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蒙古文獻大系·見聞卷(全冊)
- 李紅權 朱憲主編
- 20596字
- 2019-08-23 16:39:23
西部蒙古游歷談(節錄)
俄人拔杜耶甫君,以茶葉貿易為業,住庫倫埠有年,歷年考察內外蒙古各地。西歷千九百零九年八月,由庫倫起程,至西部蒙古之游,迢迢萬里,著《西部蒙古旅行記〔談〕》一書。茲特譯出,以一商人資格,寄居吾國,關心時局若此,吁!可畏也。
甲 自庫倫至賽爾烏蘇驛
一 自庫倫啟行
余在庫倫,預備旅裝,雇用駱駝兩頭、騾馬四匹。去年八月六日,與在庫倫友人訣別,出哲布尊丹巴呼圖之凱旋行,渡塞爾必川,南行,遵圖拉河畔,格根之白堊宮殿,巍峨壯麗,為庫倫埠美觀。沿路土質,沙土間,雜混石塊,車行甚為可厭。
余等由庫倫西行,至烏里雅蘇臺,因此行志愿,不在考查土謝圖汗中部,故出庫倫,即依官道南下,至賽爾烏蘇,始行西進。
二 抵博蘇噶驛
車行漸離庫倫要塞,過汗山,渡圖拉河。河幅約三百尺,水流極淺,左岸一帶附近有急流,華人每年在此淹斃者有四五人之多。吁!慘矣。交通阻礙,甚可慮也。由河畔眺望,茫茫溪谷,行至西方,漸高峻,雜草繁茂,郁乎蒼蒼,亦奇觀也。溪谷盡處即汗山,密林茂生,風景佳絕。附近有比虜杜摩深谷,春時河水泛濫,夏季干燥,河床中石塊累累,自外望之,一大石原也。由此觀之,春時河水奔流之激烈,從可知矣。薄暮時,入素諾斯呼蘭圖溪谷,溪中有同名驛,有行臺,為庫倫出征后第一驛,其官名即博蘇噶驛也。博蘇噶驛在圖拉河左岸,驛西有素諾斯呼蘭圖山,北方即孫基那山,東南即接壤之汗山也。
驛中蒙古人帳幕,凡十有二,十一歸屬車臣汗,一屬土謝圖汗。聞此等蒙古人,來住日淺,一律有服從郵便物遞送之義務,故附近土地,均貸與郵遞義務者,游民甚少。
三 抵布黑克驛
由博索〔蘇〕噶驛越一山,右望布爾罕圖達巴山。回顧十五年前,余來游時,道路崎嶇,山嶺險峻,通行極難。現已于該山中鑿成新道,行路便利,亦足見蒙人進步之一端也。過布爾罕圖達巴山南方,望見烏爾杜塞杜罕崖山,溪各〔谷〕連綿,約二十五俄里之長,回首忽見布爾罕圖達巴山南方一座壯麗屋舍,所謂博素〔蘇〕噶驛儲糧操械等倉庫也。附近牧草青青,散見牛、馬、羊群甚多。蒙古人帳幕,隱約草間,四周風光頗屬幽雅,如隔俗界。蒙古帳幕亦極清潔,以鐵爐代灶,上部安置煙筒。又見西南聳立蘇木雅山,南方為布黑金塔巴丘,牧草叢生,土人游牧甚多,遂入宿布黑克驛。
布黑克驛,亦有行臺,四周山岳圍繞,中央圖拉河支流一道,縱貫山麓,水泉清潔。土人性質,極為溫和,平常貨物,均由庫倫訂購。該蒙人俱隸屬車臣汗旗,其北方圖拉河畔土人,一律供養喇嘛,亦云盛矣。
四 抵多倫驛
余等在布黑克驛,改裝行李,分雇駱駝與大車,望巴雅斯夫蘭杜山啟行。道路迷茫,間以砂土,一片平野間,芳草萋萋,望之無際。車行轆,達巴雅斯夫蘭杜山。由巴山至多倫驛,有東西二道,西路地險,多山巒,春夏雨水漲溢,蒙人必經過之。東路為多倫驛通行大道,無山坡,行路坦適。余等即遵此路,沿多倫山脈前進。該溪谷幅員,約四俄里之廣,時有泉水,中部均系沮洳,蒙人為避春夏山水漲發之厄,咸卜居于山腹高處。水含鹽質,土人開鑿地穴,以土法造鹽,極為巧妙。多倫山脈附近地勢,漸高峻,巨石崚嶒,猛獸出沒,甚屬危險,著名黑鷲最多。朔漠曠遠之地,物產之奇詭,不可名言。至多倫驛休息,其驛在多倫溪谷邊隅,即在多倫烏拉山麓,附近有布里都之泉。麻爾塞山上,有多倫驛官立公棧房,驛中又設行臺。行臺附近有喇嘛廟,每年行供佛祭典。廟中有七十余喇嘛,以故高僧念經之聲,與善男信女燒香者,絡繹不絕。
五 抵濟爾噶朗圖驛
由多倫驛南行,順多倫溪,至麻爾塞山,連峰蜿蜒接天,雄壯無匹。溪谷土質純系黏沙,土質疏松,山鼠之屬甚多。路遇蒙人獵戶,且談且行。獵戶云:“冬季獵物,以狼、狐為大宗。狼肉不適食用,采取臟腑與膽,為喇嘛僧醫藥耳。只狼皮價值較昂,故每年所獲二三百張,均運至張家口、恰克圖兩處貿易,以資生活。惟恰克圖俄人,購價甚廉,每張不過三四角。如于張家口出售華商,每張可出一元五角至二元不等。”遂達巴爾基那山,巴山矗矗摩天,毫無樹木,層疊花崗石,懸崖千丈,山勢欲傾,景致頗佳。至諾昆達巴山丘,雜草蒼潤,恰如馳突敵圍、春海泛舟之概。丘下有泉,混混不息,流潴為諾昆內烏蘇河,然諾河水量少,毫無效用。附近有鶴,游息甚多。由諾昆內烏蘇河南轉,達博羅陀羅海嶺。嶺南有濟爾噶朗圖驛。驛西北連山郁結,東南則茫茫大野,一望無際。地平線上,散點一二小丘。觀此可知,戈壁沙漠之光景,較之平原、大海,別饒佳趣也。
六 溫都爾多博驛
距濟驛四俄里之處,有嬉麗丘,蒙人甚渴仰。溫都爾多博驛附近出鹽。溫驛在同名丘腹,亦有郵政局與行臺,屬車臣汗愛麻克部。一夜驛長來訪,余等預備酒餐,掃榻以待,頗為款洽。暢談稍久,驛長為余語云:“蒙人性質獷悍,極富武勇精神,然習染宗教心,因襲既久,不易恢復往昔統一宇內之壯志,甘坐禪以終世,茫茫大地,極可抱恨。回首家國,詎堪設想哉。前日回教民謀為不軌,冞〔深〕入蒙境,襲喀爾喀地方牧場,幸超勇親王率諸父老死力抗拒,竭忠防戰,擊退逆回,使牧地有泰山之安。而今而后,恐無復如此聲威矣。惜乎鄙人已老,不克彎長弓、騎駿馬,老死沙場,復我成吉斯汗之舊規耳。”俯仰身世,若有不勝感慨者然。談畢就寢。
溫都爾多博以南,平野膴膴,一望無際,真有太平洋中航行之感,長天蒼茫,直與地平。蒙古各旗,從古如斯,苦無劃然界標,爭攘不斷,且牧草錯雜,尤恐難免亡羊之嘆。蒙人為懲毖起見,安置鄂博(指路石牌),以為向導,此亦沙漠中一奇現象也。過博羅和碩,牧民帳幕,散見各處,如點點楊花泛于一池春水者,然毫無整齊狀態,叢雜可厭。驅車半日,初見察罕德勒山,山巔大塊硫黃,斜日反映,金黃奪目,亦偉觀也。達搭拉布拉克驛休憩。
七 搭拉布拉克驛
搭驛土地磽瘠,并無草木,只見石塊累累耳。驛中有二廟及官辦庫棧,附近有比賴湖,湖濱有泉,地質多含鹽質,不適飲水。比賴湖南方蜥、蝎極多。出那藍驛。
八 那藍驛
那藍溪谷,東西極狹窄,南北一道開通。所在有泉水,冬季不冰,驛亭均系車臣汗部愛麻克人掌管,而驛中又有哲布尊丹呼圖克圖所命之喇嘛僧僑居其間。時大雨忽至,雨息虹現,漠地得潤,略有活潑氣象。過爾烏蘇,乃杜里巴卡阿達克等處,薄暮冥冥,至莫敦驛宿焉。
九 莫敦驛
