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兩宋生態環境變遷史的研究對象與內容
生態環境史的研究是近幾十年才興起的一個熱門問題,但對于環境史的相關理論問題如其研究對象與內容等,在學界已有較為深入的討論。有學者認為,“歷史學的大多數其他分支學科不論涉及高層政治還是經常被遺忘的百姓,往往都只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環境史的出發點與這些分支學科的基本假設大不相同。用克羅農的話來說,‘環境史就是這樣一種歷史,它把研究范圍從人類制度(經濟的、階級的和性別的制度,政治組織,文化禮儀)擴大到給這些制度提供舞臺的自然生態系統’”;“環境史致力于研究歷史上人與自然的其他組成部分的各種對話,它關注的焦點是這兩者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這種新視角是史學女神(克里奧)的新暖房,它認為人本身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游離于自然之外”。
1.生態環境史的研究對象
研究環境史的美國著名學者休斯在他的《什么是環境史》一書中討論環境史研究的主題時認為,環境史所選擇的“主題可以寬泛地劃分為三大類:(1)環境因素對人類歷史的影響;(2)人類行為造成的環境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反過來在人類社會變化進程中引起回響并對之產生影響的多種方式;(3)人類的環境思想史,以及人類的各種態度藉以激起影響環境之行為的方式”。休斯還指出,由于研究目的的不同,環境史研究有時只強調這些主題中的一個或兩個,有時也會涉及所有的三個主題。其中,前兩個方面主要是強調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研究,后一點講的是人類對環境的認識與保護的研究。
上述休斯所說的“人類的環境思想史”,其實與景愛所說的“環境史研究是關于環境保護的學說”觀點基本相同。景愛認為,環境史“是研究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歷史過程”,其具體內容包括三個方面:第一,要研究自然環境的初始狀態;第二,要研究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第三,要研究探索人類開發利用自然的新途徑。并且他強調:“環境史研究通過歷史的回顧,來闡述環境問題產生的前因后果,向人類發出警示和預告,喚起人類的良知,不要為了眼前的經濟發展而犧牲環境,要把保護環境置于重要位置”。
梅雪芹認為:“環境史雖然與環境的歷史有著密切的聯系,甚至有某種相似性,但它既不是作為自然史研究領域的環境的歷史,也不是作為‘社會的歷史’之研究范圍的環境的歷史,而是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史。因此,它所要研究的,不單單是自然環境的變遷或人類社會的變化,環境史研究要緊緊圍繞‘人及其社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史’來展開,不僅要具體地、歷史地研究人與自然環境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而且要深入認識和揭示這一關系背后的人與人之間歷史的、現實的關聯與矛盾。”因此,她把環境史研究歸納為四個層次:一是探討自然生態系統的歷史,致力于重構過去的自然環境以理解歷史上的自然本身;二是探討社會經濟領域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三是研究一個社會和國家的環境政治和政策;四是研究關于人類的環境意識,即人類概述周圍的世界及其自然資源的思想史
。
王利華認為,環境史的“基本學術指向是采用廣泛聯系,彼此作用、互相反饋和協同深化的生態系統思想,陳述和剖析人類社會與生態環境互動變遷的歷史經驗事實,并就如何協調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與一般的歷史研究不同,生態史學的觀察視野不局限于社會和人事,而是將目光較多地投向人類的生物屬性和與人類社會活動發生過種種聯系的那些自然事物和現象;但生態史學又非寬泛意義上的自然史研究,它事實上只著眼于自然界(特別是地球生物圈)中與人類活動發生過關聯的那些方面。也就是說,生態史學的學科特點表現在研究對象上,是它立足于自然生態與社會文化的中間界面開展學術探討,對于這個中間界面,我們或許可以借用‘天人之際’一詞加以概括。在生態史學者看來,社會文化與生態環境乃是一個彼此影響、互動作用、協同演變的統一整體,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彼此施加于對方的歷史作用,人們對這種彼此作用的認識和反映,以及這些認識和反映的道德、價值、符號、組織、制度和各種行為體現,都是生態史研究者理應探討的內容。了解生態環境的歷史面貌和變遷過程,固然有生態史學的一個重要目標,但考察生態環境及其變遷作用下的社會文化運動亦應作為它的基本任務之一,而正確認識兩者之間的歷史互動關系和過程,則是這一新興學科的最高追求”。
2.生態環境史的研究內容
