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苦有樂,人們不僅要盡情享受順境時的快樂,
也要懂得品味逆境中的痛苦,不論處于什么樣的逆境,始終不要放棄希望。
王陽明就是一個能夠與逆境共處的人,他珍惜自己,熱愛生命,
并善于在逆境和失敗中迅速調整心態,適應新的環境,尋獲新的目標。
如果人們能像王陽明一樣不被生活中暫時的失敗、打擊和磨難嚇倒,
始終樂觀地面對生活,就能成為內心強大的人。
正確對待不如意之事
人于此處多認做天理當憂,則一向憂苦,不知已是“有所憂患,不得其正”。
王陽明認為,人在遭遇父母過世這樣的傷心事時,按照天理就該憂慮,因而常常恨不得一下子哭死來化解心中的痛苦,一味地愁苦,卻不知道“過度愁苦以至于不能保持心態中正平和”的道理。心一旦不能中正平和,做人做事就容易失去分寸。其實,王陽明是在告誡人們要正確對待不如意的事,不要過度悲傷、愁苦。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悲觀、愁苦等消極的情緒常常會讓人們失去判斷力。所以,一個人在悲傷、愁苦的時候,一定不要著手重要事情的裁決,尤其是可能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深遠影響的人生大事,因為悲傷、愁苦會使你的決策缺少深入全面的思考。一個人在看不到希望時,仍能夠保持樂觀,善用自己的理智,是十分不容易的。
俗話說:“世上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不順心、不如意的事,這是無法避免的。但值得慶幸的是,我們雖然不能決定外界的環境,但是可以決定自己的心靈選擇。
當心停留在事物的積極方面時,我們將會發現事物光明的一面,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也就是說,當你善于用積極、樂觀的心態看待問題時,任何不如意之事,都像是上天賜予的禮物,能讓你看到機會和得到心靈上的成長。
一個人從事銷售工作的第一年,因為經驗不足而常常遭到別人的拒絕,這使他的心靈受到很嚴重的打擊和折磨,消沉到了近乎絕望的地步。
一天,他心情郁悶地來到空曠無人的鄉下散步,想放松一下身心。在田埂邊撒尿時,見到一只青蛙蹲在田邊,無聊之下,便把尿撒在青蛙的頭上。
他原以為會看到青蛙在突如其來的襲擊下狼狽逃跑的情景。誰知,那只青蛙不但毫無逃走的意思,反而睜著眼睛舒舒服服地蹲在原地,一副很享受的樣子。在它看來,這似乎不是一種羞辱,而是一次暖和、舒適的溫水淋浴。
那個推銷員看到此情此景,心頭一動,閃過一道靈光:“以前我總是把客戶的拒絕視為對自己的羞辱,覺得自己干的工作很低賤。我能不能改變一下自己的心境呢?就像這只青蛙一樣,把無理的羞辱視為一種享受,當作一種提升自己心靈不可缺少的機會。這樣,即使遭到再多的拒絕,我只要能保持冷靜、接納、樂觀的心境,所謂的羞辱又怎能進入我的內心呢?”
