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善盡美
有一個成語叫作“盡善盡美”。通過“盡善盡美”這個成語,我們可以看出孔子音樂方面的素養,或者是他對音樂的熱愛。原文是這樣的: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論語·八佾》)
孔子談到《韶》樂時說,“美到極致了,善到極致了”。談到《武》樂時說,“美到極致了,但還不夠善”。
虞舜是通過禪讓得到帝位的。武王的帝位是通過征伐推翻商紂來獲得的,雖然順應了天意民心,但畢竟經過征戰,所以說“未盡善也”,就是說還不是最高的境界。“盡美”是藝術的最高境界,“盡善”是道德的最高境界,“盡善盡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誰可以達到這樣的境界?唯有大圓滿之湯堯舜禹。誰永遠追求這樣的境界?一切有成就者。
《韶》,傳說是舜時樂舞名。“盡美”主要指其音調、節拍之形式的完美。“盡善”主要指其所蘊含的思想意義之雅正。
《武》,周武王時樂舞名。孔子認為舜以禪讓得國,而周武王以征伐得國,故謂《韶》盡美盡善,而《武》盡美而未盡善。
很顯然,孔子在這里主張音樂既要體現美,又要體現善。就是說,音樂既要有藝術本身的美,也要有極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知道,孔子對音樂是非常有研究的;同時,他對音樂也是非常癡迷的。《論語》中,這段話之前還有一段話:“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孔子同魯國的樂官談音樂,說:“音樂演奏是可知的:開頭是打擊金屬器樂,令人翕然振奮;隨后是純正和諧,清晰明亮,綿長流轉,直至演奏結束。”
孔子于周敬王二年(前518年)前往周地(洛陽)造訪萇弘,向他求教:“《武》樂與《韶》樂孰為軒輊?”萇弘答道:“《武》樂為周武王之樂名,《韶》樂為虞舜之樂名,若以二者之功業論,舜是繼堯之后治理天下,武王伐紂以救萬民,皆功昭日月,無分軒輊。然則就樂論樂,《韶》樂之聲容宏盛,字義盡美;《武》樂之聲容雖美,曲調節器卻隱含晦澀,稍遜于《韶》樂。故而《武》樂盡美而不盡善,唯《韶》樂可稱盡善盡美矣!”萇弘欣然施教,孔子稱謝不迭。孔子與萇弘的此次會見史稱“訪弘問樂”。
這段話是在形容一支好聽的樂曲的起承轉合。從這段話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孔子對音樂有極高的藝術修養。孔子能體會到樂曲中所蘊含的那種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可見他對音樂藝術是如此的熱愛。他不僅是謹言身正、可敬可愛的,而且是親切隨和的;不僅是一位道德的圣人,而且是一位藝術的圣人。他對音樂有著極高的造詣,道德與藝術在他身上是一種完美的結合。孔子在不同的領域有著高度的鑒賞力。通過音樂,我們也能看出孔子的哲學思想、道德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