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003 決策大事,不可不察/自衛還擊作戰中的痛切感悟

【原文】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精解】

孫子生活的那個年代,語言發展還不太完善,有人做過統計,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典籍中出現的不重復單字大約6 500個,常用的也就3 000個左右。現在單個漢字已超過8萬。可以想象,孫子那個年代的人想要表達的意思很多,可用的文字卻很少,所以一個字往往需要表達幾種意思。《計篇》的“計”字,就包括計算、計劃、計謀的意思,這些都是戰爭決策過程中必須考慮的重要事情,所以被列為第一篇。用現在的話來說,這一篇的主題講的是決策拍板問題。

從表面上看,決策好像是一瞬間的事情,實際上卻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這一篇著重從幾個層次分析戰略決策的幾個關鍵步驟。首先是闡明慎重決策的重要性,提出“兵者,國之大事”的著名觀點。其次,說明拍板決策前進行戰略分析和預測的方法,強調要精心計算雙方“五事七計”等方面的客觀情況。再次,說明落實戰略決策的一系列謀略措施,提出著名的“詭道十二法”。最后,歸納全篇主題,強調決策必須以實力為基礎的觀點,即“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

在戰爭決策問題上,孫子反對盲目決策,更反對情緒化決策。所以,開篇就以吶喊似的方式呼吁人們高度重視戰爭決策。“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就是整部《孫子兵法》的第一句話。它提醒人們,戰爭是關系到國家存亡、民眾生死的大事情,千萬不能把它當作兒戲,草率決策,一定要慎重考察,深入研究,搞清楚了再做出決策。千百年來,這句話成為人們普遍認可的經典名言。但是,如果穿越歷史,回到孫子生活的時代,就會發現明確說出這句話需要有相當大的勇氣,因為戰爭從夏朝打到商朝,從商朝再打到西周,到春秋時期幾乎年年都會發生戰爭。由孔子修訂而成的《春秋》中記載,春秋時期242年間各種戰爭發生了480多次,平均每年兩次。長期戰爭導致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所以人們普遍厭惡戰爭,整個社會上籠罩著一片反戰的思想情緒。

與孫子差不多時代的老子、孔子都不看好戰爭。老子尤為明顯。他的基本觀點是“兵兇戰危”,認為戰爭是危害巨大的事情。老子的主張是無為而治,以柔克剛。出于這種思想,他反對打打殺殺,并曾經用兩句話描述戰爭的巨大破壞:“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即凡是軍隊經過的地方,必然雜草叢生;戰爭過后,緊接而來的必然是災荒之年。所以“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老子,《道德經》)一句話,盡量遠離戰爭這種不祥之事。顯然,這種觀點與孫子高度重視戰爭的思想大不一樣。

孔子雖然不像老子那么厭惡戰爭,卻也不像孫子那么看重戰爭。這從他與弟子的一番對話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有一天,子貢向孔子請教治理國家的辦法。孔子豎起三個手指頭,回答說:“足兵,足食,民信之矣。”(《論語·顏淵》)即要有充足的軍備和充足的糧食,百姓信任統治者,做到這三樣就可以了。

子貢接著問:“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

孔子干脆地說:“去掉軍備。”

可見,在孔子的治國理念中,戰爭和軍隊遠不如信義重要。這種治國理念無可厚非,但是單純靠信義恐怕難以求得國家安穩。戰國時期的儒學大師孟子就曾對孔子這一觀點表示質疑,他認為:“春秋無義戰。”(《孟子·盡心章句下》)春秋時期各國之間打來打去無非是以大欺小,為爭利而戰,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沒有誰講信義,也沒有誰單靠講信義而變強大。

孫子是個唯物主義者,長期的戰爭經歷讓他深刻地意識到,戰爭是社會運行的一種方式,不可避免。國家之間只要有利益之爭,爭到白熱化程度就是戰爭,不管你喜不喜歡,遲早要面對戰爭。像鴕鳥那樣把頭埋在沙子里,無視危險,一個勁兒地高喊“非戰也”“非攻也”,照樣會被強者吞食。正確的辦法只能是勇敢地面對戰爭,正視強敵,以戰止戰。因此,他開篇就明確呼吁“兵者,國之大事”,把戰爭看作決定民眾生死、國家存亡的頭等大事。這一句話很直白,旗幟鮮明,與老子、孔子的觀點大相徑庭,充分體現出孫子高度重視戰爭的思想。