驛四周皆山,附近產鹽甚多。驛中有堪布巴克席寺、呼弼爾罕寺,均極閎壯。車臣汗部愛麻克人掌管驛務。莫敦驛以南,道路崎嶇,風景蕭索,客懷殊渺渺矣。經蘇杜基夫克井、耶木杜湖,至套里木驛,驛中有呼弼爾罕寺。郊外合約爾鄂博丘,蒙人尊崇不置。丘下有無數蒙人帳幕,市況寂寥,不足考查也。
十 博羅達噶驛
套里木驛,南有套里木湖,地域平坦,曠野盡處,見射克德山,連峰聳峙。山下溪谷,凸凹不定,湖沼散點,地質濕潤,雨季行路極難,不可言狀。湖畔芳草叢生,至博羅達噶驛,驛長語云:“套里木驛北方,由木圖諾爾井,至土謝圖汗部南境,均系喀爾喀官有牧場。”驛南二俄里之處,有稽查處。余與驛長蒞場參觀,場內各分區域,有監督,規則嚴肅,惟現時牧場不完備,牲畜稀少,牧場內有場長一名、筆帖式一名、牧長三名、牧役五十名。場長與筆帖長,每三月交代一次。場內現存牲畜數目:土謝圖汗部,牝馬六百七十四頭,牡馬五十二頭,駱駝一百八十七頭,牛五十一頭,羊一千十一頭;車臣汗愛麻克部,牝馬五百五十八頭,牡馬四十三頭,駱駝五十六頭,牛四十六頭,羊六十八頭,共計三千五百頭之譜。
十一 巴彥和碩驛
博羅達噶驛南,即塞爾騰山脈,為博羅達噶溪谷與波羅克定溪谷之分水嶺。博溪谷幅員十俄里,細流綿亙。越塞爾騰山,至搭本陀羅海,附近有泉,泉旁有巴彥和碩驛。驛長駐扎此地,以司牧畜者也。巴驛山腹小市,有車臣汗愛麻克部十戶、土謝圖汗二戶,游牧之民帳幕甚多。東南遙望畢爾汗山,山勢巘巘,雄姿壓人。薄暮,過圖克里克烏蘇,有鹽澤,時烈風卷土,異常困難,路不能行,遂宿。次日,至畢爾噶庫驛。畢驛附近有瘴氣,薰蒸甚為可恐。夜間,蒙人角技頗熱鬧也。
十二 畢爾噶庫驛
自畢爾噶庫驛,越和勒博察罕、洪俄爾察罕等處,至蘇魯海驛,皆由車臣汗部蒙人管掌驛務。出蘇魯海驛,曠野無際,土壤帶灰色,人物寂寥,無一物阻礙眼界,即錫伯格戈壁是也。平原中只有圖克里烏蘇井耳。
十三 蘇魯海驛
車行半日,地平線上,始見哈畢喇噶山脈,連峰蒼蒼,限天南北。西沙巴克臺山,連亙札們和鄂博山,襞襀重疊。山脈盡處,為杜夫木戈壁沙漠,廣袤一百俄里,蕭瑟寂寞,并無住戶,車行轆,更為岑寂矣。正午,望見巴彥烏拉山,達搜吉驛。查搜吉驛,屬庫倫辦事大臣管下。南進,越哈拉朱爾山,石塊疊疊,各有奇彩。過薩木因田村、特勒斯村、哈拉下那村,至賽爾烏蘇驛。時怕烈風競發,地平線上,出現團團黑云。霎時間,閃電驚雷,狂雨襲人。只見旋風卷起,塵土沖天,蒙蒙晦暝,凄慘奇景,不可言狀。余等帳幕在旋風中翻來覆去,僅保殘喘。風息雨止,須臾天碧,日光輝煌,悶氣蒸蒸。戈壁沙漠中,變化倏忽,蓋此類也。
十四 賽爾烏蘇驛
賽爾烏蘇驛,為土謝圖汗中部要隘,系向烏里雅蘇臺、張家口、庫倫等處之歧點。西南峙立色爾木、烏拉塔、奇勒克圖諸山。西南地平線上,可隱隱望見圣格拉山,東北則平原荒漠,渺無盡處。市街分為四區,南區供關帝廟,規模壯麗。廟北開鑿賽爾烏蘇井,井北即蒙人部落,驛長駐此。附近有喇嘛廟,蒙人焚香者甚多。驛中房屋,均系中國式樣,四圍繞以墻壁。蒙人居住帳幕,生活極簡。喇嘛廟仿照西藏式,廟中安置各樣佛像,技工巧妙,姿態畢肖,頗足動人。
余等安抵賽驛以來,官場中人,熱心照料,無微不到,真有使客忘歸之概。萬里絕域,殆可引為知己。賽驛為中部蒙古繁沖要地,握內外蒙古軍務、商務之中心點,將來鐵路告成,于蒙古政治、商務上之貢獻,匪淺鮮也。
乙 自賽爾烏蘇至烏里雅蘇臺
一 自賽驛啟行
余等盤留賽驛三日,考查事畢,再啟行。由賽爾烏蘇驛,改變路程,辭張家口大路,直指西部蒙古,橫絕賽爾烏蘇溪谷,至夫拉該渾和爾,始見牧草叢生。過烏科爾齊老山隘,越莫屯山,夜陰沉沉,至莫屯驛宿。
二 莫屯驛
莫屯驛,山岳圍繞,塔奇勒噶圖鄂山最高,土人尊崇之,名為靈山。有郵站,由喀喇沁人掌管,均系土謝圖汗統御。帳幕疏落,各幕蒙人,三年交代一次。附近牧草甚肥。莫屯驛之西,有孛克杜烏拉因山,與杜爾彼利金烏拉山,對峙為壁障。山道嶙峋,車行甚難。過二山后,即曠野蒼茫。西方遠望巴彥烏拉山脈,紅色斷崖,斜陽反影,恰似焰柱直立者。巴山南方,屹立呼查陀羅海山,山下有鹽澤,鹽戶環居。過阿勒塔圖烏拉山,阿山極急峻,且石塊如劍铓,車行極窘。余在車中,頻為顛搖,頭暈甚,休息多時,始克續行。山下芳草萋萋,游牧民牧羊者頗多。過哈爾勒圖鄂博丘右方,沿巴彥烏拉山脈行,景致漸變化,至諾謨琿戈壁沙漠。
三 諾謨琿戈壁
諾謨琿戈壁,因有諾謨琿井,故名。曠野蒼蒼,雜草茂生,黃花點綴,甚足娛目。渡阿巴達蘭圖溪,至達母哈畢爾噶驛。驛中有喀喇沁部帳幕十八幕、杜克達部十一幕、哈布蘇爾哈部六幕。華人業農者,時與蒙人以茶與羊絨、駝絨相交換云。
四 達母哈畢爾噶驛
入達母哈畢爾噶以來,地勢漸變。烏蘭德爾附近,景致最佳。余等忘車行傾軋之苦,至修夫杜驛休憩。
五 修夫杜驛
修驛歸土謝〈圖〉汗部,各種游民雜居,治績糾葛,頗形棘手。驛外即穆壘戈壁,沙漠曠野,一望無際。中通一溪,為巴牙穆壘戈壁之界。薄暮冥冥,望見和和碩山。越烏蘭德利丘,即阿拉克搭勒曠原,鹽澤甚多,澤邊有羅斯驛,即投宿焉。
六 羅斯驛
羅斯驛在曠原中央,東、西、北三面負山,惟南方豁然。安設郵局,各部蒙人,雜居其間,商務頗盛,以鹽為大宗。居民欣欣然,咸有生氣。余節〔等〕由賽爾烏蘇驛至此,常西行,由斯北行,更轉向西進。越烏拉格特哈達山,曠原開展,草花繚亂,飽覽風景,逸興遄飛。須臾,颶風大起,小雨淅淅,行路無人,轉覺凄然。及至濟爾噶朗圖山附近,花崗石材甚多,道路亦崎嶇,車身動搖,屢覺頭暈。由哈達圖陀羅海,經和勒博陀羅海,雨師又來,馬蹄得得,入哲林穆驛。
七 哲林穆驛
哲驛有哈喇沁人管掌驛務,人口稍多,其數約百余幕左右。土謝〈圖〉汗旗民四十二幕、哈夫蘇爾卡部二十八幕,及其他,計共一百七十幕,洵蒙驛中大驛也,住民以牧業為生活。雨歇,天霽,云散,忽西方見得勒格爾杭愛山,山勢崚嶒,山麓即土謝〈圖〉汗部著名牧場,山南特門哲林穆高原,牧草繁生,有鹽澤。下盡高原,色爾本平原半途有布爾基因夫孛(泉之岸)鹽泉涌出,系蒙人第一財源。西方見杜爾坎杜山,散見羊群。入蒙格圖驛,有喇嘛廟。
八 蒙格圖驛
蒙格圖驛,又名達母沙克珠爾驛,因鹽澤稱名。除蒙人土謝圖汗二幕、墨爾根王旗一幕,另有十數幕,均系牧民。自蒙格圖驛以后,土壤變為枯土,鹽澤中牧草甚多。過此西北,則鹽澤較少。出賽杜爾因戈壁,地勢高平,芳草叢生,景色蒼潤,仿佛中原沃土。薄暮,過塔爾布哈因搭拉曠野,塊石壘壘。徒涉達布基拉河、布爾克河,至察布齊爾驛宿。夜燈明滅,蟲聲切切,夜甚寒,磧中氣候變化,迥出意料外矣。