自從悟到這個道理后,他不再害怕別人的拒絕,反而深入了解每次被拒絕的原因,用以提升自己的銷售能力,他的業績也越來越好,連續多年獲得推銷冠軍,成為名副其實的“推銷之王”。
如果故事中的銷售員沒有正確對待客戶的屢次拒絕,那他的消極情緒就會阻礙他繼續努力工作,也就不會有后來的成功。
每一天,生活都會帶給我們不同的情緒,其實這都是由我們的心靈所決定的。在遭遇危機時,若能夠正確對待那些不如意的事——不要過度愁苦,用一種接納、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就能獲得一個有意義、快樂的人生。
坦然地面對失敗
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跌跤,起來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樣子出來。
王陽明認為,面對失敗,要保持淡定,這就好像一個人在走路時突然摔了一跤,爬起來拍拍灰塵,審視身體沒有摔傷后繼續走路,而不是自欺欺人裝出沒有摔倒的樣子,更不要站在原地不敢動。
高峰與低谷、成功與失敗都只是人生的一段旅程。今天處于高峰不代表日后會成功,今天的失敗也不能代表日后仍然處在低谷。正是這一段段不同的旅程才成就了此時此刻的我們,塑造著以后的我們。然而,在低谷和高峰、失敗和成功相互轉化的過程中,每一個轉折都需要我們從容面對,淡然處之,勇敢繼續下一段旅程。
貶謫龍場可以算得上是王陽明仕途生涯中的一次失敗,但面對失敗,他沒有逃避,也沒有自暴自棄,而是思考儒、釋、道思想,于艱難的生命波濤中尋找立身之本。他針對程朱理學越來越脫離人的生命而知識化、外在化的傾向,尤其是其尚未暴露出來的理論體系支離破碎的弊病,以更加簡易直截的功夫與“先立乎其大”的入手方法,開辟了另一條與朱子不同的成德之學,從而拓寬了主體自立自主的精神價值世界,展示了道德自律與人格挺立的實踐精義及具體路徑。正是因為王陽明淡定地面對自己的失敗,學會從失敗中汲取力量,才開創了心學。
每個人都可能面對失敗。但對生活的如意或不如意起決定作用的,并不是人生的際遇,而是思想的瞬間;成功或不成功,有時候也不是由個人的努力所決定,而是取決于意念的轉換。當生活與感情皆陷入泥潭時,倘若連開啟下一段旅程的勇氣都沒有,豈不是要永遠陷在失敗的泥潭中嗎?
一個秀才模樣的人悠閑地走在滿是塵土的路上,這個秀才背著詩詞,搖頭晃腦,滿是愜意的模樣。
秀才出門已經一年多了,目的是進京趕考,但是他考場失利、名落孫山,心情黯淡地度過了幾個月的黑色時光,整日借酒消愁,以淚洗面。兩個月前,他和幾個朋友共游,與一老人相談,秀才道出了心中的苦悶。老人聽后,說道:“昨天早上與你說話的第一個人是誰?”
秀才回道:“這個已經忘了。”
“那明天你會遇到什么人?”
“這個我哪里知道,明天還沒來。”
“此時此刻,你面前有誰?”
秀才愣了一下,說:“我面前當然是您啊!”
老人輕輕點頭道:“昨天之事已忘卻,明日之事尚未來,能把握的唯在此刻,你又何必對過去之事耿耿于懷?因為明天不可知,昨日已過去,不如放下掛念,平淡對之,你并沒失去什么,不過是重新開始。”
秀才瞪大雙眼,等著老人繼續說下去。
老人接著說道:“既然是新的開始,又何來執著于以前?如潺潺溪水,偶被沙石所阻,但其終究萬里波濤始于點滴。你可曾明白了?”
秀才微笑著點點頭,此刻的他已經有了新的打算。在京城辦完了一些事情后,秀才告別朋友,踏上了回家的路途。他決定三年之后,再考一次。
常人說,害怕失敗是因為想得太多,想得太多是因為情緒太盛,秀才考場失利后變得頹廢,也是同樣的道理。好在他及時醒悟——心境歸于平淡,目標得以重新確立。在這個秀才身上,我們看到的并不是放棄后的心如止水,兩眼迷離,而是再度追逐的豁然。因為這種豁然,不再對過去的遺憾耿耿于懷,不再對未知的將來做不確定的暢想,心落在了此時此刻,即此時此刻需要做的事,以及如何將其做好。
作家林貴真說:“生命是個橘子,自己決定了生命,就像你選擇買了這個橘子,酸甜就要自己負責了。生命是個橘子,一瓣跟著一瓣,有時一瓣瓣是甜的,也有時是酸的,但要親自嘗了才酸甜自知。”生命本是一段路,每一段旅程,都需要一個開始,都需要你自己去體驗、鍛煉,去接受成功與失敗。