包茂宏認為,“環境史研究應該包括四個方面:首先是人類對自然界的感知和態度;其次是對環境有影響的、從石斧到核反應堆的技術創新;第三是對生態過程的理解;第四是公眾對有關環境問題的辯論、立法、政治規定及對‘舊保護史’中大量文獻資料的思考。只有把這些主題有序連接起來,才能全面均衡地理解文化與環境的關系”。
而王子今認為,生態史學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生態條件本身歷史的研究,二是有關生態條件對社會歷史之影響的研究,后者涉及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
在學術界,有關環境史研究的具體內容有許多學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朱士光認為,有關生態環境史的研究內容,可以歸納為下述6大類生態環境類型:即農業生態環境、森林生態環境、水生態環境、海洋生態環境、草原與沙漠生態環境、城鎮與工礦區生態環境。同時,他還強調說,對生態環境問題的研究,既要注重靜態特征,也要注重動態變化;對生態環境變遷現象的研究,既要注重探明其原因,更要注重揭示其結果;對生態環境變遷所造成的影響,既要注重負面的,也要注重正面的;既要注意本區域內的,也要注意鄰近區域的,以求做出更為全面的論斷。因為生態環境中有些自然要素的變化往往是跨區域的,如一些河流其上中游山區生態環境發生的變化,不僅對本區域內生態環境的性狀、質量、安全性有相當大的影響,而且還對河流下游平原地區生態環境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當然,也有學者對此提出了有差異的看法。
在近年發表的多篇有關環境史的綜述文章中,也大致可以看出作者對生態環境史內容進行分類的學術意見。其中,許多作者把環境史的研究成果主要分為氣候變遷、海陸地貌變遷、植被變遷、野生動物變遷、環境災害、生態思想與環境保護等多個方面。如汪志國就把生態環境史的研究內容分為人類活動與生態環境;氣候、水與生態環境;生物資源與生態環境;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區域生態環境史和生態環境保護思想等六個大類的研究狀況進行回顧與梳理,反映了他對生態環境史的主題內容的基本觀點
。
由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中國全國委員會負責,陳宜瑜院士主持編寫的《過去2000年中國環境變化綜合研究預研究報告》中,則將“過去2000年中國環境變化綜合研究”確定為中國全球變化‘集成’研究的啟動項目之一,并把這一集成研究的具體內容規劃為“氣候變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蓋變化、人對環境變化的適應、陸地生態系統的歷史演變與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生物物理過程、過去2000年氣候與環境變化的模擬研究”等五個方面,并對每個方面的內容進行了具體的論證和研究方案的設計。
上述有關環境史的研究對象與內容的表述,反映了傳統歷史學與環境史研究的主要區別,同時也揭示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環境史與人類社會的環境史的差異。其中,許多有關環境史研究內容的分類觀點既有嚴密的科學性,又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當然,其中也有學者夸大了環境史應有的容量,好像只要是與“環境”有關聯的內容都是環境史應該研究的。既不論是自然環境,也不管是社會環境;既不論環境是其中的核心或直接的因素,也不管環境是其中的次要或間接的原因,似乎環境史的研究內容是無所不包;有些則混淆了生態環境史的研究內容與方法的界限,把生態環境史研究中必須運用的生態學等跨學科的方法也說成其必不可少的研究內容之一。對此,這些還有待于作深入的學術研究或理論探討。不過,就一般的意義而言,那種認為環境史的研究既包括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史,又包含人與社會環境的關系史等無所不包的觀點顯然與環境史研究內容的應有容量不大相符。正如李根蟠所說:“不要試圖把環境史變成一個什么東西都可以往里面裝的籮筐。”否則,環境史就沒有了其自身獨立存在的特點與價值,而那樣的環境史也不是生態環境史研究,而是包括自然與社會的廣義的環境史研究了,而這樣的環境史研究與傳統的歷史學也就沒有多少差別可言了。
我們認為,從以往傳統歷史學研究的對象與內容來看,主要是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歷史,其中重點包括研究歷史時期人類社會的政治史、經濟史與文化史以及社會史等方面的具體問題。它所涉及的基本是過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或人與人之間發生的各種復雜的客觀事件及其對這些事情的主觀認識。而現在成為學術熱點的環境史的研究對象與具體內容則主要是人類歷史上人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發生、發展的關系史,它關注的焦點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及其變化以及人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它所涉及的是人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從一定的意義上說,環境史就是研究與人類相關的生態環境變遷的歷史。