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心理學名家看壓力

雖然壓力的概念由來已久,但對于壓力的理解,不同流派的心理學家也有不同的解讀。

1.弗洛伊德和防御機制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流派的創始人,他的很多理論研究對心理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認為人的心理是非常脆弱的,壓力也是與生俱來的。他用了雞蛋做比喻,雞蛋有一層外殼可以保護雞蛋不受外界的影響,人的心理也是如此,需要一個自我保護系統,把感受到的壓力最小化。這套自我保護系統被稱為防御機制,如同士兵為上戰場穿盔甲一樣,你的盔甲質量越好,越可以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如果我們采用的防御越積極、越充分、越有效,我們應對壓力的能力也會越強。常用的防御機制如下:

(1)否認。否認是最常用的防御機制,如同中國古代的掩耳盜鈴的故事。在醫院里,患者做完檢查,結果為惡性腫瘤或不治之癥的時候,患者或家屬通常第一反應是“不可能”“結果弄錯了吧”,這就是在使用否認防御機制。否認可以暫緩內心受到的威脅,但不能改變最終事實,相對來說是消極的防御機制,所以否認又被稱作“鴕鳥政策”。鴕鳥在獵人捕獵的時候,會把自己的頭埋在沙堆里,以為自己看不見,獵人也就看不見了,但實際上是獵人更容易抓到它。在一個大二的班級做班主任時,第一天開班會時我問大家:“你們認為什么樣的班主任是好班主任?”同學開心地說:“允許我們掛紅燈的老師!”我說:“好的,可不可以告訴我你們現在有‘紅燈’嗎?”大家回答:“有的。”我問回答最積極的一個男同學:“你有幾門‘紅燈’? ”“沒查過。”這就是在用否認的方式,似乎不去理會就不用去面對‘紅燈’科目的重修了。

(2)合理化。合理化是對某個人的行為或環境真實性的重新解讀。合理化像一個過濾鏡,使情緒上的痛苦變得容易接受。狐貍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不吃也沒什么大不了。其實就是將內心受到的威脅重新解釋為合理的、可接受的事物。比如,我們錯過了一個機會,會解釋成本來自己也沒有這個打算或者自己目前的時間安排不過來等。相對于否認,合理化是更高一級的防御機制,可以降低威脅帶來的傷害。但如果過度使用,則會讓自己在精神上愉悅,而行動上退縮,成為一個“抱怨者”。來咨詢的一個大一新生,剛入學的第一學期就擔心自己期末的時候都掛科。我問他怎么知道自己會都掛科。他的回答是因為平時成績很低,所以擔心。那平時成績如何低的呢?“因為要加入一個班級QQ群的,沒有人告訴我QQ群號,所以通知我都不知道。很多課都是要網上聽的、注冊的,我也不知道。課堂發言我也不行,膽子很小的,不敢發言。還有平時作業,有一些我不會做,也就那樣交上去了。”聽起來有很多合理化的理由支撐著他不及格。另外,一個大四的同學向我抱怨說:“老師,嘉興學院學習氛圍實在是太差了,如果我周圍的人都學習,那我的成績肯定也會挺好的,不至于到了大四英語四級還沒有通過。大家都在忙著找工作了,我還要重修。我們寢室的都是不看書的,整天玩電腦、看韓劇,我也就荒廢了。”聽起來合理化的理由,有一個潛在的語言是“不怪我”。最終的結果是自己只能一直抱怨下去了。如果可以做到不抱怨,就可以正視自己的問題。嘉興學院梁林校區是2002年投入使用的,那時只有醫學院2002級的新生,整個學校很空曠,周邊也沒有公交車可以搭乘,條件很艱苦。學校的圖書館可以借閱的大部分是與醫學相關的書。所以同學們會有很多的抱怨:“這個大學和自己理想中的差距太大了。”在一次班會上我問大家:“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我們的學校,你們會用什么詞呢?”答案各式各樣:空曠、鬼城、大草坪、地廣人稀……有一個同學的回答,讓我很震驚,也很受啟發,她用了四個字“我的大學”。的確如此,這個大學是屬于你自己的,不管別的學校有多好,都不能為你所用。想想剛來到學校工作的時候,學校還在老校區。第一感覺是這里好小,5分鐘隨便轉轉就可以環校一周了。這也是我的大學,我工作的大學。不管有多小,它都是屬于我的,是我可以工作的地方,可以學習的地方,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只有在這里,我才是教師的角色。

