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自卑感與優越感
- 超越自卑(阿德勒心理學經典)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9192字
- 2019-08-05 17:25:18
自卑情結
作為個體心理學的重要發現,自卑情結相當知名。大量心理學家承認了該名詞,還利用自己覺得恰當的方法將其應用到現實中。不過,我們并不知道他們對該名詞的理解和應用是不是正確。例如,跟某個人說自卑情結在困擾他,他不會努力戰勝這種情緒,卻會比原先更自卑。所以治療一定要有針對性,在他的生活態度中最令他情緒低落的那一環持續激勵他。精神病人一般都有自卑情結,因此無法根據自卑情結存在與否,為其分類。如果只跟他們說“你有自卑情結”,就等于跟頭痛病人說“我知道你的頭不舒服”,根本無法讓他們振作起來。
大量精神病人都否定自己存在自卑情結,更有甚者,覺得自己比身邊人更有驕傲的底氣,據此徹底否定該事實。因此我們需要留意他們的行為,而非言談,找出他們顯示自身重要性的方式。例如傲慢者會有這種心理:“大家都看不起我,我必須改變他們的看法,表現自己。”例如說話伴隨著豐富動作和表情的人會有這種心理:“為了不讓我說的話看起來毫不重要,我必須用些法子引起大家的關注。”還有些看起來格外霸道的人,讓人不由得疑心他心里潛藏著自卑,要拼命掩飾。例如有個人一直用腳尖走路,生怕人家說他矮。還有種常見的案例,兩個孩子比較身高,為了讓自己顯得高一點兒,有自卑情結的孩子總會站得筆直,但要是問他是不是認為自己矮,他卻斷然不會承認,他沒有這種勇氣。
不過,自卑情結嚴重的人未必都會安靜、馴服、內向,不與人爭短長。自卑情結有各種表現方式,有個案例能證明這一點。三個孩子生平第一次到動物園,看到被囚禁的獅子,第一個孩子面色發白,馬上躲到媽媽背后,說:“媽媽帶我回家。”第二個孩子呆立在原地,用發抖的聲音說:“我不害怕。”第三個孩子臉上寫滿了好奇,說:“媽媽,我要是朝它吐唾沫,它會怎么做?”三個孩子有三種不同的表現方式,但他們都發現自己在獅子面前處于下風。
人們時常發覺,自己的處境有改善的空間,因此所有人都存在自卑情結,只是程度不一。要擺脫自卑情結,就要鼓足勇氣,找到恰當的方法戰勝困難。任何人都會努力想辦法消除不良情緒。長期受自卑折磨,會讓人忍無可忍。哪怕不相信努力能改變現實、毫無自信的人,也不會忍受自卑,而會尋求拯救自己的方法,盡管這并沒有用。他一直在關注怎樣戰勝困難,但總是用優越感麻痹自己,從未努力去思考過戰勝困難的辦法。此舉無法消除自卑的源頭,他的自卑情結會不斷加劇。他的所有行為都像掩耳盜鈴,十分滑稽,他將承受不斷加重的壓力。若只留意他的行為,不關注問題的本質,我們會誤會他漫無目的。盡管他為了讓所有事情合理化付出了很多,但他的行為卻表明,他改善自身處境的意念并不堅定,他所做的一切都好像毫無計劃。他要是認為自己并不強悍,會躲進另外一種環境,那里能讓他感覺舒服。他努力的重點是讓自己覺得自己更強悍,而不是提高自己的能力。這種努力只能是掩耳盜鈴,成果微不足道。這種情況持續下去,他可能會變成殘暴的專制君主,努力維護自己的權威,自我麻痹。這對改善他的自卑情結一點兒作用都沒有,他依舊會因潛藏在生活中的原有處境感到自卑,自卑情結就是如此。
上述內容能幫我們定義自卑情結:人在某個難以解決的問題面前感到力不從心的情緒。這表明自卑情緒的表現多種多樣,哭泣、氣憤、愧疚等都包括其中。人會因自卑陷入焦慮,為彌補這種情緒,便致力于尋求優越感。此舉只會隱藏問題,讓其無法得到解決。他的行為因此受限,精力不是用于解決問題,而是逃避失敗。除了遲疑不決和退縮不前,他什么都得不到。