因此,環境史研究的核心應該是與人相關的“生態環境”的歷史而不是無所不包的所有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通過對這樣的環境史內容的具體研究,既有利于掌握生態環境本身不斷變化的真實信息及其變化的客觀規律,又能夠了解人類活動在有關生態環境問題方面的歷史經驗與教訓以及適應生態環境變化的復雜過程,同時還能夠尋求人類社會與環境的和諧相處與持續發展的科學途徑。這種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當作一個整體進行研究的環境史,既有別于單純研究自然環境變遷的自然史,也有別于只注重研究人類社會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人文社會方面的內容的傳統歷史學。這是因為,單純的自然環境史是屬于地理學或其他自然科學研究的范疇,而政治史、經濟史與文化史等人與人的關系的社會歷史盡管也與各種環境要素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聯系,但主要是歷史學研究的傳統范圍,是幾千年來歷史學研究內容的既定模式。
根據上述推斷,生態環境史的研究具體內容主要應該包括以下三大類:一是受人類活動影響的生態環境的歷史;二是生態環境與人類社會活動相互影響與作用的歷史;三是人類對依賴其生存的生態環境的認識史。其中,受人類活動影響的生態環境史主要是指與人類有密切聯系的氣候環境、水環境、生物環境、地貌與土壤環境(或農業生態環境)、礦物環境等構成生態環境系統的五個基本的生態元素的變遷歷史;而生態環境與人類社會活動相互影響與作用的歷史主要是生態環境災害史,這種環境災害史的發生與發展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既是相互的,又是以環境要素的變化為主線的;至于人類對生態環境的認識史,則包括人類對環境的漸進認識過程與對環境變化反思的經驗總結,以及人類利用與改造環境的理論和實踐,提倡人與自然和諧與環境保護的意識、主張與措施及其效果等。總之,環境史研究,就是以跨學科的視角,運用多學科的交叉研究方法,對人類歷史時期的生態環境變遷史的“五大環境要素”與環境災害以及環境保護共“七大分支板塊”進行全方位的深入的縱橫比較研究及科學評估,以達到整體復原和重建歷史時期我國生態環境變遷的詳細歷史的主要研究目標。
具體而言,本書中研究的生態環境史內容的總體框架包括兩宋時期生態環境變遷的“兩大系統”與“七大分支板塊”。所謂“兩大系統”,是指這一時期生態環境變遷的一個“縱向系統”和一個“橫向系統”。在這個結構中,“兩大系統”與“五大環境要素”之間既有密切的聯系,在具體研究過程中又有相對的獨立性。其中,“縱向系統”是指生態系統中各個環境要素在整個歷史時期不斷的發展與變化;“橫向系統”則是指生態系統中各個環境要素在同一歷史階段變化的差異以及相互作用及其影響。本書的具體完成過程,就是通過對這些要素的縱向變遷與內容的橫向比較分析進行全面的系統研究。“五大環境要素”與其相伴隨的環境災害以及環境保護研究,共同組成了兩宋時期環境變遷史研究課題的“七大分支板塊”。因生態系統是一個互相聯系與影響的整體,根據它們之間的復雜關系,特繪制兩宋時期生態環境變遷過程綜合研究框架示意圖如下:

圖1-5 兩宋生態環境變遷過程綜合研究框架示意圖
3.兩宋生態環境變遷史研究的具體內容
歷史時期“五大環境要素”與環境災害以及環境保護共“七大分支板塊”是環境史研究的基本內容。本書中兩宋生態環境變遷史研究就是有關其氣候環境、水環境、生物環境、地貌與土壤環境(或農業生態環境)、礦產環境與環境災害以及環境保護問題的研究。基于這種認識,我們認為,本書的具體內涵主要包括:
其一,兩宋氣候環境變遷研究。
有關兩宋氣候環境變遷研究主要包括其過程、表現、原因、特點與規律及其評價等。在研究這些內容的過程中,主要根據其自身的變化特點分為兩個大的歷史時段:即自北宋初年至徽宗繼位以前的氣候溫暖期和其后至南宋末年的氣候寒冷期。
從兩宋氣候環境變遷的表現看,主要包括當時冬半年的天氣變化與暖寒程度以及濕度狀況。至于其變遷原因,既包括具有共性的自然界本身的大氣環流、太陽輻射、太陽黑子與下墊面等活動的影響,也有各地不完全相同的人為因素的影響等。一般而言,我國歷史上氣候冷暖交替的變化并不是孤立的、個別或局部地區的現象,而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一部分。現代科學已經揭示,與氣候變化相關的大旱大澇、嚴重低溫、海洋異常、生態環境惡化等重大自然災害,以及地質時期的冰期、海平面升降、生物物種滅絕等重大災變事件,大體上都有同步發生的特點,且各地在不同時間尺度上還都具有明顯的周期性。我們期待在這一領域作更深入的系統研究。從人為的原因看,充其量只能影響局部范圍的氣候變化。而且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這種人為原因對氣候環境的影響都是間接而非直接的,且其影響的程度較為有限。
