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心里都想問的問題,便是強烈的性欲沖動,是否應當抑制。關于這一點,以上所說的,也可應用于此。兒童有享受快樂自由玩耍生活的權利,青年人便也有享受愛情生活的權利,不過兩者都要在正當規律之內。從兒童時代到老年,一般普通人無不需要情感,需要為人所愛,也要去愛別人——例如兒童的愛,父母的愛,友誼的愛,情人的愛等。缺乏情感的生活是不好的;很少人能夠這樣做到,并且也不應當這樣。因為這種生活可以使人精神痛苦不舒服,神經錯亂,與人的關系不相合,甚至造成一種變態的心境。過于抑制也是不好的,不論這種抑制是因社會習俗所強制的(這常常是有的);或是因為你自己的規律定得太嚴厲,不肯茍且;或是因為環境的阻礙剝奪了你情感的出路。
喂養貓犬的習慣,不但是為消遣,并且有時便是發泄感情的工具。“撫愛”是人類一種很大的需要。貓犬以及金絲雀、金魚等,都是解除人類寂寞的。或許我們可以說,一個十分快樂的人,在人群中已經充分找到發泄情感的對象,因此不再需要什么小動物,不過一個感情非常豐富的人,需要各種的出路,以發泄其各種的情感。兒童便是喜愛小動物的。
青年時期的情感最強烈,所以每每容易有放縱和過度的危險。沖動越強,抑制也越難。盡情地放縱或盡力地抑制,都有危險。快樂的途徑便是在人生各時期中,自然的情感應當有適乎其中的出路。不然的話,各種漸集的閉塞情感,因抑制過甚,一旦崩潰,便如沸泉一般,而造成不幸的結局。
我們的情感是需要出路的,至于出路的選擇適當與否,便要看我們的智慧如何。各種情感的發泄,不能詳細確定,有些是應當減少,而有些是應當擴充的。最大的問題,是對于與人生有密切關系的情緒,以及人生基礎的情緒,應當如何節制。節制便是抑制和松弛,收束和放松;至于何時應當收束,何時應當放松,卻在乎你自己決定了。
九、你有儲存的精力嗎?
你有儲存嗎?恐怕你對于你的汽車是有儲存的汽油的;但是關于你其他生活進行上必需的東西呢?你對于你的精力有儲存嗎?
儲存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單是要為平常的需要,如營養良好,睡眠充足,工作優良等,并且還要儲存格外的精力,以備將來遇著意外的事之用。
自然的組織對于動物,已經預備了這種儲存的氣力,這便是常人所謂“重振”。當你做事已經感覺筋疲力盡時,但是你咬緊你的牙根,繼續干去,不久你便又覺得似乎得到一種新的力氣了,這便是你已經動用了你儲存的精力。你可以在實驗室的測量疲倦器上證明出來這種“重振”。我們的神經系統是由自然的安排,預備了一種儲存力量。
儲存是預備對付偶然發生事件的策略,情緒便是如此的,情緒可以激發儲存的力量。一個小心的人,總是謹慎敏捷,注意著自己所走的路;然而我們在升降機和地道里的時候還是需要“當心”的牌子。假如發生了真的危險,你的懼怕心便使你警惕,懼怕可以激發你的儲存力。房子失火時,人可以從里面逃出來,荷著重負,還要爬墻,這在平常無事的時候,卻不是他們能力所能做到的。快樂狂歡也是能激動人類儲存力的。看打球的觀眾和助威隊便是鼓動這些選手去激動他們的儲存氣力,尤其是當勝負不分的時候,更為興奮。一個賽跑家,如果他平日能很好地管束自己的儲存力氣,常常最后一剎那間的勝利是歸他的。
