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舍才有得:菜根譚的心理平衡術
最新章節
- 第51章 不明事理,只因不顧人與事(5)
- 第50章 不明事理,只因不顧人與事(4)
- 第49章 不明事理,只因不顧人與事(3)
- 第48章 不明事理,只因不顧人與事(2)
- 第47章 不明事理,只因不顧人與事(1)
- 第46章 嫌貧愛富,豈知窮富無定數(4)
第1章 前言
《菜根譚》是明人洪應明晚年所寫的一部語錄體小品文集,其內容包括修身、正德、處世、為官、居家、求學、勵志等,被世人譽為是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
《菜根譚》歷來被視為處世修身之寶典,其蘊含的德育思想積淀著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廣泛吸收和融合了儒、釋、道三家的思想精華,是中國傳統德育思想集大成者。
《菜根譚》一書篇幅雖小,但內容極為豐富,“其間有持身語,有涉世語,有隱逸語,有顯達語,有遷善語,有介節語,有仁語,有義語,有禪語,有趣語,有學道語,有見道語”(重刊《菜根譚》序),蓋凡涉及人生根本問題和日常之道者,如生死觀、修身養性、為人處世、居官持家、向學之道、品調攬勝等等,無不論及。而從思想意趣上分析,則貫徹始終的是儒、釋、道三家思想,并以陽明心學相統攝。《菜根譚》辭藻華麗,雅俗兼并,意蘊深刻,耐人尋味,對于人的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等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通觀《菜根譚》全書,作者在多處強調君子要有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疾風怒雨,禽鳥戚戚;霽月光風,草木欣欣。可見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遇到狂風暴雨的天氣時,鳥獸就會感到忐忑不安、哀傷憂慮;遇到風和月朗的天氣時,草木就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由此觀之,天地萬物不能沒有祥和之氣,否則就失去了和諧的景象,我們每個人也應該時刻保持開朗、喜悅的心態,使整個人神清氣爽。其實,在這里作者用了一種“移情”的寫作手法,也就是把個人主觀感情移之于外界的人和事。境由心生,感因心起,面對人生的大事小事,舉重若輕,常有若無事人的平常心,如此,于我們而言每天都將是一個美好的開始,這種樂觀平和的心態也將指引我們度過一個個普通卻不平庸的日子。樂觀的態度、豁達的胸懷是事業成功和人生幸福的基礎。所以,一個人要樂觀開朗、胸懷坦蕩,以保持快樂之心;有了樂觀的心態,在他眼里周圍的世界也將會變得歡樂而美麗。“天地寂然不動,而氣機無息少停;日月晝夜奔馳,而貞明萬古不易。故君子閑時要有吃緊的心思,忙處要有悠閑的趣味。”
《菜根譚》還指出,樂觀的人生還要懂得處理苦與樂的關系。“樂處樂非真樂,苦中樂得來才是心體之真機。”在歡歌笑語中得到的快樂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快樂,只有在艱苦的環境中仍能保持樂觀的心態,才算是擁有了真正的快樂。現實生活中,豐衣足食、躊躇滿志自然會讓人感到快樂,但如果在貧病交加的環境中還能安然若泰、自得其樂那就很難了。所以,真正的樂是人們在任何環境中都能悠然自得不為外界所累的“樂”。
《菜根譚》告訴我們,要想獲得一顆真正快樂的心,必須要有堅強的意志、高尚的追求,達到得失兩忘的境界。“世人以心肯處為樂,卻被樂心引在苦處;達士以心拂處為樂,終為苦心換得樂來。”
對《菜根譚》的德育思想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閱讀和品味《菜根譚》,首先要抓住主旨,其次要客觀分析,這樣才不致無端拔高或故意貶損。我們對待中國古代其他的經典,也應抱如此態度。
本書對《菜根譚》的思想進行了分類、整理,并對其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提煉出其中最精華的部分,然后結合古今中外的故事、名人的事例和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生硬的說理變得生動、形象,讓讀者在一個個生動的事例中收獲不一樣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