從中國歷史時期氣候環境變遷的特點看,其基本特點主要是:氣候冷暖交替;其溫暖期的變化趨勢是時間趨短與強度趨弱;其寒冷期的變化趨勢是時間趨長與寒冷程度趨強以及氣候變化的全球性等。在古往今來的氣候變遷中,存在著各種不同時間長度與不同強度大小的變動,這種變動是以冷暖交替及其伴隨著的干濕交替出現為主要特征的。在我國歷史上,其氣候變遷過程,不論是大的周期,還是小的循環,所出現的冷暖交替現象是顯而易見的。同時,我國氣候變遷過程中所出現的“四個溫暖期”,其持續的時間越來越短,溫暖的程度越來越弱。而“四個寒冷期”的變化趨勢,正好與其相反,其寒冷持續的時間越來越長,寒冷程度越來越強。
宋代的氣候環境變遷研究已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其中竺可楨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其他研究成果也多以竺氏的研究結論與方法為基礎。不過,相關研究也出現了許多不同的研究結論。在這些有關氣候冷暖變化的不同結論中,有些研究成果的相關結論差異較大。我們認為,北宋不是從11世紀初而是從12世紀初才進入了新的寒冷期的。同時,對于宋代的氣候環境變遷研究,還應該通過提高有關氣候代用資料的準確性與可信度,力圖恢復與重建過去兩宋氣候冷暖與干濕變化的標準序列,揭示兩宋時期氣候變化的基本特點與客觀規律及其真實成因與科學機制。
其二,兩宋水環境變遷研究。
自唐宋以來,有關歷史時期的水利文獻日趨增多,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歷史上水環境的變遷研究提供了條件。對兩宋水環境的變遷研究,是按流域水系及其變遷特點劃分不同的歷史時段或區域分別進行個案研究的。兩宋水環境變遷研究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這一時期的重要干支流河道變遷、湖泊變遷與部分地區海岸線的變遷及其變遷的原因、特點以及影響等。其中,主要干支流河道變遷包括黃河中下游河道及其大的支流渭水、汴河、濟水與滹沱河、長江中下游河道及其大的支流漢水、岷江、涪江、沱江、嘉陵江、湘江與贛水,以及淮水、珠江、浙江流域與曹娥江流域水系等;重要的湖泊變遷如古云夢澤與洞庭湖的變遷、古彭蠡與鄱陽湖的變遷、古具澤與太湖水系的變遷與大野陂、大陸澤的變遷研究等;至于部分地區海岸線的變遷研究主要有黃河、淮河、長江等出海口的兩側海岸線變遷等。
兩宋時期水環境變遷的原因、特點以及影響等,涉及當時地質、地貌與地勢的變化及其影響、河道邊界條件的變化及其影響、水沙條件的變化及其影響、河道沿岸山岡與丘磯的影響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等。上述地區歷史時期人類的經濟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圍內破壞了兩宋時期原有的生態平衡,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從而加劇了河道的變遷與水旱災害的頻繁發生。有人認為,兩宋時期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約占其流域總土地面積180余萬平方公里的30%;至于南方長江流域或江浙等地,其水土流失面積的比例雖然在當時比黃河流域地區要少得多,但寧紹平原的四明它山等地,其水土流失的現象也開始日趨嚴重;而云貴高原部分山區也因墾荒或礦冶增多等出現了水土流失的現象,長江洪水的泥沙含量也隨之大幅提高,歷史上清澈的長江逐漸變得越來越混濁。
兩宋時期,南北各地眾多的湖泊仍經常處在不斷變遷之中,呈現出多種變化類型:既有逐漸消失的湖泊,又有新生成的湖泊;既有由小變大的湖泊,又有由大變小的湖泊。但江南與北方地區的湖泊變化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在以兩宋時期為代表的南方地區,其湖泊變化的狀況則相對較為復雜,各種變化的類型都有表現;其中,主要是同一地區湖泊位置的遷移與范圍大小以及深淺的變化等。
至于兩宋時期海岸線的變遷,主要表現為黃河、長江與浙江等下游出海口之渤海灣海岸、蘇北海岸、長江三角洲與杭州灣海岸等不同大小范圍陸地的形成以及海岸線的不斷前移的變化,有的大江大河的出海口甚至新出現了許多大小不同的荒灘與沙洲。
其三,兩宋植被環境變遷研究。
兩宋時期的植被變遷,主要是按不同的歷史時段與地區及其變遷特點進行個案研究。其研究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兩宋不同地區范圍的植被尤其是森林植被的變遷過程,各個地區植被變遷的具體原因、特點與影響及其評價等。
兩宋時期,我國許多地區有廣布而茂密的森林植被分布。這一時期的植被變遷過程按時段劃分的區域研究包括中原太行山地區、隴東南山區、秦嶺山區、云貴高原、四川盆地、峽江地區、江漢平原、漢水流域與荊襄山區、江浙丘陵地區、湖湘地區、江西丘陵、皖江流域山區與嶺南地區等。兩宋時期植被變遷的主因是墾荒、建筑用材的消耗為最大;薪柴、燒炭、礦冶對植被的破壞可能僅依次稍遜于墾荒、建筑用材的消耗;而家具制作、防治災害與軍事用材也對森林植被的消耗占有一定的比例。
