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將軍精解《孫子兵法》
- 薛國安
- 1821字
- 2019-04-16 16:38:38
第一篇
《計篇》——提高決策正確率的關鍵幾招
[篇題解析]
戰爭是個復雜多變的系統工程。就國家而言,一場戰爭勢必需要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整體聯動;對軍隊而言,一次作戰勢必需要戰略、戰役、戰術、戰斗等層次的上下配合。所以,戰爭之事非同小可,正如管子所言:“故凡攻伐之為道也,計必先定于內,然后兵出乎境?!保ā豆茏印て叻ǖ诹罚┘此^“先計而后戰”。這是常識,也是常規。孫子撰寫兵法十三篇,最初目的是為吳王爭霸天下出招想轍,自然要首先分析天下大勢,研判諸侯強弱,然后再建言獻策,于是他從《計篇》著手,拉開戰爭全貌的序幕。英文版中《計篇》被翻譯成“Laying Plans”,即開始計劃。這顯然是不準確的?!队嬈分坝嫛保戎赣媱潱种赣嬎恪⒂嬛\。當時,“計”指國君主將戰前在廟堂計算天下形勢、各方實力、預判勝負,在今天來看就相當于決策層進行的戰略分析、戰略謀劃、戰略拍板。從全書內容來看,此篇既是龍頭又是總綱,既確立了“以智取勝”的核心理念,又規制了全書的基本思路。清代兵學家鄧羅廷注意到了這一特點,贊嘆道:“孫子一書,自始計以迄用間,如同條,如共貫,原始要終,層次井井,十三篇如一篇也?!保ㄠ嚵_廷,《兵鏡備考》)也就是說,《計篇》的思想精髓在13篇中逐步展開,貫穿始終,前后渾然一體。
【正文注釋】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不可不察
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計
,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
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詭
也。天者,陰陽
、寒暑、時制
也。地者,遠近、險易
、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
也。法者,曲制
、官道
、主用
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
,將孰有能?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兵眾孰強
?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
,以佐其外
。勢者,因利而制權
也。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
,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
,實而備之
,強而避之,怒而撓之
,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
,不可先傳
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
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白話譯文】
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它是軍隊生死搏斗的手段,關乎國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認真地考察和研究。
因此,要從敵我五個方面情況去研究,從敵我七個方面得失去比較,以求得對戰爭情勢的正確認識。五個方面情況如下: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道,就是要讓民眾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戰時他們才會心甘情愿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就是晝夜、陰晴、寒冬、酷暑、春夏秋冬。地,就是高陵洼地、路途遠近、險隘平地、地域寬窄、死地生地。將,就是指揮者所具備的智慧、誠信、仁愛、勇猛、嚴明等素質。法,就是軍事訓練、管理教育、武器裝備、軍法軍令。凡屬這五個方面的情況,將領都不能不知道。充分了解這些情況的就能取勝,不了解的就不能勝利。所以,要用“五事”“七計”比較敵我優劣,以求得對戰爭情況的認識。哪一方君主的政治開明?哪一方將帥的指揮高明?哪一方符合天時地利?哪一方的法令能貫徹執行?哪一方的武器裝備精良?哪一方士卒訓練有素?哪一方執法嚴明?我們根據這些情況,就可以判斷誰勝誰負了。
如果聽從我的計謀,用兵作戰就會取勝,我就會留下來;如果不聽從我的計謀,作戰一定失敗,我就會離去。
計算利害得失并且意見被采納,就會造成有利的態勢,作為外在的輔助條件。所謂有利的態勢,就是憑借有利的情況,制定臨機應變的策略。
用兵作戰,是一種詭詐之術。所以,能打而要裝作不能打,要打而要裝作不想打。要攻近處而要裝作攻擊遠處,要想遠襲而要裝作近攻。敵人貪利,就用小利引誘他;敵人混亂,就攻取他;敵人力量充實,就要防備他;敵人兵力強大,就要避開他;敵將易怒,就激怒他;敵人謹慎,就要驕縱他;敵人休整得好,就要使其勞累;敵人內部和睦,就要離間他們??傊テ錈o備,出其不意。這是軍事家制勝的秘訣,不可事先呆板地規定。
開戰之前預計可以打勝仗的,是因為勝利的條件充分;開戰之前預計不能打勝仗的,是因為勝利的條件不充分。計算周密,條件充分的能勝利。計算疏漏,條件不充分的不能勝利。何況不做計算,毫無條件的呢?我們根據這些來觀察戰爭,勝敗也就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