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宋朝
- (日)小島毅
- 1918字
- 2019-01-05 09:33:31
最后的禪讓
五代第一明君柴榮
郭威在收拾中原殘局不久,在位僅三年就死去,廟號太祖。因為無后,所以指名皇后柴氏兄柴守禮的兒子柴榮繼承皇位。如此這般,柴榮就登上了后周第二代皇帝的寶座。柴榮的姑姑當年看到外號叫“郭雀兒”的年輕將校郭威英姿颯爽,一見鐘情,不顧家人反對執意嫁給郭威。這個故事被后世編成戲曲在中國家喻戶曉,而她也確實沒有看錯人。因為不但自己一見鐘情的男人當了皇帝,而且連自己的侄子也繼承了皇位。
只是這個皇位繼承用傳統邏輯也是解釋不了的。雖然已經出現了后唐那樣不是真正父子關系,而是收養關系的父子繼承的例子,但是那個時候——與漢族不同,姓對沙陀族來說具有何等意義我們暫且不論——即就是養子,也都改姓李了。可是,這個柴榮好像并沒有改姓,而是以自己的柴姓即位了。這在儒家政治理論看來,只能是“易姓革命”。但是,從現存史料中看不到后周朝廷就此議論的痕跡。這說明它們幾乎完全沒有考慮儒家傳統的名分論和王權儀禮。
柴守禮在兒子即位后還健在。先做高官,后歸隱洛陽,以皇帝老子自居。作為當朝皇帝老子如果遵紀守法做一個良民那也不錯,可是這個家伙雖然名字叫“守禮”,其實是一個完全不守禮的混賬中年人,甚至還犯了殺人罪。連五代第一明君柴榮都為解決這個問題煩惱一時。結果是沒有治罪。可是柴榮卻因這個決定被后世議論紛紛。不過用現在的常識來看令人驚奇的是,各種議論中認為柴榮“能赦免親父,到底是一代明君,是個大孝子!”的卻很多。由此可窺中國傳統公私觀念之一斑。
自認華北正統政權的北漢趁柴榮即位不久、政權不穩,計劃大規模攻打后周。它們借遼軍加勢,想一口氣吃掉后周。后周朝廷內以宰相馮道為首的一些官僚主張固守開封。但是血氣方剛的柴榮卻親自率領精銳部隊出兵迎擊。在山西省高平與敵遭遇,經過殊死搏斗,柴榮大勝北漢。由于大敗,北漢完全失去了進攻中原的元氣。后周沒有了后顧之憂,可以放心推進南下政策。二十八歲的趙匡胤在這場戰斗中也榮立大功,被提升為禁軍新設的殿前都虞侯。

7 馮道(選自金古良撰《無雙譜》)
就在這一年,宰相馮道死去。自從侍奉晉王時代的李存勖以來,雖經數次軍事政變和易姓革命,但是馮道卻一直在各朝中央政府擔任要職。馮道作為一個文化人留下了大量業績,其中在李嗣源時實施的經書印刷事業,在學術史上、技術史上都值得大書特書。但是在宋朝歐陽修以及司馬光的正統史觀確立后,從后唐、后晉、遼、后漢、后周“五朝”算起,李嗣源、李從珂算成唐的異姓,柴榮算做周的異姓,一共“八姓”,合計侍奉“十一君”的馮道,被批判為不守臣下之道,沒有大義。近代以來這種基于儒家思想的評價被推翻,流行的善意解釋是他為了保護民眾,忍辱負重,以圖維護社會秩序。但是,不論后世如何評價,自稱長樂翁的馮道當在地下笑聞一切。因為在當時,文官的這種生存方式是很普遍的。能在野蠻的軍閥們之間游刃有余,一直保持自己的權力和地位的馮道的處世術,實可稱亂世偷生的智慧結晶。
高平之戰的結果對南北實力關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到此時為止的華北諸王朝都對以太原為首的藩鎮軍閥以及其背后的遼不能放松警戒,有后顧之憂,所以都基本沒有顧及南方的精力。因此,與在繼承大唐帝國名義上最大的對手南唐王朝(公元937年由吳禪讓成立)雖然一直保持緊張的敵對關系,但是卻沒有開戰的能力。柴榮排除了北方威脅后,回過頭來決心與南唐對決。這個決策的起因是一個叫王樸的官僚的上奏。
王樸上奏說:現在雖然在高平打了勝仗,但是現在立刻向北進軍,也不可能取得什么大的戰果。還不如先平定軍事實力并不太強的南方諸國。如果能把富饒的南方掌握在手中,那么就有了同北方進行持久戰的經濟實力。為此,應該先討伐蜀國和南唐。
柴榮親征南唐取得了勝利,占領了淮水以南的食鹽產地。南唐之所以能夠繁榮,主要靠的就是食鹽的出口。所以,此后后周在經濟上也成長為最強的王國。趙匡胤在這場戰役中也立了戰功,凱旋后,升進為殿前都點檢。殿前軍是柴榮創立的禁軍精銳部隊,都點檢為其總司令官。不過,對趙匡胤來說,收獲最大的,也許是在軍中結識了一個叫趙普的幕僚。這個趙普以后成為侍奉宋初兩代皇帝的名宰相。
親征南唐以前,柴榮實行了鎮壓佛教的政策。就是所謂三武一宗之法難(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的佛教鎮壓)中最后的一個。但是,這并不是從教義上視其為邪教,而是整頓經濟實力雄厚的佛教教團,吸收其財力充實國庫。
