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九地篇(1)

【原文】

戰地九種各有利弊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地。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簡評】

“九地”,指各種不同環境條件下的戰地。地以“九”名者,蓋言其多也。此“地”之含意,與《地形篇》所說的“地”不全同。上篇之“地”,純屬自然地理概念,而此篇之“地”,則泛指客觀環境條件或處境,如散、輕、重、絕等。對戰略行動關系更大,對戰役行動也有影響。

第一大段闡述了在作戰中可能遇到的九種地理環境,散、輕、爭、交、衢、重、圮、圍、死,揭示了面臨這九種不同的處境,指戰員將產生的戰場心理狀態及其變化,指揮員如何根據在不同情況下產生的不同心理狀態而采取的辦法和不同的作戰行動,也就是因地制宜的作戰原則。正確選擇戰場,是至關重要的。根據敵我雙方實力選擇戰場,并根據戰場的地形地理形勢而采取相適宜的戰略戰術原則,作到“勝乃不殆”,“勝乃可全”。有利的地形地理形勢與正確的戰略戰術原則,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戰例】

拉丁美洲獨立戰爭時期杰出的軍事將領

何塞·德·圣馬丁(1778~1850年),是拉丁美洲獨立戰爭時期杰出的軍事將領。

1810年,阿根廷爆發了“五月革命”,推翻了西班牙殖民統治,成立了土生白人獨立派組成的臨時政府。西班牙殖民者不甘心失敗,盤據在秘魯的西班牙殖民軍勾結阿根廷保王派勢力,向臨時政府所在地——布宜諾斯艾利斯進犯。1812年,圣馬丁從西班牙回到阿根廷,投入保衛阿根廷獨立的斗爭。二十多年的軍人生涯,使圣馬丁不僅有豐富的軍事知識,杰出的指揮才能,而且具有遠大的抱負和戰略眼光。他分析了南美洲的革命形勢,認為只有在拉丁美洲徹底擊敗西班牙勢力,特別是要徹底摧毀西班牙在秘魯的軍事堡壘,阿根廷的革命才能得到徹底勝利,獨立才能得到保證。當時,秘魯和阿根廷是兩個對立的勢力,秘魯還在西班牙殖民者控制之下,阿根廷則是接受革命思想的中心。經過周密的思考,圣馬丁精心制定了一個大陸戰略計劃。他準備在與智利交界的庫約省建立一支人數不多但訓練有素的正規軍,先翻越安第斯山,出其不意,解放智利,然后取道海路進攻秘魯,將西班牙勢力徹底打垮,推翻殖民統治。

為了實現這一雄偉計劃,圣馬丁辭去了他當時擔任的北方軍總司令的職務,而前往庫約省擔任了軍政長官,著手組建安第斯山遠征軍。巍峨險峻的安第斯山,從南到北縱貫南美大陸,長達八千九百公里,素有“美洲大陸脊梁”之稱。山脈平均海拔三千多米,靠近庫約省的阿空加瓜山高達六千九百多米。整個山脈只有幾條蜿蜓曲折的羊腸小道通向山峰上的隘口,翻越這樣一座高山無疑將會遇到說不盡的艱難險阻。因此,圣馬丁以其全部知識和精力用來組建這支即將擔當重任的職業軍隊。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努力,圣馬丁終于成功地建立了一支四千多人的訓練有素的“安第斯山軍”。

1817年1月,一切軍事準備工作就緒。圣馬丁親自率領這支軍隊,攜帶大批騾馬和裝備,開始翻越安第斯山,向智利進軍。圣馬丁首先派一支人數不多但很精干的隊伍從地勢稍平緩的拉普拉塔隘口過山,以引開敵人主力;而安第斯山軍的主力則直奔安第斯山終年積雪的兩個最險要的隘口,以避開敵人,出其不意地進入智利。在翻越安第斯山時,有些戰士得了高山病,部隊備受高山嚴寒和缺水之苦。騾馬死亡過半。但部隊堅韌不拔,一往無前,經過二十多天的艱難跋涉,終于在預定時間成功地翻過了安第斯山,抵達智利境內。

圣馬丁率領安第斯山軍這次奇跡般的進軍,被譽為“軍事史上最驚險和光輝的長征之一。”在戰略上,這次進軍收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智利的殖民軍聽說圣馬丁的軍隊已從安第斯山多路進入智利,皆膽戰心驚。他們急急忙忙企圖在圣地亞哥附近阻止安第斯山軍,但為時已晚。在首都盆地北部的恰卡布科,臨時拼湊起來的一支一千五百多人的殖民軍,在幾小時內就被圣馬丁的軍隊所包圍殲滅。安第斯山軍勝利進入智利首都圣地亞哥。阿根廷愛國軍從此有了在太平洋上從事軍事活動的根據地,為日后解放秘魯創造了條件,拉丁美洲獨立戰爭從防御轉入了進攻。達達尼爾海峽戰役

