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計篇(1)
第三篇 《孫子》戰例集釋
【原文】
兵(戰爭)的重要性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簡評】
戰爭是國家的大事,成敗關系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可不認真考察研究和審慎地對待的。和平環境下,“兵”,就是“國防建設”。包括軍隊建設,戰場建設,國防工業建設及國防科技、國防教育等。歷史經驗證明,民無軍不安,國無防不立,沒有強大的國防,就沒有國家的強盛,人民的幸福。
【戰例】
秦楚鉅鹿之戰
秦朝自秦二世當政、趙高獨攬軍政大權之后,朝政更加黑暗混亂。趙高的專橫殘暴已使人人自危,滿朝文武無人敢向二世皇帝報告秦朝所面臨的政治、軍事、經濟極端嚴重的局面,尤其不敢提及各地起義軍、反秦軍戰勝秦軍的情況。
秦章邯軍經過定陶戰役,戰勝了項梁軍,雖暫時取得一些勝利,但并未消滅楚軍主力,秦朝仍處于風雨飄搖之中。而趙高對整個形勢是清楚的,尤其在章邯屢敗之后,趙高更感局勢的危急,難以向秦二世交待,于是趙高就開始謀劃刺殺秦二世。當趙高謀殺秦二世得手后,秦朝朝政就陷入更加混亂之中。
楚軍在項梁失敗之后,受到不小的震動,楚軍東撤,退保彭城,休整軍隊,以備再戰。
秦章邯軍于定陶地區擊敗項梁軍后,乘趙將李良與趙陳余混戰期間,引兵渡河,開始平定趙地的反秦勢力。趙軍雖有數萬之眾,但經不起章邯軍的進擊,被章邯軍一舉擊破,趙之都城被秦軍占領。趙王歇北逃,入鉅鹿城,章邯軍追到鉅鹿,以一部兵力圍城,主力駐于鉅鹿南郊,準備對鉅鹿進攻。
趙將陳余集結了數萬兵力,駐于鉅鹿之北。趙軍顧慮自己兵力單薄,無法與秦軍相匹敵,遂派人請求楚、燕、齊各國出兵相助。
楚懷王接到趙國求援的請求后,即決定派兵往救鉅鹿,但在以誰為楚軍統帥的問題上發生了分歧。楚懷王左右的一批舊楚國之官僚貴族,以項羽軍作戰紀律差,殺戮過多為由,建議懷王不要任用項羽為帥。楚懷王也考慮到項羽做統帥不太合適,而選用將軍宋義為上將軍,并尊為卿子冠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
宋義在定陶戰役前,曾批評項梁軍因勝利而驕傲,預言過驕兵必失敗。因而,在這次楚懷王選將時,得到懷王的賞識,選為上將軍,但看來這似乎只是表面上的原因,實際上則很可能是出于對項氏集團聲威的懼怕。因為項梁在世時,權傾當時,主宰軍政大權,調動楚國一切。且楚懷王又是項梁主持立為楚君的,這使楚國君臣看到,楚王的廢立都取決于項氏集團的意志,大臣的存亡自然不在話下,因而,楚國統治階層對項氏集團的懼怕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這樣看來不用項羽為帥,而用宋義,似早已在意料之中。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月,宋義率領救趙大軍進到安陽(今山東曹縣)地區,即下令停止前進,駐軍達四十五六天之久,仍不做繼續前進救趙的準備,項羽等人十分著急。此時秦軍正在加緊對鉅鹿的進攻,趙國形勢更加危急。項羽鑒于這種情況,即向宋義建議說:“秦圍趙急,宜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
宋義出于懼怕秦軍的強大,不敢前去救趙,但又不敢明說不去救趙。于是宋義對項羽說,現在秦攻趙,秦若打勝了,它也兵疲力竭了,我就可以利用這種有利時機進攻秦軍;如果秦軍敗了,我則可以直接攻擊秦軍,必然獲得勝利。因而不如先讓秦趙相爭。宋義還以教訓項羽的口吻自夸地說:“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運籌策,公不如義?!彼瘟x遂拒絕了項羽的建議,宋義這種消極避戰,以拖延的手段違背救趙國的戰略任務,更加引起楚軍將領的不滿。
