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自己的心理壓力調節師
- 王鳳華 石統昆
- 4931字
- 2020-03-23 14:47:37
三、大學生的常見壓力
接下來聊一聊大學生群體的常見壓力。我開設的全校公選課是“心理減壓技術”,主要講各種壓力的調整方法,第一次開課人數就到了120人的上限,每一個學期開課都沒有出現因為選課人數太少而停開的現象。于是,為了了解同學們選此課的原因,我詢問了同學們以下兩個問題:“你們為什么選這門課?你們的壓力來自哪里呢?”以下是出現頻率最多的5個答案。
1.人際關系
經常聽到同學們在咨詢室里吐的苦水是“在大學里很難有高中那樣交心的朋友了”“好像到了大學,大家都有了利益的沖突,彼此不太講心里話了”“很難找到像高中的朋友那樣無話不談的人”“雖然也有同學一起吃飯、上課、走路什么的,但還是感覺很孤獨”,還有一些苦水是吐槽室友、同學、朋友、老師的。總之,不難看出人際關系給大家帶來了很多困擾。所以在給大學生做心理咨詢的時候,我經常會問:你們寢室的關系怎么樣?如果同學的回答是“室友都蠻好的”“我們寢室還挺融洽的”,那么我通常會放心很多。因為在一個好的關系里,更容易度過現實困難。在下一章我會從性格角度和大家來談人際關系,這里先和大家分享給我很大啟示的人際交往模式。
(1)我不好你好
大家可以猜測一下嗎?一個人在和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內在的語言總是:我是不好的,我是不重要的,我是錯的;別人是好的,是重要的,是正確的。會是一種什么體驗?
這樣的人會體驗到自卑,這種自卑的心態又會導致在人際交往中總是委曲求全地和別人交往,只要別人好了,就好了。時間長了以后,容易將對自己的壓抑轉化成對他人的憤怒,“我對你那么好,你卻從來不顧及我”,最終破壞關系而不是維持關系。曾經有個同學很委屈地和我說:“我和室友每天一起去吃飯,每一次都是她說去老食堂就去老食堂,她說去新食堂就去新食堂。去幾樓吃什么都是她說了算。今天晚上我有課很忙,想在近一點吃飯,她不肯,還是去了新食堂,那么遠,弄得我晚上差點上課遲到。”她也很羨慕自己的朋友,舉個簡單的例子,那位和朋友一起吃飯,她的飯先吃完了,她就在邊上靜靜地等朋友吃完,而朋友似乎還是不慌不忙地吃飯。但是,如果是自己吃得比較慢,朋友吃完了,自己一定會急得不得了,快快吃完,盡管朋友在邊上說不著急,盡管自己經常等朋友吃飯,但自己還是不能接受讓朋友等自己吃完飯,覺得是浪費了朋友的時間。聊到最后,她理解到自己的人際模式是總認為別人是重要的,自己的想法不能表達,最后轉化成的內在語言是“別人都是不近人意的,不值得做朋友”,而讓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經常有受到傷害的體驗。
(2)我好你不好
與第一種相反,我好你不好的模式是“我是重要的,我是對的;其他人是不重要的,是錯誤的”。和這種人際模式的人相處會有什么感覺?
自傲。相比第一種類型,可能大家更不喜歡這種類型的心態。因為沒有人愿意在和其他人交往的時候總是用一種仰視的態度。曾經咨詢過一個班長,他做了一年之后,覺得自己做不下去了。因為所有的工作只能自己做,任務布置下去也沒有人理會,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我問他你怎么理解班長這個職位,他的回答是:班長應該是統領全局的,只要將任務布置好就行了,如果把具體的事情都做了的話,班長要累死了。我再問他,布置之后大家做得怎么樣?他的回答是:非常不好。我就想不明白怎么會小事都做不好,還得我在邊上盯著。可以想象他做不下去的原因了。看過《職來職往》的一期求職節目,一個應聘者是開飯店的,可以賺到一個月一萬元的收入。現在來應聘一個新的職位,希望可以有一個團體,更好地發現自己的潛能。從頭至尾沒有一個評委給他亮燈,其中有一個評委的點評是:“我們通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與人交流是心與心的交流。但是和你交流時,我一直覺得我的眼睛是在和你的鼻孔交流。”這個點評非常形象地指出了持有這種心態的人,在人際交往中帶給別人的感覺。
(3)我不好你也不好
