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現場
- 王大千
- 1118字
- 2019-01-03 17:23:29
聞道價更高
“聞道夕死”這個成語,實際上是“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概括。這句話很簡單,它前后也沒有什么語境。原文是: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保ā墩撜Z·里仁》)
孔子說:“早上明白做人的道理,晚上死去也沒有遺憾了?!边@句話實際上是表達了孔子對道的價值追求的決心,表明了他的態度:只要聞道,死而無憾。這是一種對真理執著追求的直白表露。
那么,孔子說的“道”是什么呢?老子講“道”,孔子也講“道”。孔子講的“道”指仁道,具體來講有天道、人道、先王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大同之道等。這些“道”孔子都是以“仁”來表達的,天道、人道也要求是仁義的。天道就是自然萬物,陽光雨露,對人類要有愛。這就是孔子所追求的要在人類社會中實現的“道”。
孔子的弟子子貢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老師關于《詩》《書》《禮》《樂》等的講授,能夠聽得到;老師關于人性和天道的言論,是沒法聽得到的。
孔子認為對“道”的追求和領悟是有難度的。這個“道”存在于個人的心中,很難用語言來表達。對于這個“仁”,孔子看得甚至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因此,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他還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保ā墩撜Z·衛靈公》)志士仁人決不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損害仁義的事情,而是寧可犧牲自己也要恪守仁義的原則。
道者,法則原則規律也。誕生于兩千多年前的儒家學說,以“仁”為邏輯原點和理論基石,推演并確立了若干重要、精妙的概念及論述。比如,為人之道(仁義禮智信)、君子之道(溫良恭儉讓)、為政之道(恭寬信敏惠)等。這些重要理念直接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性格、精神、道德和行為方式,以至形成倫理道德規范,成為恒久價值,直到今天依然是中國人恪守的“不二法門”。
盡管孔子的生活有時并不是很如意,也會在生活中遇到很多的困境,但他對“道”的執著從來沒有動搖,對“道”的追尋也從來沒有停止。他說過“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表達了對“道”的重視超過了對物質、居住條件的要求。他又說:“君子謀道不謀食?!薄熬討n道不憂貧?!保ā墩撜Z·衛靈公》)“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論語·里仁》)孔子說的“仁道”不是在自身之外去尋求,而是存在于我們的內心之中。
孔子所說的“道”是非常博大的。士志于道,就是志士仁人有志于探尋真理。這是孔子對“道”的追求的一種精神境界,對理想的追求的一種精神境界。聞道夕死,死而無憾。他把聞道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把對真理的探尋、人生價值的追求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可謂生命誠可貴,聞道價更高。這也是《論語》為我們提供的價值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