要深刻理解上述理論,不妨研究一下公共場所恐懼癥的案例。通常說來,這類病人都有如下心理:“不能遠離我所熟知的環境,必須逃避生活中的各類威脅。”有這種心理的人會藏在家里,或一直待在床上,還可能在困境中采取極端做法,即自殺。這種人在困難面前已徹底放棄,對自身處境毫無辦法。自殺者其實是想從自殺中得到某種優越感,因為自殺這種行為本身就屬于報復或指責。各類自殺案例中的自殺者,多半都會將某個特定的人當成導致自己自殺的罪魁禍首,好像在宣布:“瞧我多脆弱,多善良,你卻殘酷至此。”
精神病人為避免全面接觸自己的情緒,一般會壓縮活動范圍。他希望遠遠避開現實中的各類問題,為此只在自己能掌控的環境中活動。這就好比為自己建立了一座狹窄的城堡,把陽光、微風、新鮮空氣都隔絕在了外面。他將以自身經驗為依據,在自己了解的方法中選擇一種,可能是忍氣吞聲,也可能是高聲怒斥,總之能有效達成他的目標。他還會在對第一種方法不滿意時,換第二種。不管采取何種方式,他最終的目標都是一樣的,就是得到優越感。一旦發覺眼淚能有效掌控別人,孩子就會喜歡哭泣,這會大大增加他們罹患抑郁癥的可能。我們將淚水、怨言之類稱為“液態力量”,這種方式會使合作受損,還會貶低別人,使之成為奴隸。這種人的言行都在展示自己的自卑情結,跟過分做作、害羞、有負罪感的人類似,他們不會承認自身的懦弱與平庸。他們也絕不會承認自己以超越所有事物、所有人為目標,且為此什么事都做得出來。
初次見面,熱衷于自夸的孩子便會讓人感受到一種優越感,但他的行為卻會把他的自卑情結完全展露出來。俄狄浦斯情結是精神病人的“狹窄城堡”的生動案例。沒有勇氣直面愛情的人要想獲得愛情,是不可能的。如果他只在家庭范圍內活動,毋庸置疑,他的性欲宣泄也要在家庭范圍內進行。他只對幾個熟人感興趣,這是安全感匱乏的結果。他很恐懼跟人共處,因為擔心這樣便不能根據習慣掌控局勢。通常說來,被父母溺愛的孩子都會有這種情結,他們誤以為自己什么都不用付出,愿望就能獲得滿足。他們不了解,在家庭之外,自己也能依靠努力獲得關懷與愛情。他們對母親的依賴,在成年后繼續增加。他們想要的不是愛人,而是用人,母親是他們心目中最當之無愧的用人。任何被母親溺愛并被母親禁止對別人產生興趣,又被父親冷落的孩子,都可能出現這種情結。
精神病人多半都會為避免全面接觸外部環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約束。例如口吃的人經常會表現得很遲疑,他會受自己僅有的少許社會感驅動,跟別人往來,但在跟人說話時卻顯得很遲疑,因為跟人往來這件事讓他既恐慌,又看不起自己。存在自卑情結的群體還有上學時顯著落后于其他同學的孩子,強迫癥患者,事業不成功或婚姻沒著落的大齡男女,對工作反感因此失眠的人等。在困難面前,這些人會表現得非常彷徨。在跟異性交往時,一些人會質疑自己的生活態度,因此產生了很多問題,如陽痿早泄、性冷淡、自慰等。若非對自己的目標太過高估,這些人也不會憂慮至此。
自卑本身并不病態,還能提高人的地位。例如人類預測未來極其美好,但自己當前還愚昧無知,務必要盡可能改善自己的處境。為此,他們極力掌控自然,探索宇宙,科學因此誕生,繼而發展。我認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建立在自卑情結的基礎上。如果邀請外星人來參觀地球,其肯定會感嘆:“地球上最脆弱的非人類莫屬!他們為得到安全感,成立了各類組織;為躲避風雨,拼命建造房子;為防寒保暖,穿上了衣服。”在有些方面,人類的確很脆弱,這點我們不得不承認。猩猩、獅子都很強壯,但人不一樣。跟人比起來,地球上很多動物更擅長獨自面對艱難的生活。盡管群居、聯合也能解決問題,但相較于動物,人對合作的需求更強。所有人一開始都是嬰兒,嬰兒出生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需要保護、照料,因為他們如此弱小。人要想不被環境約束,必須加強合作。由此可知,未曾學會合作的孩子會越來越悲觀,逐漸陷入自卑情結,無法擺脫。此外,在生活中,再擅長合作的人也會連續不斷地陷入一些難以脫身的困境。徹底掌控自己的處境,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不可能的。生命短暫而又脆弱的人類,一直無法逃脫三大現實問題。人們一直在尋求新方法,解決問題,永遠不會停止追求的腳步。人們要不斷努力,但要讓努力滿懷希望,兼具意義,必須要跟他人合作。