在柴榮的英明領導下,長期以來的群雄割據局面開始出現轉機。柴榮在親征南唐取得勝利后,掉轉矛頭,直指北方的契丹。目的是收回石敬瑭認賊作父割讓給契丹的河北諸州,即所謂燕云十六州。戰斗很順利,但是,天不助周。明君柴榮在征途患病,顯德六年(959)六月,年方三十九歲就離開了人世。繼承皇位的太子,這時才七歲。
小常識① 鹽
人作為一種生物學上的存在,是離不開食鹽的。與日本四面環海,鹽田很多,海產物豐富,食鹽攝取基本不成問題不同,中國是一個大陸國家,食鹽作為一種特殊產地的產物,要搬運到各地。所以歷代王朝都通過征收鹽稅,增加國庫收入。而完善這個制度的則是宋朝。
宋朝按鹽的產地限定流通范圍(行鹽地制度)。黃河支流解池(解州鹽池)產的鹽在北部內陸地區、淮河河口鹽田產的鹽在江南地區流通。初期公布了榷鹽法,政府自己實行專賣,后來實行了通商法,改成許可制,交由商人流通買賣。特別是為了籌集禁軍所需經費,讓商人把現金以及實物繳運到開封以及北部國境的禁軍駐屯地,然后給它們發行鹽引(鹽票),商人們持鹽引到鹽的產地換鹽,再販賣到各地。
與鹽的生產成本相比,國家加的稅率非常高,所以走私鹽掙黑錢的勢力從未絕滅。與現代社會走私麻藥、武器一樣,走私鹽的地下勢力也都是組成團伙的武裝組織。或者說,只能是這樣的組織才有能力走私鹽。黃巢、朱全忠,還有蜀國的王建、吳越的錢镠等,其實都是從這種組織起家的。

·海鹽的生產(《經史證類備用本草》)
長命王朝拉開帷幕
于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出禪讓劇開始彩排。劇情為計劃擁立禁軍最大實權派趙匡胤做皇帝。宋代編纂的史書,無一例外都說趙匡胤自己在被擁戴做皇帝以前根本沒有要當皇帝的意思。當然,如果不這樣說,趙匡胤就成了篡權者,就失去了當皇帝的大義名分。但是,我們了解了迄今為止的五代王朝興亡史后,就知道這出戲的主角趙匡胤如果從來沒有參加彩排那是不可能的。舞臺設計是名參謀親弟弟趙匡義和幕僚趙普,但是可以想象的是,指使他們行動的,不是別人,只能是亂世英雄、年輕的禁軍總司令官趙匡胤。
顯德七年(960)正月元旦,遼軍大舉南下的緊急軍情傳到開封。朝廷即刻決定迎擊。初三早朝,趙匡胤率領大軍出征,夜宿郊外陳橋。當晚深夜,事件發生。軍中不知誰開頭大喊:“我們沒有值得敬仰的主君。我們冒死跟遼打仗到底又能怎樣?我們還不如擁立都點檢當皇帝!”馬上萬眾呼應,喊聲連片。
消息即刻傳到趙匡義和趙普那里。吵吵鬧鬧爭論一番后,他們讓表示堅決擁立的將軍們在帳外等著,自己兩人進帳叫醒趙匡胤。生來好酒的趙匡胤前晚痛飲,正在酣睡,硬是被叫醒,擁出帳外,已經有人把準備好的黃袍立刻就披到了他的身上。與九年前郭威時不同,這次是提前準備好的黃袍。他提了不危害周朝皇族和高官、不搶掠開封的條件后,接受了部下的擁戴。
初四中午,革命軍返回開封。提前回朝的心腹已經做好準備,所以入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趙匡胤家族早已暗地避難到寺廟,也都平安無事。禪讓時,有位翰林學士拿出早已準備好的詔書宣詔。這一連串行動,都是因為吸取了九年前的禪讓劇的經驗教訓,所以做得極為漂亮。雖然有幾個反抗的高官和將軍,沒有做到完全的無血革命,但是基本上都是按預定計劃進行,順利實現了王朝交替。
趙匡胤即位后,定國號為“宋”。因為他在做殿前都點檢的同時,還是歸德軍節度使,而歸德軍駐屯地為春秋時代宋國故地。按說他用自己家系的“趙”也沒有問題,卻選用了“宋”,可能跟宋是殷朝遺民之國有一定關系。他父親的名字就叫“弘殷(弘揚殷)”。毋庸贅言,殷朝為周朝以前的王朝。從李存勖開始的“模仿從前的偉大王朝”戰術,到此登峰造極,已經上溯到殷朝了。不過在此多說一句,為了避諱“弘殷”,宋朝一直把殷稱作“商”。
趙匡胤即位后立刻發布了一連串有關新王朝成立的布告。首先進行的是向天地神報告。這是歷代王朝的天子基于自己是接受天命統治地上的天子這種儒教的禮儀,哪怕實際上是用軍事政變奪取權力的。不過,正因為是政變篡權的,所以為了收買民心,才更必須這樣做。新王朝的德為火德。
如此這般,持續三百一十六年的長命王朝的歷史由此開始。此時為新年號建隆元年正月。以下,本書為了對宋朝的皇帝們表示敬意,不用本名,皆用他們的廟號。趙匡胤往后也全都改稱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