事實上,成功者能夠不斷獲取成功不在于他們多么有智慧,而是在于他們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敢于往前邁一步,哪怕只是小小的一步。王陽明之所以鼓勵人們在摔跤后爬起來繼續走,是因為他深知淡定地面對失敗,是從失敗走向成功的最快方法。
用心感受生活中的苦與樂
雖則圣賢別有真樂,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許多憂苦,自加迷棄。雖在憂苦迷棄之中,而此樂又未嘗不存。但一念開明,反身而誠,則即此而在矣。
王陽明在開導弟子陸原靜時說:“圣賢們雖然另有真正的快樂,然而這種快樂一般人也是有的,只是一般人不知道這種快樂,反而給自己找來了許多憂愁苦悶,丟棄了真正的快樂。雖然在憂苦迷茫中丟棄了快樂,但真正的快樂并非就不存在了,只需念頭明朗,在自己身上尋找,便能真正感覺到快樂。”由此可見,人人自身都有快樂,只不過大多數人看不到這種快樂,反而去外面尋找,結果卻得到許多憂愁苦悶。
生活中有苦有樂。生活的波浪在高峰時,人即顯得快樂;在低谷時,人便顯得痛苦。而波浪永遠都是忽高忽低,沒有永恒的上揚,也沒有永恒的下降,所以人生痛苦與快樂交織并行,二者相伴相生,既有矛盾又有聯系。所謂“沒有痛苦也就無所謂快樂”,就是告訴我們要正確對待人生的苦樂。也就是說,人們不能只追求快樂,而討厭煩惱和痛苦。
王陽明28歲舉進士,之后他擔任過刑部主事、兵部主事。正當他要為朝廷出力的時候,政治劫難降臨到他頭上。正德元年(1506),因營救南京科道官戴銑、薄彥徽等,王陽明抗疏,觸犯了劉瑾,被罰廷杖,因此下獄,再貶謫貴州龍場做驛丞。在赴任的路上,劉瑾又派人跟蹤追殺,他僥幸逃過一死。之后他又乘坐一只商船游舟山,不料遭遇颶風,船漂流至福建的武夷山。王陽明本想隱居在武夷山,卻又擔心劉瑾找父親的麻煩,于是他到南京探望父親之后,便輾轉到達龍場。
身處逆境固然讓人痛苦,卻能磨礪人的意志,使一個人由脆弱變得堅強,變得有韌性。王陽明歷經了磨難,心性比以前更堅強了。他開始了解群眾疾苦,為生民立命,在艱苦的環境中不斷成長,最終構建了心學理論的大廈。
從長遠來看,痛苦其實是人生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正如人們常說的:“沒有苦中苦,哪有甜中甜?”哈密瓜比蜜還要甜,人們吃在嘴里甜在心上,然而,種瓜的老人卻告訴我們:哈密瓜在下秧前,先要在地底下埋上半兩的苦巴豆,瓜秧才能茁壯成長,結出蜜一樣的果實。
人們又常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經風霜苦,難得蠟梅香”,成功的快樂,正是經歷艱苦奮斗后才得到的。古人“頭懸梁,錐刺股”,苦則苦矣,但他們下苦功實現上進之志,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以苦為樂,苦中求樂,其樂無窮。
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圣。師父拿出一個苦瓜,對弟子們說:“隨身帶著這個苦瓜,記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條你們經過的圣河,并且把它帶進你們所朝拜的圣殿,放在圣桌上供養,并朝拜它。”
弟子走過許多圣河、圣殿,并依照師父的指示去做。回來以后,他們把苦瓜交給師父,師父叫他們把苦瓜煮熟,當作晚餐。晚餐的時候,師父吃了一口,然后語重心長地說:“奇怪呀!泡過這么多圣水,進過這么多圣殿,這苦瓜竟然沒有變甜。”幾位弟子聽后立刻開悟了。
苦瓜的本質是苦的,不會因圣水、圣殿而改變;人生是苦的,修行是苦的,由情愛產生的生命本質也是苦的,這一點即使是圣人也不能改變,何況是凡夫俗子!去看過著名油畫大師凡·高的故居的人都知道,那里只有張裂開的木床和破皮鞋。凡·高一生潦倒困苦,沒有娶妻。但也許正是生活上的困窘,才使他在藝術上有頗高的造詣,成為大師中的大師,使他的作品成為經典中的經典。