人類永遠不能實現生命的最終目標,這點不會有人質疑。若某個人或全人類的生活已變得毫無困難,可想而知這種完美的生活會多乏味。即將發生的一切都能預測出來,一點兒危險、一點兒意外都沒有,那未來還有什么值得期待?未來的變數才是最重要的生活樂趣,若所有事情的發展都是確定的,就用不著再討論、再探尋了,科學進步之路就被堵死了。這時對人類而言,宇宙不過是一場輪回。藝術、宗教這些帶給人類快樂的東西都變得毫無意義。但要堵死當前人類的生活,可不是簡單的事,人類不會停止努力,新問題將陸續涌現,新合作機會也將出現,這真是我們的幸運。精神病人在該過程中很難找到切實可行的方法,解決問題、向前邁進。問題出現時,普通人會采用比較恰當的方法循序漸進解決。當新問題產生時,他們也能面對,進而解決。所以其他人的特殊照料,對他們來說沒有必要。跟他們合作,不會讓人感受到沉重的壓力。他們可以獨自解決生活中的難題,因為他們知道怎樣做貢獻。
優越感的獲得
所有人都希望得到優越感,都會在自身生活意義的基礎上,確立自己的目標。此處的生活意義多半不是口頭的,而是融合在生活態度中,好像個人獨立創作的特殊歌曲。目標不會清楚暴露出來,而是潛藏于生活態度內部。通常情況下,目標的展現不會很清晰,大家只能將其推導出來,推導的依據就是個人行為。要像品味一首短詩一樣研究生活態度,相較于外部展現的文字,詩歌內部潛藏的意義豐富許多。個中意義要細致地品味、斟酌。所有人的生活態度都是藝術品,既復雜又多樣,要得出其內涵,心理學家一定要拿出贊賞的態度進行思考。同樣的,獲得優越感的目標也是在持續的探索、推導中確立的,是動態而非靜態的,需要為之付出努力。
清楚、準確地描繪出目標的全部,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不可能的。例如某個人知道自己的職業目標,可那只是目標的一部分,所占比例很小。即便目標是清楚、具體的,也有很多追求成功的方法可供選擇。例如某個人以成為醫生作為自己的目標,這說明他除了要在病理、科學方面取得某些成就外,還要在各類活動中對自己和其他人展現出強烈的興趣,目標的內容十分豐富。他想如何幫人,幫人時對自己有何種約束等,都將展現出來。從本質上說,這些全都是他用于彌補自卑情結的方法。他的職業、行為都將展現他自卑的源頭。如常有醫生幼時便親眼看見了死亡,或看到周圍的人死去,這讓他們安全感嚴重匱乏,于是將自己日后的發展方向定為拯救別人。又如以教師為職業目標的人,不過,這些人相互之間是有區別的,這點大家都明白。社會責任感匱乏的教師很有可能是為了掌控比自己更弱的人,從而得到安全感、優越感,才以教師為自己的職業目標,這與其心理習慣剛好契合。反觀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會發自內心地做貢獻,把學生當成跟自己平等的人。還有一點需要留意,除了能力、興趣方面的巨大差別,教師的心理狀態也會嚴重影響他們的行為。為迎合具體目標,人會不停地調整自己的行為。他將在這些條件的束縛下,逐漸縮短自己與目標的距離。他會努力追求自己的生活意義,實現最終目標,即獲得優越感,不管在何種狀況下都不會改變。
