可謂“退亦憂”,“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入朝為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九月,即上《答手詔條陳十事》,奏言:“我國家革五代之亂,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綱紀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驕盛,寇盜橫熾,不可不更張以救之?!逼鋺n國憂民之情,溢于言表。遂提出十項改革措施,絕大多數被宋仁宗采納,是為“慶歷新政”。可謂“進亦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又寫道:“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先憂后樂”正是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的又一突出表現,也是他的思想境界遠遠超過一般士大夫之處?!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雖然在他五十八歲時才見諸文字,但卻是他一貫的思想。歐陽修在《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銘并序》中說:“公少有大節,于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闭f明“先憂后樂”是范仲淹經?!白哉b”的格言;他之所以有“先憂后樂”的思想,正是因為他具有“慨然有志于天下”的“大節”。范仲淹不但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黃庭堅《跋范文正公詩》說:“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此文正公飲食、起居之間先行之,而后載于言者也?!?

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的為政之道,還表現在他具有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的主體意識。隨著士大夫主體意識的逐步覺醒,北宋中期出現了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的政治思潮和政治局面。漢宣帝曾說:“與我共治天下者,其良二千石乎!”“共治天下”一詞因為避唐高宗李治的名諱,后改作“共理天下”。范仲淹文集中說到天子與士大夫“共理天下”者,至少有十處之多。如慶歷三年(1043年)九月,他在《答手詔條陳十事》的“擇官長”中就說:“臣聞先王建侯,以共理天下。今之刺史、縣令,即古之諸侯。”北宋的皇帝也大多是認可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如雍熙二年(985年)十二月,宋太宗曾對宰相李昉等說:“天下廣大,卿等與朕共理,當各竭公忠,以副任用?!彼稳首谠凇督鋭畛剂抛嗨]敕》中也說:“朕制臨天下,思與賢材而共治之,故開薦舉之路。”歷史發展到宋代,天子不再是神,而是人。正如五代后晉大臣安重榮所說:“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天子既然不是神,就會犯錯誤,就不應該一人獨裁。另外,由于儒學的復興,宋朝士大夫們認識到在天子之上還有一個儒家的“圣人之道”。要治理好國家,天子的言行必須合于“圣人之道”。而這個“道”往往掌握在宗經學古的士大夫手中。士大夫有責任、也有能力與天子“共治天下”。沈括《續筆談》記載:宋太祖曾問宰相趙普:“天下何物最大?”趙普說:“道理最大?!彼翁嬲J為說得很對。南宋孝宗、光宗、寧宗三朝宰相留正說:“天下惟道理最大,故有以萬乘之尊而屈于匹夫之一言,以四海之富而不得以私于其親與故者。”這里的“道理”就是儒家的“圣人之道”。范仲淹一生都是用“圣人之道”與天子“共治天下”的。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在北宋中期已經形成一種共識。范仲淹的門人張載所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也就是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與天子“共治天下”這一為政之道是北宋士大夫的一種主體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范仲淹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人物。

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的為政之道,更表現在他具有“左右天子謂之大忠”的擔當精神。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契丹發兵號稱二十萬,大舉南下,十一月,兵臨澶州(治今河南濮陽)城下,直接威脅北宋京城開封。宰相寇準力促宋真宗御駕親征,渡過黃河,登上澶州北城門樓。宋朝將士望見皇帝儀仗,皆呼萬歲,聲震原野,勇氣百倍。此前二日,契丹統軍使蕭撻覽在澶州城外被宋軍伏弩射死,士氣大挫。經過多次往返交涉,宋遼雙方遂訂立“澶淵之盟”。副宰相王欽若認為:“澶淵之役,(寇)準以陛下為孤注,與虜博耳?!闭f澶淵之戰是寇準把宋真宗當作最后的籌碼孤注一擲,與遼朝賭博。范仲淹則認為:“寇萊公(準)當國,真宗有澶淵之幸,而能左右天子,如山不動,卻戎狄,保宗社,天下謂之大忠。”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主張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自然就會把寇準為了“卻戎狄,保宗社”而“左右天子”看作最大的忠誠了。而他自己為官從政也正是這樣做的。

一是直言極諫,三遷三黜,愈黜愈奮。范仲淹認為:“儒者報國,以言為先?!薄笆戮蟹笩o隱,有諫無訕,殺其身有益于君則為之?!绷⒅疽耢`烏一樣:“警于未形,恐于未熾?!薄半m死而告,為兇之防?!薄皩庿Q而死,不默而生。”他三次入朝為官,都因為上書言事而三次被貶黜,但他并不氣餒,反而愈黜愈奮。