對待人生與修行也是這樣的,時時準備受苦,不是期待苦瓜變甜,而是真正認識那苦的滋味。苦瓜本來就是苦瓜,連根都是苦的,這是一個苦瓜的真實情況,變甜只是我們虛幻的期待而已。唯有直面事物的真相,我們才能從中解脫。
當我們接納苦,并把苦看作人生的必然歷程時,苦就不再是世俗的“苦”。同樣,接受樂,把樂當作生命的歷程,樂也不再僅僅是世俗的“樂”。享受生命的盛宴,享受人生的高峰與低谷,感受生活中的苦與樂,由此命運就被我們掌握在手中了。
在苦難中磨煉自己
困知勉行,學者之事也。
里希特在《長庚星》里曾經這樣描述苦難:“苦難有如烏云,遠望去但見墨黑一片,然而身臨其下不過是灰色而已。”苦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對苦難缺乏一種從容的健康心態。只要心情有陽光,苦難永遠也不能統治我們的生命;只要夢里有美景,冬天就永遠也不會來臨;只要在關愛中相互扶持,“黑夜”里也有最美麗的童話。
不經歷巨大的痛苦,就不會有偉大的事業。我們每做一件事,都會在心中構筑一道障礙,直至完成,這些障礙都會一直存在。然而只要心中懷有美麗的“童話”,以積極樂觀的態度應對發生的一切,“黑夜”里照樣會開出最美麗的花。
鑒真大師在剃度一年多以后,寺里的住持還是讓他做行腳僧,每天風里來雨里去,辛辛苦苦地外出化緣。
有一天,日上三竿,鑒真依舊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推開鑒真的房門,只見床邊堆了一大堆破破爛爛的鞋,就問:“你今天不外出化緣,堆這么一堆破鞋干什么呢?”
鑒真懶洋洋地說:“別人一年連一雙鞋都穿不壞,我剛剃度一年多,就穿爛了這么多雙鞋。”
住持一聽就明白了他的弦外之音,微微一笑說:“昨天夜里下了一場大雨,你隨我到寺前的路上看看吧!”
寺前是一塊黃土地,由于剛下了一場雨,路面泥濘不堪。住持拍著鑒真的肩膀問:“你是愿意做個天天撞鐘的和尚,還是愿意做個能光大佛法的名僧呢?”鑒真答道:“我當然想做個名僧了。”
住持接著說:“你昨天是否在這條路上走過?”
鑒真回答:“當然。”住持接著問:“你能找到自己的腳印嗎?”
鑒真十分不解地說:“昨天這路上又干又硬,怎能找到自己的腳印呢?”
住持沒有再說話,邁步走進了泥濘里。走了十幾步后,住持停下腳步說:“今天我在這路上走了一趟,能找到我的腳印嗎?”
鑒真答道:“當然能了。”
住持聽后拍拍鑒真的肩膀說:“泥濘的路上才能留下腳印,世上蕓蕓眾生莫不如此啊,那些一生不經歷風風雨雨、碌碌無為的人,就像一雙腳踩在又干又硬的路上,什么足跡也沒留下。”
鑒真頓時恍然大悟:泥濘留痕。
苦難是煉獄,我們應該勇敢地面對苦難,在苦難中不斷地磨煉自己,而不是將苦難看作人生不可逾越的鴻溝。為什么在各種災難之中會有人奇跡般地活下來?不是因為他們比別人更幸運,而是因為他們有著別人所沒有的意志力,他們相信自己可以挺過去,于是咬緊牙關,最終渡過了難關。
人處逆境之中,可以明智,處順境之中,刀光劍影立于前猶不自知。人往往身處逆境,人格、本領才會得到提高,此時的磨難不是一種苦果,而成了錘煉人心的工具。一切的磨難、憂苦與悲哀,都是鑄就優秀品質的資本。正像田單處逆境而成功,居順境而無所作為一樣。我們在面對苦難與憂患的時候,如果能保持一顆平常心,對任何事情都清楚明凈,居安思危,那么就沒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
曾看到一句話:“生活有多難,就有多勇敢。”走過的不只是經歷,更多的是心的滿足。從薄脆到豐盈,亦如春,萬物復蘇,生命經歷輪回而重新綻放,但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們要在有限的日子里完成無限的自我超越和前進,故而我們需要倍加珍惜當下的每一步、每一個選擇。只要依照本心做事,積極地履行自己的使命和責任,那么自己的世界就是光明的。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黑夜”,然而只要你在“黑夜”里種一顆光明的種子,它總會生根、發芽,最后開出光明的花朵。
做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豈有邪鬼能迷正人乎!
