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七、兩宋生態環境變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包茂宏與景愛等分別在他們的《環境史:歷史、理論與方法》與《環境史:定義、內容與方法》的論文中談到環境史的研究方法問題,他們提出的有些觀點至今已成為學術界研究環境史的共識。他們認為,環境史的研究,必須利用跨學科的方法,既含有社會科學的傳統研究方式,又包括自然科學的手段;同時必須充分利用諸多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與相關學科相配合,相互借鑒,研究歷史上人類及其社會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應該說,在近些年的環境史學研究中,這些觀點事實上已被許多學者較為廣泛地運用包茂宏:《環境史:歷史、理論與方法》,《史學理論研究》2000年第4期;景愛:《環境史:定義、內容與方法》,《史學月刊》2004年第3期。

1.環境史研究的基本思路與原則

從一般的學術研究規律而言,在進行學術研究的過程中,既要有相對宏觀而清晰的研究思路與原則,又要有較為微觀而具體的研究手段與方法。如前所述,為了達到整體復原或重建我國歷史時期宋代生態環境變遷的詳細歷史的主要預期研究目標,本書所確立的基本研究思路與原則是:以縱橫研究的“兩大系統”為主線;具體研究內容以“七大分支板塊”為主體;研究過程與方法以處理好“四大關系”為基本原則,在進行逐級集成分析、時空差異集成分析的基礎上,再來進行綜合集成分析以提高整體復原和重建宋代不同時空生態環境狀態及其變遷斷面的可靠度與可信度。

上述環境史中的“兩大系統”,是指兩宋生態環境變遷的一個“縱向系統”和一個“橫向系統”。其中,“縱向系統”是指研究兩宋時期生態系統中各個環境要素包括氣候環境、水環境、生物環境、地貌與土壤環境(或農業生態環境)、礦產環境等五個基本的生態元素與環境災害以及與其相伴隨的環境保護在整個歷史時期的不斷發展與變化(嚴格地講,這里的“環境災害”不是可以與“氣候環境”“水環境”等并列的生態環境元素之一,而是人類按照自身的標準以自然現象是否對人類社會造成了危害所做出的一種判斷。按照人類的傳統觀念,“環境災害”是生態環境變化的一種過度的或極端的反映,或者是一種非正常的表現;若按照自然界本身而言,它同樣是一種或多種環境要素的自然變化,不存在人類眼光中的“災害”與“非災害”問題。當然,也正是由于它與人類社會的密切關系尤其是對社會的重大影響,所以把它列為環境史研究中與“氣候環境”“水環境”并列的重要問題之一)。“橫向系統”則是指生態系統中各個環境要素在同一歷史階段變化的相互作用、區域差異及其重要的影響。

“七大分支板塊”是指以“五大環境要素”為主體構成的生態環境系統如氣候環境、水環境、生物環境、地貌與土壤環境(或農業生態環境)、礦產環境等五個基本的生態元素加上生態環境災害與環境保護研究,共同組成了兩宋生態環境變遷史研究專題的“七大分支板塊”的具體內容。

“四大關系”是指本書在研究過程與方法中確立的基本原則,具體包括要科學地注重研究縱橫聯系的時空關系、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對立關系、生態系統的平衡關系、跨學科間的整合關系。在研究上述問題的過程中,應十分注重并全力處理好如下四大關系:

首先,是要處理好生態系統之間縱橫聯系的時空關系。

兩宋生態環境變遷史的研究,既是各個環境要素所組成的一個有機的橫向整體研究,又是各個不同的環境要素的縱向單一的歷史研究。由于自然環境所組成的是一個具有相互內在聯系的生態系統,在其研究過程中,既要注意其生態系統之間不可分割的橫向空間聯系的整體探索,又要注重其自身變遷在時間縱向上的差別研究。

其次,是要總結好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對立的統一與辯證的關系。

研究兩宋的環境變遷史,實質上就是研究兩宋時期生活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史,揭示這一時期人類活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與有機聯系。這種聯系從各個地區環境的變遷歷史來看,既有人與自然不協調的一面,也有人與自然和諧的一面;人類與生態環境之間有矛盾,也有協調。大量環境災害是其矛盾的集中表現,而中國延續了2000多年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或許表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的一面,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一個例子。我們研究這一時期的環境變遷史,就是力圖將研究重心放在人類歷史時期之內并重視分析人與自然關系因素的相互作用與影響,找到更多的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的經驗,探索人與自然在一定時空范圍內所存在的矛盾及其深層的原因以及解決的有效手段,以期維持人與自然和諧的常態,保持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再次,是要了解與倡導生態系統的平衡關系。

