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語里的中國歷史
- 喬忠延
- 2308字
- 2019-03-15 18:57:35
完璧歸趙
【完璧歸趙】 完,完整無缺。璧,古代一種玉器。趙,趙國。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無損地自秦國送回趙國。比喻把原物完好無缺地歸還原主。(《中國成語大辭典》)
戰國后期,曾經顯赫的魏國、楚國、齊國一個個相繼衰弱,唯有經過趙武靈王改革的趙國還勢力猶存。說到趙武靈王改革,大家就會想到胡服騎射。胡服騎射看起來很簡單,不就是身穿胡人服裝,像他們一樣騎馬射箭嗎?其實,胡服騎射背后有著復雜的民族融合大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習別人的長處,往往可以加倍地提升自己。趙國的強大,是秦國東進擴張的最大障礙。于是,秦國和趙國便發生了一系列的故事。
故事要從和氏璧講起。和氏璧是一塊聞名各國的美玉。初時,是一個名叫卞和的楚國人在荊山下發現的。卞和獻給楚厲王,玉工說是石頭,被砍掉左腳。楚厲王死后,他獻給楚武王,玉工還說是石頭,又被砍去右腳。楚武王死后,楚文王繼位,他不敢再獻,抱璧痛哭了三天三夜,由流淚變成流血才被發現。楚文王派玉工一鑿,真是一塊價值連城的美玉,便賜名和氏璧。
楚文王得到了和氏璧,卻不貪心,沒有占為己有。相國昭陽屢次出征,滅越勝魏戰功卓著,便將這寶貝賜給了他。獲此大寶,昭陽受寵若驚,自此與和氏璧形影不離。一日出游到赤山,同賓客隨行百余人在潭邊樓上飲酒作樂。隨從早就想看看這精美的玉璧,可昭陽一直秘不示眾。這日,酒酣心熱的昭陽豪興大發,索性讓隨從一飽眼福。看得正貪,忽然潭中躍起丈余長的大魚,有人一呼,眾人皆移目觀之。待大魚潛匿水底,回頭再看,和氏璧竟然不翼而飛,沒了蹤影。
昭陽立即追查,舍人張儀成了頭號犯罪嫌疑人,理由是他家境貧窮。張儀沒偷當然不承認,被亂棍打得遍體鱗傷。有同情者送他回到家里,妻子見了禁不住哭泣。張儀卻說:“莫哭,看看我舌頭還在嗎?”妻子含淚答:“還在。”張儀笑著說:“這就好,舌頭是本錢,以后不會常窮困。”妻子被他逗得啼笑皆非。遭此屈辱毒打,張儀非常生氣,憤然離開楚國,投奔秦國。楚國丟失和氏璧事小,失去張儀這樣的人才事大。張儀一心事秦,戲弄楚國就是和氏璧埋下的禍根。
幾經輾轉,趙國的繆賢竟然買到和氏璧。他喜不自禁,百般玩賞不說,還到處吹噓。趙惠文王得知,要他獻上,繆賢實在舍不得這心愛的寶物,正猶豫間,趙惠文王已等不及了,借打獵為名乘車出宮,突然車頭一轉來到繆家。將士們翻箱倒柜,很快將和氏璧搜到手中。果然是個稀世珍寶,趙惠文王帶著美玉興沖沖回到了宮里。
和氏璧被搜走,繆賢還惹下了殺身之禍。他要投奔燕國,舍人藺相如卻說不妥。當年出使燕國,燕王親近您,因為您是趙國的寵臣,趙強燕弱,親近您是為了討好趙王。如今您犯了罪,逃亡而去,說不定為了討好趙王,燕王會綁了您送回趙國。一番話說得繆賢茅塞頓開,慌忙袒露上體,伏在鍘刀上前去請罪,這才得到趙惠文王的赦免。繆賢的大難過去了,趙惠文王的禍事卻來臨了。
秦昭襄王聽說趙王得到和氏璧,來信要用15座城池換取這塊寶玉。這可難住了趙王,不給,秦強趙弱惹不起;要給,明明知道秦王不會給15座城池,只能是拱手相送。這可怎么辦?就在國難當頭的時候,繆賢將藺相如推薦給了趙惠文王。于是,舍人藺相如變成使臣,臨危受命,前往秦國。
果然不出所料,秦昭襄王在章臺宮接見藺相如,拿過和氏璧興奮異常,自己反復玩賞,又送給后宮美人玩賞,早忘了藺相如,自然閉口不提割讓城池的事情。見狀,藺相如對秦王說,和氏璧有個毛病,我指給您看。接過后,他雙手握緊,連退數步,靠近殿中的一根柱子,聲色俱厲地說:“大王去信要這塊美玉,全國文武大臣都不主張給您,認為您貪婪無度,又十分強橫,不可能給15座城池。我則對他們說,秦王不會為一塊玉石而影響自己的聲譽吧!于是,趙王齋戒5日,鄭重將和氏璧交我獻給大王。沒想到大王真的不講信義,那我只好和美玉一塊撞碎在柱子上。”
秦王怕他撞碎美玉,連聲道歉。當即攤開地圖,指劃割讓的城池。藺相如卻要他齋戒5日,方才交給。5日后,秦王齋戒完備,藺相如怕他再食言,早就派人將和氏璧送回了趙國。
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膽識過人,立下大功,趙惠文王提拔他為上大夫。
時隔三年,秦王請趙王去澠池參加盟會。趙王害怕秦王不敢去,大將廉頗說:“君王若是不去,各國都認為趙國弱小,對我們不利!”
趙王只好前去,好在身邊跟著藺相如,多少壯些膽子。澠池會上,秦王同趙王飲酒,喝過幾杯,乘著酒興,秦王說:“我聽說趙王精通音樂,請彈奏一曲吧!”
趙王彈奏了一曲。哪知秦國的史官上來記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命趙王彈琴。”這顯然是有意侮辱趙王。藺相如馬上前去,端起一個瓦缶要秦王敲打。秦王不肯,藺相如怒聲喝斥:“大王若是不奏,我的頸血馬上會濺在您身上!”
秦王迫不得已,只好輕聲敲了一下。藺相如立即回頭對趙國的史官說:“請記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
藺相如在關鍵時刻,維護了趙王的尊嚴,也維護了趙國的尊嚴。回國后,趙王封他為上卿,藺相如當上了趙國的宰相。
這一來,惹怒了大將廉頗。廉頗是位老將,出生入死,屢建勛功,官職竟沒有藺相如高,心里憤憤不平,公開講要給他難看。藺相如得知,隨時避免和廉頗正面接觸。可是,這一天乘車外出,偏偏碰上了廉頗騎著高頭大馬威風凜凜地過來了。藺相如趕緊命車夫掉頭,躲進一條小巷。這事惹怒了他門下的舍人,都覺得這樣太丟臉面,要辭他離去。藺相如勸慰大家:“諸位說,廉將軍和秦王比誰更厲害?”
眾人說:“秦王。”
藺相如說:“那么,我不怕秦王,為何害怕廉將軍?當今,趙國安定還不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共同輔政?若是我們相斗,秦軍就會趁亂而入!”
眾門客點頭稱是,對藺相如更為敬重。消息傳到廉頗耳朵中,他猛然醒悟,大受感動。于是,背負荊杖前往藺相如府中認錯,二人和好如初,這便有了成語“負荊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