文天祥面對死亡,瀟灑題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譚嗣同在押赴刑場之前,壯烈地寫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婉約詞人李清照,曾在她的《夏日絕句》中流露出對項羽的大丈夫氣概的欽佩之情:“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如此情懷,壯烈豪邁,氣沖霄漢,令人敬佩不已。
堪稱大丈夫之人,必有頂天立地、剛正不阿之品質。王陽明有言:“豈有邪鬼能迷正人乎!”剛正不阿之人,即便是邪惡鬼神也不能使其心智迷亂,如此才能直面殘酷的現實,即使身心受創,仍能奮然而起,成就一番事業。
年輕時的司馬遷為繼承父親遺志,計劃寫一部全面記述中國歷史的“史書”。在他進行了長達二十年的知識積累,開始寫作這部歷史巨著的時候,李陵事件發生了。當時朝廷專管刑法的廷尉杜周,為了討好當朝皇帝,竟給無辜的司馬遷判了“腐刑”(即割去男人的生殖器官)。按照當時漢朝的法律,被判了刑的犯人是可以用錢來贖罪的,但是司馬家世代為史官,根本拿不出贖金,因此他只能屈辱地受刑。
遭受如此酷刑,乃人生的奇恥大辱。司馬遷經過了無數個日夜的痛苦煎熬,終于豁然開朗——周文王被紂王關在羑里,寫出了《周易》;孔子一生困厄不得志,但他孜孜不倦地教育學生,并且修訂了《春秋》;左丘明眼睛全盲,以巨大的毅力完成了《國語》;屈原遭人排擠誣陷,流放他鄉,卻寫出了名著《離騷》;孫臏遭朋友龐涓陷害,被挖掉了兩個膝蓋骨還能忍辱負重,寫出《孫臏兵法》。中國歷史上這些堅毅之人的事跡給了司馬遷莫大的鼓舞,他決心拋棄個人的悲痛與屈辱,效仿古人,完成自己的宏愿。
司馬遷出獄后,漢武帝讓他當了中書令。他以巨大的毅力忍受著朝廷上下投來的鄙視與嘲諷的目光,經過了十數年堅韌不拔的艱苦努力,終于完成了空前的歷史巨著《史記》。
司馬遷雖遭逢奇恥大辱,但他并不因此而屈服,并未放棄自己用一生的精力收集來的材料以及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如此堅毅頑強,絕非由個人的才能高低所決定,而是來自于“大丈夫”的道德品質的力量。黃宗羲的《宋元學案》說道:“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順逆,不論成敗;論萬世,不論一生。”大丈夫之所以能“論是非、論順逆、論萬世”,是因為在其心中萬事以“仁義”為先,以道德為本。
正所謂,“玉可碎,而不可改其堅;蘭可移,而不可減其馨!”只有具備“玉碎而志不改”的堅毅品質,才能成為頂天立地的大丈夫,經受住風霜雨雪的磨煉而成就人生大業。
消除恐懼的良藥是自信
來書云:“夫子昨以良知為照心。竊謂良知,心之本體也;照心,人所用功,乃戒慎恐懼之心也,猶思也。而遂以戒慎恐懼為良知,何歟?”