所以不要只看一個人的外在形象,要去探究其實質。任何人都有可能改變職業等實現目標的方式,以達成自己確定的具體目標。所以要從人格整體中找到潛藏的統一特征,這是一種固定特征,不會被表現方式改變。這就好比從不同的角度看一個不規則三角形,看起來不同,實際卻并未改變,只要認真觀察就能發現這點。人的整體目標的表現方式同樣不會只有一種,而這多種表現方式能讓我們對其有全方位的了解。我們無法對某個人說:“只要你能做到某些事,就能讓自身的優越感獲得滿足。”我們會在追逐優越感時,不停地變換方法。在困難面前,唯有精神病人才會覺得:“方法只有一種,我非這樣做不可。”越強大的人越懂得方法創新。
對優越感的特殊追求,不宜隨隨便便描繪出來,但我們從全部目標中歸納出了一項共同點,就是極力想變成神。我們時不時會發現,大家極力以該思想為依據展現自己,夢想能變成上帝。而變成上帝也是大批哲學家的理想,以及部分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古代的宗教訓練也有這種目標,教徒的終極目標往往是努力成為神,超人思想中便包含了這種理想。有種說法稱,尼采[7]瘋掉后,自稱“被釘在十字架上的人”,給斯特林堡[8]寫信。瘋子往往會對自己的優越感目標毫不掩飾,以中國皇帝、拿破侖自居。他們希望自己想住在哪里就住在哪里,希望獲得預測未來的能力,利用無線電獲得各類信息、傾聽一切人類對話的能力,變成擁有超能力的超人,成為所有人關注、欽佩的對象。變成神的目標也能以合乎情理的方式表現出來。例如表現為想成為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想擁有一種能力,可讓其他生命都變得脆弱。只有成神,才能將以下愿望變為現實:一是保留凡人的生命,二是在多次輪回后重返人間,三是在一個想象的世界中永存。唯有神能在宗教領域中永生。該說法是一種意義和對生活的闡釋,沒必要探討其正確與否。另外,我們對該意義的利用,有成為圣人和成為神這兩種出發點。這是一種相當強烈的優越感目標,就算是無神論者都有控制神的意愿。
把優越感目標詳細化,能避免在固定的生活態度中出錯。此時的個人習慣與特征毫無缺陷與錯誤。問題孩子、精神病人、犯罪者、酗酒者的行為都很合理,都能幫自己獲得優越感。他們絕不會否認自身癥狀,這些癥狀全都與其目標相對應。老師問全班最懶惰的男孩他成績差的原因。男孩振振有詞地表示:“我的懶惰能吸引您的注意,而那些不淘氣、成績好的好學生,您是不會留意的,您留意他們有什么意義呢?”由此可知,他不會改變這種做法,除非他能改變自己的目標,不再想著讓老師關注自己。因為他一定要懶惰,才能實現這個目標,所以他基本不可能改變這種壞習慣。另外,這種做法在他看來一點兒錯誤都沒有,改變卻會讓他顯得蠢笨。另有一個男孩在家很聽話,卻很笨拙,很平庸,在學校也落后于其他孩子。與之相反,比他大兩歲的哥哥聰明好動,但時常因冒失闖禍。有一回,弟弟對哥哥說:“與其像你這么冒失,我寧可做個笨人!”如果他因為不想闖禍,所以才表現蠢笨,那他實在是個聰明人。人們不會對他這種笨孩子要求過高,并能在他不慎犯錯時輕而易舉地原諒他。如此看來,他的蠢笨是裝出來的,實際并非如此。
一般所說的治療,針對的都是疾病癥狀。但不管是醫療還是教育范疇的個體心理學,都不這么認為。孩子數學成績落后于他人,只留意這種表象,尋找能提高他成績的方法,基本沒用。孩子成績落后的真正原因可能是他想讓老師關注自己,更有甚者,是他想借此逼迫學校把他開除,因為他很不喜歡上學。改變了當前的表象,他會繼續為實現原先的目標,轉而采用別的方法,這跟成年人的精神病有少許相似之處。頭痛病患者會很好地利用自己這種病癥,一旦有需要,就會讓其發作。大量社交活動會被他以頭痛為托詞推掉。在陌生人面前,在做出重要抉擇之前,他一定會頭痛。他還會借助這種借口,拿家人、下級撒氣。這種法子這么有用,他怎么可能棄之不用?他就這樣利用自身的痛苦,實現了預期目標。所以我們能利用讓他畏懼的觀點,逼迫他不再采用這種方法,同時進行物理治療,讓他得以康復。但如果他還堅持原先的目標,那為了彌補自己,他就會在放棄該方法后選用別的方法。他可能會在頭痛好了以后,再出現失眠等癥狀。不管怎樣,他都能找到新癥狀,除非他原先的目標已經消失。一些精神病患者只需很短的時間,就能從這種癥狀過渡為那種癥狀,轉變之快,讓人驚訝。這些人好比收藏精神病癥的專家,豐富自己的收藏,對他們來說輕而易舉。所以我們不能只給他們治病的資料,還要明白他們的癥狀背后隱藏的目標。要找出他們的目標跟優越感的關系,而不能只停留于幫他們解決當前的問題。