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十二月,范仲淹以御史中丞晏殊推薦,入朝升遷為秘閣校理。天圣七年(1029年)冬至,宋仁宗欲率百官于會慶殿為垂簾聽政的章獻劉太后拜壽,范仲淹上疏諫言不可,又上疏請章獻劉太后還政。劉太后頗不悅,遂出為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濟)通判。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二月,章獻劉太后崩。四月,范仲淹由陳州(治今河南淮陽)通判被召入朝,升遷為右司諫。十二月,宋仁宗廢郭皇后,范仲淹上疏并與御史中丞孔道輔等伏閣門極諫,遂再次被貶知睦州(治今浙江建德),并遣使立即押解出城。

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八月,范仲淹由知蘇州第三次被召入朝,以禮部員外郎、天章閣待制為判國子監,后又權知開封府,躋身侍從之列。當時呂夷簡(979—1044年)為宰相。他三度入相,把持朝政達十一年之久,“進者往往出其門”。范仲淹上書言官人之法,人主不宜全委宰相,不然就會發生韓趙魏三家分晉、王莽篡漢、李林甫專權之禍。呂夷簡大怒,指責范仲淹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次年五月,范仲淹第三次被貶,出知饒州(治今江西鄱陽)。

范仲淹雖然三遷三黜,但他卻愈黜愈奮,正如他在謝表中所說:“臣非不知逆龍鱗者掇齏粉之患,忤天威者負雷霆之誅,理或當言,死無所避?!薄安灰詺ёu累其心,不以寵辱更其守?!薄巴浇哒\而報國,弗鉗口以安身?!币舱珥n琦在《文正范公奏議集序》中所說:“公以王佐之才,遇不世出之主,竭忠盡瘁,知無不為,故由小官擢諫任,危言鯁論,建明規益,身雖可絀,義則難奪?!?

二是出將入相,敢作敢當。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十二月,宋聞西夏主李元昊稱帝,遂命知永興軍(治今陜西西安)夏竦、知延州(治今陜西延安)范雍負責抵御西夏。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元昊于延州的三川口(今陜西安塞縣東延川、宜川、洛川三川匯合處)大敗宋軍,主將劉平被俘,幾乎全軍覆沒,延州被圍七日,朝野震驚。三月,范仲淹因韓琦推薦,由知越州(治今浙江紹興)趕赴宋夏戰爭前線,與韓琦同為陜西經略安撫副使、同管勾都部署司事,抵御西夏。當時延州新敗,人心惶惶,范仲淹主動請求兼知延州。他選將練兵,嚴明號令,很快穩定了局勢。面對西夏,是攻還是守?宋朝大臣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宋仁宗最后決定采用韓琦所提攻策,詔鄜延、涇原兩路于慶歷元年(1041年)正月上旬共同進兵,討伐西夏。范仲淹請求他所在鄜延路正月不宜出兵,先修復城寨,牽制西夏兵馬,與出師無異。慶歷元年二月,韓琦命環慶副部署任福率兵一萬余人深入西夏境內,而在好水川(今寧夏隆德縣北)中敵埋伏,主將任福戰死,又幾乎全軍覆沒。于是范仲淹提出的“近攻久守”之策,被宋仁宗采納。慶歷二年閏九月,涇原路副都部署葛懷敏于定川砦(今寧夏固原西北)又被西夏軍包圍,主將葛懷敏等戰死,又幾乎全軍覆沒,更加證明范仲淹“近攻久守”之策的英明正確。在“近攻久守”戰略思想指導下,范仲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進筑城寨,建立鞏固的軍事據點。二是招撫蕃部,爭取宋夏邊境的少數民族作為屏障。三是征用土兵,屯戍邊境,大興營田,農戰結合。經過范仲淹、韓琦等三年的努力,宋夏戰爭的局面得到徹底扭轉。邊境上有民謠曰:“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睉c歷四年五月,宋夏以元昊稱臣,宋歲賜銀七萬二千兩、絹十五萬三千匹、茶三萬斤等而達成和議。

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因抵御西夏有功被召入朝為參知政事(副宰相)。宋仁宗多次賜手詔督促范仲淹等盡心國事,對當世急務提出建議。范仲淹遂奏上《答手詔條陳十事》。其十事一曰明黜陟,二曰抑僥幸,三曰精貢舉,四曰擇官長,五曰均公田,六曰厚農桑,七曰修武備,八曰減徭役,九曰覃恩信,十曰重命令。這十項建議除“修武備”之外,都被宋仁宗采納,下詔付諸實施,史稱“慶歷新政”。