在生態系統中,植被是構成生態環境最為活躍的因素之一,也是反映不同歷史時期環境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無論自然條件的變化,還是人類社會的發展,每個時期都會在植被的分布上留下歷史變化的痕跡。自古以來,我國兩宋時期的植被類型和地理分布變遷的基本趨勢是:原生植被逐漸縮減,次生植被不斷增加,栽培植被漸趨擴展;在時間分布上,其植被變化是南宋以前相當緩慢,明清時期出現了加速的變化,近代以來其變遷更快。至清朝后期,我國境內大部分地區的原始森林差不多已消耗殆盡,只有東北與西南少數山區還有一定量的原始森林分布。許多地區森林植被的大量減少,帶來了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更多的生態環境災害的頻繁發生。如浙江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已從秦漢時期的85%以上下降到兩宋時期的50%左右。這一地區森林覆蓋率的大幅度降低,使浙江及其支流與寧紹平原上的河流泥沙含量不斷增加,從而造成了更多的水旱災害的發生。
其四,兩宋野生動物環境變遷研究。
兩宋時期野生珍稀動物的變遷,主要是按大的歷史時段與珍稀野生動物類型尤其是對野象、犀牛等進行個案研究。其研究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兩宋不同地區范圍的野生珍稀動物的變遷過程、各個地區野生珍稀動物變遷的具體原因、特點與影響及其評價等。
由于歷史時期生態環境的類型多樣,我國野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和多樣。在我國不同的自然條件下,棲息著不同區系成分的動物資源。據統計,全國約有鳥類1200種,獸類420多種。其中,兩宋時期的分布占絕大部分,尤其是珍稀野生動物的分布更是如此。同時,由于我國包括兩宋時期的生態環境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系統,因此,野生動物的分布也多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或遷徙。例如,中國歷史時期野生象群的分布就有一個從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至長江流域、珠江流域、滇西南地區不斷南遷的過程。與生態環境分布變化相伴隨而發生的野生珍稀動物分布的改變,導致了我國野生動物資源分布變化的復雜性。
野生珍稀動物的生存與分布地區,同水、氣候、植被、地形等生態環境與人類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當生態環境的某些環節或局部要素發生變化的時候,野生珍稀動物的生活、棲息與分布地區自然也隨之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尤其是在兩宋時期,江南許多地區進入大規模的開發之后,人口的不斷增多與人類生活空間的不斷擴展,直接對野生珍稀動物的生存、分布及其變遷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在歷史上野生珍稀動物的分布及其變遷中,能較典型地反映兩宋時期野生動物分布變遷的主要是大象、華南虎、犀牛、竹鼠、麋鹿、長臂猿等獸類與孔雀、鸚鵡等鳥類。這一時期野生珍稀動物的變遷主要是這些珍稀動物數量的減少、地域分布的南移與范圍的變小,少數野生珍稀動物甚至已面臨滅絕的境地。這些野生珍稀動物數量的減少與地域分布的南移和范圍的變小,改變了兩宋時期的生物多樣性分布狀態。
其五,兩宋地貌與土壤環境變遷研究。
地貌與土地環境的變遷,主要是通過農業生態環境的變遷反映出來。它所表現的是我國歷史時期農業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蓋的時空變化。兩宋地貌與土地環境變遷按其開發的先后與不同的時空分布進行研究。研究兩宋地貌與土地環境變遷的基本內容主要有地貌環境及其變遷、不同地區的土地開墾與利用、土地環境變遷的特點與影響及其評價等。其具體內容主要包括兩宋時期華北平原的地貌環境狀態及其變遷,長江三角洲平原的土地開墾與利用,洞庭湖區與鄱陽湖區的土地開墾與利用,江南丘陵、山區和東南沿海地區的土地開墾與利用,以及這一時期地貌與土地環境變遷的特點、農業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其評價等。
兩宋時期,由于長江上中游河道大多流經山區,這些生態相對脆弱的地區土地環境變遷尤為顯著。除長江中游的河曲變遷、沙洲的增減擴縮、長江下游出海口不斷東移等所反映的地貌與土地環境的變化外,其他具體表現主要為山區、丘陵地區大量梯田、坡田的開墾,而沼澤、湖區等地則是大量圍田、圩田、淤田、架田等的出現。從宋代開始,原大面積種植于北方地區的小麥在南方迅速增多;自明清以后,尤其是這一時期紅薯、玉米等高產農作物的引種并逐漸在南方山區擴大種植,雖然充分地利用了南方優越的氣候、水、熱等生態條件,但對山區植被的破壞又在一定程度上逐漸改變了兩宋時期這些地區的生態平衡。
探討兩宋地貌環境及其歷史演變的特點與規律,應在獲取這一時期不同地區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蓋變化的時空信息的基礎上,重建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蓋變化的歷史,分析其變化與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變化之間的關系,認識人類利用與適應環境變化的手段和措施,探討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機理,建立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模式,揭示全球變化背景下的人類活動對當時農業生態系統的影響及其在不同層次的反應機理與變化趨勢等。