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自然環境的演變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其自身的演變規律。自從有了人類以后,人類活動固然是推動其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在現代社會的影響力愈益顯現,但這只是環境演變的眾多誘因之一,既不是唯一的原因也未必是主要原因。事實上,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生態環境也不是在任何時候、任何地區都是向“壞”的方向發展的。由于生態系統自身具有很強的再生或調節與平衡功能,因此,我們在研究中,應特別注重探索兩宋時期生態系統自身良好的調節功能及其原因,努力研究與揭示生態系統向平衡的狀態發展與變化的表現及其內在的機制。

最后,是要協調好進行跨學科研究之間的整合關系。

在目前的學術研究中,在現代學科門類逐漸細分的同時,出現了不同學科的滲透與融合。而本書研究的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就是具有多學科的整合內容與方法,因此,在課題研究中必須注重借鑒地理學、生態學、環境學、考古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與方法進行各種交叉學科的研究,從不同學科、不同視角展開廣泛的探討,進行學科整合,打破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畛域之分,運用各學科、各地區最新的研究成果與方法,更深刻、全面地揭示人類社會及其生存環境的演變規律,促進兩宋生態環境變遷史的研究。

2.兩宋生態環境變遷史的集成分析系統

在上述結構中,“兩大系統”與“五大環境要素”之間既有密切的聯系,在具體研究過程中又有相對的獨立性。本書的具體完成過程,就是通過對這些要素的縱向變遷與內容的橫向比較分析進行全面的系統研究;同時以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分析視野,從跨學科的視角,運用多學科的交叉研究方法,對組成兩宋生態環境變遷史內容的“兩大系統”“五大環境要素”與生態災害以及環境保護共“七大分支板塊”進行全方位的深入比較研究及其科學評估。

參考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中國全國委員會負責,陳宜瑜院士主持編寫的《過去2000年中國環境變化綜合研究預研究報告》(未刊稿,1999年)中有關氣候變化研究路線與方法的論述,改繪兩宋生態環境變遷史的集成分析系統示意圖表示如下:

圖1-6 兩宋生態環境變遷史集成分析系統示意圖

上述示意圖之所以名為“集成分析”,主要是根據集成分析方法的理論基礎決定的。這個理論基礎就是自然環境各個要素之間具有多方面的協同性特點。這是因為,自然環境是一個具有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完整系統,生態環境系統中的各個因子存在難以分割的協同性,其中一個要素的變化必然影響到其他相關要素,不論是環境要素之間,還是環境變遷的過程,或是其時空上的相互聯系,其協同性表現在許多方面。

具體而言,自然環境系統的協同性,其一是表現在環境過程及其所產生的物質之間的彼此協同;其二是環境要素及環境過程之間的協同性,即同一環境狀態下的各個環境要素,其所發生的環境過程之間彼此協同;其三是生態環境系統及其變化在地區分布之間的協同性,即按照地理區域的分布規律,同一時期形成的自然地理現象,其空間分布是有序的;其四是生態環境系統及其變化在時間上的協調性,即具有聯系的生態環境系統及其運動過程,在發生時間上是先后有序的,這種次序性在其形成的時間上也具有充分的體現。

按照“集成分析系統”的方法,就是從上述各方面的協同關系出發,把不同類型的資料信息、不同時空的研究結果集成在一起,進行從代用資料到環境要素變化及其特征的逐級集成,減少各個分析環節中的隨意性與不確定性。在這個過程中,其代用資料的集成分析主要解決兩個問題:選擇代用資料來源的可靠性和使用代用資料指示的環境所具有的代表性。在具體的研究環節,結合對史料的考證,根據資料信息的空間分布與統計特征,盡量作出科學的判斷,提供有較大可信度的研究結論參見陳宜瑜主編《過去2000年中國環境變化綜合研究預研究報告》,未刊稿,1999年。