土耳其地跨歐亞大陸,西北部大約兩萬多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屬于歐洲版圖,隔達達尼爾海峽、馬爾馬拉海和博斯普魯斯海峽與小亞細亞半島相望。

土耳其的歐洲部分面積雖小,卻比較富裕,歷史名城和全國最大城市君士坦丁堡(現名伊斯坦布爾)即雄踞其東南端,扼住地中海和愛琴海通往黑海的咽喉,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歷來為歐洲列強所垂涎。在1915年,土耳其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安危關系到整個土耳其國家的命運。而達達尼爾海峽就是通向君士坦丁堡的第一道大門,也是通向俄國黑海港口的唯一通道。

加利波利半島是土耳其歐洲部分向西南方向延伸出的一狹長陸地,長九十六公里,寬六至二十一公里。在這幾近荒蕪的狹長多山的半島,1915年只有一條泥土公路縱貫全境。臨海的山脊和陡坡提供了良好的防御陣地,屏護著達達尼爾海峽的歐洲一邊。一條長六十四公里的水道從馬爾馬拉海流人愛琴海,寬度從一千三百米公里到六千米不等。自古以來達達尼爾海峽從不封凍,但它的雙向潮流,疾轉的風向和狂烈的風暴,使航行變得困難。達達尼爾海峽確為易守難攻之要沖,絕非任何人都能隨意出入。

達達尼爾海峽注定要為人反復爭奪,也注定要有人為之付出慘重之代價。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年僅三十九歲的溫斯頓·丘吉爾已成為英國的海軍大臣,領導著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他的聲望在政府甚至整個國內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914年10月,土耳其加入德國一方作戰。盟軍又面臨一個新的敵人和新的戰線。

面對日益嚴重的局勢,英國政府的頭頭腦腦們在思索擺脫困境的出路。1915年初,英國、法國請求俄軍最高統帥部加強其東線軍隊并采取積極行動,以便最大限度地緩和英、法在西線的態勢。

1915年1月2日,俄國陸軍總司令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大公拜會英國軍事領導人,表示同意英、法的請求,但附加一個條件,即要求英、法在近東地區采取行動,把對高加索俄軍造成很大壓力的土耳其軍隊引開。

倫敦方面對此進行了討論,最終做出了后果嚴重的決定。陸軍大臣基奇納對英國可能在這方面采取什么行動表示懷疑。他給丘吉爾的信中寫道,看來,最近幾個月內只能在達達尼爾海峽地區搞一點示威性行動。

丘吉爾看過信后,靈機一動,計上心來。他想,何不假戲真做,借此機會,利用海軍打通達達尼爾海峽,攻占土耳其的首都君士坦丁堡。這樣做,起碼有以下好處:迂回包圍德國和奧地利的內線;建立一條經由黑海到俄國的可靠補給線;最終迫使土耳其退出戰爭;建立一條巴爾干戰線;援助塞爾維亞;奧匈帝國或許會崩潰。

同時,同盟國也極為重視達達尼爾海峽的戰略地位。戰役開始后,德國海軍大臣馮·蒂爾皮茨上將曾講:“如果達達尼爾海峽失守,那么我們就在這次世界大戰中輸定了。”同盟國無論如何也要死守達達尼爾海峽,這就注定了要有一場血戰。

然而,年輕的大臣太樂觀了,丘吉爾沒有估計到可能面臨的巨大的困難。他甚至想,馬爾馬拉海將是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地方,自己要在贏得這次勝利中起主要作用。丘吉爾認為,靠海軍可以突襲并占領海峽。

丘吉爾的想法在海軍部首先遭到反對。費希爾十分懷疑,單靠海軍怎能完成這一任務?其他海軍將領也認為,攻取海峽必須有各種兵力,特別是海軍艦艇和陸軍協同作戰,由陸軍部隊占領海峽沿岸一帶,這才有取勝的希望。

但是丘吉爾已急不可待,尚未征得海軍將領們的同意,就于1915年1月3日發電報給在達達尼爾海峽附近指揮英國艦隊的卡登海軍中將,詢問他的看法,并補充寫道:“成功的代價將抵補慘重的損失。”這就明顯暗示卡登將軍只能給予明確而肯定的答復。

卡登認為這是海軍部所有將領的意見,就做了肯定而謹慎的答復。他說,通過達達尼爾海峽不能急于求成,需要由大批軍艦經過長時間的進攻之后,方能強行通過達達尼爾海峽。

這樣的答復對丘吉爾已經夠了。他立即命令卡登將軍制訂一份攻打達達尼爾海峽的計劃。一周后,倫敦收到了這份計劃。

1月13日,丘吉爾在戰時委員會上說明了自己的方案。除財政大臣勞合·喬治外,幾乎所有成員都表示同意。出席會議的海軍上將費希爾和威爾遜默不作聲。會議決定委托海軍部組織海軍遠征軍,準備在2月份轟炸并占領加利波利半島,具體目標是君士坦丁堡。丘吉爾終于拿到了尚方寶劍。