能戒慎恐懼者,是良知也。
王陽明認為,能夠讓人戒慎恐懼的就是良知。這里的良知,指的是人們不畏恐懼、面對恐懼的自信和勇氣。
恐懼是人生命情感中難解的癥結之一。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生命的進程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挫折、失敗和痛苦。一個人若預料將會有某種不良后果產生或受到威脅時,就會產生恐懼,并為此緊張不安,從輕微的憂慮到驚慌失措。
就像國學大師馮友蘭先生所言:“我們于空襲時,雖處很安全的地方,而總不免于怕,此即為空襲所累。確切地說,我們不是為空襲所累,而是為怕空襲所累也。更有人于無警報時,亦常憂慮警報之將來,他的累即更大。他的累不是警報,而是憂慮警報。對于憂慮警報的人,我們可以說,雖警報不來,而‘性情已困’矣。”簡單地說,人們恐懼的其實是恐懼本身,而那些引發恐懼的對象,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駭人。
從心理學上來看,恐懼產生的根源在于人們根深蒂固的依賴情結,對他人的依賴、對物質的依賴、對思想的依賴都會帶來恐懼。也就是說,當我們不夠獨立,不能完全做自己而必須仰仗別人時,我們的內心就會充滿不安和恐懼,害怕被遺棄,害怕失去已有的一切。
當我們發現依賴其他人和事并不能幫助我們擺脫恐懼時,人們會轉而向自我的心靈求救,試著培養那些可以與恐懼抗衡的力量,如勇氣、信任、知識、希望、屈從、信仰及愛。這些力量不僅幫助我們接納恐懼,分析恐懼,還能以百折不撓的精神與恐懼奮戰。有了這些力量的庇護,我們就可以交出自己,避開那些阻塞生命能量流動的恐懼。
說到交出自己,許多人也許會疑惑:“交出自己,多少都會攪亂我們原有的生活,也許還會破壞我們的私人空間及人格的完整。”因為每一次敞開心扉、每一次心有所屬、每一次為所愛的人付出的時候,人們都會不由自主地處于敏感脆弱的境地,從而妥協讓步,把自己完全交給另一個人,這往往會讓人們陷入害怕失去自我的恐懼。然而,當你真正嘗試著去做這些時,你會發現你的心中只有愛,沒有恐懼。
對于這一點,王陽明十分贊同。在他看來,致良知,就是要求人們用自信去面對恐懼。因為戰勝恐懼的力量只在我們直接面對恐懼事物的瞬間產生。如果想得越多,潛能就被自己封鎖得越嚴,最后只會相信自己絕無那種抗拒恐懼的能力;相反,如果你忘了恐懼,自信且勇敢地面對生活,坦然地面對生活中的苦難,你會發現生活原來一直都很美好。正如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所說:“人生的旅途,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將自己雕琢成一塊璞玉
常人之心,如斑垢駁雜之鏡,須痛加刮磨一番,盡去其駁蝕,然后纖塵即見,才拂便去,亦自不消費力。到此已是識得仁體矣。
王陽明認為,圣人的心如鏡子般明亮,丁點兒纖塵都無所容。而普通人的心就像一面滿布塵埃、污垢的鏡子,必須要狠狠地刮磨掉鏡面上的污垢,才能清楚地照見自己的本來面目,即使偶爾沾上灰塵也要很快地擦拭掉。如果人們能做到這一點,就已經是“致良知”了。這其實就是王陽明常說的“在事上磨煉”的功夫。
《詩經》中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說,人生猶如一塊璞玉,必須在切、磋、琢、磨中精心打磨,只有努力來雕琢這塊璞玉,才能使它成為完美無瑕的藝術品。這和王陽明的心如污鏡是一樣的道理,無論是刮磨鏡面的污垢,還是打磨璞玉,都是人們磨煉心性的象征。王陽明的一生歷經了種種艱難險阻,在他看來,這些都是磨煉心性的過程。