宋義拒絕了項羽立即進兵的建議,自覺難以制服項羽,說服軍心,有些后怕。但為約束項羽,打擊他的鋒芒,竟然又下了一道軍令:“有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令者,皆斬”!宋義身為楚軍最高統帥,不思如何盡快出兵救趙破秦,而千方百計算計制服和排斥項羽,這不能不更加引起項羽的憤怒。宋義怕項羽將來對自己采取意外行動,乃派其子宋襄到齊國做聯絡工作,以免將來遭到不測。為此,宋義除置酒高會外,還親自遠送至齊地無鹽。
項羽見宋義繼續按兵不動,且不管士卒凍餓死活,只顧自己享樂,決心趁宋義離開軍中之機,制造誅殺宋義、奪取統帥地位的輿論。項羽向軍中宣稱,我們奉命奮力攻秦,現在全軍久久停止不前,這里百姓貧困,士卒饑餓,軍糧眼看就要中斷,而宋義還飲酒高會,不去救趙,拖延時日。秦軍占據優勢地位,必然擊敗趙國,擊破趙國后,秦軍將更強。宋義不顧這種危急形勢,“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也!”眾將校皆以為項羽言之有理,同時大家也早對宋義的行為不滿,這就為項羽除掉宋義制造了必要的輿論。因此當宋義返回軍中的第二天早晨,項羽即順利進入宋義帳中斬了宋義。
項羽殺了宋義后,立即對全軍將士宣稱:“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籍誅之?!贝蠹乙恢抡J為:“首立楚者,將軍家也”,今為國家誅殺宋義是應該的。遂共同推舉項羽為假上將軍。項羽殺了宋義后,即派桓楚向楚懷王報告,懷王無奈,只得正式任命項羽為上將軍,擔任楚軍統帥。這對進一步展開對秦作戰,徹底打垮秦政權具有關鍵性的意義。
秦軍在奪占邯鄲后,章邯即以王離、涉間兩軍圍攻鉅鹿城,章邯則自率主力駐于鉅鹿之南,并修筑甬道。楚軍由項羽統帥全軍之后,立即整頓部隊,撫慰士卒,士氣大振,積極準備渡河與秦軍決戰。趙軍張耳率部分兵力在鉅鹿城內駐守,陳余收恒山附近地區之軍數萬人駐于鉅鹿北郊,與楚軍遙遙相對,但始終不敢出戰。齊軍由田都率領,脫離田榮的約束,到鉅鹿參加楚軍對秦作戰。齊王建之孫田安也率軍跟隨楚軍對秦作戰。燕軍由臧荼指揮也進至鉅鹿地區,支援趙軍作戰。
秦軍只以王離、涉間軍圍攻鉅鹿,而以章邯親率主力部隊于鉅鹿城外應付不測,同時也可防止頓兵堅城,消耗和疲勞自己的主要力量。
楚軍聯合軍則以楚軍為中堅力量。各路反秦軍均于鉅鹿城外筑壘,以待楚軍到達,共同出兵作戰。
楚軍計劃先派遣部分先遣部隊渡河,切斷秦軍的通道,斷絕秦軍的后勤補給,置秦于糧草困乏的境地,再展開與秦決戰。
秦軍經過邯鄲、直趨鉅鹿,張耳率軍和趙王歇據城守備。陳余則在城北策應戰斗。王離指揮秦軍精銳部隊,擊破趙軍抵抗,展開對鉅鹿圍攻,城堅難克。章邯的主力軍控制棘原等地。為著防備敵人襲擊軍糧運輸,筑起夾寨圍墻,因而,王離軍補給來源充足,加緊攻城戰斗。陳余雖有兵數萬人,只能與城內守兵,遙相呼應,不敢對秦軍進攻。當時,被稱為河北軍的這支軍隊竟不起任何作用。城內兵少糧缺,瀕于危境,張耳數度派人催促陳余進軍,都被陳余搪塞過去,張耳迫不得已乃派遣地位較高的張□、陳澤前去申斥陳余說,你擁兵數萬,不該見死不救。而陳余則認為自己力量單薄,難以戰勝秦軍,如若勉強出戰,則形如“以肉委餓虎”。但張、陳澤堅持要帶兵出擊。陳余無奈,最后派出五千人,由張、陳澤率領,對秦攻擊。戰斗結果,全部被殲,張、陳澤戰死。