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象帝之先,萬物之宗
- 道德經全評(國學典藏版)
- 孫敬武編著
- 1880字
- 2021-09-26 09:31:49
【原典重現】
道沖①,而用之或不盈②,淵③兮,似萬物之宗④;挫⑤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重點注釋】
①沖:通“盅”,一種用來盛酒的中空器物,此處用來表示虛空的意思。
②盈:滿,引申為窮盡,極限的意思。
③淵:空明而深遠。
④宗:本源,根本。
⑤挫:消磨掉。
【白話翻譯】
“道”是空虛而無形的,但是它使用起來卻是無窮無盡的源泉。“道”是這么深遠而廣大啊,好像是世間萬物產生的根本。它挫去銳氣不顯露自己的鋒芒,解開它的紛雜,以簡馭紛,將它的光芒收斂起來,遇到塵埃就可以與之混雜在一起。它看起來是那么沉靜而虛無,又好像若有若無地存在著。我不知道它是由什么產生的,好像在天帝出現之前就產生了。
【鑒賞評議】
在本章中,老子用“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再一次重申了“道”的本源地位:“道”是一種中虛真空、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世間萬物,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有能力主宰“大道”,因為“道”是無形的。“道”似乎只存在于人的意識形態中,它可以是運動的,也可以是靜止的;可以渺小到如同微末凡塵,也可以龐大到無邊無際,無窮無盡。“道”在我們所不能窮極的地方,默默地滋養著世間生靈,山川河流,它擁有著一切卻又什么都不占有。對于“道”的限定,最合適的描述恐怕就是“大體則有,具體則無”了。
【深度解讀】
本我即道,大智于心
無數求“道”的人窮極一生都只是想給“道”下一個明確的定義,然而從古至今沒有人能夠做到,因為我們不知道“道”在哪里,它是什么模樣,它究竟以什么樣的形態長存在世間。雖然“大道”沒有具體的形象、沒有準確的意識、沒有被任何人賦予專有的概念和范疇,它卻是世間萬物之宗,一切存在的東西的本源。“道”講究挫銳解紛,和光同塵,這是一種與世無爭的處世態度,各取所需、各競天擇的方式,也就是古人提出的“科學發展觀”。
有一天,達摩祖師帶領一眾弟子來到渤海之濱修行觀心。眾弟子第一次見到大海,都被大海的寬廣偉岸所折服。
面對著煙波浩渺、巨浪排空的美景,大家都感慨萬千,議論紛紛,有人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有人說“天光云影,水天相接”。這時達摩祖師突然提出一個問題:你們在海面上究竟看到了什么?
對于這個問題,不同的人自然會有不同的看法和觀點。有人從大海中看到了佛祖的悲天憫人、恩澤眾生;有人看到了世事無情、四大皆空;有人看到了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有人看到了佛法精深、勤勉加之……
這時,達摩祖師的一位弟子大膽地說:“我看到了浪花的轉瞬即逝,它讓我想到了萬象皆空。”其他弟子聽后紛紛贊揚,覺得從中獲益頗多,自己對于禪法的理解更上了一個臺階。但是,達摩祖師卻突然厲聲斥責:“那不是浪花,是水!”眾弟子聽后大徹大悟,對“禪”的理解得以更進一步。
確實,眾人通過浪花看到了許許多多不同的東西,但卻未能窺破浪花的本質只是水,如果連最簡單的本質都沒有窺破,那還談什么因果輪回呢?
同樣,《壇經》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有一天,六祖慧能從黃梅得法,南歸廣東。在路上,慧能遇到一位騎著駿馬,拿著長刀的人擋在他的面前。仔細一問,這個人原來是神秀派來搶奪慧能的袈裟和衣缽的人。此人叫慧明,他拼盡全力來搶奪慧能的袈裟和衣缽,卻無論如何都奪不走。
這時,慧明面對六祖慧能產生了慚愧心,對慧能說:“我是為了你手中的法來的,而不是你的袈裟和衣缽!”慧能回答說:“你既然是為了我手中的法而來,那你就需要摒棄所有的雜念聽我說,如果你能做到這個,我就把手中的法講給你。”
于是,慧能請慧明清除一切雜念,再引導慧明往自己的內心深處觀照。這些話聽在慧明耳中,如同響雷般一語驚醒夢中人!慧明在六祖慧能的引導下一下子就頓悟了,成功地找到了自己的本來面目,認識到了客觀真實的自己。
如今的我們,每天都奔著各種各樣的目標、形形色色的追求而去,車子、房子、名譽、利益、權力……一切努力都只是為了“小我”。殊不知,就在爭名奪利的過程中,漸漸地冷落了“大我”,與最初的自己,最原始美好的自己漸行漸遠。其實,“小我”存在的局限性太多,太過偏執,只有真正體悟到了“大我”,才能達到“近乎于道”的地步,做到天人合一。
對于一個唯物主義者來說,我們可以說“道”什么都不是,也可以說“道”是任何一種東西。他無形、無相,存在于任何一片時空。只有我們真正了解了它,認識了它,才能掌握它的規律,循著它發展的蹤跡去摸索、去前進。當我們與它真正合二為一,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時,一切秘密就都不算是秘密了。另外“道”的存在還有著另外一種意義,那就是告訴我們:有些東西不能不較真,也不能太過較真。盡量學會收斂一些,不要使自己鋒芒畢露,這樣才更容易接近事物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