九 察布齊爾驛
察驛蒙人雜處,為土謝〈圖〉汗所統治。朝起,寒風凜烈,鼓勵御者啟行。入塔爾拜溪谷,路逢烏里雅蘇臺參贊大臣使節,儀容堂堂。又見達歐爾莫阿克山,北方有杜克歐波山。至特克力克驛,停車避風。特克力克驛,為土謝〈圖?〉汗部愛麻克驛與土謝〈圖?〉汗部中界,喀喇沁人住戶六十戶,游牧民頗多。特驛以下,東南山脈,迤邐接天,西北則一望無際,蒙人稱為布打(灌木)。雜樹、牧草,蔚然成林,為阿爾塞克驛著名牧地。北方地平線上,僅見博羅溫都爾山。過工福杜克村,涉歐利克杜溪,經博羅烏杜爾高原,車馬疾馳,入哲林驛休息。
十 哲林驛
哲林驛南北負山,東西開通,地質系黏土,多含鹽質。人民均系蒙古人,喀喇沁部五十二戶,塞克達部十一戶,哈布蘇爾戛部六戶。以牧畜為生業,牧場曠豁,牧草繁茂,人民富饒有生氣。驛中喇嘛廟,規模宏闊,仿照古國古式建筑法。市況旺盛,查西蒙古各地,從來無納稅義務,只有獻貢,每歲各獻其地之所有產,以通過該驛故,遂為蒙地著名大站,車馬絡繹不絕。內外蒙古各民麇集,各屬每年以白馬八匹、白駱駝一頭為貢,即所謂九白之貢是也。貢物均付站兵,由驛恭送,規則整嚴,決無耽誤之事。驛有房二間,儲積帳幕、絨氈、鋪蓋、衣料、弓矢、槍械等,以備緩急。
十一 恩依錦驛
出哲林驛后,車行達罕特爾丘、博羅庫圖勒山脈,曠野無人,轉覺寂寥,惟產鹽地甚多。由瑪尼特高原,沿恩依錦哥拉川畔,有恩依錦驛。驛在恩依錦哥拉川畔,亦謂之恩依錦鄂博高原。蒙人帳幕有六十五所,且籌設賽爾烏蘇郵政分局,以便通信靈速。
恩驛各貨物,悉由三音諾顏之愛麻克部杭愛人供給。余等在驛中,遇一辦貨華商,語談稍久。據云,華商多天津商人,攜帶洋廣雜貨,與蒙古人為實物交換。其比例率駱駝自二十兩至二十五兩不等,羊自一兩至二兩五錢不等,羊毛一斤五分。辦貨之法,極為巧妙,以故華人在彼賺巨利者,實繁有徒云。
恩依錦哥拉河,河幅四十間,水勢急湍,河東純系石岸,跋涉甚難。恩依錦鄂博山之西,有袋青車部頞爾哲伊圖溫都爾山,在云煙縹縹間,路旁灌木茂生,石塊與車輪相搏,車行不易。余等遂舍車而騎,以免傾搖之苦。至烏蘭塞溪谷,道路稍平。過蘇里平原,道路益平坦,車行甚速。須臾,至薩大卡河畔之烏納克特驛休憩。
十二 烏納克特驛
烏納克特驛以西,為哈爾海圖高原,降攀數次,過和勒博烏蘭丘、頞爾哲伊陀羅海丘,丘上芳草叢生,美花爛縵,空氣極為清新。可憾者,朔風逼人,微雨蒙蒙,易惹客愁也。
十三 哈達圖驛
哈達圖驛,有郵政局、喇嘛廟,及游牧民戶二十余家。驛路廖寂,毫無樂趣。驛外為哈達圖山。余等于布爾罕圖山隘,發見和羅維杜爾克泉。哈達圖為喀喇沁最終驛,余等盤留一日,考察政治、風俗等情形,事畢,始啟行。曉風殘月,出哈達圖驛,墨云蒙蒙,陰風怒號,氣候似冬季。蒙人等各著皮衣,戴毛絨風帽。越賀通圖山,風勢愈緊,山地草花散漫,恰如春冬同在一時者。然由山頂遠望,群山糾紛,壁壘重疊。就中杭愛一山,壯麗峭絕,天空豁然,脫卻風雨之苦,真佳境也。過和屯杜烏來漢隘路,石塊壘壘,馬車動搖愈甚。出隘路,道路始平,平野茫茫,只地平線上望見坎塞德羅哥孤丘耳。車行四十俄里,望博果圖烏拉山峰,白雪皓皓,一大觀也。達拉因杜羅貴平原,游牧蒙人甚多,平原中有群拿爾湖,周圍六俄里,湖水清漪,湖畔即哈拉尼敦驛。
十四 哈拉尼敦驛
哈拉尼敦驛以西,為烏里雅蘇臺將軍管轄之喀爾喀地方,由各臺吉實施行政者也。該臺吉專管五驛,蒙地規則,因管轄之異,所用夫役,即須改換。余所雇夫役,均系庫倫喀爾喀人,沿途更換數次,殊可厭也。哈拉尼敦驛,系車臣、土謝圖、三音諾顏等部之游牧民雜處。群拿爾湖濱,地勢平坦,杭愛山脈,在指顧之間。夏季牧民麇集驛西,湖沼、河流甚多,道路亦頗崎嶇。沿察罕諾爾湖,北折入哥爾河溪谷,達哥爾驛。查哥爾河,分為昆布里杜哥爾河與格里定哥爾河二道,合為阿爾哥因哥爾河,遂改入沙漠。惟地圖極不正確,于蒙古內地水流尤疏,游歷人入境,欲悉蒙地內情者,每不免因此誤會也。哥爾溪谷,雜草叢生,石塊亦多。溪谷盡處,即巴彥烏蘭山脈。越和和鄂博險坂,入布里杜平原,沮洳甚多,富于鹽泉。至汗達巴嶺,亂石與車輪相搏擊,傾側殊甚。哥爾河發源于此,遂入塔楚驛而宿。
十五 塔楚驛
塔楚驛,土地濕潤,有害衛生。蒙人常因回避惡疫,在山上筑建房屋。時當夏季,夜間蒙人猶著綿衣,氣候不適,可畏也。驛中車臣汗、土謝圖汗、三音諾顏汗牧民最多。三音諾顏部牧民,分為七部,各部有提調辦理部務,秩序整然,毫無隔閡。
由塔楚驛啟行,越巴彥布拉克高原,渡塔楚河,兩岸斷崖,壁立千丈,水勢噴越,群山欲傾,絕景也。就中夫賴溫都爾烏蘭等諸山,連峰接嶂,皆為奇勝。塔楚河,寬六十間,水勢既大,中流尤急。塔楚河在行政上,為三音諾顏與喇木因格根之界水,下流地域,蒙人之業農地極多,菽麥萋萋。阿爾塞烏拉山南麓,有著名蒙人塋地,奈余等無歷史上智識,考查無憑,倘學富五車,來蒙考查史跡,則貢獻世界,裨益于考古學,匪淺鮮矣。徒涉阿爾塞因烏蘇河,迂回曼塔爾杜羅貴丘,出孛哥基溪谷,草花繚亂可賞。阿爾那林溪谷,土地肥沃,牧草繁茂,蒙地罕有之饒土也。南方三十俄里,有博羅和屯廢墟。嗚呼!“國破山河在,城深草木春”。回顧當年蒙古拔都王之雄圖,蹂躪歐亞各國,建設蒙古大帝國,偉勛赫灼,名垂不朽,此中國歷史之美談也,而今無望矣。言念及此,不禁浩嘆。
十六 呼都克烏爾圖驛
呼驛為三音諾顏部統制,由此西進,入錫伯平原,北方塔奇〈爾〉勒噶鄂博山聳立,蒙古人甚尊崇之,目為圣山。山南有塋地,塔奇爾噶鄂博驛以西,地質磽確,山路羊腸,石原極多。越頞爾德尼庫圖勒山,達夫伊蘇因平原。北方杜爾因烏拉山,矗矗接天,山容奇特,恰如桌狀。山麓即蘇里杜羅哥深溪,至罕鄂山溪谷,豁然一水自北來,即沙爾噶勒卓特河,潺湲清流,并無鹽性。河畔有沙爾噶勒卓特驛,即宿于此。
十七 沙爾噶勒卓特驛
沙爾噶勒卓特驛,荒涼一寒驛也。游牧民帳幕,散在沙爾噶勒卓特。河水干涸,由布連群山發源。布連溪谷,土地磽確,并無草木,溪盡處即和碩嶺,山上有寶塔,巖石突兀,極偃蹇之觀。
十八 推驛
