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心靈與肉體

心靈與肉體的合作和沖突

究竟是肉體主宰心靈,抑或是心靈掌控肉體?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從未停止。可以把參與這項討論的哲學家大體分為兩派,一派堅持唯物主義,一派堅持唯心主義。為證實自己的觀點,哲學家們提出了種種依據,但始終沒能討論出結果。由于個體心理學研究的是心靈與肉體的動態關系,因此在該問題的解決上,或許能出一些力。以錯誤的理論為基礎實施的治療,幫不到那些肉體或心靈患疾病的患者。理論一定要能承受現實的考驗,一定要從經驗而來。接受現實的挑戰,是處在這種社會關系中的我們唯一的選擇。該問題引發的緊張局勢因個體心理學的發展得到緩解,我們也因此了解到,心靈與肉體缺一不可。說到底,心靈與肉體都是生活的組成部分和展現形式,了解二者關系的前提是要將生活看成一個整體。

人能到處活動,人的生活并非靜止不動。除了追求肉體進步外,人還應追求心靈進步。反過來,有根系的植物卻只能在一片很小的地方活動。所以人們掌握的所有形式的心靈,都必然被新奇、刺激充斥。植物的特性決定了即使它們能預測將來,也毫無意義。就算植物能夠思想:“有人過來了,馬上就會踩死我了。”但它們依舊躲不開災禍,有思想也沒用。但一切能活動的生物都能預測將來,規劃自己的行動。據此必須承認,它們擁有精神或心靈。

“當然,你能夠感知,否則不會行動。”[3]心靈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能預先知道自己的行動。我們由此能了解到,心靈在掌控肉體時是如何做的。肉體接下來的行動方向,由心靈確定。只有一些亂七八糟的行動信號,缺少奮斗的方向,一點兒用都沒有。心靈在生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因為它能左右人們行動的方向。而負責行動的肉體也在影響心靈,心靈的指揮不能超越肉體的能力。例如心靈想讓肉體登上月球,便不可能實現,除非肉體能逾越人體極限。

人比其他動物更擅長行動。人類擁有多種行動方式,且更擅長用多種行動改善身邊的環境,因為人手能做很復雜的工作。由此能夠預測,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預言未來的能力都將不斷進步,而人為了維護自己在環境中的關鍵地位,也會努力實現自己確立的目標。

我們能在一切個體中發現,在為部分目標奮斗的行為以外,還存在一種相對單純的行為:人的所有行為都是為了得到安全感和穩定的地位。此處的安全感即戰勝各類生活困難,在自己的環境中獲得終極勝利。人們的一切行為都因這種目標,有必要協調成一個整體。心靈與肉體能發展為一個整體,好像就是受這種目標逼迫。這跟最初細胞中原本就有的一種目標很相似,例如皮膚受創,為使其復原,全身上下都會傾盡所能。但在發展期間,肉體并不孤獨,能夠從心靈處獲得支持。關于這點有充足的證據,即運動、培訓,以及衛生學的一般價值。

肉體與心靈的合作貫穿人的生命始終。這是兩個有機部分,無法切分,相互合作。心靈激發肉體潛能,從而幫肉體逾越所有障礙,順利實現目標,就像馬達一樣。肉體到處烙印著心靈的目標,要感知這種目標,只需觀察肉體的行動、表情等即可。人的各類活動都有意義,例如活動自己的眼睛、舌頭、臉部肌肉形成特殊表情,便產生了意義,這種意義源自心靈。由此可知心理學(或者心靈科學)的研究范圍:研究個體表情的意義,據此找到恰當的方法,認識這一個體,同時比較該個體與其他個體的目標。

人們一定要在心靈內部形成更加具體的目標,以此實現安全、確定的目標。而要接近目標,就要確定安全的范疇,確保前進的方向沒有偏差。期間犯錯是難免的,可要是沒有確定的目標,行動便不可能。以抬頭為例,我們心靈確定的目標當然就是抬頭。心靈確定的目標可能不會給我們帶來好處,只因心靈誤會這是對的,才會做出這種決定。確定行動目標時犯的錯,便是心靈的全部偏差。所有人都以安全和地位為目標,可在確定安全的方向時,卻有一些人犯了錯,他們若不想墮落下去,就要改變方向。

