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尋味三湘
  • 范命輝
  • 2258字
  • 2020-04-17 10:16:18

銅官窯的瓦罐煨湯

深秋的雨霧籠罩著銅官古鎮。昔日繁華不再的千年窯場在陰沉的天氣下顯得有些疲憊。

一條條碎陶混合的泥濘小路在古鎮里彎彎曲曲地延伸,靜靜地串起一座座古窯遺址與老屋新窯,像一條條時空隧道,將千年前的窯火引向新窯熾烈燃燒。

銅官,早已舉世聞名的陶都。早在1300多年前的隋末唐初,這里“方圓十里,爐窯林立,遍地皆陶”,號稱“十里陶城”。《水經注》載:“銅官山,亦名云母山,土性宜陶,有陶家千余戶,沿河而居……”

那時,長沙銅官窯是與浙江越窯、河北邢窯齊名的中國唐代三大出口瓷窯之一,世界釉下彩陶瓷發源地。

1999年,在印度尼西亞勿里洞島外海打撈出一艘沉船,船體里完好保存著6萬多件中國唐代瓷器,其中出自長沙窯的就有5萬6千多件。如果說千年學府岳麓書院是中國傳播思想的“圣地”,那么千年窯場長沙銅官窯則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中國陶瓷重要發源地。

歷次考古發現證明,長沙銅官窯是中國陶瓷史上的濃墨重彩。

銅官窯出土的釉下彩瓷器有明確的時間記載,最早一件為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最晚的兩件是宣宗中大九年(公元855年)和大中十年。這些釉下彩瓷器代表著當時湖南乃至中國瓷器制造技術發展的最高水平。

1956年考古發現,銅官譚家坡龍窯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唐代龍窯,采泥礦遺址19處。

1983年,考古工作者在長沙窯遺址中挖掘出土了7211件、70種器型陶瓷。其中,有一個喇叭口的帶柄的壺和一個圓口凸唇、喝酒的小盅,釉色細膩,通體玫瑰紅,特別引人注目。后來考證為銅紅釉,把中國陶瓷銅紅釉的歷史一下提前了200~300年,因為此前業界公認只有宋代的鈞窯才燒出銅紅釉。

也就是這樣一座窯爐把中國陶瓷推入了彩瓷時代,形成“南青北白長沙彩”三足鼎立格局。

長沙銅官窯也是中國陶瓷史上第一個將書畫藝術融入瓷器的。詩歌內容千奇百怪:“寒食元無火,青松自有煙。鳥啼新柳上,人拜古墳前。”形象地描繪著寒食節習俗。“春水春池滿,春風春草生。春人飲春酒,春鳥鳴春歌。”好一幅春趣圖。

從岳麓書院沿湘江北去30公里,即到長沙銅官窯遺址,居湘江東岸石渚,名石渚窯。唐代詩人李群玉曾作詩《石潴》以贊:“古岸陶為器,高林盡一焚。焰紅湘浦口,煙濁洞庭云。迥野煤飛亂,遙空爆響聞,地形穿鑿勢,恐到祝融墳。”真實記錄了銅官窯當年窯火熾烈的盛況。

在古鎮瓦渣坪古窯址,考古學家在這里發現了1000多年前的彩瓷。一件瓷器上能燒出3種不同色澤的花紋,是高溫釉下彩,釉水中不含鉛。這種工藝使陶瓷在精美之中無毒。這一技術的突破推動了銅官窯陶瓷的日用普及。為餐具器皿的多樣化提供了條件,為湘菜的包裝美化提供了保障。

陶瓷被湘人廣泛應用于飲食起居,對推進飲食文明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些陶器或為貯存食物所用,有的作為盛器,有的做炊具,如罐子、缽子、壇子廣泛用在廚房。陶制的缸用來裝水盛谷,陶制的甕壇可以鑲在灶上燒水,陶制的浸水壇用來腌菜,這菜就是當今流行的壇子菜、外婆菜,以及各種酸菜、泡菜。壇養鮮酸與咸辣,陶制的蒸缽用來蒸飯燉菜,陶制的罐可以煨湯,陶制的碗、碟、杯、盤、盆都能裝飯盛菜,形狀多樣,造型美觀,大方實用。