(3)升華。升華是積極的防御機制,積極應對挫折事件,并將其轉化成對他人有利的事。看過一期李亞鵬的專訪,他談到自己的女兒李嫣患先天性兔唇,在她一個多月的時候就送去美國手術,當時國內還沒有這個技術。等在手術室門外,他想到了那些沒有條件進行早期手術的孩子們。為了不讓孩子們因為自己的先天性缺陷而自卑,李亞鵬建立了嫣然天使基金,在他每一次出行時都會帶著很多關于嫣然天使基金的介紹,發給周圍的人,讓更多的人加入這個公益行動,目前已幫助上千名兒童接受了手術治療。

防御機制的解讀讓我想到小時候看過的一個動畫片——《圣斗士星矢》,圣斗士的鎧甲隨著他(她)的過關會不斷地得到升級,從鐵到銅,再到銀和金。我們需要去提升自己的“鎧甲”,即自我保護的能力,當它升級到積極、高層級的防御機制,就可以有效地保護自己的內心不受傷害,處于平和的狀態中。下面借用一個“18只狐貍吃葡萄”的故事來詮釋一下防御機制,希望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常用的防御機制有什么,如何將自己的防御機制升級。

18只狐貍吃葡萄

在一位農夫的果園里,紫紅色的葡萄掛滿了枝頭,令人垂涎三尺,住在附近的狐貍也想享受一下葡萄的美味。

第一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它發現葡萄架這么高,已經遠遠超出了它的身高范圍,但又不愿就此放棄。于是,它站在下面想了一會兒,它想到了葡萄架旁邊的梯子,想起來農夫曾經用過它。因此,它也學著農夫的樣子爬上去,順利地摘到了葡萄。(這只狐貍采用的就是問題解決方式,它直接面對問題,想辦法解決,最后解決了問題。)這個防御機制對抱怨者最有效,改變抱怨的方式,是告訴自己如何做得到。我和咨詢的學生分享:看來你成績這么糟糕都不怪你,是周邊的同學都不愛學習,但是掛科的結果是你想要的嗎?如果不是,怎么解決它呢?

第二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它也發現以它的身高這輩子是無法吃到葡萄的。因此,它心里想,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難受,還不如不吃。于是,它心情愉快地離開了。(這只狐貍運用的是我們上邊提到的“合理化”,以能夠滿足個人需要的理由來解釋不能實現自我目標的現象。)我們有時候丟了錢包,周圍的人經常安慰我們“破財免災”,也是一樣的道理,有了一個合理的解釋,你心想也有道理,總比我的身體出問題強吧,丟點錢算什么呢!

第三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它剛剛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深深地被主人公的精神打動。它看到高高的葡萄架并沒有氣餒,它想:我可以向上跳,只要我努力,我就一定能夠得到。“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支撐著它,可是事與愿違,它跳得越來越低,最后累死在了葡萄架下。(這只狐貍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為“固執”,即反復重復某種無效的行為。這說明,不是任何事情的最佳方案都是解決問題,要看自己的能力、當時的環境等多種因素。)這樣的固執方式并不少見,雖為無效的行為,卻未曾改變過。經常有同學說,自己試過的方法,沒有用,但還是堅持用,因為這個方法熟悉。我女兒早上起來很磨蹭,經常遲到。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問題,就經常催她。后來發現她基本可以聽而不聞了,我說:“快點,要遲到了。”她還是這看看那看看的,我很著急,但是沒有用。想想自己也是固著的行為,于是改變。和她商量,怎么樣可以快一點呢?她告訴我,讓她做什么就打一個響指,她會立即去做。原來這么簡單,枉費我催了那么多遍。后來發現真的好用,我叫她“洗臉了”,打好響指后她就乖乖地去洗了。又如一個統計學專業的同學很喜歡心理學,她想考心理學專業的研究生,在網上查到北京師范大學的心理系最好,于是決定考北京師范大學的心理研究生。但是她的英語成績不好,心理學的專業課也沒有看過,從大三結束的時候開始復習,我覺得難度還是很大的,希望她可以多參考幾個學校。她非常堅定地告訴我,高考已經失利了,只有通過考研,才可以彌補當初的遺憾,堅決不改目標,相信自己通過努力可以考上。一味地堅持,也未見得是一個優秀的品質。如果南轅北轍,那么走得越快,離目標就越遠。