沿途道路崎嶇,傾搖頗甚。車馬顛覆,身受微傷。抵推驛,休憩療治。堆〔推〕驛為三音諾顏汗、車臣汗、達親王旗等部人民聚居之地。達親王旗極貧寒,旗民帳幕不過二百余。親王羸弱,旗務不振。推驛襟帶推河,匯十五支流,河水急奔,間有飛瀑,恰似懸崖白練,風景佳絕。余自得推河溪谷,頓忘車行傾軋之苦。由此西進,入巴因烏杜爾山峽谷。路旁地質皆赭土,山容形似圓錐,危峰沖天,為雨水侵蝕,遂呈各種奇狀,天然變化,至可恐怖。道路無石,車行快適,越布杜克烏拉山,遙望烏爾圖哈拉河,河畔有同名驛,設郵政局。
十九 烏爾圖哈拉驛
烏爾圖哈拉驛,位在阿蘇和巴山斜面,烏河水量甚少,湮沒磧中。驛歸馬扎薩克達賴公及達親王旗,牧畜極盛。西方經察汗庫圖勒山,據扎們哈達山,土地肥沃,樹木蒼郁。地勢北方負山,南方開豁。達哈薩林宗杜庫勒嶺,路左望見鄂洛該湖,湖畔有鄂洛該驛,宿焉。
二十 鄂洛該驛
鄂洛該驛,在濟爾噶朗圖山、額勒索圖陀羅海山之平野,土地宜農,植物怒生。濟爾噶朗圖山,有二河發源于此,一名濟爾噶朗圖河,一名鐵勒哥爾河,俱注鄂洛該河。下流更合為烏夫克河,注入拜塔里湖。蒙人語云:“鄂洛該河、拜塔里河流域,極富礦物,就中沙金最多,均屬瑪扎薩克公。部中政府嚴禁采取沙金,誤犯者,就地正法不貸。”然蒙人盜取之術巧妙,一人三日,恒盜取沙金二百五十兩之譜。若用新法開掘蒙地金礦,其為利當不可限量也。
鄂洛該湖,亦謂之咸湖,蒙人多于湖畔制鹽,獸類棲息繁殖。回顧西歷一千六百八十八年噶爾丹戰爭時,喀爾喀部之土謝圖汗及三音諾顏汗,主持獨立起見,就鄂洛該湖畔,與噶爾丹決戰,血斗三日,戰不利,喀爾喀敗走,遂歸順中國。嗚呼!星霜冉冉,歷三百年,當年戰跡,芳草萋萋,蒙人幾不知歷史上有此事實,亦可慨哉。然喀爾喀人極富愛土觀念,嫌惡我國(俄國)人甚深。常云:“烏里雅蘇臺有俄商義克那基耶夫者,僑居五年,每歲編成商隊,所有蒙古各地,一面辦貨,一面查考蒙地情形。”吁!我俄人考查甚為拙劣,遂至使蒙人抱此觀念。我俄國對蒙政策,此后須應慎重講求,以免蹈滿洲失敗之轍。然蒙人所買貨物,均系俄人貨物,如我國商賈通曉蒙人性質,推廣商務,則我國收拾外蒙古商權極易易耳。惟憾我商界中人,每以蒙古商務,置之九霄云外。回顧我國蒙古政策,豈堪設想哉!(案,拔君僅一俄商,其抱負之大,觀察之奇,語語中肯。回首北望,不禁竦然)
鄂洛該驛西部,即鄂洛該河,河幅甚隘,水亦極少,地質粘土,雨后水潴,行旅不易,平原盡濕。和勒博山聳立,山麓有庫勒木杜河,水勢急湍,下流合入鄂洛該河,禽鳥甚多。越扇達內山、歐爾杜勒山,至烏塔平野,烏塔河流貫其間,地質沙土,支流縱橫,蒙人利用其水以溉耕地。烏塔驛在右岸,有郵政局。三音諾顏汗、土謝圖汗二部牧民雜處,由達賴公管轄,驛甚蕭條。休憩須臾,啟行。
二十一 拜塔里克驛
蒙地山勢,巘巘迎人,前途蒼茫,不禁感慨。過溫都爾庫圖勒山,石塊栗碌,車行甚苦。烏塔以后,土地干燥,鹽澤稀少。至拜塔里溪谷,小麥茂生。路上遇華商之轉運蒙地出產者,就中如牧畜一隊,能牧二萬匹羊群,業此者系陜西人居多。渡拜塔里克河河畔,即拜塔里克驛。附近地土肥沃,業農地連亙,可約分為五業農地:
(一)拜塔里克河左岸,即達拜塔里克驛,附近地土肥沃,播種額最多,每年約二百五十石。
(二)鐵德達王業農地,亦在拜河左岸地域,每年播種約五十石。
(三)瑪扎薩克業農地,土地狹隘,且界內屢生風潮,人民窘苦,農業退步,每年播種僅三十石。
(四)車臣汗業農地,在拜塔里〈克〉驛北方,由達賴公租借種地,每年播種約五十石。
(五)達親王業農地,亦系由達賴公租借,每年播種四十石。拜塔里河平野,開鑿溝渠,以便灌溉。部民并無納稅義務,只以苦役代之。每年收獲二萬一千石,亦足見蒙人業農之一般矣。
二十二 扎克驛
據蒙人云:“拜塔里〈克〉驛,俄商來往甚多,大率為購訂毛皮及批牧俄貨者。”拜塔里〈克〉驛后,有阿坎德羅基山,山下有扎克河,河畔為扎克驛。平原牧草茂盛,西望沙喇烏沙圖群山,歷歷在目。臺吉駐扎扎克驛,管掌驛務。由扎克驛迂途至察罕齊爾圖山,有哈喇陀羅海峰屹立云外。
二十三 霍波爾驛
越沙喇烏蘇烏拉山,又攀登濟爾噶朗圖達巴嶺,旁有沙喇烏蘇河,其直如線,霍波爾平原在其腋下,渺茫坂路,沿斜線急行,入霍波爾平原。沙喇烏蘇河畔,有霍波爾驛,驛長迎接余等,殷勤周到,設宴款待,以慰旅愁。驛長語云:“霍波爾驛在政治上占據要隘。東界鐵德達王旗,西界即塞諾公部,故民間迭起風波。”且云:“華商訂購土貨,其價極廉。如蒙人不至,勒索不止,豈文明國商法所宜爾哉。蒙人憎惡華商甚深,故比年以來,華商之來霍驛辦貨者,足跡已斷,而俄商之來霍者,年多一年。該處貨物結實,品質良好,價值又廉,此蒙人之特色也。”余思蒙人對于華人感情,如秦、越之不相容,而俄人之有識者,則竭力查考蒙地情形,講求實地的對蒙商務政策,將來之效果可知矣。覺醒哉,俄國政府!強勉哉,俄商諸君。(中國人聽此言,試一思之)
二十四 布木巴驛
沙喇烏蘇河溪谷,風景絕佳,且古代紀念物甚多,惟恨斷礎殘碑不可紀錄,余等拍照數張,留為該地紀念而已。溪喇烏蘇溪谷,迂回曲折,山勢崢嶸,道路極陡,車行極危險。至布木巴驛,布驛乃山間一小站耳。行半日,至溪開處,見巴彥海爾罕山峙立,景色變化可觀也。
二十五 哈布塔噶烏蘭驛
沙喇烏蘇河左岸,為哈布塔噶烏蘭驛,有郵政局員,管掌庫倫、烏里雅蘇臺間郵政;右岸為哈布塔噶山,有溫泉,泉質含鐵性,堪療疾病。
二十六 烏布爾濟爾葛朗圖驛
渡圖魯根果勒河,有圖魯根山,敗墟甚多。過雅杜拉山,一路西進,達烏布爾濟爾葛朗圖驛。土謝圖汗及車臣汗之愛麻克人居住于此,土地豐沃,民力殿〔殷〕富。惟冬季因寒氣激烈,均停牧畜,帳幕亦搬移他地,于人民生活,甚有礙也。驛中人用絨氈造帳幕,以阻喇嘛廟讀經聲之騷擾。蒙人性質獷悍,而溫良者則甚迷信,例如余于烏驛,為考查天候起見,以寒暑表測定,詎蒙人以寒暑表為鬼神密箱,竟群起破壞之。余到廨面謁驛長,要請拿犯,乃賠款而歸。蒙人性質如此,不可不注意也。道路崎嶇,車行不易,傾軋甚苦。沙喇烏蘇河外,溪谷迢迢,群山隱滅,中有雅瑪圖山、德勒山聳立其間。地質赭色,并無草木,風景蕭條。德勒山麓,有古墳累累,土人語云:“此拔都大王部將速將軍墓也。”嗚呼!風雨千年,雄圖安在。回顧當年,固一世之雄也,迄于今,斷碑殘碣,荒煙蔓草,迷離荒畝,涕泣飄零,能不令人起崇拜英雄之感哉。挾河對峙,為布勒坦喀達山,山狀圓錐,頗為奇特。須臾,過海爾汗懸崖,斷巖壁立千仞,下為沙喇烏蘇河,碧潭蒼蒼,若車行誤墜潭中,危險不可言狀。余等所雇御者,熟練此術,毫無阻礙。旋至哈喇布爾噶蘇圖峽谷,有溪自北來,水勢急激,奔湍飛沫,微風習習,當道架大窟窿橋,過橋為歐爾德山,連嶂接天,山麓殘碑甚多。
