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引言

明末清初在中國發生的天主教與中國傳統的本土哲學、宗教思想之間的對話歷時300余年,上及天子下至百姓、外至羅馬教廷內至眾多士大夫,辯論非常激烈,至今在中西文化交流史、宗教史研究上占據重要地位。楊光先事件是這場儒耶爭論中濃墨重彩的一個片段,也因為讓不少人包括楊光先本人都性命攸關,就更加引人深思。畢竟在中國這樣一個文化上傾向多元,儒、釋、道三種宗教相互寬容的氛圍中,激烈的文化沖突是并不多見的。

楊光先事件的焦點是清朝初年的歷法之爭,但對楊光先事件的解讀卻早已超越了歷法之爭本身,它真正的意義表達是折射中西哲學和宗教交流過程中出現碰撞的根本原因及人們借此產生的文化反思。然而,有關楊光先事件的文獻記載并不特別豐富,而且文獻評述中一些關鍵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的梳理。具體如下:

首先,對于楊光先這個歷史人物的評價。目前的研究文獻大多集中在對他的批判上,批判主要圍繞楊光先的“寧可使中國無好歷法,不可使中國有西洋人”這句話展開。批判觀點歸納起來集中在兩條:一種觀點認為楊光先守舊排外,是頑固士大夫的代表。楊光先事件的后果是使中國走向閉關鎖國;另一種觀點認為楊光先卑鄙狹隘,因為他對傳教士的妒忌和對官職的渴望,促使西學被禁,并由此導致中國近代科技文明的萌芽遭到人為的埋葬。

其次,對楊光先事件發生原因的考察。一部分學者認為楊光先等守舊士大夫個人狹隘保守的原因促成了事件發生;另一部分學者認為楊光先事件是由政教沖突和文化沖突引起的。傳教士文獻大都從天主教傳教史的角度,認為楊光先事件和中國的各種反教事件以及最后天主教被禁,是羅馬教廷傳教政策的失誤造成。

再次,對于西洋傳教士及天主教的態度。相當多學者持歡迎態度,認為傳教士帶來的天主教和科技對中國發展而言是很好的機遇。如王治心在《中國天主教史綱》一文中指出,康熙年間的“禮儀之爭”,主要原因是傳教士“里面有許多妒忌、攻擊、仗勢等等不良的因素”,甚至認為“若是沒有這次爭執,若是不因爭執而觸怒了中國的皇帝,18或19世紀的中國,或者可以變成天主教的國家”。

概括來說,目前對楊光先事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合理性在于討論了楊光先事件發生的某一方面的原因;局限性在于看到了事件表象層面的次要矛盾,而忽視了事件本質層面的主要矛盾。具體而言,首先,將歷史人物的個人主觀意志作為歷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如將禁教說成是楊光先性格狹隘所致,沒有探究歷史事件背后的根本原因;其次,從社會歷史和朝廷政治的單一視角闡釋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如對楊光先事件的研究較少從哲學和宗教層面來審視。同時,由于文獻保存的原因,1994年以前的研究較少使用到楊光先事件的直接相關文獻——《不得已》,一定程度上使得楊光先事件的研究存在偏頗。

此外,研究方法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有些近代學者在楊光先事件研究過程中,混淆了三個相互關聯的概念,即將歷法等同于科學,將西學等同于科學,將禁教等同于禁科學。實際上,明末清初的歷法不僅僅是科學,而是具有科學和政治的雙重屬性,楊光先反對西洋歷法主要基于政治穩定方面的考慮;同時,西學既包括西方科學,也包括傳教士帶來的天主教;最后,禁教是禁止西洋人傳教,并沒有禁止西洋人到中國來傳播科學。楊光先主要反對天主教對傳統儒教的沖擊,反對天主教對政治穩定的潛在威脅,而不是反對傳教士帶來的西方科學技術。

而且必須澄清的一點是,楊光先事件以歷法之爭為開端,但是卻不局限于歷法本身,它實際上是明末清初排教事件和禮儀之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楊光先事件包括對歷法的討論和儒教與耶穌教沖突兩個部分。而有些現代學者往往只聚焦在楊光先對西洋歷法的否定上,卻忽略了楊光先作為士大夫捍衛儒教的良苦用心。同時,有些學者過于樂觀地估計“若無楊光先事件”中國近代科技的發展潛力,而故意忽視了“若有天主教”,天主教會對中國社會穩定和文化基因造成的沖擊。

今天我們對楊光先事件的研究,不可以局限于歷史人物個體和社會各階層政治斗爭的單一角度,而是需要從哲學和宗教視角探究中西文化沖突的根本原因。

本書將從“好歷法”和“西洋人”入手,探討楊光先事件的哲學和宗教內涵。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仁县| 绩溪县| 观塘区| 金门县| 蒙城县| 新安县| 绵竹市| 高平市| 汉川市| 洛浦县| 辽中县| 宁城县| 邢台县| 阿瓦提县| 杭锦旗| 金坛市| 宁河县| 温宿县| 石林| 彩票| 弥勒县| 永丰县| 仙游县| 云和县| 台江县| 威海市| 黑龙江省| 赤峰市| 汝城县| 呼伦贝尔市| 香河县| 淮阳县| 青海省| 三河市| 富宁县| 黔南| 肥乡县| 淮安市| 施甸县| 集贤县| 郧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