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一月,項羽指揮全軍,北渡黃河前往救趙。秦軍乃屢戰屢勝之勁敵。項羽軍為慎重起見,當推進到大河岸,先派出英布、蒲將軍指揮兩萬兵力,渡河作試探性攻擊,英布、蒲將軍率軍渡河后,立即與秦軍展開交鋒,英布等將領奮勇進攻,擊破秦軍阻擊部隊,進而機動靈活連續攻擊秦軍運輸軍糧甬道。甬道被切斷,開始威脅秦軍的攻城部隊。楚軍初戰的勝利給各路反秦軍以很大鼓舞,陳余趁此機會,派人請求項羽增派兵力北進,項羽于是決定渡黃河,涉漳水,并命令全軍在渡過漳河之后,把船只鑿沉,打破釜甑,燒毀營舍,攜帶三日食糧,表示出只前進不后退、誓與秦軍決一死戰,不再生還的戰斗意志。
秦軍統帥章邯察覺到重大作戰行動即將展開,立飭全軍,作應戰準備。楚軍全部渡河后,項羽與英布、蒲將軍會師,隨即把圍攻鉅鹿的王離軍包圍。章邯則指揮秦軍主力,向楚軍側面進攻,項羽也用楚軍主力,對秦軍作戰。兩軍于鉅鹿城下展開大規模交戰,項羽等重要將領都親持刀戟參加拼殺,楚軍士卒深受鼓舞,無不以一當十,奮勇殺敵,四處殺聲驚天動地。齊燕等救援鉅鹿的諸侯軍,在鉅鹿城下有十余壁壘軍隊,看到楚軍士卒英勇沖殺的壯烈場面,驚恐得莫敢縱兵參戰,只好從壁上觀戰。秦楚兩軍經過九次激戰,不可一世的秦軍,終于被項羽的楚軍所擊破。秦將蘇角被殺,統帥章邯不得不向鉅鹿以南撤退,戰爭勝負已定,觀戰的諸侯軍才敢于出壘協同楚軍向秦軍攻擊。經過激烈戰斗,王離、涉間軍被諸侯軍包圍殲滅。涉間拒絕降楚,自行燒死,王離成了項羽的俘虜,楚軍獲得戰略決戰的初步勝利。
楚軍擊破秦軍主力,項羽于營內召見諸侯各軍將領,由于戰勝的威望,各將領進入轅門無不膝行(跪著走),莫敢仰視。項羽原來僅為楚軍的將軍,此時已成為諸侯各軍的上將軍。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鉅鹿戰后,秦章邯軍駐于棘原,楚項羽軍駐于漳南(今河北平鄉南)。秦楚兩軍相持,未曾發生重大作戰行動。秦二世以章邯戰敗于鉅鹿,致王離統率的秦軍精銳,全部損失于戰場,又連續挫折,派人申斥章邯作戰不力。章邯惶恐,派長史司馬欣返回咸陽,報告前方軍事形勢。司馬欣到了咸陽,私下聽說丞相趙高對章邯等將領抱有懷疑之心,停留司馬門三日,不得會見。司馬欣更加害怕,不敢在京師久留,急速由另一條路線潛回軍中。趙高果然派兵沿司馬欣來的路線進行追捕,沒有趕上。司馬欣回到軍內,即向章邯報告了去京都遇到的情況,并對章邯說:“事亡可為者。相國趙高專國主斷。今戰而勝,高嫉吾功;不勝,不免于死。愿將軍熟計之。”
秦軍定陶戰前,秦政權內部發生了趙高陷害李斯奪取丞相大權的斗爭,朝政更加混亂不堪,人人自危。趙高對秦在前線領兵作戰將領的猜疑,引起軍心動搖。楚軍和聯合軍方面乘機展開政治攻勢,陳余給章邯寫了一封勸降書,書中說:“白起為秦將,南并鄢郢,北阮馬服,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竟賜死。蒙恬為秦將,北遂戎人,開榆中地數千里,竟斬陽周。何者?功多,秦不能盡封,因以法誅之。今將軍為秦將三歲矣,所亡失以十萬數,而諸侯并起滋益多。彼趙高素諛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誅之,故欲以法誅將軍以塞責,使人更代將軍以脫其禍。夫將軍居外久,多內隙。有功亦誅,無功亦誅。且天之亡秦,無愚智皆知之。今將軍內不能直諫,外為亡國將,孤特獨立而欲常存,豈不哀哉!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為從約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稱孤;此孰與身伏鐵鐵質,妻子為戮乎?”