二十七 阿魯濟爾噶朗圖驛
途中遇華商之訂購口蔴者,據云“華商與蒙人以磚茶一箱,交換口蔴百包”,足見華商之得利也。過伊克爾烏拉山,全山沙礫,車行甚難。西進入烏朱爾塔因阿麻溪谷,有阿魯濟爾噶朗圖驛,驛中安置喇嘛廟,規模闊壯,廟壁以丹碧陸離之刺繡布裝飾之。至凱哈海爾汗,山下為沙喇烏蘇河與布彥圖果勒河會合之處。水勢溶溶,有大河之觀,兩岸碑石林立,足供考古學家之研究。
二十八 呼濟爾圖驛
由沙、布二河汊道北折順行,為布彥圖果勒溪谷。遙望鄂托渾騰格里山頂,白石眩目。至呼濟爾圖驛,其處之布彥圖果勒河,分為六道,中有喇嘛廟,蒙人前往燒香者,絡繹不絕。繹〔驛〕西著名呼濟爾圖阿瑪深谷,山勢峭拔,樹木郁生,為蒙古道上罕有之風景云。
二十九 岱罕得勒驛
溪盡,越阿斯哈圖山,北有岱罕得勒山峙立,道路平坦,即岱罕得勒平野,有同名驛,有郵政局。郊外阿爾善杜山后,有溫泉噴出,驛中蒙人,以車臣汗部及三音諾顏部人為最多,附近蒙古人塋地甚夥。查岱驛,往時為蒙古著名都會,當有元盛時,戰士甲兵馳突,極一時之盛。星移物換,曾幾何時,只留斷礎敗垣,錯落于茫茫塵土之間。夫豈世有千年之天子哉!但元朝基跡,今在何處?當年殿宇,藐不可見,徒費考古學者之追尋耳。
三十 特爾圖驛
由岱罕得勒驛啟行,入得勒果勒峽谷,遵路西進,土地磽薄,矮草叢生,俄羅哥山峙立其間。抵伊克布拉克山,下有特爾圖驛。驛西即杜公杜因哥爾河流域,三面皆山,為烏里雅蘇臺東門鎖鑰。渡杜河,道路平坦。北折入耶杜布賴阿麻溪谷,特木耳圖果勒河,自東北來。行八俄里,入塔卡大峽谷,道路崎嶇,車行不易。出狹〔峽〕谷,則特木爾〔耳〕圖河流域,土地始平坦,有舒嚕〔魯〕克驛。
三十一 舒魯克驛
舒魯克驛,在特木耳圖河與修爾金果勒河之汊,居民以喀爾喀部土人為多,有納稅之義務。車臣、土謝圖兩部土人,均以捐金代賦課,一口每日納銀一兩,現已弛廢,無昔日之嚴,惟車臣汗與土謝圖汗之一帳幕,尚有一年繳銀二百兩之義務,例由烏里雅蘇臺將軍征收,以充餉需。
三十二 阿基杜固蘇美大廟
由修爾金果勒河啟行,溪中均沙地,石塊錯雜,草花叢生,間有白楊樹,右面望見阿基杜固蘇美大廟,丹碧陸離,甚為壯觀。廟內喇嘛僧常住一百余人,開廟之期,極為熱鬧。修爾金果勒河,水勢急激,徒涉甚險。然水色清漪,供為飲料,甚為合宜。當阿基杜固蘇美廟南五俄里處,為和碩貝子銜扎薩克駐節之地。查蒙古各地,廟會必在各汗部王旗等首都,實現政治上、宗教上之中央集權主義。由此觀之,蒙地風俗最尊崇宗教,以僧侶為社會最上階級,所謂政教一致也。考蒙地,即中國人所謂朔北化外之民,土地荒涼,氣質獷悍,常為中國北邊之患。茫茫四千年中華歷史,一華夷混斗之歷史也。換言之,即漢人種對北方蒙古人種之競爭也。自秦漢以來,塞外健兒鐵馬馳奔之勢日盛,陰山峰低,長城之守,亦日弛一日,中華土地屢任朔北人種跳梁其間。故歷代之治理,必于北方奠都,擁壓朔北勢力,以南面君臨華域。可見北方民族之強悍,統一歐亞二大陸,建設蒙古大帝國,非偶然矣。
清朝入關,統一天下,顧念前代治績,最重對蒙政策。因蒙人由來極富武勇精神,慓悍不馴,潛用宗教之勢力,以和順其志氣,而取便于統一塞外。例如蒙人一家有三男,其二男必使皈心入佛門,奉喇嘛教,減少殺伐性質。星移物換,三百年獷悍之蒙人,一變而為柔弱順民,無復當年霸氣矣。然余謂中國極端之對蒙宗教政策,反不免釀成別禍,以致籓屏削弱。何者?各蒙人因渴仰宗教之故,皈依喇嘛,以牧畜為正業,藐視生產,并缺進步的開發精神,人民懶怠,文明退步,民力竭澤而財政窘絀,我國(俄國)勢力亦借此容易侵入發展焉耳。于是可知,我國要求張恰鐵路問題,非屬不法,既可免鞭長不及馬腹之嘆,又便于舉辦藩部政略,以懷柔中國之士商也。(按,此言中國人聞之,以為如何)
三十三 法壽砢驛
阿基〈杜〉固蘇美廟,南門外華商甚多,均系直隸省人。由廟南入奈木佃爾峽谷,西進,過禁罕布拉克峽谷,中有法壽砢驛,為由賽爾烏蘇至烏里雅蘇臺之最終驛站。該站至烏里雅蘇臺,不過十五俄里,中有二坡,行路極險。由山嶺西望,烏里雅蘇臺城市恰在云煙縹緲之間,真有“山復水重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概。坡路盡處,同業尼哥拉蘇君迎接,共入行臺解裝。回顧察罕布拉克山容,煙云迷茫,若甚依依惜別云。
丙 烏里雅蘇臺
一 政治
烏里雅蘇臺者,蒙古政治上之中心也。然地居邊遠,交通不便,城市狹隘,較庫倫人口為少,市況蕭條,不過三音諾顏汗一都會耳。查烏里雅蘇臺為政治的性質,而庫倫則為宗教的性質。中國以烏里雅蘇臺為蒙古政治上中心,調駐將軍,于軍事上甚有關系。在昔勘定西域,常以科布多及烏里雅蘇臺為西門鎖鑰,迨平定準部,歷史上事跡頗多。中國政府調派兵勇,籌設要塞,由烏里雅蘇臺將軍統轄,當年駐防旗人略有一千八百人之譜。歷年死亡相繼,戶口衰微,遂以察哈爾人、索倫人為主,此二種人,實為蒙古文化之源泉,融和蒙人獷悍性質,以感化游牧的精神。定住一處,造就城市,在中國歷史上,洵乎功績顯著,足垂竹帛矣。索倫人并自捐黃金,籌筑完備炮壘,即今日在烏里雅蘇臺北方三俄里之基卞斯杜因果勒河附近敗墟是也。
迨后察哈爾人、索倫人撤退,烏里雅蘇臺遂由喀爾喀人交代來烏接任。現計防兵有二千三百人之譜,行屯田之制,兵丁均駐屯于三十俄里以北之山地,城內喀爾喀兵丁約三百戶。夏季牧畜散在于伊羅杜爾布那林河畔平野,冬季游牧于頞布根寺抗亦呼都克平野,距烏里雅蘇臺七十俄里之遠。據余考察,現時烏里雅蘇臺城內,人口未多,城市分二,即城內及買賣城是也。城內駐扎烏里雅蘇臺將軍及辦理官事人員,并駐防戍兵等。買賣城為烏里雅蘇臺著名商場,五方雜處,相距一俄里,挾基卞斯杜因河而對峙者。烏里雅蘇臺,位在基卞斯杜因河與孛克德因河之汊,土地純系沙土,沙礫錯落,恰似沙漠。俄人稱為粗沙,足見土地磽確也。
城內有定邊左副將軍、參贊大臣各官衙及華夷廟會,蒙人信仰宗教極盛,各衙門防備堅固。北方有陸軍要塞、會計衙門,附近棧房林立,各房藏有軍械、米糧、衣料等件,均嚴密鎖閉,不準棍徒潛入衙門。各式設施,極為整齊,官界之人,熟悉蒙人情形,惟中國政府果能顧念邊防,招撫夷民,漸次推廣新式行政,修筑鐵路,以便交通,實行立憲上之預備,漠北風氣必能開發。若更能一面統馭邊疆、拒斥外力,一面振興蒙地產業,則中國之北門,永無患矣。
