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西喇木倫及興安嶺地方旅行談

[日] 鳥居龍藏 著 張福年 譯

興安嶺北起黑龍江上游愛琿地方,漸趨西南,南至西喇木倫附近而止。其南端與橫走之陰山脈,相沖突于熱河圍場,乃一種復雜之區域也。當興安嶺與陰山脈相合之處,有河東向流,是為西喇木倫。其末端曰遼河,注入營口。此河在上流地方,與老哈河合為遼河。而自昌圖附近,南下興安嶺之東,以東戈壁為境,而接于滿洲,西則接近西戈壁,北接黑龍江省,南與陰山脈相會,而及于熱河離宮之附近。

余于前年冬,偕一蒙古語先生,至赤峰,度新年,遂于此處附近,先行調查。赤峰者,商業上將來最有望之地也。乾隆年間,中國人入其地不居,故現今仍為西翁牛特王管轄。乾隆以后,中國人乃漸有來居者。赤峰,蒙古語為渥蘭哈塌。渥蘭者,赤色之義;哈塌者,山巖之義。蓋此處巖石,皆呈赤色,乃此山之特征。蒙古人因此特征為標識,故呼曰渥蘭哈塌,中國人以意譯之,曰赤峰云。自喀喇沁沿河伯河,路程不過二日即至也。

當老哈河之上流,英金河之沿岸,現今輸入興安嶺地方之貨,悉從此地而進。雖亦有由多倫諾爾輸入者,然以從此地輸入為便。西喇木倫之上流地方,有戶數二千四五百,赤峰為一州治。赤峰之高度,則達六百米。

喀喇沁為蒙古附近最高之所。陰山脈自熱河圍場稍出于東方,其山脈東向之方面,與自北而南走之興安嶺相遇,恰值熱河圍場。陰山脈東向所經之土地,高峻非常。例如自熱河行宮赴喀喇沁,必越分水嶺;自平泉州北行,亦必越分水嶺。自熱河至喀喇沁所經之分水嶺,在千五百米以上。沿河而下,喀喇沁之王府在焉。至此處則有僅五百米者,有僅千米者。西伯河者,猶言有牛寨之河也。沿河多生樹木,如天然之屏障,故以為名。考蒙古人之地名,與日本北海道土人之地名,大略同義,即以其處所有之物名其地。如其地名為榆林者,今日雖不見有榆林,在昔日則必有斯物,達〔遂〕沿稱至今,以故蒙古諸地之名,多有足資參考者。由是暫住赤峰,以此為中心,而調查其附近焉。至昨年三月,氣候漸暖,始為旅行計。初擬與蒙古語先生偕行,彼慮北行不易,不欲往,余弗能強,乃攜妻及小兒前進,亦不傭舌人,專借平素稍為熟練之蒙古語,以達中情而已,時三月初旬也。在喀喇沁府所得聘金,盡為品物費去,所余腰纏,僅二十四五兩。然行志已決,不能中止。其時中國官憲,待遇甚優,因從赤峰假馬勇四名為護衛,三月五日,遂自赤峰起程,北行二日,已達烏丹城。此城為中國人居處之最北地方也,中國人之戶數僅二百,自為一小街市。蒙古人稱此為博羅活屯,活屯者,城之義;博羅者,有色之義,譯言即青城也。此處有屯城,名曰博羅活屯。三月九日,初至烏丹城。時天氣甚寒,朝則華氏零度以下三度,晝則二度,夜乃至八度焉。烏丹城之東,有稱為國公墳者,今荒矣,然翁仲猶存。又有隆碑巋然矗立,碑質為大理石,按其碑文,為元代元統三年物,文字為漢文與回紇文相間并行,兩者對譯,讀之頗有趣也。