看不清某種表情或行為的實質,只能看清其表象,在這種情況下,把表情或行為切分成多種簡單的動作,便成了認識其的最佳方式。例如常見的偷盜行為,即非法將別人的財物據為己有。先來了解一下偷盜的目標,是讓自身欲望獲得滿足,讓自己變得更富有,更有安全感。于是,畏懼貧窮便成了偷盜的根源。接下來看看小偷的處境以及他為什么會覺得自己貧窮。最終還要弄清楚,小偷有沒有選擇合適的方法改變環境,消除貧窮感,他行為的方向正確與否,方法妥當與否。小偷的終極目標我們無法否定,但他實現目標的方法我們能夠確定是錯誤的。

改變環境,即心靈刺激肉體采取的一切行動,即所謂的文化。人受心靈啟迪,投身工作,肉體的發展進步也要依靠心靈的掌控與幫助。簡而言之,心靈強大的作用表現在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不過,突出心靈的強大,并非人最初的動機。逾越障礙時,一定要以肉體舒適做保障。可見在心靈的保護下,肉體能避開疾病、死亡、事故、傷害,確保安全。在目標的實現過程中,感知痛苦、歡樂、想象和辨別環境好壞之類的能力都將發揮作用。這些能力還將刺激產生各類感覺,掌控肉體行動。個體感情操縱著肉體,肉體卻不能約束感情。個體生活態度與目標,才是個體感情的決定因素。

感情對行為的影響

生活態度僅僅是掌控個體的多種因素中的一種,這點顯而易見。個體態度無法僅憑自身力量引發某種癥狀,除非有別的力量輔助。唯一能引發行動的生活態度,是因感情增強的生活態度。借助觀察、歸納,我們得出了個體心理學的新理論:人的感情斷然不會在其確定目標之后,背離其生活態度,此時的感情會主動迎合個體發展,以滿足實際需求。該問題已超出了生物學、生理學的范疇。而借助化學理論或試驗詮釋、預測感情的產生,是不可能的。我們在個體心理學范疇內先假定生理過程客觀存在,但我們更感興趣的卻是心理目標。舉個例子,有兩個問題,一個是焦慮的目標與結果,一個是焦慮對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的作用,更吸引人的明顯是第一個問題。

我們若遵循這一研究方向,就無法把焦慮的源頭確定為性壓抑或難產后遺癥,二者都荒誕透頂。我們發覺,不管在什么情況下,焦慮都能幫助那些對母親的幫助、陪伴、照料習以為常的孩子,有效掌控母親。而憤怒的生理狀態不會讓任何人獲得滿足,憤怒僅能掌控某個人或某種環境,也是同樣的道理。所有個體都要把與生俱來的條件當成展現肉體或心靈的出發點,但人們卻只關注怎樣利用這些條件實現自身目標,這便是心理學僅有的、真正的研究對象,這點任何人都不能否認。

所有個體的感情發展,遵循的都是自身目標務必要確定的方向與程度。人的感情要跟自身生活態度相統一,不管感情的外在表現是焦慮、快樂,還是勇敢、哀傷,都是如此。這種合理的程度與表現迎合了大家的期待。人不會因借助可悲的方式達成優越感目標,便感到快樂。除非悲劇降臨到自己頭上,否則這種人無法體會到何謂快樂。稍用點心就能明白,感情這東西來得快,去得也快。罹患人群恐懼癥的人時刻處在焦慮中,除非他一個人待在家里,或由他掌控別人。所有精神病人都會逃避不能帶給自己征服快意的東西,這是一種本能。

情緒跟生活態度一樣,有穩定的風格。例如懦弱者在更懦弱者面前或許會稍顯傲慢,在其他人的保護下或許會表現勇敢,但他依舊是懦弱者,無法改變。為避免危險,他或許會在門上裝三把鎖,并裝上警鈴,養條大狗,卻聲稱自己勇敢至極。若說他十分焦慮,我們并無證據,但他為維護自己的生活態度,如此大費周章,卻徹底揭露了他潛藏的懦弱個性。

