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身道德的心理機制及其干預研究
- 唐芳貴
- 1084字
- 2019-07-16 11:20:26
二 研究方法
1.被試
由兩名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使用《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Stanford Hypnotic Susceptibility Scale,SHSS)[9]選取高催眠易受性的大學生被試80名,男女各半,年齡為18—23歲。
2.研究程序
在催眠研討會上,被集體催眠后,一半被試接受的暗示體驗組合為:單詞“常常”與生理性厭惡感,另一半被試接受的暗示體驗組合為:單詞“一般”與生理性厭惡感。被試通過閉眼、手向下垂、手臂定位、手臂僵硬四項測試進入深度催眠狀態。
被試解除催眠后,閱讀七個不同主題的情境故事,其中六個故事涉及道德失范(同時與多名異性談戀愛;背地議論他人是非;私自翻看他人東西;撕毀圖書館書頁據為己用;隨意棄置已選好的超市貨物;休息時間在宿舍喧嘩),一個故事涉及某同學學習認真(作為實驗研究的控制組)。在每個故事后,被試被要求在李克特(Likert)7點量表上就失范行為(或學習行為)的道德錯誤程度和厭惡程度分別做出評價,并就故事本身做出認可程度的評價。其中1表示一點兒也沒做錯、一點兒也不討厭、完全認同,7表示完全做錯、非常討厭、完全不認同。完成評價后,主試隨機要求一些被試做出簡短的口頭解釋。
每個主題情境故事均有兩個版本,除修飾動詞的副詞分別為“常常”和“一般”外,其余部分完全一致。采取隨機分組,一半被試接受“三個含單詞‘常常’的情境故事→三個涉及公共政策的情境故事→三個含單詞‘一般’的情境故事”實驗順序,另一半被試則接受相反的實驗順序。
為確保整個實驗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研究者實施了兩項實驗檢測程序。一是為確證實驗操作的有效性,被試在實驗后還填寫了一份問卷,在李克特 7點量表上對12項日常活動做出喜歡程度的評價,其中1表示非常喜歡,7表示一點兒也不喜歡。在12項日常活動的表述中,有4項活動的表述含有“常常”一詞,有4項活動含有“一般”一詞,還有4項活動沒有涉及“常常”和“一般”的表述。二是為確保實驗數據的可靠性,給予被試4分鐘時間回憶在催眠狀態所有能夠記憶的信息并寫在記錄紙上。填寫完畢后,主試提供一些回憶線索并要求被試在2分鐘內寫出基于提示所能記起的東西。
最后,在整個實驗完成后,所有被試均接受了實驗者的仔細詢問并又通過催眠消除了催眠后暗示。
3.研究假設
被試對包含生理性厭惡體驗詞的道德失范行為表現出更多的厭惡感和更嚴厲的道德判斷。
4.資料處理
對實驗所得數據,首先分析被試實驗數據的可用性,繼而對有效被試數據的性別差異進行t檢驗,并計算催眠暗示效應分;接著運用t檢驗分析不同情境中被試對包含厭惡體驗詞的道德情境故事失范行為是否表現出更多的厭惡感和更嚴厲的道德判斷;最后運用相關分析催眠暗示效應大小。
數據采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包(SPSS13.0 for Windows)進行整理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