第四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一看到葡萄架比自己高,愿望落空了,便破口大罵,撕咬自己能夠碰到的藤,正巧被農夫發現,一鐵鍬拍死了。(這只狐貍的行為,我們稱為“攻擊”,這是一種不可取的應對方式,于人于己都是有害無利的。)從福建有人闖入幼兒園砍殺小朋友之后,國內陸續有好幾起案件是砍殺幼兒的。甚至網上有一張照片,一個幼兒園大門口掛了一張橫幅“有事情找政府,右轉200米”。其實,這些砍殺小朋友的人的行為可以理解為攻擊,通過傷害他人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不滿。

第五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它一看自己的身高在葡萄架下顯得如此的渺小,便傷心地哭起來了。它傷心為什么自己如此矮小,如果像大象那樣,不就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嗎?它傷心為什么葡萄架如此高,自己辛辛苦苦等了一年,本以為能吃到,沒想到是這種結果。(這只狐貍的表現我們在心理學上稱為“倒退”,指個體在遇到挫折時,從人格發展的較高階段退到人格發展的較低階段。)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時候,有很多課程開始培訓危機干預,希望可以讓汶川地震的同胞們多一些心理關愛,少一些心理創傷。其中,有一項培訓的內容就是要防止我們的過度幫助讓那些地震中受傷的孩子們“退行”。那些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的孩子很容易讓人們同情,人們會給予過度的關懷和照顧,但過度的照顧會導致他們停留在孩子的角色,變得不獨立。

第六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它仰望著葡萄架,心想,既然我吃不到葡萄,別的狐貍肯定也吃不到,如果這樣的話,我也沒什么好遺憾的了,反正大家都一樣。(這只狐貍的行為在心理學中稱之為“投射”,即把自己的愿望與動機歸于他人,斷言他人有此動機和愿望,這些東西往往都是超越自己能力范圍的。)舉個例子,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在你選擇買一個手機之前,你不太會關注有多少人用的手機是你想買的,等你買了這個手機,你會特別容易發現和你用一樣手機的人。我們眼中看到的世界其實是自己,都是和自己有關的。而大家都一樣,這樣的均衡心理會讓人內心更加平和和舒服,所以相信別人和自己一樣,會讓我們暫時舒服一些。

第七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它站在高高的葡萄架下,心情非常不好,它在想為什么我吃不到呢,我的命運怎么這么悲慘啊,想吃個葡萄的愿望都滿足不了,我的運氣怎么這么差啊?它越想越郁悶,最后郁郁而終。(這只狐貍是持久的心境低落狀態。)在心理測試課上給同學們做人格測試,一個同學的測試結果是“抑郁質”氣質類型,她告訴我說:“老師,我就是這樣的人,別人看到的是還有半杯水,我看到的就是,怎么剩半杯水了。”抑郁的防御方式,帶給自己往往是消極的影響,一旦意識到了,就需要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去關注事物的積極面。

第八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它嘗試著跳起來去夠葡萄但沒有成功,它試圖讓自己不再去想葡萄,可是它抵抗不了,于是它又試了一些其他的辦法,也沒有見效。它聽說有別的狐貍吃到了葡萄,心情更加不好,最后一頭撞死在葡萄架下。(這只狐貍的下場是由于心理不平衡造成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類似的“不患無、患不均”的現象。)

第九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同樣是夠不到葡萄。它心想,聽別的狐貍說,檸檬的味道似乎和葡萄差不多,既然我吃不到葡萄,何不嘗一嘗檸檬呢,總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吧!因此,它心滿意足地離開去尋找檸檬了。(這只狐貍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替代”,即以一種自己可以達到的方式來代替自己不能滿足的愿望。)有一個咨詢的同學她一直覺得自己長得不夠漂亮,因此覺得很多機會自己都掌握不了,比如競選、參加學生會、做兼職等。她覺得自己的相貌給自己帶來了很大的困擾。經過很長時間的咨詢,她終于發現了自己的一個優勢是很有銷售能力。開學的時候,她做新生的手機卡業務,是業務量做得最好的。于是她開始了自己的小創業,在四六級等級考試前買考試輔導書賣給需要的同學,還有經營考研指導書。慢慢地,她開始對自己有信心了:我為什么只盯著自己的相貌呢,口才好一樣也可以做好事情啊。