烏里雅蘇臺,雖為蒙古政治上中心,然宗教甚盛,華人均供關帝廟,規模闊壯,丹碧陸離,廟貌莊嚴,不禁令人起敬。由三音諾顏汗、車臣汗、唐努烏梁海等,一律捐資,以祈界內福利。蒙人俗習,均此類也。
三音諾顏部達賴王供喇嘛,另設喇嘛廟。詎同治年間,東干人不軌,滋生風潮,遂致被毀。后又重修,然蒙人財力短絀,規模矮小,只安置曼珠室利、察罕陀羅伊克及鄂齊爾王三像,當年喇嘛盛容,今在何處,對此茫茫,不勝今昔之感。是夜蒙人角技極盛,道路狹窄,擁擠不易通行。
烏城年久荒廢,每年由將軍飭令蒙古各旗繳納材料修理,并令蒙人以力役代課,告朔餼羊,垂為定例。夫蒙地平靜無事,雖似無須筑城,然為治之要,在安不忘危,況蒙地風氣未開,人民獷悍,一旦激成風潮,防備不完,不足戡亂,必至糜爛邊民,破壞邊政,是修理城障,洵足以宣威布化,坐鎮邊疆,以振中央政府權力者也,豈可目之為冗費哉。
烏城中央政廳,以喀爾喀將軍帳幕為最重要,該將軍謹奉京師朝命,與烏里雅蘇臺將軍之命,關于喀爾喀要政,由喀爾喀襄辦一切。另有喀爾喀將軍管掌軍事及行政各衙門,辦理烏理〔里〕雅蘇臺附近官家牧畜業,與行政上事務。更有三部衙門,由扎薩克圖汗、三音諾顏汗、土謝圖汗共同設立,專辦該三汗人民所有事宜,由烏里雅蘇臺將軍節制之。兵營及郵政局,規模整頓可觀,郵政局辦事員,則以華人為多,駐扎兵由滿、漢、蒙民編成,亦行征兵之制。惟年齡不同,尚難收畫一之效,是在以后治兵者注意耳。
二 商場
烏城商場中牛耳,山西人執之,其次為直隸人。當同治年間,東千〔干〕人不軌,侵入烏里雅蘇臺,山西商人,大遭蹂躪,直隸人乘間以資本投入,恢復商市。至于今日,遂有與晉代興之象。
山西商人,烏城約十二家,以牧畜為主,每年由烏里雅蘇臺運至歸化城,又訂購粟〔栗〕鼠毛為實物交換,以博巨利。又于烏菩薩湖烏蘭固木地方杜爾伯特人游牧地,時為行商交換小麥、菽豆等糧,在烏里雅蘇臺棧房,磨成面粉,轉賣中原各地,其生意年盛一年,并另有首飾、鐵工等商鋪,蓋山西人資源豐富,冠絕中國諸省,以故游歷中國各省者,無不見有山西人商鋪。是山西商務洵足代表中國之善于商戰矣。
烏城蒙商不多,專售食肉,惟不知衛生,房屋、食物,污穢不可言狀。蒙地居人不食牛,以羊為主,所制牛奶,系由各牧場出售。夏季一瓶,價值一錢,冬季因冱寒,牛奶冰結,用刀切斷,長三寸,厚二寸,為立方形,出售一個,值三四錢。夏季則大缸中釀造乳酒,蒙人嗜之,每瓶售價七錢。
烏城木工甚多,技術巧妙,均系山西人。所感〔憾〕者,漠北樹木稀少,難得材料。各商由各屬訂購,運至烏里雅蘇臺,價值較為奇昂。凡華人訂購木料,長一丈七尺、厚八寸者,每根價銀四錢;長一丈一尺、厚七寸者,銀一錢。離木一根三分,長七尺之木板,價銀三錢。木匠一日工銀四錢,蒙人并無工匠,以苦役助工。柴木由蒙人采集,裝入牛車,由鄉轉運,價甚廉,然各有差異云。
烏城大宗家屋,以巡警廳為第一,其次華商所供關帝廟。巡警廳經費,華人攤撥,華人按房征租,以供給之。巡警廳常駐把總,由將軍衙門派委,三個月交代一次,保護人民,審判尋常紛議。每日有將警務情形報告之義務,且兼管稅務事宜。對于入城貨物,不論種目,上稅餉一錢,面粉等,例不索稅。各華人住戶,例總抽銀三錢,租銀稅率,辦理頗公。
商場房屋,招租甚多,因華人無土著的精神,烏里雅蘇臺房屋,租銀稍昂,市中要區,租價尤高,如十間正房、數間廂房,一年約須二百兩;五間住房、三間廂房,一年約須七八十兩,招租限期,以十年為最長。
烏里雅蘇臺墾地,華夷雜處,距城約三俄里之孛克德因果河沿岸最多。華人業農者,較蒙人種地方法為精,按時種地,勻施肥料,且講究灌溉,如法栽培,各樣植物中,蕎麥、小麥居多,約種一千五百斤,當年收獲一萬五千斤,雖歉收之年,猶可獲一萬斤。然鄉下荒地,土質磽瘠,常無豐年,以麥稈為牲畜飼料,六十布杜,約值一兩三錢。
華人雇蒙人,結立合同,限定時日,以資農業上之便利,月付工費三兩。然蒙人苦役,往往有藐視合同而逃亡者,以故農地主監視極嚴。城根附近,有菜園種菜者,多以蕪青、蘿卜、洋芋、蔥頭、白菜等為主,每年豐收后,制為咸菜,運至古城、烏魯木齊等處,與新疆葡萄、干杏等貨交換。該地商場,蔬菜行情不一,大率西瓜由新疆轉入,每個銀五錢,蔥以五十根為一把,每把三錢,南瓜一個四錢,洋芋三布杜一兩二錢,胡蘿卜半步杜八錢,蔥頭一斤銀二分,蘿卜一斤二分,蕪青一斤二分。品物新鮮,頗適外人口味。
商場外有華人廟會及塋地。華人愛土之念極熱,以在異域埋骨為非,寄葬數年,必返骨于桑梓。以故烏里雅蘇臺華人塋地,狹隘荒涼,不免鬼氣迫人。廟會由將軍衙門修治,兼管行臺,余等亦宿此焉。
商場二俄里之處,有著名二華商,為天義德及大盛魁二號,乃烏里雅蘇臺巨商也,均系山西人,為蒙古各旗經營銀號,辦事甚多。各號在郊外卜地,籌設別墅,并一面種地,以營農業。華人之善于殖產,真堪佩服矣。
三 形勢
烏里雅蘇臺位外蒙古之西部,據余等實測,距海面約五千七百六十八英尺之高,四面皆山,擁抱孛克德因果勒河平原,洵不愧外蒙古政治的首部。北控唐努烏梁海,西挾科布多,南達新疆諸城,東通中原各地及內外蒙古要隘,以故無事之時,為外蒙古一大商場,一旦風云變動,則厄要設防,可保全蒙邊,以衛中原。是烏里雅蘇臺者,塞外之鎖鑰、中國對藩政策導源地也。惟現今中國藐視對藩政策,實有鞭長莫及之勢。以廣袤一百五十萬英方里之藩封,而交通未便,利用厚生之道不講,洵可嘆也。
四 物產
孛克德因果勒河溪谷,白楊樹茂生,山地有落葉松。森林之間,華人輒就其地制造木炭,又往往于近郊山林中,采集覆盆子等果實。華人最喜吃蒙人培柘草蘭,俗名蘑菇,其產頗甚巨,每斤約售價銀二三錢,較之他物,不廉也。
五 生計
烏城蒙人,異常窮困,均住居帳幕,不飼牲畜,婦女賣包,男人充苦役,技藝工人極罕,以故各蒙人中無賴戶甚多,民治上極為危害。于是由將軍調派巡警查緝,然良莠不齊,捕獲極難。蒙人中又有鹽商,其鹽均由色愕努勒及得卜特爾諾爾湖運至,鹽價長落不齊,并無劃一價值,只以二布杜之鹽,與一箱磚茶交換。烏城附近牧草極少,城中蒙人,因牧草價高,不飼牲畜,委托鄉間蒙人飼養。駱駝一頭,每月飼料銀一錢五分,馬、牛一頭,每月銀一錢,山羊一頭,銀三分。其牧場自城西北伊羅河畔至于博勒霍驛,茫漠廣遠,各有監守,以資保護牲蓄〔畜〕之用。
六 交通