其六,兩宋礦物環境變遷研究。
兩宋礦產環境變遷研究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這一時期礦場的分布與變遷、不同礦產的開發與利用以及礦產冶煉過程、燃料對環境的影響及其對整體環境變遷的關系評價。
兩宋時期金屬礦產的開發、冶煉、利用以及瓷器的大量燒制等有著悠久的歷史。而礦產的開發、冶煉、利用及其分布既有其地域特點,又與生態環境變遷存在著密切的相互作用的關系。如中國古代礦冶過程中不斷變化的燃料使用就是如此。在歷史上,制陶,冶鑄金、銀、銅、鐵等金屬礦產與冶煉一些非金屬礦產如鹽、汞、砷等最早多使用木柴,后又多改用木炭。木炭是中國古代使用較早而又相當普遍的冶煉燃料。它既易獲得,含雜質又少,且氣孔度較大,冶煉時透氣性較好。因此,在宋代陶瓷、礦冶、煮鹽等礦冶業勃興的過程中,消耗柴薪、木炭的數量是相當驚人的。正因為如此,中國古代陶瓷與礦冶業的發展既砍伐了大批的森林,又受到了有限的森林資源的制約。
當然,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隨著冶煉爐的增高加大,木炭也難以適應冶煉所需的高溫。事實上,戰國時,我國即有了用煤冶鐵的記載。由于用煤冶鐵比用木炭在技術上更難一些,故直接用煤煉鐵一直未能得到較大范圍的推廣,直到宋代開始用焦炭煉鐵以后,這個問題才真正解決。不過,使用硬木材、木炭、煤炭、焦炭冶煉,都對當時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埋藏在地下的豐富礦產資源,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恩賜,也是對人類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一種褒獎。但是,如果不能合理地開發、利用礦物資源,人類也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受到當地生態環境退化或惡化的懲罰,從而給人類帶來種種難以預測的不幸。自古以來,礦產資源的大量利用與生態環境的系統平衡之間就存在一定的矛盾。數千年中尤其是最近一二百年以來,大量的礦產資源在開采、利用的過程中為人類造福的同時,也給人類生存的環境帶來了極大的破壞。這種危害在古代主要表現為:直接導致冶煉金屬或燒制陶瓷器的原料——森林植被的大面積迅速減少;開采煤炭、鐵礦石等直接引起所在地區與鄰近地區土地的“含硫化”、土地板結、植被燒死等土地污染現象,以致水土流失嚴重,水旱災害增加;煤在燃燒中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造成了對周邊地區空氣的污染,而其燃燒后剩余的無數礦渣,又容易污染相鄰的土地,以致局部地區出現生態環境系統不斷退化甚至短時間惡化的現象。
我國兩宋時期礦產資源在開采、利用的過程中還存在其他各種問題,如貴重金屬主要用于奢侈性的消費或作為貨幣流通使用,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效率低,人均占有量不高,浪費較為嚴重,破壞生態環境,造成土壤、水源、空氣等多種環境要素的污染,甚至引起相當嚴重的破壞性后果,從而妨礙了礦產資源的進一步開采、利用,影響了這一地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其七,兩宋生態環境災害史研究。
一般而言,自然災害是自然界的異常變化對人類社會造成的損失與傷害。在人類社會之前實為自然現象而已,在人類歷史時期則成為自然災害,它反映了人類的生存環境發生改變并對生產、生活造成明顯的影響。同時,人類社會對自然災害也有一系列被動或主動的反應,受災程度除了與自然災害的強弱有關外,還與自然、社會環境存在密切關系,因此,“天災”其實大多就是“人禍”。
兩宋環境災害史研究的具體內容主要有:兩宋不同時期被開發地區的水土流失及其所造成的水災、旱災、疫災、風災、雪災、蝗災、凍害與土壤的鹽堿化、荒漠化、石漠化以及地質環境災害及其時空分布過程、表現、頻率、危害、特點與影響評價等。
從人類出現以來,有些自然界的異常變化部分來自于人類活動的干預,因而災害往往是自然與人為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人類歷史上的自然災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的相互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研究環境災害史,實質上就是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史,揭示人類活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有機聯系。因此,研究環境災害的狀況、頻率與時空分布特點以及災害原因、危害與影響評價,研究兩宋生態災害與環境變遷的關系之間所反映的基本特點和客觀規律等,就是為人類能夠找到避免或減少環境災害的有益經驗與有效途徑。