第十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它看到自己的能力與高高的葡萄架之間的差距,認識到以現在的水平和能力想吃到葡萄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它決定利用時間給自己充下電,報了一個進修班,學習采摘葡萄的技術,最后當然是如愿以償了。(這只狐貍采用的是問題指向應對策略,它能夠正確分析自己和問題的關系與性質,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問題指向是積極的防御機制,通過學習不斷地提升自己內在能力。

第十一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它同樣也面臨著相同的問題。它轉了一下眼睛,把幾個同伴騙了來,然后趁它們不注意,用鐵鍬將它們拍昏,將同伴壘起來,踩著同伴的身體,如愿以償地吃到了葡萄。(這只狐貍雖然最后也解決了問題,但它是在損害他人利益的基礎上來解決的,不可取。)

第十二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它是一只漂亮的狐貍小姐。它想:我一個弱女子無論如何也夠不到葡萄了,我何不利用別人的力量呢?因此,它找了一個男朋友,這只狐貍先生借助梯子給了狐貍小姐最好的禮物。(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補償原則”,即利用自己另一方面的優勢或是別人的優勢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喜愛體育運動的朋友大概都知道桑蘭吧,她是一名跳馬運動員,在一次比賽中發生了意外,頸部以下截癱。她在沒有辦法支配自己的身體時,她開始學習播音,利用自己唯一可以利用的資源——說話,最終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主持了一個節目《桑蘭2008》。所以,換一個角度,這只狐貍不是忽略自己不好,而是取長補短,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第十三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它對葡萄架的高度非常不滿,這導致了它不能嘗到甜美的葡萄。于是它就怪罪起葡萄藤來,說:“葡萄藤好高騖遠,爬那么高。”又說:“葡萄其實也沒那么好吃。”發泄完后,它平靜地離開了。(這只狐貍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可以稱之為“宣泄”,也可以理解成為魯迅筆下阿Q的精神勝利法。)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通過這樣的方式宣泄壓抑自己的情緒,也是比較好的減壓方式。

第十四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發現自己無法吃到自己向往已久的葡萄,看到地上落下來已經腐爛的葡萄和其他狐貍吃剩下的葡萄皮,它輕蔑地看著這些,作嘔吐狀,嘴上說:“真讓人惡心,誰吃這些東西啊。”(這只狐貍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反向作用”,即行為與動機完全相反的一種心理防御機制。)曾有一個同學告訴我:“老師,我之前很鄙視那些不排隊的人。中午放學食堂通常很擠,如果大家不排隊,就亂了。這時候有同學插隊時,我就特別生氣。這次回家的時候去取火車票,沒想到取票排那么長的隊。本來我的時間就快到了,還有人跑到前面說他的車快到了,要插個隊取票。我很生氣,但是也很羨慕,我就不敢跑到前面去問‘插隊行不行’。”當我們可以指責蔑視那些插隊的人,也就可以讓自己接受那個不敢插隊的自己了。

第十五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它既沒有破口大罵,也沒有堅持不懈地往上跳,而是發出了感嘆,美好的事物有時候總是離我們那么遠,這樣的一段距離,讓自己留有一點幻想又有什么不好的呢?于是它詩興大發,一本詩集從此誕生了。(這只狐貍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置換作用”,即用一種精神宣泄去代替另一種精神宣泄。)

第十六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它發現想吃葡萄的愿望不能實現后,不久便產生了胃痛、消化不良的情況。這只狐貍一直不明白一向很注意飲食的它,消化系統怎么會出現問題。(這只狐貍發生的情況在心理學中我們稱之為“轉化”,即個體將心理上的痛苦轉換成軀體上的疾病。)