這種情況也會出現在性與愛情中。想接近心上人的人,不可避免會產生性方面的感情。他要擱置一切會對性造成阻礙的興趣與工作,將所有注意力都投入到引起恰當的感情及其功能一事上,否則便可能產生性冷淡、陽痿早泄、性欲倒錯之類的感情、功能缺陷。不合理的生活態度或優越感目標,往往都會導致這種結果。這種人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懷,卻不懂如何關懷別人,對社會興趣匱乏,時常在需要積極奮斗的事業中落敗。

我有個病人是家里第二個孩子,他始終懷有深切的負罪感,因為他曾做錯了一件事。七歲那年,他在老師面前,把哥哥幫自己寫的作業說成自己寫的。為此,他接連三年都很愧疚,因為他們一家都很看重誠實。等到他終于向老師承認了錯誤,老師卻一笑了之。他又去向父親承認了錯誤,一邊說一邊哭。父親說他是個誠實的孩子,很討人喜歡,原諒并寬慰了他,但他的情緒依舊十分低落。由此可知,這位病人一心想證明自己是誠實且懂得自我控制的人,所以才會為這種微不足道的事慚愧了這么久。相較于其他人,他更看重誠實的品格,這是家庭環境影響的結果。他認為自己沒有哥哥成績好,受人關注,為獲得自我滿足,于是選取了這種方式。

后來,他總是懷有自卑感,原因五花八門。他經常自慰,經常在學習中弄虛作假。越接近考試,他的負罪感越深重。跟哥哥相比,他內心承受的更多,這是敏感的個性使然。所以他時常用這個理由,在自己反感的事情發生之前逃避。他畢業后本想成為一名技術工作者,卻在工作中三心二意,將精力都用在了祈求上帝的寬恕、擺脫負罪感這件事上。

此后,他甚至因狀況惡化,被送進精神病院。很多人都覺得他治不好了,想不到他卻很快好起來。醫生在他出院前對他說,一旦復發,要在第一時間回來。隨后,他開始攻讀藝術史。考試開始前的一個周末,他跑到當地教堂,向人們下跪痛哭,說:“我是人類之中的罪人,罪不可恕!”大家因此開始留意他的良知。他再度入院。出院回家后,有一天下午,他去餐廳用餐,居然什么都沒穿。不過,他對自己勻稱、健壯的體形還算自信。

由此可知,他證明自己比別人誠實的方式,就是負罪感。這便是他一直以來的奮斗方向,但這根本不是什么正道。他在逃避考試與工作的過程中,變成了懦夫。他的行為全都是為了逃避失敗,他在教堂和餐廳采取的手段都很荒謬,借此來獲得優越感,滿足自己。他之所以會有這些表現,源頭是他心目中合理的生活態度,由此產生的感情好像也變得合理了。

人出生后的前四至五年,注意力都集中在建立心靈整體性和建立心靈、肉體的關系上,對此大家都很清楚。借助遺傳及后天得到的各類信息,人們可對這二者進行糾正,這樣一來,將這種糾正確定為目標,便能獲得優越感。人的人格會在第五年結束時定型,其中包括其確定的生活意義、追求的目標、追求目標的方式、個體情緒等。盡管這些以后都有可能發生改變,但除非他放棄之前錯誤的模式,否則改變就不可能。他當前的行為要跟他當前的生活態度統一,一如他過去的行為要跟他過去的生活態度統一。

個體感知外部環境,搜尋信息,靠的是自己的感官。所以個體想從外部環境中得到什么信息,以及他將如何對相關經驗加以利用,都能從他訓練自己的方式中得到解答。要對他有足夠的了解,就需要留意他看和聽的方式、關注的對象,即他的行為十分關鍵。人的一舉一動都說明了他身體所受的訓練,說明了他如何通過這些器官選擇自己需要的信息。無論何時,人確定的生活意義都會束縛其行為。

