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少時學兵法,善于談兵,以為天下無敵。嘗與其父言兵事,父雖難不倒他,但不以為然。后來趙括代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為秦將白起所敗,趙卒被坑者數十萬人。趙國名臣藺相如曾說:“括徒能讀其父兵書,不知合變也。”后因謂空談理論,不切實際為“紙上談兵”。(《漢大成語大詞典》)
回頭看“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為什么秦昭襄王能讓藺相如在氣勢上都占了上風?那不過是用兵之前對趙國實力的試探而已。
公元前270年,秦昭襄王派兵越過韓國,進攻趙國的險要地區閼與(今山西省和順縣西)。趙國聞訊急忙令將軍趙奢前往救援。趙奢立即帶兵出城,可剛剛離開邯鄲城三十里就安營扎寨,而且一扎就是28天。這么安營扎寨,讓人感到趙奢膽小如鼠,畏懼秦軍。別人這么認為無關緊要,關鍵是秦國的間諜也這么認為,還這么報告給秦軍將領。秦軍將領聞言,輕視了趙軍。趙奢一看時機成熟了,率領大軍,披星戴月,晝夜兼程,迅速趕到閼與附近屯兵。看似大軍駐扎此地,其實分派一萬精兵悄悄占領了北山制高點。秦軍發現,即下達命令前來爭奪。趙奢下達總攻命令,將士們以排山倒海之勢,朝敵兵壓去,秦軍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失敗。
失敗警示了秦國。秦昭襄王從專權的宣太后和她弟弟穰侯魏冉手里奪回大權,將范睢拜為相國。范睢認為越過韓國、魏國,攻打趙國得不償失。打勝了,得到土地很難占領;打敗了,損兵折將,更不合算。何況出兵期間,國家空虛,倘要是鄰國出兵,時刻面臨危險。若是出兵鄰國,打下一寸土地都可以據為己有。秦昭襄王頓時醒悟,不再攻打趙國。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兵攻打韓國的野王(今河南省沁陽市),而且一舉獲勝,占領此地不說,還將韓國攔腰斬斷,孤立了上黨郡。此時,韓國議論紛紛,有人主張將上黨送給秦國,與之長期講和。有人不同意,覺得這么拱手相讓太便宜了秦國。有人認為與其送給秦國,不如送給趙國,與之聯手,共同抗擊秦國。這正合上黨郡太守馮亭心意,他立即派出使者前往趙國。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得到這么大的地盤,何樂而不為?趙孝成王喜出望外,馬上派人接收過來。
煮熟的鴨子飛了,秦昭襄王當然不甘心,立即命大將王龁進兵上黨郡。趙國在上黨的駐軍很少,一擊即潰,殘兵敗將逃到了長平。秦軍乘勝追擊,危及長平。形勢非常嚴峻,丟掉上黨不說,弄不好還會丟掉長平,趙孝成王趕緊派出大將廉頗前去抵擋。廉頗老謀深算,秦軍氣焰正盛,與之交鋒,難免吃虧,干脆堅守城池,閉門不出。秦軍遠道而來,糧草運輸困難,廉頗決計拖垮他們。因而,固守城池,以逸待勞,秦軍攻打三年,毫無戰績。如果就這樣堅守,秦軍必敗無疑。曠日持久的戰爭,拼打的不僅是物質實力,還有指揮者的心理素質。可惜,趙孝成王急于求成,廢毀了廉頗不戰而勝的大計。

白起用殘忍將自己釘在了恥辱柱上
秦軍久攻長平難以獲勝,秦昭襄王也急。急是急,卻不盲目行動,他采取范睢的計謀,離間趙孝成王與廉頗的關系。被收買的間諜偷偷潛入趙國,到處散布流言:“廉頗太老了,不敢和秦軍交戰。要是年輕有為的趙括領兵,早把秦軍打得屁滾尿流啦!”不多時,這流言蜚語在趙國紛紛揚揚傳開。傳到趙孝成王耳朵里,他想想正是,三年多了,廉頗打不退秦軍,不是害怕又是什么?干脆就讓趙括領兵,給秦國點顏色看看。趙孝成王想的得意,不知這恰巧鉆進范睢的圈套。
下面的歷史正如成語“紙上談兵”所講,趙括是趙奢的兒子,少時熟讀兵法,極善談論,每逢談論,口若懸河,自以為能破天下百萬雄師。即使率兵多年的父親,也敵不過他的三寸不爛之舌。不過,父親從不認可他,以為他那是“紙上談兵”,無法實戰。還有一位頭腦清醒者,也看透了趙括的那點伎倆,這就是藺相如,他勸趙孝成王說:“括徒能讀其父兵書,不知合變也。”哪料趙孝成王不是趙惠文王,不聽藺相如之言。此時趙括母親也出面阻攔,將趙奢對兒子的看法和盤托出。端出也沒驚醒趙孝成王,他仍然要固守己見。趙母無奈,只好對趙孝成王說:“如果趙括兵敗,請您不要連累我們家人。”趙孝成王答應了。
公元前260年,趙括領命雄心勃勃來到長平前線。得知趙國換將的消息,秦國也改派大將白起為帥。白起不動聲色,靜觀趙括舉止。趙括果然急于建功立業,用勝利證明自己的才能。他不再堅守城市,要出兵進擊,殲滅秦軍。白起暗暗高興,還是不露聲色。不是不露聲色,而是大露怯色。趙括出城作戰,秦軍一打就敗,一敗就退。趙括接連取勝,不無得意,一鼓作氣,乘勝追擊。眼見趙軍離開大營很遠了,白起立即派出兩支精兵反擊。一支迂回包抄,將趙軍截成兩段,首尾難以相顧;一支直插趙軍大營,端掉趙括老窩,截斷糧草供應。頓時,趙軍失去活力,不能再氣勢洶洶地進攻,只能坐地防守。白起頗有耐心,還不反攻,只派小股部隊偷襲。趙軍疲于應戰,每戰必敗,銳氣大傷,只能盤地扎營,等待援軍。
秦昭襄王得到趙軍被圍的消息,火速趕往河內(今河南省沁陽市),馬上將當地15歲以上的男丁征發充軍,調往長平東北,切斷趙軍與國都的聯系,斷絕供應。趙軍陷于孤立無援的困境,趙括組成四支小隊突圍,都以失敗而告終。圍困到46天后,趙軍草料全無,饑餓難忍,以致互相殺食。再不決戰,就會全軍餓死,趙括只能親自率軍強行突圍。
趙括披鎧甲,戴頭盔,跨戰馬,沖進敵陣。鎧甲再厚,頭盔再堅,也無法抵擋秦軍的萬支利箭,趙括被射中,摔死在馬下。白起派兵挑起趙括的腦袋,高喊趙軍投降。饑餓的趙軍將士看見主帥已死,無心再戰,繳械投降。如果事情到此為止,白起將以少見的威名載入史冊。可惜,白起竟然下令將40萬趙軍降卒全部坑殺,制造了世界軍事史上罕見的慘劇。白起用殘忍將自己釘在了恥辱柱上。
自此,趙國元氣大傷,茍延殘喘,秦國為統一列國邁開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