第十七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它發現了同樣的問題。它嘴一撇,說:“這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們狐貍中已經有人吃過了,誰說只有猴子才能吃到果子,狐貍也一樣行!”(這只狐貍所表現出的言行是一種情緒取向的應對方式,在心理學中我們稱之為“傍同作用”,即當自我價值低于他人價值時,尋找與自己有關系的人來實現自我價值。)

第十八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它心想,我自己吃不到葡萄,別的狐貍來了也吃不到葡萄,為什么我們不學習猴子撈月的合作精神呢?前有猴子撈月,現有狐貍摘葡萄,說不定也會傳為千古佳話呢!于是它動員所有想吃葡萄的狐貍合作,搭成狐貍梯,這樣大家都吃到了甜甜的葡萄。(這只狐貍采取的是問題取向的應對方式,它懂得合作的道理,最終的結果是既利于自己,又利于大家。)

壓力應對策略:防御機制是自我保護,但若保護過度,也會造成“溫室效應”,導致內心脆弱,不堪一擊。防御機制的使用是無意識的,只有我們進一步了解到自己的防御機制,才可以將低等級、消極、不恰當的防御機制轉換成高等級、積極、適當的防御機制,才是真正的自我保護。

2.榮格和無意識

榮格是弗洛伊德的學生,但他并不完全遵從弗洛伊德的觀點,在弗洛伊德不再把重點放在無意識上的時候,榮格致力于無意識的建構。無意識是指什么?如果把人的心理比作一座冰山,意識是水平面以上的部分,是我們可以看到的部分,即個體意識到的想法、感覺、記憶、思考等。如你此刻正坐在椅子上看書,你準備周末外出旅行,總之你能在現實生活中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意識。而無意識是指水平面以下的部分,并不能被清晰地意識到的想法、感覺、記憶、思考等,其通過夢境可以生動地表現出來。雖然未必意識到,但無意識對意識層面的思維和行為會產生作用。這也是老百姓常說的“我下意識地做了什么”“莫名其妙地做了什么”“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這樣做”。

榮格將日常的壓力與內部的緊張狀態聯系在一起,這種緊張狀態由上面兩種看起來相互矛盾的意識和無意識的思維進程引發。因為無意識扮演了意識的導航者,如果兩種意識不能夠有效溝通,內部緊張就會產生。而緩解這種緊張的方法是訓練。意識可以解釋無意識的信息,嘗試對夢境解讀。榮格根據多年的經驗提出一些觀點,如夢有一定的目的和主題,當深入了解之后會發現,夢是有意義的;不斷重復的夢也許是被壓抑的某種生活創傷;沒有一個夢的符號獨立于做這個夢的人……

榮格確信自我反思的重要性,當個體對自我進行深入剖析時,能夠更多感受到意識和無意識的和諧。練習的方法包括夢的解析、心理想象、寫作、意識治療等。通過各種內省的方法,了解無意識,觀察焦慮和壓力。一旦意識能夠被看穿,焦慮源就會被發現并且在意識水平上被處理,從而緩解壓力。

我曾經給一個三年級的小男孩做過沙盤治療,他在學校的主要表現是打架,同學們都不愿意理他。他擺的第一個沙盤令我至今記憶猶新,用光所有的士兵、坦克車、機關槍等,在沙盤上呈現兩個隊伍互相對攻的場面。每周1次,差不多有8個星期的主題都是各種形式的戰斗、兩軍對壘。經過一段時間沙盤治療后,看到他的沙盤開始不再擺戰斗的畫面了,有學校、有家,也有他喜歡的風景區,也出現了同學和朋友。他開始不用打架的方式處理自己的情緒,如果白天心情特別不好,他會回到家里打枕頭,覺得枕頭比較軟,不會打疼自己,也不會傷害到同學。我會給一些同學建議,如果你不愿意來做心理咨詢,也不愿意通過別人的幫助來緩解自己的壓力,那么可以在白紙上涂鴉,通過你的隨意的勾畫來釋放潛意識和意識的沖突。最近很流行的《秘密花園》,使大家都在朋友圈曬自己的涂色花園,這也是不錯的減壓方法。