“慶歷新政”的第一類改革內容就是吏治改革。其一在官員的選拔方面,改革了恩蔭制度和科舉制度,即“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其二在官員的升降方面,廢除了三年一升遷的制度,改為按政績選拔官員,即“明黜陟”。其三在官員的待遇方面,定天下職田,以責其廉節,即“均公田”。第二類改革內容是富民強兵。一是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即“厚農?!薄6呛喜⒅菘h建制,減省徭役,即“減徭役”。三是存恤孤貧,廣施恩信,即“覃恩信”。四是修置武備,即“修武備”。第三類改革內容是加強法制,即“重命令”。

范仲淹推行的“慶歷新政”,可以說是以天下為己任,與天子“共治天下”“左右天子謂之大忠”的一次實踐。這次改革雖然由于既得利益集團的反對和宋仁宗的始從終棄而失敗了,但其在歷史上的進步作用應該予以充分肯定。范仲淹等一大批士大夫所表現出來的擔當精神,至今仍然閃耀著光輝。

范仲淹為政之道的另一個突出之處是“以民為本”。民本思想是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傳統思想?!渡袝の遄又琛氛f:“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薄暗挛┥普?,政在養民?!薄睹献印けM心下》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王制》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故君人者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范仲淹傳承了這一優良傳統,并加以發揚光大。他在《用天下心以為心賦》中說:“何以致圣功之然哉?從民心而已矣。”“審民之好惡,察政之否臧。有疾苦必為之去,有災害必為之防?!薄安灰约河麨橛?,而以眾心為心?!薄皥蛩磩t舍己從人,同底于道;桀紂則以人從欲,自絕于天。”他在《政在順民心賦》中說:“振窮恤貧,必俯從于民望;發號施令,實允協于群情?!薄盎攀》?,順時察俗。上克承于天道,下弗違于民欲。”“彼患困窮,我則躋之于富庶;彼憂苛虐,我則撫之于仁慈。”“政者為民而設,民者惟政是平。違之則事悖,順之則教興。”他在《答手詔條陳十事》中也說:“臣觀《書》曰:‘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搜允ト酥拢┰谏普?;善政之要,惟在養民;養民之政,必先務農?!?

范仲淹不僅具有豐富的民本思想,而且具有大量的以民為本的實踐。他“生而遂孤,少乃從學”,“出處困窮,憂思深遠”,頗知“民之疾苦,物之情偽”。在三十七年的仕宦生涯中,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地方為官,歷知睦州(治今浙江建德)、蘇州、饒州(治今江西鄱陽)、延州(治今陜西延安)、邠州(治今陜西彬縣)、鄧州、杭州等十余州縣,所到之處,均以民為本,“求民疾于一方,分國憂于千里”。如明道二年(1033年),江、淮、京東大旱,蝗蟲成災,范仲淹多次上疏,建議遣使巡行救災,均無答復。后當面對宋仁宗說:“宮掖中半日不食,當如何?今數路艱食,安可置而不恤!”乃命范仲淹為江淮體量安撫使。他“所至開倉廩,賑乏絕,毀淫祀,奏蠲廬、舒折役茶、江東丁口鹽錢”。景祐三年(1034年)六月,范仲淹移知蘇州,適逢大水為患,他一邊緊急救災,一邊組織民眾疏浚五河,泄去積水,導太湖注之于海,使蘇州一帶沃野千里,成為國家的糧倉。慶歷三年(1043年)九月,他在《答手詔條陳十事》中提出“厚農?!薄皽p徭役”,正是以民為本的重要措施。當年十一月,宋仁宗下詔,令江淮、兩浙、荊湖、京東、京西諸路興修水利,并將興修及獲利情況保明聞奏,當議等第酬獎,此即“厚農桑”。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乃是“養民之政,富國之本”。慶歷四年五月,宋仁宗下詔,“省河南府潁陽、壽安、偃師、緱氏、河清五縣并為鎮”,此即“減徭役”。這樣將河南府的十九個縣合并為十四個縣,減少了徭役,使服役的農民回歸農業生產,有了富庶的希望。