如今,這些手藝還在古鎮上傳承。一位名叫胡武強的老人就是長沙銅官窯的傳人。幾十年來,在鎮上的人都外出打工、經商做生意的熱潮中,他以驚人的毅力,耐住寂寞,始終沒有放棄制作陶瓷這種手藝活。他的產品成為鎮上最具藝術價值、最有工藝品質的產品,廣受省內外客戶歡迎。

瓦罐煨湯是銅官古鎮上最古老最溫暖最原味的味道。先民把單一的素料,單一的葷料,或葷素混合投進陶制的罐子里,放水一煨,清鮮原味。千百年來,這種簡單的烹調方式留存下來了。罐子雞、罐子黃豆燜水鴨、罐子燉淮山、罐子煨牛肉、罐子臘肉燉泥鰍、罐子羊肉等等,都是很好吃的地方特色湘菜。后來,鎮上陶工又發明了大罐放小罐的罐燜方法,將直徑上米的大罐分成兩層,底層用炭或煤加熱,上層擺上裝有食材和水的小罐,罐口加蓋密封,幾個小時后,一罐罐的美味出來了。這方法既省時又省燃料,一次出品數量大,出品質量又穩定。這種大瓦罐燜湯模式被廣泛使用,也帶動了這種大小瓦罐的大量生產,延續著窯爐的生命與興旺。

在我生活的記憶中,兒時的罐子飯特別香,米淘干凈后,下入陶制的小罐子里,加點點豬油、鹽,放上恰當的水,放入火塘里一煨,那種豬油潤出來的罐飯香特別讓人感覺那是一種人間真味。

還有那缽子飯、缽子菜。瓦缽盛上米或鮮菜干食材,放到蒸籠里蒸,那種陶缽激活的清香十分誘人。

“吃在長沙,也表現出獨特的個性,長箸大盤,擺在特別大的圓桌面上,完全是富泰作風。那里不像廣東館有半賣、小半賣,也不像江浙菜館有六寸盤、八寸盤的分別,一上來就是大件頭,四菜一湯,足夠八個人吃飽……”李雁蓀在《長沙風物系人思》里寫的這段文字表明,湘菜宴會富泰,用大盤、大湯盅,這也是湖南岳州窯、銅官窯、醴陵瓷為湘菜講究富泰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正是這些陶瓷的出彩,為當時湘菜盛器高端上檔次提供了獨特的優勢。

銅官古鎮潮濕的空氣中混合著土陶的味道,這味道從陶泥的采掘沉淀中,從陶工的嫻熟手藝中,從泥坯的轉動成型中,從千年不熄的窯火中,從千家萬戶的銅官人家散發出來。在泥、水、火的變換交融中,訴說著“南青北白長沙彩”的歷史故事。

銅官土的獨有土質,陶坯的圓潤細膩、勻稱規整,窯火的恰到好處,燒出來的陶器質地細膩與堅實等,成就了窯場的旺盛。那些凝結在陶瓷上流暢的線條之美,那些雋刻在陶瓷上的詩歌之雅,賦予了泥土靈魂,演繹著湖南陶瓷開創的飲食文明,深藏著湖南陶瓷走向世界的秘密。

湘江,孕育了三湘農耕文明;銅官,孕育了湖南陶瓷文明;千年窯,也孕育了千年湘菜宴席的文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元市| 甘谷县| 南川市| 会东县| 开封县| 沧源| 七台河市| 桂林市| 南皮县| 驻马店市| 甘肃省| 噶尔县| 井陉县| 夏河县| 长治市| 伊金霍洛旗| 邵武市| 宿州市| 绍兴市| 阿鲁科尔沁旗| 隆安县| 旌德县| 海安县| 根河市| 泊头市| 乌什县| 白银市| 冷水江市| 达尔| 拉萨市| 渑池县| 泾源县| 株洲市| 通州区| 灵璧县| 青龙| 安福县| 清原| 东乌珠穆沁旗| 庄浪县| 大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