有的人可能以為孫子既然如此重視戰爭,是不是偏好戰爭呢?是不是“戰爭狂”呢?成都武侯祠門口有一副對聯,上聯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下聯是“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上聯說的是諸葛亮,足智多謀,往往注重用謀略從心理上征服敵人,七擒孟獲,讓他心甘情愿俯首稱臣。自古以來,像諸葛亮這樣真正了解戰爭的人并不喜好戰爭。下聯講的是劉備,感情用事,不顧客觀情況,只想著為關羽報仇,貿然發動夷陵之戰,結果大敗而逃,留下了深刻的教訓,所以后人一定要引以為戒。我很贊同“從古知兵非好戰”的說法。那些真正經歷戰爭、真正了解戰爭的人,深切地知道戰爭不是什么好玩的游戲,而是人頭落地的事情。對此,我有過刻骨銘心的體驗。

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的一幅場景,讓我永生難忘。那是2月19日清晨的一次戰斗,我們團奉命攻打一座高地。敵方陣地上塹壕暗道犬牙交錯,我們攻到半山腰時,敵人從山腳下的暗道竄出來,截斷了我們的退路,敵人在山頂上用火力壓制。我們被夾在塹壕之中,上下都是敵人。正在大家一邊抵抗一邊等待援兵時,不知誰喊了一句:“上面的敵人反撲了!”緊挨我的一名機槍副手本能地起身抬頭往上看,就在這時山下飛來一顆子彈,這位戰友應聲倒地,子彈從肩胛穿進去,從腮幫鉆出來,兩頭冒血,用“血流如注”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我和另外一位戰友立刻掏出急救包摁住傷口,急救包一下子就被殷紅的鮮血浸透了,再換一個,又浸透了。只見這位戰友,嘴里吐著血,咕嚕著想說什么卻說不出來,臉上的血色迅速消失,很快變成青灰色了。一個剛才還在槍林彈雨中沖殺的20歲生命,瞬間就沒了。我無力回天,欲哭無淚!

這就是戰爭,隨時制造死亡的地方!

正常人經歷這么一場生死搏殺,對戰爭還會有好感嗎?

孫子的一生都是在戰亂之中度過的。司馬遷曾經用一句話總結孫子一生的戰爭活動:“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這里提到兩大戰事:往西攻破楚國,往北威脅齊、晉兩國。孫子為這兩場戰事出了大力,即都參與了這些戰事,可謂飽經戰火磨難,比常人更清楚戰爭的真實面目。因此,他在高呼“重戰”的同時,又特別強調對戰爭“不可不察也”。察,就是考察、研究的意思。“不可不察”強調的是但凡要進行戰爭決策,務必算一算,仔細地想一想,千萬不要像劉備那樣,怒而興師。一個“察”字,反映出孫子慎重對待戰爭的思想。

既重戰,又慎戰,這就是孫子開篇第一句話要表達的思想,也是貫穿全書的一條主線。毫無疑問,它也是當今世界各個領域的人做重大決策時必須遵循的首要原則。無論要做戰爭決策,還是企業決策,都務必慎之又慎。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荆州市| 玉溪市| 会泽县| 高安市| 武乡县| 疏勒县| 西乡县| 莆田市| 元朗区| 平南县| 刚察县| 交城县| 奉新县| 彭水| 遵化市| 临夏县| 会泽县| 沙湾县| 宝鸡市| 卢氏县| 贵州省| 石河子市| 名山县| 会东县| 佛教| 武隆县| 寿阳县| 乳源| 新丰县| 邵阳市| 福建省| 临潭县| 襄城县| 乾安县| 康定县| 四川省| 石河子市| 青海省| 偏关县| 广灵县| 长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