我要是找到一架梯子,爬到黑板頂上坐著,肯定會被旁觀者當成瘋子。我為何要找梯子,為何要爬到黑板頂上,為何坐姿這么不雅,這些問題都會讓他們疑惑不解。但他們若能知道以下情況,就不會覺得我瘋得很過頭了:我要是不坐在別人頭頂上,就會很自卑,因此才會坐到黑板頂上,而我要獲得安全感,必須從高處俯視我的學生。我采用了一種相當聰明的方法:選擇的工具十分合理,行動時又遵從計劃。若不是我解釋了自己的優越感目標,大家也不會認為我是個瘋子。我可以不這么做,但前提是有人說服我相信,我的觀點錯了。可大家若僅僅搬走了我的梯子,而未能改變我的目標,我就有可能借助椅子再爬上去。要是椅子也被拿走了,我還會跳上去。精神病人都覺得自己的方法是最正確的,在這一點上,他們沒有區別。他們的目標才是我們要改變的對象,他們的心理狀態與行為會隨著目標的改變而改變。新目標出現后,他們會有新態度,采用新方法。
以上說法可通過接下來這個案例得到很好的驗證。
案例一
有位過了三十歲的女士來請求我的幫助,理由是她最近在人際交往中一直很焦慮。她被迫接受家人的資助,因為她的工作一直沒什么成績。她做過秘書、打字員等,但總是遇到向自己示愛的上級,不得不辭掉工作,擺脫他們的糾纏。后來她找到了新工作,卻再度辭職。這次上級對她毫無興趣,她卻因此認為對方對自己不夠重視。在大約八年的時間內,她一直在接受心理治療,卻還是沒辦法進行正常的人際交往,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可見治療并沒能取得明顯的效果。
不了解一個人的童年,就不能了解這個人。所以我在治療她時,詢問了她童年的生活態度。作為家中最小的女兒,她深受寵愛。她家庭條件很好,不管她有什么要求,父母基本都能滿足她。我因此感慨道:“你都快跟公主差不多了,被照料得這么好。”她說:“沒錯,我被好多人稱為小公主。”她在我的引導下談到了自己的早期記憶:“我四歲那年,曾看到好多孩子在外邊玩,又蹦又跳,大叫大嚷:‘巫婆來啦!’我非常恐懼,回家后問女用人:‘世上有巫婆嗎?’女用人點頭說有,說巫婆、盜賊存在于世界每一個角落。”她從這時開始畏懼獨處,在她的生活態度中,到處都能看到這種畏懼。她覺得自己是個時刻需要家人照料、支持的弱者。她還有如下最初記憶:“我有過一個鋼琴男老師,他曾想要親吻我。我嚇得跑回去跟媽媽告狀,之后再也不愿彈鋼琴了。”由此可知,彼時的她已經有意識要跟男性保持距離,而她在性方面的終極目標便是逃避愛情,她覺得弱小的人才會愛上別人。這種觀點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的,因為戀愛中的人多半都會變成弱者。他們因愛情充滿柔情蜜意,苦惱多多,因為他們對愛人的留意一刻不曾停止。能逃避愛情的人都有確定的目標,隨時告誡自己:“我要更強大,不能讓他知道我心里想什么。”一般說來,這種人對愛情的態度不是遠離,就是拒絕。我們會發現,在可能的愛情面前,這種人會借助譏諷、遠離對方等行為,避免成為弱者。
在愛情、婚姻面前,這位女士同樣感到自己是弱者,以至于工作中每回遭遇男性的追求,都會緊張,逃避。從頭到尾,她都不知道這些問題應該怎樣解決。她的安全感也在父母去世后消失殆盡。她的親戚對她沒有好感,也無法幫助她,她向他們求助根本沒用。她責怪親戚在她遇到困難時冷眼旁觀,十分冷血,通過這種方式,好不容易才得到了些許慰藉。她若失去親戚的照料,肯定會發瘋。她的優越感目標只能借助一種方式達成,就是在親戚的照料下,光明正大逃離種種生活難題。她心底藏著這樣一種念頭:“我是另外一個世界的公主,那里才是我的歸屬,地球不是,在地球上,我得不到重視。”幸好她現在有親戚照料,要不然肯定會變成瘋子。