從目前中國環境史的研究實踐看,除了上述相關兩宋生態環境變遷史的集成分析系統的基本思路與原則外,其實還有許多傳統的史學研究手段和有待嘗試的新的具體的研究方法。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以歷史學中的文獻研究為基礎,系統與完整地對兩宋的相關生態環境文獻進行收集、整理與分析研究,做好各種資料與現有研究成果的信息集成分析與管理。

對現今中國環境史的研究來說,前人在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積累,是我們賴以拓展新的研究課題的基石。本書擬在現有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從傳統史學方法入手,以全面、系統、豐富、有效的文獻證據鏈條而不是個別的材料對兩宋的整體環境與各環境要素狀態及其變遷以及環境保護成效等進行深入的分析與論證,做好各種資料信息與現有研究成果的集成分析與管理,以提高研究結論的可靠性與可信度,從而在文獻方面突出地體現傳統歷史學研究的基本特點與優勢。

第二,以綜合的跨學科的交叉研究手段與方法為主,吸收、借鑒考古學、地理學、生態學與環境學中相關的研究成果和實踐、實用方法,力求科學、準確地對各個生態環境要素進行不同級別與不同層次的集成分析與時空差異比較的集成分析。

從事環境史研究需要具備豐富的自然與工程科學知識以及深厚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宋代環境史的研究,應以跨學科的角度與交叉研究方法為主,吸收、借鑒考古學、生態學、地理學與環境科學中相關的研究成果和重視實踐、實驗的研究方法,如年代測定方面有C14測年,生物、氣候方面有孢粉分析法、物候分析法、樹木年輪判讀法,古跡地層和方位確定方法有航空、衛星遙感照片判讀以及現代科學儀器的觀測、記錄等;此外,古生物學與地層學中生物化石的鑒定方法、地質學研究中的河相沉積與湖相沉積的鉆孔方法等,應該說,也可以作為環境史研究中經常運用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宋代沈括在其所著的《夢溪筆談》中載有他在赴遼使途中看到太行山地區有海洋生物化石而判斷遠古的太行山地區面臨海洋的結論至今仍然有其科學的價值。通過跨學科的交叉研究方法,可以提高研究結論的可靠性與實效,并在這方面充分地體現出本書在環境史研究方面的基本特色。

第三,注重吸收、采用計量史學、比較史學和運用計算機技術及電腦軟件繪圖、電腦掃描等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斷完善、優化研究的新途徑,借鑒環境史研究領域各種最新而有較好成效的研究方法,按照信息集成分析框架,在進行逐級集成分析、時空差異集成分析的基礎上,科學地進行綜合集成分析,對不同地區的環境狀態,不同類別的環境要素變化,不同社會群體的環境意識,各種不同的環境保護實踐的地域分布、特點等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比較研究,提高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和實際效果。

第四,根據自身的研究條件,在對宋代環境史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堅持確立的指導思想與行之有效的基本途徑:即力求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研究方法結合起來,把歷史地理文獻與野外實地考察的研究結合起來,把傳統的歷史和面臨的現實研究結合起來,把學術理論研究與探討社會實際問題的研究結合起來,把歷史史料論證與理論觀點論述結合起來,堅持既定目標,努力取得相應的高質量的學術研究成果。

當然,上述有關中國環境史研究的基本原則與方法,是作者希望在研究實踐中的一種嘗試或理想途徑,至于是否能夠達到這個理想狀態或實現這個既定目標,還有很長、很艱苦的路要走。不過,鑒于主觀方面研究能力的限制和客觀領域資料的缺乏等原因,在研究的過程中要完全遵循這些原則和運用這些方法,是相當困難的。同時,有些理論方法的效果,還有待于在未來研究實踐中的檢驗。

主站蜘蛛池模板: 慈溪市| 石楼县| 拉孜县| 衡水市| 张家港市| 永吉县| 翼城县| 天祝| 兴义市| 清远市| 大安市| 河西区| 敦煌市| 双牌县| 成武县| 阿荣旗| 巫溪县| 永康市| 贵定县| 龙川县| 工布江达县| 普兰县| 安庆市| 佛山市| 衡阳县| 治多县| 历史| 南漳县| 连平县| 赫章县| 白银市| 乌兰浩特市| 安塞县| 东丰县| 宁化县| 南丰县| 德安县| 建瓯市| 东阳市| 宁国市| 合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