陳余的書信,打中了章邯內心的痛處。使章邯在戰無勝利的希望,且不受朝廷信任的困境之下,不得不為自己的生死存亡擔心,從而為章邯在漳南戰后談判降楚,起了不小的促進作用。
章邯看到自己的危險和困難處境,動搖了繼續作戰的決心,想向項羽求和,便密派“軍侯”始成暗地到楚軍與項羽接談降約。但項羽認為鉅鹿之戰雖然殲滅了王離攻城部隊,而秦軍主力損失不大。還需要給以沉重打擊,才能壓迫章邯降服。于是采取戰略上的主動進攻行動,項羽命令蒲將軍指揮的軍隊,不分晝夜由三戶津(今河北臨漳境)渡河前進,自率主力軍向漳水以南前進。
楚軍移于漳南,立即與秦軍發生戰斗,擊破一部秦軍的抵抗。項羽認為決戰時機已到,遂把主力全部展開,攻擊秦軍于汗水上,給以殲滅性的沉重打擊,從而使秦軍將士更加失去繼續戰斗的信心。
秦軍遭到慘重損失后,章邯再次派人向項羽表示愿意降服。項羽乃召集軍吏商討,并說明軍內軍糧不足,預備接受秦軍提出降約的建議。將佐一致贊成,項羽乃與章邯相會于洹水以南之殷墟,章邯向項羽作了投降式的盟約。至此,曾經鯨吞關東,統一六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秦軍,成了敗軍殘伍,降服于以農民起義力量為中堅的楚軍,使秦帝國遭受了自建立以來最嚴重的失敗。章邯見到項羽后,泣訴自己受趙高壓迫排斥的痛苦心情,項羽于是封章邯為雍王,留于項羽軍中。項羽并采取了一些控制秦軍的措施,更動了它的統帥和重要將領,以司馬欣為上將軍,統帥秦軍,充當西向入秦的先鋒。
鉅鹿之戰是秦楚雙方帶有戰略決戰性的重大戰役。此次戰役中秦軍的失敗,使其失去了戰略上最強有力的機動兵力。至此,秦朝再無可用之兵,已處于坐以待斃的絕境。鉅鹿之戰后,楚軍西向入秦,所向披靡,最終使秦朝滅亡。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是一個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當德國躋身列強的行列時,德皇威廉二世沮喪地發現:世界已被瓜分完畢了;威廉二世是個既野心勃勃、又貪得無厭的君主,他一面加緊備戰,企圖以武力奪取英、法、俄等國在各地的殖民地,一面急不可耐地等待時機。
1914年6月28日,奧地利的皇太子斐迪南大公攜妻子索菲婭到薩拉熱窩訪問。突然“砰、砰”兩聲槍響,斐迪南夫婦先后中彈,幾分鐘后雙雙死亡,刺死他們的是塞爾維亞族的七個愛國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