由烏里雅蘇臺南行至張家口,有二路,其徑抵賽爾烏蘇驛,與并行賽爾烏蘇驛路之買賣路,均用駱駝,運費甚為便宜,每一頭,路費不過十二兩。然華商運至庫倫,轉運張家口,是為華商、蒙古商務界之通例,以故庫倫、張家口二市間,運輸極便,且行旅亦極安適云。
自烏里雅蘇臺北行至恰克圖間,運輸貨物均用牛車,即由薩哈斯臺塔巴嶺,經墨爾根庫圖勒,至于額德爾河畔,過額鐵爾河、齊老因河,越布哈因塔巴嶺,沿色楞河支流之哈奴河,進至土謝圖汗部岱青王旗,由此抵恰克圖,計約五十俄里。綜計沿途之狀況,各路運輸,差率不一,大抵由烏至恰,悉用牛車,須走五十日,而車費則以九兩為最。由烏至科,則用駱駝,而路費則以五兩為最云。
丁 自烏里雅蘇臺至科布多
一 自烏里雅蘇臺起行
余等在烏里雅蘇臺盤桓二旬,遂登車起程,直向科布多進發。烏城俄僑,送余至商場外,依依敘別。回顧阿斯吟溪山,云煙糢糊,恰似有情者。然想此后,為雨為云,恨更多天。當余啟行時,由將軍衙門交給護照,且添派兵數名,保護旅行,照料一切,美意可感。
由烏城順孛克德因果勒河流西行,過博果圖河,道路平坦,砂土為多。查孛克德因果勒河溪谷,于地質學上,系水成巖,土地磽確。至伊羅河溪谷,右望額布根廟剎,有蒼然太古之感,為扎薩克部主廟。考烏里雅蘇臺歷史,烏城并無喇嘛廟,故烏城蒙人往往在此念經,以禱冥福。往年東干人不軌,兵連禍結,侵入烏城,額布根受毀,此地之絕妙考古材料,纖悉不留,可惜也。再進伊魯河右岸,土地堅硬,飛沙混淆,不辯〔辨〕咫尺。附近有鹽澤,澤畔雜草發生,至阿勒達勒驛,因就憩焉。
二 阿勒達勒驛
阿勒達勒驛,系烏城與科布多間之大驛,由土謝圖汗管掌,蒙古各部民雜居其間,帳幕團聚,市況極為殷盛。由該驛向南西進,越鄂勒濟〈和〉碩山,登絕頂,展望孛克德因河溪谷,綠樹蒼蒼,誠樂觀也。至鄂勒濟和碩山,道路崎嶇,車行甚艱,有鹽澤,蒙人采鹽者多。越塞庫爾烏拉山,出雅瑪圖昆溪谷西南,雅瑪圖庫圖山聳立,溪盡為博勒霍搭拉平原。過和細哥山,則為博勒溪谷,有同名驛,土味肥沃,地亦極平坦。
三 博勒驛
博勒驛在平野西部,襟帶孛克德因果勒河,附近牧場甚多,馬群、羊群,斷續遙連,誠壯觀也。博驛由三音諾顏命管掌,極為蕭條,北方察罕諾爾山、烏蘭哈伊爾罕山等,山嶺高聳,遙接天山。有烏蘭呼都克驛,小驛也。附近河水縈帶,孛克德因果勒河于此合流。札布汗河為扎薩克圖汗與落岱青土謝圖公境上要隘,有郵局,驛丞司之,牧馬三十頭。
四 烏蘭呼都克驛
烏驛西望塞庫爾烏拉山,峰巒重疊,地質純系沙土,荊棘叢生,車行不便。塞庫爾烏拉山麓,有布里都諾爾湖,湖中雁、鴨、鷸等,或游或息,點綴湖面,不可數計。賽庫爾〈烏〉拉山后,道路平夷,車行快甚。途上遇科布多參贊大臣,行旌甚盛,極壯觀瞻。據蒙人云:“此系天朝大臣之行旌。”沿路各驛,有繳納馬二百十三頭、駱駝三十二頭、仆役九十五名之義務,可謂榮矣。過哈侖塞爾丘,前達札布汗河,河畔有依克哲斯驛,不過一小驛耳。
五 依克哲斯驛
依驛西北一帶,沙漠無際,東南則蒙古爾耶勒基赭山起伏其間。越錯克杜拉山,復渡札布汗河,中分二島,白楊密生,河畔鹽澤甚富。至哈喇鄂圖群山,山中有巴噶哲斯驛。
六 巴噶哲斯驛
抵巴驛時,值參贊大臣經過后,驛中騷然,驛丞忙甚。驛后大路,靠札布汗河,沙地間,叢生柏樹,攀珠勒群巖,怪石偃蹇,頂上一大石,狀似雞,真奇觀也。南望和朱內孛羅基等沙漠,平沙連天,漠中土沙為風吹積,恰如海面旋渦疊起之概。余遂拍照,以留漠地現象之紀念。過珠勒驛,巴圖爾扎薩克部牧民甚多,驛狀甚肅寂,毫無可觀。札有〔布〕汗河,河寬不過六十間,河流深淺不定,土質疏松,鹽驛〔澤〕頗多。有布固驛,小驛蕭條,轉增旅愁,由三音諾顏部管掌。
七 布固驛
出布固驛后,順札布汗河流,左望吉勒噶瑯圖山。車行十俄里,至札布汗河,四望無山,茫茫平野,只右岸莫利杜烏拉山聳立。西阿爾泰山脈,白雪皚皚,真壯觀也。
過博羅陀羅海沙磧。查蒙地稱磧地為海,不論戈壁、沙漠,均名瀚海。前行過羅陀羅海,則音基爾德杜羅哥高丘蜿蜒,丘麓有阿勒噶蘭圖驛,即烏里雅蘇臺與科布多分治界線。札布汗河由此北流,注于阿雅爾努爾湖。越烏蘭陀魯海塔拉丘,砂礫累累,覆沒車輪。北方阿爾泰山,連嶂接天,距不盈尺。南方一望無際,經巴噶諾爾湖,青波漾漾,與綠草相映,有巴噶諾爾驛在焉。
八 巴噶諾爾驛
巴驛在巴噶諾爾湖附近,周圍二十五俄里,一咸湖也。湖中魚類棲息,頗為繁殖。湖畔鹽戶甚多,由三音諾顏汗、扎薩克圖汗管理驛務。自巴驛啟行,一片沙地,車行極遲。越額魯遜達巴沙嶺,茫漠無垠,不見草樹。查額魯遜達巴沙嶺,廣袤九俄里。至此車行益難,余車用六匹馬,始得橫斷達杜爾根諾爾湖,平野豐沃,道路坦蕩,似歐美道路矣。湖畔有杜爾根諾爾驛,市況蕭瑟,居民甚劣。據余等實測,杜爾根諾爾湖分為二湖,即杜爾湖與哈拉諾爾湖是也。
九 杜爾根驛
曉風殘月,出杜爾根驛,淡云接地,四顧寂寥,車行轆。進吉勒戛瑯圖山,高峰巍然,似阻行程。峰頂白雪皚皚,岫云搖曳,仿佛玉筍峰。然附近均系科布多、土默特人,牧場過大,連塔拉溪谷。渡布爾噶蘇河,再進沿巴爾噶那河畔,為巴爾噶那驛,有鹽場。
十 巴爾噶那驛
巴驛,一寒驛耳。經央基爾匝勒洼地,攀臨央基爾匝勒山,地質黏土,草木叢生。遙望巴杜義爾山,土默特人游牧者,多棲止于烏布爾渾洼地,土質豐沃,有庫圖勒烏蘇噴泉。薩巴金人開墾耕地,多種蕎麥。過勒噶瑯圖驛,驛北匝蘇孛克特山,扎薩克圖土人帳幕尤多。入扎哈布拉克溪,有同名驛。薩巴勒人農戶,僑居其地,營農業極為合法,劃地開墾,由克爾布恩河開渠引水,以便灌溉。溝渠附近,雜草茂生,附近平野,現將一律開墾,推廣農務。過扎哈布拉克溪谷,抵鄂斯山盡處,山路崎嶇,車行傾軋。過哈喇烏蘇湖洼地,扎薩克圖汗人牧畜者僑居于此。
十一 扎哈布拉克驛
出扎哈布拉克驛道路,北向達巴音呼都克井,沿途沙漠難行。至扎們呼都克井,薩巴勒人帳幕散居其間。有哈喇烏蘇湖,咸湖也。土地含鹽,飲水甚難。湖中有三四島嶼,禽鳥棲息。薄暮冥冥,入哈喇烏蘇驛宿焉,驛址荒頹,無可記述。
十二 哈喇烏蘇驛
自哈喇烏蘇前進,哈喇烏蘇溪谷與布彥圖果勒溪谷中有一小山,山道緩漫,草木密生,沙礫幾沒車軸。越鄂博山,地質疏軟。鄂博山,蒙人目謂〔為〕圣地,不準閑人進入者也。山上設棚,以防圣地,使東干人不得侵入,俗稱賽堪鄂博。顧望前途,東則哈喇烏蘇湖,水光映日,西方一望無際,大野茫茫。而科布多城巍然中峙,城邊樹林郁蒼,與白堊丹碧相射映。下賽堪鄂博,即入科布多城東門。科城規模雖不甚大,然結構壯麗,推為蒙古第一。嗚呼!余等千辛萬苦,裹糇糧,歷暑寒,跋涉山河,今日始達科布多城,而渺渺寸心,為之一慰。