案例二
另有一個完美闡釋了自卑情結與抑郁情結的案例。有個十六歲的女孩是我的病人,她七歲就開始偷東西,十二歲開始在外面過夜。她兩歲那年,父母離了婚。她跟著母親住到外婆家,受到了極好的照料。父母在她出生時就已關系惡劣,經常吵架。母親對她的出生一點兒都高興不起來,對她根本談不上母愛,母女關系十分淡漠。見到女孩后,我們進行了友善的交談。女孩表示:“事實上,我根本不喜歡偷東西或者跟男孩玩。我是為了讓媽媽明白,我不受她的管束,才會這樣做。”我問:“這是你對媽媽的報復嗎?”她說是。她想證實自己比媽媽強大,但真實的她卻十分脆弱。她極度自卑,因為在她看來,媽媽根本不愛她。她想得到優越感,方法就是不斷闖禍。由此可知,孩子往往是為向父母報復,才會偷東西或做其他錯事。
案例三
有個十五歲的女孩在失蹤八天后被找到,之后被帶到少年法庭。在眾人面前,她編造了一個無法取信于任何人的故事,她被一名男子綁架到一個房間,捆綁、囚禁了八天。有個態度可親的醫生想通過交流讓她說出真相,她氣憤地打了醫生。跟她見面后,我為了讓她誤會我的興趣點在理想上,并能幫她實現理想,詢問了她的理想是什么。接下來,我又問到了她的夢。她笑嘻嘻地說:“我夢到我從酒吧出來,馬上看到了媽媽,爸爸也過來了。我害怕爸爸發現我,趕緊求媽媽把我藏起來。”對于父親,女孩既畏懼又排斥。她說謊是為了免受父親接連不斷的懲處。所以研究說謊案例時應調查一下,說謊者的父母是不是要求嚴格之人。若非危險至極的事,說謊都是無意義的。此事還說明,女孩愿意配合母親。女孩之后表示,自己受到誘惑,那八天一直待在地下酒館。她想向父親坦白,卻沒有勇氣,父親對她太嚴格了。她時刻都能感受到來自父親的壓力。要想征服父親,她只能采用傷害父親的方式。
面對這些不能通過正確途徑獲得優越感的人,我們應如何為其提供幫助?要讓這個問題簡單化,只需明白人類對優越感的追求是種慣性即可。如此一來,就能設身處地感受這些人的矛盾與痛苦。他們在努力追求目標時選錯了方向,所以才會做出錯誤的行為。人類所有行為都潛藏著對優越感的追求,人類文化的發展便以此為源頭。人類的行為都遵從一條由上到下、由負到正、由失敗到成功不斷推進的線。但有能力應對、解決一切生活問題的,唯有為自己努力,并能造福其他人的人。同樣能造福其他人的,還有其努力的方法。生活中若能采用這種方法,就能輕而易舉讓人醒悟。作為人類最突出的共同特征,合作還是人類權衡價值、成功的基礎。包括對理想、目標、行為、性格特征的要求在內的大量合作,都有利于人類。我們很難發現哪個人一點兒社會責任感都沒有,連犯罪者和精神病人對此也有了解,他們極力為自己的生活辯解、不愿承擔責任等行為,都證明了這一點。可他們不敢去追求有益的生活方面,自卑情結讓他們相信:“你想通過合作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為了肯定自身,他們一直在跟虛幻戰斗,這其實是對真正生活的背離。
我們能從社會分工中發現大量能安放各種目標的空間。目標往往會有少許錯誤,人也多半都很挑剔,這些我們都很清楚。一個孩子或許能從數學知識中獲得優越感,第二個孩子或許能從藝術中獲得優越感,第三個孩子或許能從強壯的身體中獲得優越感。如果一個孩子營養不良,那他最重要的問題便是營養問題。他會覺得,改良自己的身體狀況,食物是一種很有效的途徑,因此他也許會對食物產生興趣,最終在營養學方面取得一些成果,乃至變成專業廚師或者營養師,都是有可能的。束縛自己的關聯、對一些可能性的排斥,都跟彌補作用相符,這點已在對某些特殊目標的研究中得到證實。例如哲學家一定要置身社會以外才能思考,才能創造,但只要他的優越感中包含了社會責任感,就不會出現多大的行為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