3.伊麗莎白·庫柏勒和喪失

伊麗莎白·庫柏勒是一名精神科醫生,主要工作是對癌癥晚期患者進行心理治療以及對死亡壓力應對進行研究。研究針對死亡和瀕死過程帶來的大量情感上的影響,如內疚、羞愧、害怕、憤怒等。她提出癌癥患者或是臨終病人經歷的五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否認期,患者在被診斷為癌癥初期,往往不承認自己患癌癥,懷疑診斷錯了。第二階段是憤怒期,隨著診斷的進一步明確及病情的進展,患者會產生憤怒,這源自于患者內心的恐懼和絕望。他們會怨恨醫生治療無效,怨恨親友照顧不周,也會怨恨命運對自己不公平,也可能因造成家庭負擔等怨恨自己。第三階段是商討期,患者試圖采用積極的態度,期待更好的治療效果。患者經常會說“如果能活下來,再也不生悶氣了”“如果可以治好,我一定注意休息”等。第四階段是抑郁期,患者意識到癌癥引起的相關喪失(包括手術造成的身體器官喪失、行動自由的喪失、工作能力的喪失,甚至是生命的喪失),從而引發抑郁情緒,甚至感到絕望,帶來心理上的無所適從以及孤獨感。第五階段是接受期,患者經歷了前幾個階段,最終接受已經不能改變的現實。接受并不是放棄或是屈服,而是在接受現實的前提下繼續生活,繼續前行。

癌癥患者經歷的五個階段,也是人們面對喪失東西所經歷的階段,只是每個人的程度不同,階段不同而已。以我自己丟東西的經歷來看,有一次在大巴車上睡著了,醒來發現放在行李架上的筆記本電腦不見了,第一反應是不覺得丟了,在車上到處找,當找遍了所有的地方都找不到的時候,會對小偷比較憤怒,內心的想法就是“該死的小偷,不但偷走了我的電腦,還讓我丟失了很多的資料”。之后就是期待,如果我找到了,那么下次一定不會放在行李架上。還幻想可以怎樣發個通知讓小偷看到,讓他把電腦里的資料還給自己。如同有人丟了錢包,小偷只是把錢拿走了,把身份證、銀行卡等證件丟在一個地方。隨著幻想的破滅,只好自認倒霉,電腦的確丟了,自己精心收集的很多資料也沒有了,當時的心情是極度沮喪的。但最終也只能接受這一事實,盡可能地再次收集原有的資料。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生要經歷無數次喪失,可能是一個錢包、可能是一個朋友、可能是一個機會……在經歷了無數次喪失之后,我們才有勇氣去接受人生最大的喪失(失去生命)。

壓力應對策略:“無條件接受”,可以使自己從怨恨和抑郁中解放出來。從否認期到無條件接受,經歷的時間越短,可以越快地讓自己恢復到內心的平和狀態。

4.弗蘭克爾與悲慘的樂觀

弗蘭克爾的代表作《尋找生命的意義》,描述了自己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遭遇,并提出一個觀點:“找到并堅持自己生存意義的人,能夠在任何條件下生存。”弗蘭克爾提出生命中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如生病、親人離世、失敗等,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生命有意義,那么感受痛苦就有意義”。弗蘭克爾主張將生命過程中感受到的痛苦轉化成為有意義的生活經驗,并學會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即“悲慘的樂觀”。弗蘭克爾發展的心理分析方法使他成為存在主義心理治療的創始人,他的主要觀點是“過去發生了什么?未來你將要去做什么?”通過建立目標來明確一個人生命的意義。

壓力產生于無意義感,很多時候我們不確定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有意義,或者找不到有意義的事情。回憶過去總有一個感慨,那個時候很辛苦,但是不覺得累,因為感覺有希望、有目標,一直會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有一次學生和我描述她的苦惱,非常有畫面感:“下課了,不知道去哪里,于是我回到寢室打開電腦。但是開了電腦,我也不知道要干什么,算了還是關上吧。關機以后,還是沒事干,只好開機看看視頻,也不覺得很有意思。”這樣的無聊狀態算是生命無意義感的真實寫照吧。