中國是一個生態環境災害多發的國度。歷史時期的災害不僅數量多,而且類型也多樣。如兩宋的環境災害有水患、干旱、風災、雪災、蝗災、凍害與土壤的鹽堿化、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有學者認為,植被破壞尤其是對森林的亂砍濫伐是導致兩宋局部地區或較大范圍內環境退化和生態災害頻發的主要原因。歷史時期人類的經濟活動破壞了兩宋原有的生態平衡,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從而加劇了河道的變遷與水災的頻繁。如四川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已從秦漢時期的85%有余下降到兩宋時期的65%左右。這就使長江泥沙含量不斷增加。由于長江上中游人口劇增,毀林開荒愈演愈烈,河流含沙量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因此,歷史時期大量泥沙長期在荊江河道等地的淤積,就是造成當時長江中下游“懸河”形成及其變遷的重要原因。
眾所周知,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生態環境,人類處于大自然組成的生態系統之中,是其中的一個鏈環,人類無法超越生態環境的演變規律而為所欲為,否則必將遭到大自然的無情報復。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上,生態災害既有受自然規律支配的因素,也有人為的原因,不能因為一些地區人為導致的環境災害而無視人類合理干預、適度開發對維護生態平衡的積極意義,同時也不能因為生態環境災害的不可避免而推卸人類社會自身的責任,事事認為是生態環境自身的發展變化所致,把人類歷史描繪成一個近乎“自然”的過程。人類生活其中,當然與當時的生態環境存在聯系,但這并不等于說任何事情都與環境存在必然的聯系。那么,兩者之間有無聯系、是什么樣的聯系、相關程度如何,諸如此類,都需要有具體的研究與細致的分析,科學地揭示人類社會與生態環境的有機聯系與互動關系,盡量地避免和減少環境災害的發生,提高應對環境災害的預測與決策能力。
其八,兩宋環境意識與環境保護研究。
兩宋時期環境意識與環境保護研究包括兩宋時期帝王、官吏、士人、民眾等不同社會階層人士的環境保護意識與主張以及儒學、佛教、道家的環保理論研究,這一時期不同社會階層人士的環保意識及其影響的比較研究,這一時期不同民族與區域的環保習俗以及鄉規民約研究,這一時期環境保護的措施與實踐成效研究,以及環境保護的特點與得失研究等。
在中國歷史上,兩宋歷朝帝王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詔令文告、政策法規、管理、舉措及其實踐的地域范圍、實施環境保護的成效與影響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古代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文明水平。我國古人尤其是大量學者的生態意識或生態哲學觀、自然觀、社會觀與倫理觀,以及在處理生態環境及其變遷與這一時期地區開發、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上的經驗、教訓的論述,南方不同地區與不同民族所傳承的鄉規民約、家規族訓中有關環境保護的基本內容與特色,道教“道法自然”與佛教“不殺生”教義等所體現的環境意識與環保思想,當時各地不同社會群體、官私學校與家庭傳統的生態意識與環境倫理教育及其成效等,都是我國歷史時期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寶貴財富,都值得我們作系統的深入研究,以有利于在環保方面獲得更多有益的歷史經驗與教訓。
從歷史的長時段看,一方面,我們的先民為我們創造了不斷進步的中華文明,其輝煌的成就至今仍是國人的驕傲,這是人類利用和開發資源、治理和改造環境的積極結果;另一方面,由于對自然規律缺乏足夠的認識,在某些地區和某些歷史時段,先祖們又對自然資源進行了不合理的開發和過度的消耗,對自身生存的環境進行了過度的索取,對生態環境進行了不合理的改造甚至破壞,這些又給人類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后果。因此,深入的分析兩宋環境演變的客觀規律,綜合研究人地關系相互作用的機制,系統地總結其中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探索人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正確途徑,對人類社會今后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如從環境變化對人類影響的角度看,歷史時期在不同地區所出現的氣候狀態和氣候事件及其對人類的影響都有明顯的地域特點,具有不同時代的基本特征,可以作為歷史相似型為認識未來環境情景及其變遷的影響所參照,以減緩生態環境的退化速度,減少生態環境災害的發生及其所帶來的損失。
另外,系統與完整地對兩宋時期的相關生態環境史文獻進行收集、整理與分析研究,是對這一時期的生態環境變遷與環保進行研究的基礎,也是開展研究這一課題的前提條件。或者說,要開展對兩宋生態環境史的具體研究,首先必須完整地閱讀與收集資料,努力對有關這一時期的歷史文獻“竭澤而漁”,然后加以分門別類的整理研究,最后才能在此基礎上對這一課題的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簡而言之,有關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是開展這一課題研究的最基本的內容。