自烏城東行,詣東翁牛特衙門,即東翁牛特王所居之府也。此處地形驟變,一望平坦,無岡陵起伏,是為東戈壁之邊境。而沙漠草原,漸見牧畜之風趣,東翁牛特草地中,牛、馬、羊等,多游行其間,中國語言之影響,相距已遠。東翁牛特王府前,有流入西喇木倫之拜察河,中國人呼為南河。此河形勢似注老哈河者,然實際調查之,則入西喇木倫河也。其源發于烏丹城西方牙馬哈塔山,經城南流過王府前,遂注入于西喇木倫。余計沿此河行,則必至西喇木倫之沿岸矣。于此遂徑訪東翁牛特王。其時王赴北京朝未歸,而王之叔父輩居守焉,睹余等至,謂余曰:“汝三人居此不妨,但彼四兵勇,決不敢招留。”不得已,乃辭馬勇令返,余三人遂止宿焉。乃就此調查左近,留滯三日,覓二蒙古人為伴,遂行。二蒙古人乘駱駝,余等三人乘蒙古車,行李盡附載于車上,亦甚便也。此行計先渡西喇木倫,而附近為東戈壁之區域,巖石顯露,一望平沙,蒙古人呼沙土為們哈。凡沙地乘馬乘車,皆艱于行走,故余等所乘之蒙古車,皆由本處征發,而隨行人亦由王府派遣,非易事也。自東翁牛特衙門至西喇木倫,平常不過二日,余徬徨于此,約費五日之久,以故抵西喇木倫沿岸時,已為三月下旬。然竟不得渡,蓋旅行于蒙古者,大概以冬季最為適宜。然冰結之期,凡馬駱駝車等,皆可由冰上渡過無礙。余至時,氣候已暖,層冰漸有融解之處,河水亦大增,冰排順流而下,各處巡視,竟無可濟之地。初意由王府起程三日,即可渡河,乃今至尼馬摩利之地,既不能渡,更向西方之活羅庫及哈西拉加等處亦然,躊躇莫進。適有一事,足為慶幸,即當此徘徊流連之際,于沿岸有發見之物,其物維何,蓋歷史所稱東胡民族,其古代之石器、土器等遺物是也。得此調查,則于學問上有最大關系。由是而前,進至格曉多村,乃得渡。此處西喇木倫之高度,在四百六十米,其河輻約二十四五町,河冰半凍半解,欲渡頗難,乃囑村長,多募村中之蒙古人,各乘大馬,持柳竿涉水前導,隨來之二蒙古人,皆乘駱駝,余乘馬,妻乘車,小兒則使蒙古人之強健者負之以渡。河中有急流之處,又有雖結冰而仍有孔洞之處,稍不注意,則虞陷落。吁!亦險矣。中流有浮尸,乃余等渡河之二日前,有中國人自活羅庫及哈西拉加渡河而死者,而余等安然竟渡,不可不謂之天幸也。斯時同行之蒙古人,皆下駱駝,呼佛號焉。

次則有宜注意者,西喇木倫之名,果何所取義乎?當昔時,此河一名潢河,因與中國北方黃河之名混,故加水旁以志區別,昔之饒樂水等,亦由此發音。蒙古語,西喇者,黃色之義;木倫者,即較通常水稍大之義也。現今蒙古語呼此河為夏喇木倫,歐人所制之地圖,亦有多書夏喇木倫者,然考諸文語,則皆為西喇木倫,即黃水之義也。

就此河畔,施種種調查之法,石器、土器之內,雜有五銖錢。如依地質學者研究之說,則必以化石為極遠時代。而余意則不然,其極遠時代,蓋即在此古錢也。此地蒙古人呼為帖木魯巴斯多,蒙古之鐵屎存焉。此鐵系何物,倘持歸以付工科大學,使分析之,必能明矣。考《后漢書·烏桓傳》云:“男子能作弓矢鞍勒,鍛金鐵為兵器。”按此時代適與所見五銖古錢相符合,余意此處殆為烏桓或鮮卑之地域歟。

既渡西喇木倫,由此而西,約五十清里之處,蒙古人呼為活羅庫,或又呼為哈西拉加,以日本語譯之,則為架橋,即架橋而行之處也。中國人呼此橋為巴林橋,蓋渡西喇木倫,則為巴林王之所管轄,非復翁牛特之地矣。橋為道光年間所修筑,工程猶新,至此興安嶺南走巴林之地勢甚明。巴林者,歷史上有名之地也。遼時,宋使者赴契丹上京之道,而契丹使赴宋,亦多在此道往來,時呼為潢水橋。《遼史·地理志》為上京道。宋大中祥符九年,《薛映記》(當時使遼之旅行記)云:“五十里至咸寧館。三十里度潢水石橋,旁有饒樂,唐于契丹嘗置饒樂,令渤海人居之。五十里保安館,度黑水河”云云。由是觀之,知遼當圣宗時代,在西喇木倫流域中,最為強盛。陷渤海,置捕虜于此。余乃注意調查之,蓋契丹民族為人種學及歷史學最重之事項也。唐之盛時,降契丹,置松漠都皆〔督〕;降奚,置饒樂都督,蓋于西喇木倫北方,置松漠都督府以治契丹,于其南置饒樂都督府以治奚也。又《紀行》云:“五十里保和館,度黑水河。”《遼史》謂黑河即為注入西喇木倫之白河,余于此河,斷之為遼時之黑河,蓋無疑也。自潢水石橋至遼都之上京,依《薛映記》為二百十清里,路程為三日,與余現在實地調查者,無甚差池也。

未完經核查,《地學雜志》并無后續文章發表。——整理者注

《地學雜志》(月刊)

北京中國地學會

1910年5號

(張敬鈺 整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州市| 定兴县| 临颍县| 滁州市| 樟树市| 环江| 龙海市| 莱阳市| 射洪县| 南部县| 洱源县| 古浪县| 青冈县| 尤溪县| 淮南市| 彭州市| 华亭县| 巴东县| 福州市| 桐梓县| 随州市| 灵璧县| 沽源县| 秦安县| 阿拉善盟| 东城区| 犍为县| 界首市| 普兰县| 平阴县| 侯马市| 合水县| 安义县| 石屏县| 凌云县| 静乐县| 思茅市| 中阳县| 日照市| 甘孜| 绥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