這是最糟糕的一種心態,可以簡單理解成為“要死,大家一起死”。這件事情我做不成,其他人也別想做成。有同事跟我抱怨:“現在的學生都怎么了,自己選班長沒有選上,就來向我對選上的班長打小報告,說那個同學都有哪里不好,不適合當班長,真想不通都大學生了,怎么還會這樣處理事情。”就像同事的調侃一樣:“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做來干嗎?”的確如此,這樣的心態對任何人都沒有什么好處。
(4)我好你也好
用一個故事來說明這個心態,講的是狐貍吃葡萄新解。狐貍吃不到葡萄,也找不到梯子,正在冥思苦想的時候,毛驢從遠處走了過來,狐貍一下子有了主意。主動熱情地打招呼:“驢大哥你好啊,多日不見越來越帥了。”毛驢一聽,很開心,挺直了腰和狐貍聊天。聊了一陣子,狐貍又說:“驢大哥,咱們聊了這么久,不如摘點葡萄吃解解渴吧。”毛驢很為難地說:“我不吃葡萄呀。”狐貍鬼點子還真多:“不要緊呀,咱們可以多摘點賣呀,賣的錢一人一半。”于是狐貍站在毛驢的背上摘了很多葡萄,不但自己美美地吃了一頓,還有了一筆不錯的收入。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道理:各取所需,實現雙贏。人們抱怨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但如果用“我好你也好”的心態,就能把競爭關系轉化成合作關系。試想一下,讓你買一個筆記本電腦,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自己校園里的,只有一家店,很近很方便;還有一個是距離遠的電子商城,那里有很多賣電腦的店。你會選擇哪里買?通常大部分人會選擇去電子商城,因為選擇余地大。著名購物地點“海寧皮革城”離嘉興市區只有50分鐘左右車程。第一次去的時候覺得好大呀,逛兩天都逛不完,一邊在里面晃蕩,一邊想,這么多店,一家挨一家,會賺錢嗎?后來發現這里的產品不僅是面向全國各地,而且很多是做外貿出口生意的。因為規模大,所以名氣也大,吸引的顧客自然就多了。用商業的比喻大概可以形象說明這種心態的影響——“最差的商人是‘我不賺錢,你也不賺錢’;中等的商人是‘我賺錢你不賺錢’;最好的商人是‘我賺錢你也賺錢’”。
四種心態不是一成不變的,可能有的時候你在第一種模式,有的時候你在第二種模式,最終的目標是將我們的人際模式調整到以第四種模式為主導。你現在是以哪一種為主導呢?
2.就業
當我問同學們,你們的壓力是什么?很多同學調侃“沒錢”,其實更多的擔心是找不到工作。“畢業就失業”的擔心是很多在校大學生的壓力來源。在用工荒的時代,找不到工作也是不容易的,對于大家所謂的“找不到工作”我理解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確實,自己喜歡的、環境也不錯、收入也還好的理想工作不容易找。現在的社會,只要肯努力,找一個工作養活自己還是不成問題的。
如何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在大學一年級給所有同學開設職業規劃課是很有必要的。準備找工作的同學一定需要做簡歷,但其實這個簡歷是同學們整個大學生涯學習生活的結晶,不是在找工作的時候臨時做出來的,只有平時規劃了,最后簡歷上才會有內容可寫。
看過一道題目,很有趣,也很簡單。“想象一下一張A4紙如果足夠大,然后對折,再對折,一直連續對折128次,高度會是多少?”我一開始猜可能會有十層樓那么高吧,但等我看到答案的時候很吃驚:“月球到地球的距離。”如果這個題目是這樣,128張A4紙一張一張的疊在一起會有多高,答案也就幾厘米,但是如果連續折疊,結果竟然如此驚人。區別在哪里?一個只是用了每一張紙的厚度;另一個是連續折疊,不斷積累的過程。大家如果想找到理想的工作,需要的就是不斷地積累。有一次課間休息,一個同學走過來和我聊天:“老師,我現在大四了,面臨找工作,突然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了。之前還自以為自己做得很好,學生會、社團、志愿者、青協都參與過,一直很驕傲我的大學生活很充實,可是在做簡歷的時候我才發現,我做的事情好雜呀,沒有什么相關性和聯系,似乎也找不到一個特長。我學市場營銷的,但沒有什么相關的產品營銷經驗,突然覺得自己大學過得好失敗。”他所描述的是很多同學的真實寫照,希望此刻看書的你可以對自己有一個規劃,有一個連續積累的過程。
3.親密關系