中國古代史學既有悠久的歷史,又有持續發展的優良傳統。在汗牛充棟的文獻記載中保存了有關中國古代環境變遷等方面的豐富記錄。由于現有的用于研究歷史時期環境變遷的代用資料大多數都不是環境變化的直接記錄,因此,研究環境變化等都存在如何把原始記錄轉換成為所需要的環境指標的問題。這樣,在信息轉換的過程中有可能產生結論的不確定性。
然而,充分有效的歷史文獻資料、考古資料與野外調研資料等是生態環境史研究的基礎,對環境史的研究理應加強資料建設,重視資料積累,注重資料與研究成果信息的集成與管理。事實上,與歷史時期環境變遷相關的資料,在我國古代文獻中有大量的記載,涉及經、史、子、集四大部類;同時,現在還有已發掘的大量考古與碑刻資料等。但現有相關學術成果在資料的發掘力度與認識深度方面還難以盡如人意。這不僅有資料本身的原因,也有研究者的原因。從古代文獻記載的特點看,如歷史氣候記錄的特點首先是時空分布不均。在時間分布上,一般是距現在時間越遠,記錄就越稀少;在空間分布上,大多是距離政治或經濟中心地區越近,記錄越多;反之,其距離越遠,記錄就越少。
目前,除了個別生態環境指標外,對歷史上的生態環境史料還缺乏系統整理;而且現在常用的資料,有人已指出其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果還單純利用某一類資料進行分析,特別是利用某一類存在嚴重缺陷的史料進行分析,盡管分析手段先進、精確度高,但其結論的正確性還是無法保證。因此,本書的最基本內容之一就是花大力氣利用多種途徑對相關的各種資料包括相關代用資料進行收集與鑒別以及整理與分析。如注重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比較、分類與統計以及數字化和信息化處理,以全面、系統、豐富、有效的文獻證據鏈條而不是個別的材料對兩宋的整體環境與各環境要素變遷以及環境保護成效等進行深入的分析與論證,以提高研究結論的可靠性與可信度,從而在文獻方面突出地體現本書研究的基本內容及其特點與優勢。
具體來講,有關中國歷史時期環境變遷的史料,主要有歷代正史、實錄、地方志書、文集、筆記與農書以及近幾十年出現的大量的考古資料等。其中,正史中的《五行志》,地方志書中的總志、通志、州郡府志、廳志、合志、縣志與鄉鎮志書,文集中向中央朝廷報告地方災害與賑災的奏折,以及歷代農書中關于物候的各種記錄等,都包含有歷史上大量不同時空表現與特點的環境變遷的資料與信息,有的甚至包含了較為科學的環境變遷歷史記錄。如涉及宋代有關氣候環境變遷的資料中,既有以《宋史》本紀、志書與各地官員有關氣候災害的奏折為代表的文獻記載,又有以《夢溪筆談》《使遼錄》為代表的私人筆記與日記等,都有大量可靠的氣象記錄。如《夢溪筆談》載:“熙寧六年,有司言日當蝕四月朔,上為徹膳,避正殿。一夕微雨,明日不見日蝕,百官入賀。”《中京紀事》載:“蘇頌熙寧十年(1077年)出使遼國,夏歷十月三日自開封啟程,至次年正月二十八日還朝。”就記述了該年底華北至大興安嶺南端地區異乎尋常的暖冬氣候。“十一月十六日到中京(故址即今內蒙古寧城縣西大明城),未經苦寒,天氣溫煦,幾類河朔,行人皆知厚幸”
。
同時,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宋人劉昌詩所撰《蘆浦筆記》中就記錄了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二月下旬至三月上旬開封的天氣情況:二十七日晴;二十八日晴;二十九日陰,旬休;三月一日微寒,風;二日晴;三日晴,上巳日;四日微雨,春寒;五日陰,寒;六日陰,寒;七日晴;八日晴;九日清明,雨。并說“右日記一卷,予家寶藏。蓋清獻趙公手書也”。至于當時日本僧人成尋在《參天臺五臺山記》中所載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十月至熙寧六年三月多次停留開封期間記錄的天氣情況更多更詳細
。這些關于當時陰晴、雨雪、風霜等氣候或天氣情況的內容,事實上已很接近于現代的氣象觀測記錄。這些保存至今的氣象記錄,是研究當時氣候變化的重要參考資料,對于研究宋代的氣候變遷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盡管如此,由于有關宋代生態環境史料記載沒有任何針對性,其大多是零散與非專業性的,比較系統、細致地記載當時生態環境史變遷的資料可謂相當缺乏,因此,宋代生態環境史的研究仍然不能完全解決文獻資料分布不平衡的時空差異甚至闕如等問題,或者說,要較為全面地論述這一時期所有的生態環境史要素的具體變遷其實是存在很大的難度的,有些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
對此,在本書中,處理這個問題主要有下面三種方法:一是用宋代以后記錄同一類型與同一地區的生態環境史資料來代替;二是引用現代考古學或今人的研究成果來說明宋代同一類型與同一地區的生態環境史變化;三是通過論證分析具有典型意義的個別地區的某個方面的生態環境史的變化用以代表反映當時同一類型地區的生態環境的歷史變遷,以彌補其文獻的缺乏或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