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身道德的心理機制及其干預研究
- 唐芳貴
- 1256字
- 2019-07-16 11:20:26
三 結果與分析
1.實驗數據有效性分析
實驗檢測程序結果分析表明,80名被試中有66名(其中男性28名)對實驗指令完全沒有記憶且通過2—4項測試進入深度催眠狀態,即有66名被試實驗數據可用于進一步分析。
t檢驗結果表明,在所有實驗情境下,男女實驗結果均不存在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差異(ps>0.05)。
實驗溢出的分析表明,包含生理性厭惡體驗詞(“常常”或“一般”)的8項活動的喜歡程度評價值為(M±SD )5.6±1.31,而未包含生理性厭惡體驗詞的4項活動的喜歡程度評價值為(M±SD )4.1±1.29,t(65)=4.03,p<0.01,d=0.46。這說明,催眠暗示效應在整個實驗過程中一直持續,并且沒有出現實驗溢出效應,始終聚焦于生理性厭惡體驗詞。
2.催眠暗示效應分
根據實驗數據我們計算了催眠暗示效應分,見表1。
表1 不同評價的催眠暗示效應分
從表1可知,催眠暗示效應分均為正值,雖然不能據此得出在本實驗研究中催眠暗示有效的結論,但可以推測,若日常活動評價的催眠效應分值越大,那么在實驗情境中催眠暗示的主效應越明顯。
3.不同情境被試評價情況分析
不同情境故事中,被試評價程度得分情況見表2。
表2 不同情境中被試的評價均分統計表(M±SD )
從表2可知,對道德失范行為的厭惡評價,當出現生理性厭惡體驗詞時,被試對其中四個道德情境故事中出現的道德失范行為表現出更顯著的厭惡感,分別是“同時與多名異性談戀愛”(p<0.01)、“背地議論他人是非”(p<0.05)、“私自翻看他人東西”(p<0.01)、“休息時間在宿舍喧嘩”(p<0.01),但在“撕毀圖書館書頁據為己用”、“隨意棄置已選好的超市貨物”兩個情境故事中被試沒有表現出更多的厭惡感(ps>0.05)。從總體來看,當情境故事包含生理性厭惡體驗詞時被試對道德失范行為的厭惡評價(M=4.9)較無生理性厭惡體驗詞的厭惡評價(M=3.3)要高,且達到了統計學上的顯著意義:t(65)=3.05,p<0.01,d=0.39。但被試對“某同學學習認真”情境故事中學習行為的厭惡感評價沒有表現出顯著性差異(p>0.05)。
對道德失范行為進行道德評價時,當情境故事包含生理性厭惡體驗詞時被試對道德失范行為的道德性評價(M=5.6)比無生理性厭惡體驗詞的道德性評價(M=4.3)更嚴厲,且達到了統計學上的顯著意義:t(65)=2.38,p<0.05,d=0.35。具體而言,被試對“同時與多名異性談戀愛”、“背地議論他人是非”、“私自翻看他人東西”、“休息時間在宿舍喧嘩”四個情境故事中的道德失范行為表現出更嚴厲的道德評價(p<0.01,p<0.05,p<0.01,p<0.05)。被試對“某同學學習認真”情境故事中學習行為的道德性評價也表現出顯著性差異(p<0.05)。
被試對故事本身描述或非失范行為的評價,不論情境故事中是否出現生理性厭惡體驗詞,都沒有表現出顯著性差異(ps>0.05)。
4.催眠暗示效應分的相關分析
在日常活動評價和道德失范行為的厭惡評價、道德評價以及故事本身評價中,被試所表現出的催眠效應分的相關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催眠暗示效應分的相關分析(n=66)
從表3可知,日常活動評價的催眠暗示效應分與厭惡評價和道德評價的催眠暗示效應分呈顯著正相關關系(p<0.01,p<0.05),與故事評價的催眠暗示效應分無顯著相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