范仲淹也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是宋代理學的先驅,《宋元學案》卷三有《高平學案》,即范仲淹學案,提倡“明體達用”之學。他“泛通六經,[尤]長于《易》”,今存《易義》為其代表性學術著作。朱熹說:“祖宗以來名相如李文靖、王文正諸公,只恁地善,亦不得,至范文正時便大歷名節,振作士氣,故振作士大夫之功居多。”朱熹又說:“文正公門下多延賢士,如胡瑗、孫復、石介、李覯之徒,與公從游,晝夜肄業。”胡瑗、孫復、石介為“宋初三先生”,開宋代理學之先河。孫復、石介是范仲淹掌教南都府學應天府書院時的學生,胡瑗、石介曾到孫復的泰山書院就學。另外,康定元年(1040年),張載曾因兵事謁見范仲淹,受到范仲淹的器重,說:“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于兵!”勸其讀《中庸》,張載后來遂成為關學的創始人。范仲淹知蘇州、饒州(治今江西鄱陽)、潤州(治今江蘇鎮江)、越州(治今浙江紹興)時,曾多次延聘胡瑗、李覯為州學教授。他還曾專門上書宋仁宗舉薦孫復,“素負詞業,深明經術?!蛸n召試,特加甄獎”;舉薦李覯并錄進其《禮論》《平土書》等二十四篇,說他:“善講論六經,辯博明達,釋然見圣人之旨;著書立言,有孟軻、揚雄之風義,實無愧于天下之上?!庇衷啻紊蠒e薦胡瑗、李覯升之太學充任學官。“宋初三先生”和張載、李覯等都是因為有范仲淹的激勵、延聘和舉薦,才在宋代思想史、教育史上產生了重要作用。

范仲淹雖然是一位文人,但也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家,甚至被宋代大詩人、大書法家黃庭堅稱為“當時文武第一人”。他多次上書,認為:“圣人之有天下也,文經之,武緯之。此二道者,天下之大柄也?!薄坝形氖抡?,必有武備?!薄拔奈渲?,相濟而行,不可斯須而去焉?!彪m承平日久,但不能“忘戰”“去兵”,“安必慮危,備則無患”;提出“修武備”“備戎狄”“設武舉”“育將才”等建議??刀ㄔ辏?040年),他臨危受命,奔赴西北前線,抵御西夏,提出“近攻久守”之策,成為抵御西夏的正確戰略;分六將練兵,發“將兵法”之先聲;修筑堡寨,積極防御;招撫蕃部,以為屏障;征用土兵,營田戍邊;揀選將校,教以兵法;愛護士卒,同甘共苦;號令嚴明,信賞必罰等等,這些都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戰爭實踐的典范。

范仲淹還是一位優秀的教育家。他說:“國家之患,莫大于乏人。人何嘗而乏哉?……誠教有所未格,器有所未就而然耶!庠序可不興乎!”又說:“夫善為國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勸學?!庇终f:“三代盛王,致治天下,必先崇學校,立師資,聚群材,陳正道?!倍皠駥W之要,莫若宗經。宗經則道大,道大則才大,才大則功大”,即學校要以五經、四書等儒家經典為基本教材。另外,還應傳授一些基本技能,如算數、醫藥、軍事等。他曾上書提議醫學“講授《素問》《難經》等文字……并教脈候及修合藥餌,其針灸亦別立科教授”;武學“講說兵書,討論勝策”。他還主張科舉取士與學校教育相結合,認為不興學校,長育人才,而只以科舉取士,等于“不務耕而求獲”,要求士人在學聽讀一定時日方許應舉。