在原先的心理學定義上,我們還能再加入一些新的內容。心理學研究的是個體對自己身體記憶的態度,對此大家都很清楚。接下來就來討論為什么不同個體的心靈會有如此鮮明的差距。無法適應環境、滿足客觀需求的肉體,一般都會被心靈當成重負。因此在心靈發展過程中,殘疾孩子會承受遠比健康孩子更多的困難,更難讓心靈作用、掌控肉體,建立優越感。他們要更努力、更專注,才能跟其他人一樣實現自己的目標。這將導致他們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并更自負。被身體殘疾等困擾的孩子沒有精力留意外部環境,因此不會對他人感興趣,相較于正常人,他們的社會感和與人合作的能力也會比較低下。

當然,身體殘疾會引發大量困難,但這些困難都是能夠戰勝的。殘疾人也能取得正常人的成就,但前提是他們的心靈要能勇敢逾越各類障礙。雖然殘疾孩子會遭受更大挫折,但很多時候,他們卻能取得比健康孩子更大的成就,這在現實生活中已得到證實。所以生理方面的不足能夠刺激人類進步,例如視力差的孩子也許會因此承受壓力,為看清身邊的東西,他們會付出更多時間,對身邊的環境更加留意,在辨認各類形狀、色彩時,投入更多的精力,這將導致他們獲得比視力好的孩子更多的視覺經驗。據此可以說,生理方面的不足能使人們獲益更多,不過必須先找到一個有效的方法戰勝困難。縱觀歷史,有很多詩人、畫家視力都很差,卻比視力好的人更擅長用眼睛獲取有效信息,因為他們的心靈已完全掌控了這種生理缺陷。還有一個案例也有相同的結論,那就是一些生來慣用左手的孩子卻沒被當成左撇子看待。家長和老師在家里和學校都會讓他們練習使用右手,但他們的右手寫字、畫畫并不靈巧。他們可以讓右手變得十分靈巧,只要他們的心靈能找到有效的方法,擺脫這種困境。生活中有很多慣用左手的人,因為興趣找到了這種方法,通過持續訓練將不足轉變為優點,比常人更擅長書法或是繪畫。

所有能找到彌補不足的好方法的孩子,都有為社會做貢獻的意愿,且都對自己很感興趣。在困難面前選擇逃避的孩子,卻不可能取得比別人更高的成就。他們沒有勇氣前進,除非眼前有個目標值得他們為之付出努力,且相較于困難,這個目標重要許多。找到他們的興趣和關注點是最重要的。他們若想得到某樣東西,自然會為掌握某項必不可少的能力有意訓練自己,戰勝困難。但如果他們僅僅是怕被別人比下去,而沒有目標,進步就不可能。空想不能讓不靈巧的右手變得靈巧,唯一的方法是依靠艱苦的訓練。相較于右手帶來的失落,戰勝困難的意愿肯定更強。孩子一定要在對別人、現實、合作感興趣的基礎上確定具體目標,這樣才能為戰勝困難投入自己所有的精力。

我對腎病家族的研究,能為先天不足可扭轉提供極好的證據。一般說來,這種家族的孩子都患有夜尿癥,膀胱、腎臟、脊椎分裂,腰椎旁邊的皮膚上會有胎記。但夜尿癥并不僅僅因為先天不足,還有別的原因。例如孩子會在父母行為或是外部環境改變時,不再出現夜尿癥癥狀,例如夜里尿床的孩子白天就不會尿床。所以夜尿癥是可以擺脫的,前提是孩子要智力正常,且不想為某個目標利用這種不足。

但大部分患有夜尿癥的孩子卻因為自己受到的對待,想讓這種癥狀持續下去,不想擺脫它。有豐厚經驗的母親可以很好地訓練孩子,這樣孩子就能戰勝夜尿癥,否則終生都無法擺脫。例如在有膀胱病、腎病史的家庭,各類有關排尿的事總會成為成年人談論的焦點。他們可能覺得這樣能讓孩子擺脫夜尿癥,結果卻導致孩子不想再去戰勝夜尿癥,因為他們發現這種癥狀能吸引別人的注意。成年人這樣做是不對的,下列案例能為此提供強有力的證據:孩子會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抗拒家長的教育,只要孩子有抗拒的意愿。有位優秀的德國社會科學家觀察到,父母是法官、警察,孩子犯罪的概率更高;父母是醫生,孩子得精神病的可能性更大;父母是教士,孩子更容易學壞;父母是老師,孩子更容易不聽勸導……上述內容在現實生活中都已得到證實。而家長對排尿重要性的過度重視,將導致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彰顯自身意愿,也是相同的道理。