《傳習錄》中記載:王陽明的學生陸澄暫居鴻臚寺時,突然接到家中的來信,說是兒子病危。聽到這個消息后,陸澄甚是擔憂。王陽明開導陸澄,這正是一個磨煉的機會,平日講學探討都沒有什么用。只有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用功夫,才能夠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
王陽明就是抱著要到達更高的人生境界,就得經歷千苦百難的心態,才磨煉自己的心性,體味人生的味道,慢慢雕琢粗糙的自我,漸漸將心性打造成美玉的。像王陽明這般,仔細琢磨自己的人生,會發現頑石中隱藏著連自己都不曾察覺的美玉。如果不精雕細琢,安于粗陋的人生,那么我們終將平庸一世。
當然,并不是每一塊石頭都能雕琢成璞玉,不是每一個貝殼都可以孕育出珍珠,也不是每一粒種子都可以萌生出幼芽。一個人的思想和意志得不到磨煉,就不可能有積極向上的動力。只有那些遇到挫折而不退縮的人,才能活出生命的意義。
很久以前,有一個養蚌人,他想培養一顆世上最大最美的珍珠。
他去海邊沙灘上挑選沙礫,并且一顆一顆地問那些沙礫,愿不愿意變成珍珠。那些沙礫都搖頭說不愿意。養蚌人從清晨問到黃昏,快要絕望了。
就在這時,有一顆沙礫答應了他。
旁邊的沙礫都嘲笑起那顆沙礫,說它太傻,去蚌殼里住,遠離親人、朋友,見不到陽光、雨露、明月、清風,甚至還缺少空氣,只能與黑暗、潮濕、寒冷、孤寂為伍,不值得。
可那顆沙礫還是無怨無悔地隨著養蚌人去了。
斗轉星移,幾年過去了,那顆沙礫已長成了一顆晶瑩剔透、價值連城的珍珠,而曾經嘲笑它傻的那些伙伴,依然只是一堆沙礫,甚至有的已風化成土。
我們只是眾多沙礫中最平凡的一顆,但只要我們有成為珍珠的信念,并且堅定不移,當走過黑暗與苦難的長長隧道時,我們就會驚訝地發現,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已成長為一顆珍珠。
雕硯也是如此。硯石最初都是工匠從溪流里涉水挑選而來,石塊呈灰色,運回后首先要暴曬,因為許多石頭在溪流里十分潤滑,卻有難以發現的裂痕,只有不斷地日曬雨淋才能顯現。未經打磨的石頭,表面粗糙,不容易看出色彩和紋理,但在切磨打光之后,就能完美而持久地呈現。雕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修底,因為底不平,上面不著力,就沒有辦法雕好,無論多么細致的花紋與藻飾,都要從最基礎開始。
做人也是如此,無論表面怎樣,經過琢磨,才會呈現出美麗的紋理。在生活中歷練,正如在雕硯時磨礪,外表敦厚內心耿介的君子,經過心志與肌體的勞苦之后,方能承擔大任。修底與磨礪都是正身的過程,戒與慎則是正身的方法。
王陽明注重的是將受束縛的常人之心變換為圣人之心,這雖然是一個很艱難的改變過程,但是憑借永不退縮的勇氣和毅力就可以完成。人生也是需要經過磨煉的,不經過反復磨煉,自己就會一直停留在原始狀態。因此無論在怎樣的環境里都要精心琢磨,否則就不可能成就自己的人生,實現自己的價值。
寂寞是一種清福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
王陽明被遠貶龍場初期,不能適應當地艱苦的生活,并且產生精神上的寂寞,心情十分悲涼。為了排遣心中的郁悶,他日夜端居默坐,澄心靜慮,希望通過靜坐來理清自己的思緒。這是耐得住寂寞的表現,他也因此悟出了一個道理:圣人處世,在于自足七性,而不在向外求理。從此,王陽明就開始了用寂寞催生自己心靈成長的龍場悟道之旅。
在成功之前,大多數人必然要經歷一段被自己埋沒也被他人埋沒的過程。在這段時間內,如果因一時的不被賞識而暴躁不安,很可能會前功盡棄;而如果暫時安下心來,耐心等待,于寂寞中養精蓄銳,甚至享受寂寞,這種經歷往往會令整個人生受益匪淺。