壓力應對策略:為自己樹立一個目標,追求生命的意義感。

5.韋恩·戴爾和《誤區》

韋恩·戴爾在他的代表作《誤區》中寫道:“我們在過去和未來想要占有的東西壓制了我們對此時此刻的欣賞。”現實生活中不乏這樣的現象,一方面我們經常會對過去后悔,另一方面我們也經常會對未來擔憂。我所工作的學校并不是一流的大學,每年入學的新生中都不乏高考失利者。經常聽到學生的聲音是“如果我不是太緊張,那么我一定考得上第一志愿的”,“如果我再多對一個選擇題,我就上一本了”。一個經常和我交流的大三的學生,他的口頭語就是:“老師,就差兩分,兩分是什么概念,如果再對一個選擇題,我就不會來這里了,我的人生一定不一樣了。”兩年過去了,他仍然會對自己的高考失利耿耿于懷,以至于在大學里也表現平平。而對未來的擔憂,我經常聽到的聲音是:“老師,現在畢業就是失業,一想到這一點我就看不進去書。”由此可以看到對過去的后悔和對未來的擔憂占據了我們大量的精力,也消耗了我們大量的能量,反而忽略了現在才是我們可以掌握的。現代減壓的方式之一是旅游,到各地都不免要拍照留念,似乎只有照片才能證明自己去過了這里。后來,電腦、相機和移動硬盤都丟了,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拍照片。發現沒有了拍照的需求和忙碌,反而能靜靜地欣賞景色了。

壓力應對策略:意識到后悔和擔憂的無效性,并轉移注意力到當下可以做的事上。

6.亞伯拉罕·馬斯洛和去除成長的障礙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自我實現的概念,并認為自我實現是一個人發揮潛力和能力的最高境界。他觀察了數百位事業成功、生活健康、內心充實的人(即實現自我實現的人),發現他們的生活同樣充滿壓力,只是他們都能有效地去釋放壓力。他們身上具有一些共同的品質,如對現實的高度感知(能夠對自己及他人有客觀的認識);充分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并不斷去完善不足;一直持有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態度,具有責任感;能體會和朋友在一起的快樂,獨處時并不覺得孤獨,并把它看成是一種思考的機會;保持對生活的新鮮感;具有一定的創造性;不懼怕失敗等。很少有人能同時具備所有這些優秀品質,總會有這樣那樣的缺失,但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潛質,需要做的就是去除阻礙這些優秀品質的屏障,將潛質發揮出來。

在學習“焦點短程咨詢技術”時,通過模擬咨詢,我深刻體會到每個人都是解決自己的問題的專家,只要去除屏障,我們都可以解決自己面臨的困境。當我講了自己的一個困擾,我的模擬咨詢師就會問我“那你的目標是什么?”“你希望自己的未來是什么樣的?”“怎么做可以實現這個目標呢?這個目標可以達成嗎?”只有10分鐘的練習,但留給我的印象很深刻。心理咨詢大師艾瑞克森講過一個策略治療案例:有一個女性一直減肥失敗,最終她找到了艾瑞克森幫忙。在約定見面咨詢之前,艾瑞克森已經了解了她的求診經歷,等見了面,說的第一句話是“你這個肥婆,你還想減肥成功,你做夢!即便是成功了,也會反彈!”這個來訪者非常氣憤地離開了,幾個星期后,艾瑞克森的助手接到了這位女士的電話:“你告訴那個混賬咨詢師,我已經減肥成功了,而且我永遠都不會反彈。”在這個案例中,咨詢師用到的資源是“憤怒”。憤怒是那個來訪者的資源,可以幫助她走出自己的困境。

壓力應對策略:每個人通過探索自己的內部資源,都能發揮自己的潛能,成為解決自己的問題的專家。

如上所述,無論壓力的應對策略出自哪位心理學名家,或是何種心理學理論解釋,都說明處理壓力更有效、更積極的應對方法,應該是基于我們自己內部資源的力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绛县| 伊金霍洛旗| 凉城县| 静乐县| 宁德市| 茌平县| 咸阳市| 临猗县| 普格县| 文化| 泰州市| 永城市| 社旗县| 明光市| 玉环县| 遂川县| 三门县| 故城县| 镇江市| 泽普县| 三亚市| 神农架林区| 新宁县| 信宜市| 镇巴县| 莱西市| 泗阳县| 江安县| 光泽县| 温泉县| 三明市| 互助| 新宁县| 琼结县| 内乡县| 工布江达县| 邵阳县| 九龙城区| 昌宁县| 崇州市| 临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