但是,單靠海軍占領一個城市是不可能的,需要有陸軍參加。然而,會議決定中沒有談到陸軍參加的問題。因此,基奇納對此次戰役抱著無所謂的態度,沒有表示異議。

海軍將領反對此次行動。為了說服他們,丘吉爾許諾說,此次戰役只能使用一些對付不了德國艦隊的舊軍艦,因而不會因為這一戰役影響在北海對抗德國的龐大艦隊;一旦發現戰役不能獲勝,可以隨時停止。這樣,海軍將領們才勉強同意這次行動。

海軍部對此也議論紛紛。1月13日后不久,費希爾海軍上將正式提出沒有陸軍參加,不能在海峽進行海戰。1月28日,戰時委員會再次召開會議,依然同意進行這次戰役。費希爾以辭職要挾反對此決定,受到基奇納勸阻。

2月初,丘吉爾出乎意料地獲取了基奇納的大力支持。基奇納表示,根據法國戰局的發展,他有可能派陸軍部隊支援海軍攻打海峽。費希爾立即抓住時機要求派陸軍支援。

2月24日,基奇納在戰時委員會宣布:“如果海軍勝任了這次戰役,陸軍則能保證這一戰役取得成功。”

但是丘吉爾已經等不及了,他求榮譽心切,又不愿別人與之分享。1月19日,沒等陸軍部隊到達,丘吉爾已下令艦隊攻打達達尼爾海峽地區的土耳其要塞。

在英、法擬制海峽作戰計劃的過程中,俄國了解到了英、法的真實企圖,指出這樣做的危險性,要求英、法、俄三方協商解決君士坦丁堡和海峽命運問題。但是,為了獨得利益,英、法竭力拖延這一談判,只是到了艦隊強行通過海峽行動失敗后,才勉強同意俄國吞并君士坦丁堡和與其毗鄰的海峽沿岸,而英、法也將實現它們在亞洲土耳其和其它地區的掠奪計劃。

卡登將軍制定的戰役計劃規定:艦隊要強行通過達達尼爾海峽,隨后突擊君士坦丁堡。在突破海峽時,先以艦隊的掃雷兵力清除達達尼爾海峽的水雷,然后用艦炮火力摧毀土耳其的海岸炮臺和其它工事。預計土耳其的海岸炮兵經受不住艦炮的轟擊,防守達達尼爾地域的陸軍將撤向君士坦丁堡。因此,戰役計劃中沒有規定動用更多的陸軍,只由水兵組成的人數不多的登陸隊上岸完成破壞炮臺的任務。此次戰役定于2月19日開始,指揮官為英國地中海艦隊司令官卡登海軍中將。

戰役的準備是倉促的,但英、法兩國都派出重兵參戰,計有十一艘戰列艦,一艘戰列巡洋艦,四艘輕巡洋艦,十六艘艦隊驅逐艦,七艘潛艇,一艘攜載六架水上飛機的水上飛機母艦,七艘掃雷艦(后來增至二十一艘),一艘炮艦和大量輔助船只。火炮艦艇編為dg個中隊。

然而,達達尼爾海峽旁盡管許多火炮和工事已經過時,但防御相當堅固。狹窄的海峽北側是加利波利半島,它如同戰略防御的拱心石,上百門火炮沿海峽人口直到馬爾馬拉海一線配置,防御重心為納羅斯,這是海峽的蜂腰部,寬一千五百米公里,地形向北急轉彎。整個防御陣地包括以輕型火炮和榴彈炮掩護的布雷場,加上探照燈照明,并得到魚雷發射管和反潛網的加強,這一切均可堵死海峽的通道。

2月中旬,德、土軍指揮部獲悉協約國聯軍正在準備發起進攻,于是急忙將第一、第二集團軍的兵力約二十萬人調至海峽地區,大力加強了這個多面火力的防御陣地,準備迎接這場海峽通道爭奪戰。

擔任同盟國一方海峽戰役指揮的是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岸防司令官德國海軍上將烏策多姆,土耳其大本營駐達達尼爾海峽全權代表海軍上將梅爾滕,土耳其第五集團軍司令官呂曼·馮·贊德爾斯將軍。

品牌:中版集團
上架時間:2021-05-24 11:22:58
出版社:遼海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中版集團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柔区| 景泰县| 平顶山市| 灵台县| 宝清县| 岳池县| 子洲县| 白山市| 阿拉善左旗| 澎湖县| 盐源县| 宁化县| 清远市| 廉江市| 揭阳市| 松潘县| 民丰县| 舒兰市| 故城县| 南昌县| 灌阳县| 庐江县| 泰来县| 明水县| 独山县| 浏阳市| 梧州市| 琼海市| 高淳县| 南城县| 喀什市| 石景山区| 和田市| 崇仁县| 肥城市| 张家界市| 从江县| 乌兰察布市| 柏乡县| 连州市| 宜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