借助夢刺激產生某種情緒,以達成目標的方法,在夜尿癥的案例中已得到體現。尿床的孩子往往會夢到自己下床排尿,以此作為尿床可被原諒的托詞。一般說來,這種孩子會期待自己在夜里也能得到別人的關注。這在某些情況下是一種敵對態度,他們用這樣的方式對別人進行反抗。這種行為極富創造性,講話不用嘴,而用膀胱,這便是我們站在任何角度都能得出的結論。他們的態度通過他們的不足對外展現出來。

通常說來,只有情緒緊張的孩子才會這樣表達自己的意愿。他們多半過去曾是寵兒,現在卻失寵了。可能他們認為,弟妹的出生切分了父母對他們的愛。為保持跟母親的親密關系,他們會出現夜尿癥的癥狀。這種讓人不快的方式為以下觀點提供了強大的證據:“我是個沒長大的孩子,需要別人的照料。”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狀況和方式。有些會用夜里大哭的方式讓人關注自己,有些可能會從床上掉下去,夢游,嚷嚷著喝水等。不過,這樣做的孩子都有類似的心理活動,身體和外部環境會成為他們選擇行為方式的依據。

心靈掌控肉體,在上述案例中得到了很好的證實。心靈在作用于各類活動的選擇之余,還會左右個體的身體構造。要直接論證該結論難度極高,但我們有強大的證據。膽小的孩子在成長期將一直膽小下去。對于自己能在各領域取得的成就,他不但不關注,連想象的勇氣都沒有,所以他不會有意識地鍛煉身體或接受外部刺激。相較于那些健壯的孩子,他一定會落在后面。由此可推導出,心靈會左右肉體的發展,心靈的不足與錯誤也會在肉體中得到體現。心靈不能戰勝困難,肉體便會表現惡劣,這種案例相當常見。例如之前提到,心靈會在人生最開始的幾年作用于內分泌。自身不足的腺體不會強制作用于行為,但外部環境、孩子的興趣、孩子在興趣范圍內的創造性活動等外部事物,卻會反過來作用于腺體。

還有一項證據,理解、接納起來也許更簡單。因為大家對該證據都很熟悉,而它只會是身體的暫時表現,不會變成固定特征。人的各類情緒從一定意義上說,都會在身體中表現出來,臉部表情、肢體姿勢或是行為、大腿不規律顫動,都可能成為表現的形式。例如血液循環的改變肯定會伴隨著面色轉白或是轉紅的發生。焦慮、憤怒等種種情緒都會影響肉體,讓其用肉體的語言表達出來。人在恐懼中也許會有如下表現:汗毛聳立,全身哆嗦,心跳加速,出冷汗,呼吸不暢,顫抖到無法走路等。這也會損害身體健康,出現嘔吐、食欲下降等癥狀。這些情緒會作用于某些人的膀胱,作用于另一些人的性器官。例如考試時,部分孩子的性器官會很難受,部分罪犯作惡后會去跟女友性交,或去找妓女。部分心理學家在科學領域公開表示,焦慮與性密不可分。部分心理學家又公開表示,二者不存在直接關聯。兩種結論都非常主觀,都是建立在個體經驗基礎上的。

個體差異導致了上述反應差異,這也許跟遺傳有關。人們的表現暗示了在相同的狀況下,同一個家庭的成員反應是相似的,我們據此歸納出了不同家庭的不同特征。但研究心靈如何利用情緒掌控身體,才是最有趣的。我們能根據情緒和身體對情緒的反應推斷,在好的、壞的環境中,心靈會采取何種行動。例如憤怒的人肯定想馬上平息自己的惡劣情緒,而辱罵甚至毆打對方,便是他心目中的最佳方式。憤怒的情緒會讓身體變得僵硬,或有身負重壓的感覺。憤怒會讓一些人胃疼,臉紅,頭痛。大部分總是頭痛或偏頭痛的病人,都很容易變得憤怒。部分人憤怒時還會三叉神經痛,或出現癲癇性痙攣。

