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新聞媒介的職能權力

把新聞傳媒稱為獨立的權力,這是西方開始于200多年前的傳統,只是近兩年來,才成為我國新聞學術界較為時髦的話題。在改革開放以來的新聞實踐中,媒介的權力意識隨著傳播業的發達而日益強化。突出的表現有兩點:一是通過新聞策劃深化了對社會生活的介入和安排程序;二是加大了輿論監督的廣度和力度,展示了新聞傳媒前所未有的權勢和威力。恰當此時,某種對媒介權力的盲目崇拜,業已開始升溫。于是,對于媒介權力這一概念給予科學的界定,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那么,新聞傳媒的權力在什么范圍內、起什么樣的支配作用呢?最初西方是把它視為國家的政治權力,與立法、司法、行政等權力平起平坐,被稱為“第四權力”或“政府第四部門”。給予新聞業如此美譽絕非出自新聞界的自詡,反倒是政治家們的“抬舉”。其始作俑者當是新聞史上地位極為崇高的美國總統托馬斯·杰斐遜了。他有這樣的名言:“如果由我來決定是要一個沒有報紙的政府,還是要沒有政府的報紙,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這話壯懷激烈,帶有明顯的煽情色彩,他把報紙的地位不切實際地抬到政府之上了。此后200余年間,哪個國家的新聞傳媒也不能與政府平起平坐,更甭說位壓政府、至尊至貴了。新聞傳媒可以反對某一政黨和政府,同時又甘愿充當另一個黨另一個政府的工具,從來沒有體味到“無冕之王”的威嚴。當然也要承認,近代資產階級報刊擺脫政黨報紙軌跡,納入市場機制后,新聞事業有了相對獨立的地位,發揮著無可替代的社會職能,對輿論的形成起著明顯的支配作用。馬克思、恩格斯也因此承認當時的報刊擁有有別于國會和政府的獨立地位,并稱為“第三權力”。但這絕不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學說也承認媒介權力與國家政治權力地位相等、性質相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當時的有關論述,強調的恰是媒介權力與國家政治權力的性質不同、作用特殊和地位獨立。有論者說,媒介權力的來源之一是它和國家政權的緊密結合。此說雖有一定的道理,但卻有失偏頗。媒介之所以擁有獨立的權力,在于它和國家政權的區別,在于它能對社會生活起到國家政權不能起到的支配作用。簡言之,媒介權力就是媒介的職業功能對社會生活所具有的支配力量。按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結構理論看問題,新聞業離政治很近,但它畢竟屬思想上層建筑,是意識形態的構成要素,是一種精神力量。用聽慣的話說,它是批判的武器,而不是武器的批判。俗話說得好,筆桿子畢竟不是印把子、槍桿子。媒介權力的行施絕非權力主體,發向社會的指令,雖有壓力但沒有強制力。新聞信息對接受者沒有法律上的約束力,可看可不看,可聽可不聽,可信可不信,可服可不服。而且,媒介傳播新聞信息時官氣越足,口吻越硬,接受者就越反感,強大的抗拒力將使媒介權力的行使遇到難以跨越的鴻溝。

應當承認,媒介權力的政治性是很強的。政治性很強,是它的第一特征。所謂政治性很強,倒不是因為它執意向政權靠攏,而是根植于新聞傳播行為的特征。新聞媒體及時公開地把時局變動的消息傳向全國全世界,即刻形成影響時局的強大輿論,直接關系到政局的穩與亂,大業的成與敗。靠制造輿論影響乃至左右大局,這就是媒介權力政治性強的內在依據,也是媒介權力的本質特征。正因為新聞傳媒具有這樣特殊功能,政黨、政府和政治家們才十分“抬舉”它,并視之為銳利武器死死抓住不放。很明顯,新聞傳媒擁有的支配社會的權力,主要有兩項:一是采集、編發和傳播新聞信息的權力;二是評價事實、表達輿論和監督社會的權力。這些權力的運用,能夠為社會設置輿論議題、形成評價規范,從而成為支配和左右社會輿論的權力關系。在社會的權力結構當中,新聞媒介以自己特有的職業功能,支配著社會輿論的漲落和進退,對其他權力中心起著監督和制衡的作用。或者說,新聞媒介運用新聞手段——用新近事實講話,來行使自己的權力,達到支配輿論的目的。這種支配方式雖然不是隨著指令而具有強制力量,卻有顯示輿論符合群眾意志的巨大壓力,使受者不得不服從于權力主體。這種壓力雖然是軟性的,卻是難以抗拒的。媒介行為事關全局,這才是媒介權力的真正源泉。我們強調政治家辦報的深層依據,也是基于新聞傳播行為牽動大局,有很強的全局即政治效應。強調政治家辦報絕不是主張新聞從業者個個成為職業政治家,絕不是把報社辦成政治權力機構,而是要求新聞從業者清醒地看到自己職業行為的全局意義,按社會規律和新聞規律行使自己的職業權力。