范仲淹終其一生,無論是在朝廷任執政還是在地方知州縣,無論是在江南富饒之鄉還是在西北貧瘠之地,他都不遺余力地興辦學校,聘請名師,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如天圣五年(1027年)丁母憂,寓居應天府(治今河南商丘),應晏殊之請掌南都府學。他“常宿學中,訓導學者,皆有法度,勤勞恭謹,以身先之?!墒撬姆綇膶W者輻輳。其后宋人以文學有聲名于場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庇秩缇暗v元年(1034年)六月,范仲淹移知蘇州,在解除水患之后,即奏請建立州學。次年,得到朝廷批準,并給學田五頃。他以自己準備修建住宅的風水寶地修建州學校舍,并聘請名儒胡瑗擔任州學教授,還讓他的大兒子純佑(1024—1063年)入學,作為諸生的表率。此后,蘇州州學屢經擴建,越辦越好,常為東南之冠。后人稱:“天下郡縣學莫盛于宋,然其始亦由于吳中,蓋范文正以宅建學,延胡安定為師,文教自此興焉?!睉c歷三年(1043年)九月,范仲淹作為參知政事上書《答手詔條陳十事》,其三曰“精貢舉”,其中就包括舉明師、興學校。次年三月,詔“諸路州府軍監,除舊有學外,余并各令立學。如學者二百人以上[處],許更置縣學。若州學未能頓備,即且就文宣王廟或系官屋宇[為學舍]。仍委轉運司及長吏于幕職州縣官內薦教授,以三年為一任?!庇衷t:“舊舉人聽讀百日,新人三百日,方許取解?!庇谑?,諸州縣舊有學者,多加擴建;舊無學者,紛紛建立。正如時在朝廷任侍從官的歐陽修在《吉州學記》中所說:“其明年(指慶歷四年)三月,遂詔天下皆立學,置學官之員,然后海隅徼塞四方萬里之外,莫不皆有學?!比缃衔髀肪胖菟能娏丝h,據統計,北宋時共有州縣學六十三所,其中慶歷四年至嘉祐二年(1044—1057年)建立的有二十八所,約占45%,而慶歷四年至八年(1044—1048年)建立的就有十九所,約占30%。范仲淹對太學也進行了整頓,慶歷四年四月,在國子監之外,以錫慶院為太學。太學生在學聽讀滿五百日,已得解省試下者滿一百日,方許應舉。并推薦名儒胡瑗、李覯等為太學教官,取胡瑗的“蘇湖教法”為太學教法。慶歷新政掀起了第一次興學高潮。新政失敗,但天下皆立學的詔令并未停廢,教育事業繼續發展,而且對后來的熙寧興學、崇寧興學都有深遠的影響。

總之,范仲淹無愧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他以其先進的思想、卓越的業績、寬闊的胸懷、高尚的人格成為當時士大夫公認的領袖,也成為中國古代官員的典范,直至今天,對我們做人、做事、做官,也都仍然具有借鑒價值和教育意義。

唐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毖芯繗v史在于還歷史本來面目,傳承優秀歷史文化,讓歷史告訴未來。對于歷史,不但要在書齋中精深研究,而且也要在社會上廣泛傳播?,F在,關于范仲淹的學術研究,可以說是碩果累累,不斷涌現,但是,關于范仲淹的普及性的通俗著作尚不多見。史學界迫切需要一部分學術研究功底扎實、文筆流暢、社會閱歷豐富的學者來撰寫融學術性和普及性于一體的作品,成為“以專業性為基礎的普及讀物,以通俗性為特征的學術著作”,使歷史走向民間、走入大眾,更好地發揮鑒戒作用。符海朝所寫《范仲淹十講》一書,綜合汲取現有的研究成果,以大量史料作為支撐,用通俗流暢的文筆,輔之以適當的注釋,簡明扼要地從十個方面概述了范仲淹光輝精彩的一生,向社會大眾推出了一部了解范仲淹的佳作。讀完該書后,讀者不僅能夠脫口而出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言,而且會感到一個有血有肉、一身浩然正氣的范仲淹的光輝形象站在自己面前。

讀完《范仲淹十講》之后,有的讀者也許會感到意猶未盡,大家可以去讀《范仲淹全集》,也可以去讀專家學者關于范仲淹的論文著作,如李涵、劉經華的《范仲淹傳》,方健的《范仲淹評傳》,王瑞來的《天地間氣——范仲淹研究》和范國強主編的《范仲淹研究文集》(五冊)等。相信海朝也會進一步深入研究范仲淹其人其事,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把范仲淹的故事講得更加精彩。

我與海朝相識、相知已近二十年,曾是他博士論文的答辯委員,又是河南老鄉,平素的接觸較多。鑒于我是中國范仲淹研究會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對范仲淹多有研究,他邀請我為之作序,我遂欣然答應,草此序言,以為《范仲淹十講》的開篇之語。

(本文作者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原主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原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范仲淹研究會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

上架時間:2022-05-10 11:50:57
出版社:河南文藝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泉州市| 集贤县| 镇巴县| 合阳县| 东丽区| 饶河县| 汤阴县| 菏泽市| 清丰县| 宿州市| 宁安市| 昌江| 定远县| 邢台市| 牙克石市| 东宁县| 图木舒克市| 铜山县| 交口县| 正安县| 靖州| 沅江市| 安义县| 阿拉尔市| 泸州市| 武平县| 曲沃县| 洛扎县| 福州市| 图木舒克市| 南川市| 宁蒗| 建宁县| 应城市| 元朗区| 彭山县| 囊谦县| 江阴市| 加查县| 合山市| 柞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