我們現在還不能全方位解釋心靈作用于肉體的方式,因為相關的研究還不夠透徹。緊張情緒能作用于自主神經系統和非自主神經系統。這種對自主神經系統的作用是即刻產生的,一覺得緊張,馬上便采取行動,或是拍桌子,或是咬嘴唇,或是撕紙條。一些小動作也能宣泄情緒,如抽煙、咬筆等。這表示當前發生的事已經讓他們忍無可忍。在緊張情緒的作用下,這些人面對陌生人,會慌里慌張,肌肉痙攣,面孔漲紅。但并不是各個身體部位都適合這些緊張情緒引發的行為,以上論述只涉及明顯的行為。我們能通過更細致的觀察看到,身體各部分都會受到情緒的作用,心靈與肉體間進行的各類活動就在其中得以展現。一定要重視肉體與心靈的相互作用,畢竟二者都是我們看重的整體的組成。

從以上論述中能推導出,生活態度與情緒將一直作用于身體的發展。若某個孩子一早便形成了固定的生活態度,我們便能根據在這方面的豐富經驗預測,這個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會有何種表現。勇士會將自己的態度通過身體展現出來,他們將擁有發達的肌肉和健壯、穩定的姿態,形成特殊的外表。他們之所以肌肉發達,也許跟生活態度與情緒很有可能作用于身體的發展有關。跟普通人相比,勇士還會有不一樣的臉部表情。他們全身上下乃至骨骼構成,都跟一般人不一樣。

所以心靈會作用于大腦,這點毋庸置疑。某些病理學案例表明,病人若因右腦缺陷失去讀寫能力,可訓練大腦其他部分,彌補這種不足。例如某些中風患者失去了大腦的部分功能,但大腦依然能像過去一樣運行,因為還有剩余部分。在證實個體心理學倡導的教育應用有其合理之處時,這一點意義重大。既然心靈能大大影響大腦,而大腦僅僅是心靈相對關鍵的一種工具,我們就應盡量利用這種工具。有些人的大腦天生不合乎標準,這種人能找到某種方式,讓大腦跟生活更加契合,這樣就不用畢生忍受大腦這種束縛了。

有些人的心靈制定的目標,方向是錯的。例如有些人未曾培養出合作能力,要想促進大腦的成長,就是不可能的。所以不會跟人合作的孩子,無論智商還是理解能力,看起來都不如別人。因為成人的言行能展現其在生命最開始的四五年內確立的生活態度、該生活態度對他的作用,以及他的生活意義與統覺規劃表,所以他在合作過程中遭遇了什么困難,我們都能發現,據此便能找到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他。如此一來,就向個體心理學邁出了第一步。

心靈與肉體關系的實質

心靈與肉體有種比較固定的關系,部分學者這樣表示。不過,他們并未試圖找出這種關系的實質。例如克雷奇默[4]提到過,如何根據某個人的身體構造,確定其心靈有何特征。如果真如此,人類就能劃分為諸如圓臉、小鼻子的胖子等各種類型,一如愷撒所言:“我要那些身體長得胖胖的,頭發梳得光光的,夜里睡得好的人在我的左右。”[5]

克雷奇默表示,人類的身體與心靈的特征彼此相關,至于為什么彼此相關,他并沒有解釋。生活經驗告訴我們,這種人通常都很適合在人類的環境中生活,沒有生理方面的不足。對于自己健壯的體格,他們充滿自信,覺得在這方面,自己完全能跟身邊人相媲美。一般說來,他們在跟其他人競爭時,不會產生緊張情緒,只會拼盡全力。他們覺得把其他人當成敵人,以敵對態度對待生活很沒有必要。可能是因為他們從來不會為自己的身體憂慮,所以心理學以“外向者”作為對他們的稱謂。

克雷奇默表示,有種人跟以上這種人剛好相反,就是神經質者。通常情況下,神經質者都身材高瘦,長著長鼻子和長臉。在克雷奇默看來,這種人有些故步自封,且經常反省自我,更有可能精神分裂。愷撒這樣形容這種人:“那個卡修斯有一張消瘦憔悴的臉孔,他太多工于心計,這種人是危險的。”[6]身體或許會作用于這種人的性格,讓其變得非常自私、內向、悲觀。跟普通人比起來,他們需要更多的幫助。若沒得到預期的關懷,他們會疑慮重重,怨憤叢生。