媒介權力的另一個顯著特征是它的中介性。媒介者,溝通載體也。新聞傳媒有兩種溝通功能:一是溝通事態與受眾,即社會認識的主體與客體;二是溝通決策與輿論。人類只能通過媒介了解外部世界的發展變化,社會只能通過媒介溝通上下左右。人類的認識和社會的實踐對媒介有著須臾不可離開的依賴性,它是人類社會的認識系統和調控系統。它通過信息傳播,一則調整公眾的認識而形成輿論,二則調整決策機構和特定行為主體的認識而形成決策。它作為中介,或下情上達來表達輿論,或上情下達去引導輿論。它的直接支配效應,是改變人(既含社會公眾,也含決策者和領導者)的認識和態度,而并不直接參與具體事項的決定、裁決和操作。這是媒介權力的中介性對自身權勢的限定。它表達社會輿論,可以對政府決策造成重大壓力,但媒介無權進入決策程序,更不能代替政府去處理社會問題。新聞媒介評說各類事態時提出的意見,不是裁決,不是指令,提出的問題最終要靠當事者下定決心和采取行動去解決。媒介只是媒介,它的權力不能無限延伸。而且媒介行使權力靠的是自己擁有的公信度,靠的是勸說和服務。如果不能滿足信道兩端的需要,媒介權力的擁有和行使都將化為虛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傳媒一方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不斷提高輿論引導水平;另一方面從傳播內容到傳播風格努力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貼近群眾,極大增強了媒介對社會生活的支配力度,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不斷深化的新聞改革中,逐步實現媒介權力政治性與中介性的結合,指導性和服務性的統一,逐漸洗刷居高臨下、生硬灌輸的官腔官調官味。近些年,我國新聞界倡導新聞策劃,有力地發揮了新聞傳媒的支配作用,但有時卻忘了自己的媒介角色,發生過一定程度的權力誤用,比如媒介機構自扮自演制造新聞等。

媒介權力要靠它對社會生活的現實作用來實現,對社會不起任何作用的權力是不存在的。媒介總要盡力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加大對社會生活的作用力度,使自己的權力得到社會的承認和重視。但是,作用力并不等同于權力,媒介的作用發生不一定全然構成權力關系。有論者勾畫了媒介與社會各個層面各個部位的聯系線索,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的方方面面,并認定這些聯系就是權力關系,理由就是媒介傳播對方方面面的事物產生了程度不同的作用。應當承認,世界上的事物幾乎沒有不受媒介觸及的,不在社會互動鏈條中接受媒介造成的作用力的。但我們不能把所有的作用力都提升到媒介權力的高度。媒介權力既然是權力,所產生的作用就應當是無間隔的直接支配力量,對事態生成和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媒介對外界事態的間接或弱小的影響力,一般不能稱為權力。比如傳播行為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不斷增大,對傳統產業結構產生一定影響。但無論如何不能就此說,其作用對產業結構具有支配力量,具有強人服從的權力地位。把媒介權力的作用范圍無限擴大,把它所有可能產生的影響都視為權力的效應,是媒介對自身權力的盲目崇拜,是對媒介職權的隨意神化。

媒介權力與新聞出版自由是同等且臨界的概念。新聞傳播自由的實現,是確保媒介權力真實性的前提條件。如同有對新聞自由的壓制或放縱,也有對媒介權力的束縛或濫用的媒介權力,應當通過法律手段加以保障或限制。在法制健全的民主社會,媒介權力應當得到法律的承認和約束。同時,媒介權力還應接受政黨、政府和人民群眾的有力監督。不受監督的權力,必然腐敗叢生。應當看到,一方面我國的媒介權力發育并不完全,另一方面對媒介權力的監督也未引起社會的足夠重視。近些年,我國新聞界自鳴警鐘,提出要治理“新聞腐敗”。媒介產生腐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權力擴張的同時缺乏健全的監督機制,是其中的根源之一。最近有年輕學者正在深入進行媒介監督的研究,其用意就是呼吁加快新聞立法的進度,建立專門批評媒介的機構和渠道,強化對媒介權力的依法制約,促使媒介與社會生活形成恰當的權力關系,在職能范圍內正確行使自己的權力,盡力防止權力的濫用和腐敗的滋生。這的確是一個極有現實意義的課題。

(載《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石县| 利川市| 津市市| 南木林县| 娱乐| 玛纳斯县| 盘锦市| 丰城市| 尚志市| 平和县| 马关县| 泾阳县| 东安县| 大石桥市| 浮山县| 韶关市| 晋宁县| 祁门县| 沿河| 台南市| 肥乡县| 若尔盖县| 兴安县| 寿宁县| 旬阳县| 湖州市| 香港| 嘉义县| 罗定市| 阿巴嘎旗| 岳池县| 神农架林区| 天祝| 克东县| 新兴县| 扎囊县| 尼玛县| 连南| 梁山县| 华容县| 大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