寂寞固然令人痛苦,但也能讓人變得更加堅強、成熟。安靜的環境能夠讓一個人獲得心靈的寧靜,不容易受到外界瑣事的干擾。正如一位西方哲學家所說:“世界上最強的人,也是最孤獨的人。只有最偉大的人,才能在孤獨寂寞中完成他的使命。”
王陽明在貶謫期間飽嘗各種人生摧殘與折磨。為了擺脫寂寞和苦楚,他興辦書院、傳遞文化;還經常和當地人交流,深刻感受到當地民眾質樸人性的可貴。譬如,彝族首領安貴榮知道他在龍場的艱難處境后,便主動給予他生活上的照顧,使他通過與少數民族“禮益隆、情益至”的密切交往,激發他悟道傳道的熱情。王陽明用他的親身經歷鑒證了一個真理:只要能耐得住寂寞,不斷充實、完善自己,當際遇向你招手時,你就能很好地把握,獲得成功。
王順友,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郵政局投遞員,“全國勞動模范”“全國道德模范”的獲得者。他一直從事著一個人、一匹馬、一條路的艱苦而平凡的鄉郵工作。郵路往返里程360公里,月投遞兩班,一個班期為14天。22年來,他送郵行程達26萬多公里,相當于走了21個二萬五千里長征,相當于圍繞地球赤道走了6圈!
王順友擔負的馬班郵路,山高路險,氣候惡劣,一天要經過幾個氣候帶。他經常露宿荒山巖洞、亂石叢林,經歷了被野獸襲擊、意外受傷乃至腸子被騾馬踢破等艱難困苦。他常年奔波在漫漫郵路上,一年中約有330天在大山中度過,無法照顧多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兒女,然而他沒有向組織提出過任何要求。
為了排遣郵路上的寂寞和孤獨,娛樂身心,他自編自唱山歌,其中不乏精品,像“為人民服務不算苦,再苦再累都幸福”等。為了能把信件及時送到群眾手中,他寧愿在風雨中多走山路,改道繞行以方便沿途群眾。他還熱心為當地農民傳遞科技信息、致富信息,購買優良種子。為了給群眾捎去生產生活用品,王順友甘愿繞路、貼錢、吃苦,受到群眾的交口稱贊。
20余年來,王順友沒有延誤過一個班期,沒有丟失過一個郵件,沒有丟失過一份報刊,投遞準確率達到100%,為中國郵政服務做出了最好的詮釋。
王順友是成功的,因為他耐住了寂寞,戰勝了自己。
耐得住寂寞,是所有成就事業者都必須遵循的一項原則。他以踏實、厚重、沉思的姿態,以嚴謹、嚴肅、嚴峻的態度,追求人生目標。當人生目標價值得以實現時,不喜形于色,以更低調的人生態度去探求新的奮斗目標和途徑。
只要你耐得住寂寞,寂寞就不是一種痛苦,而是一種清福。正像梁實秋先生所描繪的那樣:“寂寞是一種清福。我在小小的書齋里,焚起一爐香,裊裊的一縷煙線筆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頂棚,好像屋里的一切是絕對的靜止,我的呼吸都沒有攪動出一點波瀾似的。我獨自暗暗地望著那條煙線發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還帶著不少嫣紅焦黃的葉子,枯葉亂枝的聲響可以很清晰地聽到,先是一小聲清脆的折斷聲,然后是撞擊枝干的磕碰聲,最后是落到空地上的拍打聲。這時我感到了寂寞。在這寂寞中我意識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
如果你勇敢地接受寂寞,擁抱寂寞,以平和的愛心關愛寂寞,你會發現:寂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對寂寞的懼怕;寂寞也不煩悶,煩悶的是你自己內心的空虛。寂寞的人,大多是感情最為豐富、細膩的人,他們往往能體驗他人所不能體驗的生活,感悟他人所不能感悟的道理,發現他人所不能發現的思想,獲取他人所不能獲取的能量,最后成就他人所不能成就的事業。因此,王陽明提倡人們應接受寂寞,并學會用寂寞促進心靈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