不過,克雷奇默表示,大批人都是混合型人,高瘦型人的心理特征,肥胖型人也會有。人們受到環境以其他方式帶給他們的壓力,同樣會變得內向、膽怯。要想把某個人變成神經質者,只需循序漸進對其實施打擊即可。

生活經驗豐富者可根據某個人的行為,判斷其合作的意愿與程度,這種線索我們尋覓已久。跟人合作,繼而在直覺引導下,尋覓能指引生活的線索,是現實生活對我們的要求。每次歷史變革前夕,人們好像都能預測變革需求,為提升變革速度,不惜傾注所有力量。但若不想頻頻犯錯,選擇時就不能僅以直覺作為依據。羅鍋、畸形者等特殊個體很難贏得大家的歡心,也是同樣的道理。人們隨隨便便就把他們歸入非合作對象的行列,實際卻對他們一無所知。這是一種錯誤的判斷,但人類大部分判斷都以生活經驗為依據。現在尚未出現能跟這種特殊群體加強合作的恰當方式。他們被犧牲掉,全因過度迷信。導致大家在提到他們的缺陷時,總是會夸大其詞。

從上述內容可推導出,在生命最開始的四五年,個體會確定心靈努力的方向,進而建立心靈與肉體的密切關聯。而比較穩定的生活態度與相應的情緒、習慣,也會建立起來。多種形式的合作,在此期間會相當頻繁。合作能力與習慣可作為了解個體的依據。失敗之人有一項共同特征,就是合作能力低下,這一點顯而易見。這樣一來,在為個體心理學劃定范疇時,就有了更加科學的根據,即找出合作能力的不足是該學科的研究重點。個體的思想、情緒一定要與其生活態度達成一致,因為個體心靈是一個整體,該整體的活動從頭到尾都與生活態度相關。如果某種情緒跟個體追逐利益這一點明顯背離,阻撓了個體發展,那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必須改變個體的生活態度,只改變情緒是不行的,畢竟情緒只是生活態度核心的展現。

個體心理學在此為教育與醫療的前景做出了引導,盡管特殊,卻很可行。我們要以整體為基礎,以生活態度為依據,在心靈確立的生活意義、心靈針對外部環境掌控肉體采取的行為、心靈對生活經驗合理的詮釋中,找到問題的關鍵,而不是單單只是針對某種特殊或者單獨的癥狀進行治療。撓孩子的癢癢,觀察他笑的程度;在人身上扎針,觀察他有沒有強烈的反應等做法,稱不上心理學研究。可是在當前的心理學領域,這些行為卻很常見。它們能幫助我們獲得某些關于個體心理的事實,但是除了證實某些特殊個體的生活態度外,一點兒用處都沒有。生活態度才是心理學最重要的研究對象,其他研究對象會把心理學變成生理學或生物學。對特殊生活經驗的強烈作用的發掘者、刺激與反應關系的研究者、天分發展過程的研究者而言,上述觀點是成立的。但統一的心靈及心靈本身,才是個體心理學最看重的。個體給予自己和外部環境的意義,個體努力的方向、目標以及生活態度,才是個體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截止到現在,最切實可行的方式就是,了解個體的合作能力,據此判定其在心理方面的差距。

主站蜘蛛池模板: 钦州市| 伊春市| 河津市| 麻城市| 绥中县| 汨罗市| 新田县| 奉节县| 类乌齐县| 昌江| 合作市| 锡林郭勒盟| 安乡县| 潍坊市| 泊头市| 巴中市| 隆回县| 长白| 云南省| 华容县| 顺平县| 丹江口市| 永清县| 南丰县| 措美县| 洪雅县| 扎兰屯市| 屏山县| 南投县| 兴国县| 平武县| 大名县| 宁陵县| 方城县| 宾川县| 台州市| 南漳县| 广州市| 昭觉县| 德昌县| 大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