戊 科布多
一 政治
科布多為中國西北要鎮,參贊大臣駐焉。阿爾泰山脈限其西北,南蒞準噶爾,東控烏里雅蘇臺,土地豐沃,草樹郁生,水流甚多,芳花繚亂,洵西邊樂土也。城市在東經九十一度六分,北緯四十八度,距海面約四千三百英尺之高。康熙中葉,中國擊破準噶爾部,駐屯其地。后雍正御宇,為防邊故,籌筑科布多城,屬烏里雅蘇臺將軍節制。乾隆時,始改筑科布多城于布彥圖河畔,城墻高一丈,厚五尺,周圍五百丈,東、西、南各有一門,城角設望樓,城內有各官署,為邊疆重鎮,與烏里雅蘇臺分疆而治,且自認蒙地主權,并在科布多河右岸開墾官辦農業地,使蒙人四百名、綠旗兵一百人從事農務。城內則調派專員,征收租稅,管理農業地,另派喀爾喀部扎薩克人一員管蒙人事務。至行政官,則有臺吉一人,帶章京銜,專管犯人竊盜遁亡事宜。
科布多各衙門辦公需款,由烏里雅蘇臺、塔爾巴哈臺間游牧人民,繳納馬二千匹、駱駝一千匹,及耕牛八百七十二頭,特設專官辦理。乾隆三十一年,并設杜爾伯特管理衙門,逐年籌備邊疆政務,西部無復不軌之亂民矣。
科布多業農地,自開辟以來,從無增減,只增綠旗兵一百二十四名,付監理官監督而已。城內另調綠旗兵四十八名,保護金庫、糧食、儲械,警備監獄,護送犯人及官有各物件。系咸豐年間所奏設,為定邊左副將軍分營。洎今所有官衙,均在城內,而城墻衛兵,一律撤廢。經厄魯特人與回教民兩次反亂,制度破壞,無昔日之盛矣。故蒙人等,均不以科布多為城塞,以為官辦市場焉耳。
科布多官衙,規模均可觀,就中參贊大臣公館尤善,官場中人,均能通達外國情形,熟悉往來酬應,辦事懇切。該大臣一夕邀請余等,以慰旅愁,友情厚貺,感謝不盡。
參贊大臣衙門附近有官立蒙人學堂一所,學生均系明噶特人,年齡在十二歲以上、十九歲以下,由各部每年撥給十八兩津貼,先學蒙語,教習均由蒙人選派,每年給薪八十五兩。
科城糧食儲棧,設在東門內北部,鄰近有關帝廟,結構宏麗,輪奐之美無匹,系同治年間重修。所憾者,科布多人毫無保存古物觀念,史跡委地,狼藉不顧,可惜也。廟西有監獄,尚未完備,當此預備立憲時代,不足為文明監獄制度之模范也。
科布多因毗連新疆,及俄領中央亞細亞地方,回教僑民不少。城內有回教廟,規模甚善。惜教勢未振,僑民只一百五名。有教父者,每年巡錫地方一次,行供佛祭禮。
二 商場
科布多商場,距城半里,在布彥圖河東一俄里之處。布彥圖河,河幅不廣,水淺,河床石塊累累,毫無灌溉之便,純系淡水,不含鹽質。
商場地域廣闊,有大街三道。第一街南北貫通,第二街與第一街并行,第三街橫斷第一街,為十字形,街上間有回避魔鬼之石牌,鑿出“泰山石敢當”字樣,甚可異也。商場商鋪,以第三街最為繁盛,第二街商情蕭瑟,多系富豪家邸宅公館,房屋均是磚石,規模甚闊。第一街路寬一百另五尺,兩側種白楊樹,景色蒼潤,蒙古城市中罕有之樂境也。城市最清潔,在蒙古各城,無與匹者,游歷人均嘖嘖稱之,非余溢美也。商場中另設巡警與清道夫,保維衛生,且巡緝盜賊,并有裁判權,兼管商場夜警事宜。
華商店鋪,以第二街為最多,科布多華商不做零星買賣,以躉賣為主業。大盛魁、天義德、元盛義、德和敦等商號,最為繁榮。此等商賈,均系山西、直隸兩省商人,為蒙古貿易機關,各家每年辦貨出入各款,自五十萬兩至一百二三十萬兩不等,所訂購者,系牧畜、獸皮、口蔴、礦產等,其出售之物,則洋廣雜貨、茶葉、綿紗為多。
直隸商人無店鋪,租住客棧,以營生意。辦貨以品質樸實為尚,極適蒙人嗜好,惟貨價奇昂。如烏里雅蘇臺商人獲息三成,科布多商人獲利約七成,足見獲利之優厚矣。
山西商人專辦牧畜、獸皮、毛絨等貨物,惟商情甚淡,不逮直商遠甚。
俄商在第三街經營商務,無甚頭緒,只有貝塔羅夫、哥鐵利尼哥夫、克細明、孛杜諾夫等四家,然將來開發風氣,完備交通機關,科布多商務必有起色。
商場調駐之綠營兵,多營古玩鋪,兼種地。菜園中栽培洋芋,為塞外第一佳味,每斤價銀三分至五分,蕪菁一個,與洋芋同,胡蘿卜十個,價銀五分至八分。綠營兵丁中,多有銀匠、木匠、皮匠等項,個人營業極發達,足見邊疆軍務之一般矣。
科布多居民鑿井以供飲料,如遇清冷水,蒙人即以此為神圣水井,尊崇不置,井深七尺為度。井前安設小廟,供井神,所謂龍王廟也,蒙人稱為龍王井畔。并有土地廟,以資保護,農家最尊拜之,常供餐食,值開廟時,蒙人來廟燒香者,絡繹不絕。
科布多商界中人,極乏道德的精神,商務蕭瑟,騙誑公行,于行政上,頗有妨害。以故科布多官場整飭商務,一面為保護商民,一面為防杜無賴起見,在商界中,互選監督七人,名為甲頭,辦理警務,各甲頭管理十五六家,保維安寧,剿滅匪跡,極有成效。甲頭并無薪水,只名譽職任也。
官場中人,征稅甚苛,無微不至,曾與某甲頭閑談,彼云:“人生世上,勿做甲頭。”言次,殊為於邑,殆所謂苛政猛于虎歟?邊疆風氣未開,人情樸厚,統治極易,何必汲汲以強權為事。然世界各國,凡事如斯,不但中國,吾俄國亦然。所愿該處大員及時垂念下情,慎勿謂“君門萬里,輿情不得達”也。
科布多商場,有二華人廟,即河神廟也。常遇戰禍,迭經劫掠,規模蕭條。每年由華、蒙各人捐金修復,尚未完全,已歷有年所。
科布多蒙人,以喀爾喀人、特爾扈圖人、烏梁海人、杜爾伯特人為最多,均住科布多城。吉爾奇思人,來科布多者亦不少,夏時游牧來科,冬即南遷,非久住者。科布多蒙人,風俗淳樸,罕見妓女,故科城華商,均帶妻室,無賴商人最少,是亦華商風俗樸美處也。
科城又有喇嘛廟,蒙人最崇之,以故蒙人推科布多為圣都。余等入境參覽一周,廟中規模,洵為可觀,不辱圣都名矣。
回顧余等由庫倫啟程以來,已經四閱月,辭炎暑于庫倫,迎初冬于科城,足跡茫茫數千里,游遍西蒙。悵望來途,不勝凄絕。竊念西部蒙古之地,與中原隔絕在數千里外,有秦、楚肥瘠不相關懷之勢。中國政府視為邊隅,以致鞭長莫及。且中國人士,關心蒙古事者亦少,至可慨也。考中國古來,國患多在北方,不在南方。漠北荒涼之氣,常出帝王將相。今日之蒙古,其無復霸希望者歟?夫孰能豫測耶。惟蒙人尊崇宗教甚深,中國當道急宜利用宗教心,以確定統一蒙古之政策,是為當務之急者矣。
《地學雜志》(月刊)
北京中國地學會
1911年2卷16—18號,1912年3卷3、4號合刊
(丁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