這里的親密關系是指大學生戀愛問題,大學生戀愛被稱為大學一門沒有開但是大家都在選的“選修課”。網上有人調侃大學生戀愛,上聯“你是天上的烏鴉飛呀飛”,下聯“我是地上的土狗追呀追”,橫批“傻帽一對”。咨詢中同學們的問題也是形形色色,有的同學問:“老師,我失戀了,這個我也能接受,但是我不能接受的是我的女朋友和我分手以后,又在我們班找了一個男朋友。你說我是不是也應該在我們班找一個?”有的同學問:“老師,找自己班級的同學談戀愛好嗎?有人說分手了多尷尬。”也有同學直接要求做一個性格測試,看看自己適合找什么樣的。還有的同學覺得同學都在談戀愛,自己沒有談有些不正常。這只是同學們的一小部分困惑,但這些真實的案例讓我看到對大學生親密關系進行積極的引導的需要。
4.考試
“考試”對學生來說是永恒不變的話題,有的人怕掛科,有的人怕考得不好而拿不到理想的獎學金;有的人考證書,有的人考等級,各種考試給大學生造成了很多壓力。雖然考試是大學生壓力的主要來源之一,然而因為考試壓力來咨詢的很少有成績不好的同學,大部分是成績好的同學,希望成績可以更好,希望研究生可以考上,希望自己坐下來就可以高效學習、全神貫注。總結起來,通常我們對壓力有一個誤區。壓力越大,我們的效率就會越高,兩者是正比例的關系。實際上壓力和效率的關系是一個拋物線(見圖1.3)。在一定范圍內壓力越大,成績會越好,但超出這個范圍,成績反而會下降。就像彈簧一樣,在它的彈性范圍內,彈簧可以隨著拉力伸長;超出了彈性范圍,彈簧也就沒有了彈性。很多同學感慨“在大一的時候,我沒有想太多,只是每天按部就班,成績還不錯。到了大二,我想好好努力一下,拿一等獎學金。我比以前更努力了,為什么我的成績反而下降了?”

圖1.3
你一定很想知道如何讓自己停在最高點,什么樣的狀態可以讓自己的壓力剛好是效率最好的時候。其實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但是你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態來調整。如果想到一件必須要做的事情或是一個要實現的目標,你卻不慌不忙,沒有一點壓力感,這個時候就需要給自己增加一些壓力或動力了。記得有一個學生,因為掛科太多而收到了學校的退學警示,經過努力,終于重修都及格了,拿到了畢業證。但是,如果要修學位證,還需要重修學位課,提升學位課的平均成績才行。若每門學位課的成績只有60分上下,則不能提升學位課平均成績。我問他對于拿學位的看法,他的回應是“我也不想當醫生,有個畢業證就行了”。與之相反,如果想到這件事情就變得很緊張,難以集中注意力,效率下降的時候,就要提醒自己降低一下預期或是壓力水平值了。在我們學校,每年大二三本的同學有轉二本的機會,名額很少,條件是需要從大一第一學期開始的成績累計排在年級的前2%,競爭很激烈。有想升二本的同學,基本不管什么課都要認真對待。有一個同學考前經常失眠,總是擔心如果考不好怎么辦、升不成怎么辦,在最后一次考試時成績考得很差,最終失去了轉二本的機會。
5.專業的選擇
不喜歡所學的專業也是大學生壓力的來源之一。開始,我以為通常是專業被調劑的同學才面臨這個問題,后來發現一些專業是自己選擇的同學也存在相關問題。有一年和新生訪談,一個同學說很想回去高復,因為專業不喜歡。專業是自己選擇的,因為當時自己根本不懂這個專業,看著名字覺得還可以就選了,來了以后發現和自己所想的完全不一樣。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個護理專業大二的男同學來做心理咨詢,只要是和護理專業相關的課程都不及格,沒有關系的課程都愛聽,哪怕是同學都不重視的選修課,只要和護理沒有關系,學的都不錯。在護理專業剛剛開始招男生的時候,很多男同學還是非常不愿意的,現在因為良好的就業形勢,已經有男同學愿意從其他專業轉到護理學了。在被專業困擾的同學身上,我看到一個共性問題,“我不喜歡我的專業,所以我學不好”,似乎一切都是專業的錯誤。學校在大一結束的時候,會有轉專業的申請,通常對學習成績有一定要求。“有沒有想過轉專業?”這個問題的回答有“那個很難,對學習成績有要求,如果能學好,我還轉什么”“想是想過,但是也不知道轉什么專業”。不難看出也不完全是專業的問題。建議那些不喜歡自己的專業但又轉不成專業的同學,給自己的底線是至少可以畢業,再利用課余的時間去輔修第二學位,或者看看自己的專業有沒有和自己的興趣能夠交叉的可能性。不要讓“不喜歡專業”成為荒廢大學生活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