在平日我們不大用儲存力不過任其存留而已。一個絲襪織造廠的廣告上說:“小姐們,多備幾雙吧!免得破了著慌!”自然的奧妙,為我們準備了一種安妥的余力;這種安妥,正如我們的房屋所需要的一樣,我們不會使橋梁所負的重量,剛剛是橋梁所能負的。聰明的人在氣力尚未崩潰之前便會停止,他不會用他最后儲存的一點力氣。在崩潰未來到之前,你對于你的工作能力應當有一種儲存。放假便是一種方法,使你的精力可以多加一分積蓄。此外如騎馬、玩耍、整理忘掉的工作等,也有同樣的功效。
從大體上說來,我們必須應用得當,保持在相當的速度限制之內,留心我們精力的容量。但是遇著意外之事發生時,我們便可破除平日的習慣,而任情緒奔馳。假如我們平日能養成一種儲存精力的習慣,我們便能應付意外的事情。在某一個時期,我們必須能推動我們的精力到極端。譬如對于某事特別的努力,要想出一種新思想,或是要加入某種競爭,交涉某事等。有些時候,你簡直不能停止,或考慮,或放松一下,在這種時候,一切都有賴于你已經預備好的儲存力氣;因為當一件意外之事發生時,你頭腦所計劃的行動,便是由你儲存的力量得來的。假如世上沒有這樣的人,我們的進步便不會快了。
我們的情緒也是如此。有些重要的關頭,如戰爭的時候,我們必須激動人民的情感。我們平日所隱藏的發怒精力,這個時候便是最得用的時候;這種危機激動了人民正當的憤怒,使一群有用的人民起來,為他們的國家發泄平日所儲藏的精力。大地震或失火時,由懼怕和抵抗危險的動機,也足以喚起人類儲存的精力來奮斗。一個人或國家能夠知道儲存精力,并能應用得當,是受別人或別國敬仰的。
十、如何填補你心靈的缺憾
我在城里某一個街市中游蕩著,看見許多高聳人云的建筑中,夾雜著一些低矮破舊的房屋,其中有一家木店的玻璃窗破了,使用一片長形木板補著,一家錫店的玻璃窗破了,便用一塊錫補著,一家鞋店的玻璃窗破了,便用一塊皮子補著。
我們修補我們心靈的破綻,也是用同樣的方法,也是用手里現成的材料。我們的需要也是一樣,大家補窗戶都是要阻止風雨的侵襲。但是我們如何去對付這種需要,便是照我們平日的習慣而行。
譬如從前盛行的沿河一帶的水輪,這些人都是利用同樣的水力,把他們的輪板浸在同一溪里,然而有人利用它磨面粉,有人利用它織布,有人利用它造紙。不但這些水輪因為所接受的原料不同,故而造出不同的產品,并且他們本身的構造也彼此不同。而我們的心靈機輪比一切機械更為復雜,同時我們都是磨坊,天天都要做磨工的。
假如我們想象六個人看同樣的風景,我們對于這層意思,便可以更明白了解些。第一個人看時,便覺得這地合宜建屋,于是便問每畝的價錢,因為他是一個經營地產業的;第二個人便把這地當做一張圖畫,因為他是一個愛好自然風景的,或是一位藝術家;第三個人便四處尋求冰川時代或巖石時代的證據,因為他是一個地質學家;第四個人便勘測山谷,注意斜度,因為他是一個筑路家,或是一位鐵路工程師;第五個人便察看土的性質,看最合宜種什么,因為他是一個農夫;第六個人便考慮這塊地是否可以造成一個很好的住宅,因為他是一個勞累的商人,想尋一塊清靜休養的地方,并希望溪里有魚可釣。
實際上他們都是看同樣的風景,都是用同樣的肉眼,但是他們心靈的眼睛卻各不相同,他們把各人主要的興趣都牽涉到風景上來了,這便是他們真正所看見的。你由經歷所得的是什么,是要看你以前肚子里所裝的是什么,你如果未先變換這些人肚子里的經驗,你便不能改換他們的見解。
因此,假如你從外表上看去,這六個人都是在地上踏著,停住察看遠近的東西,大家的動作大都是一樣的。除非你去問他們,你才可以知道當他們的腿移動時、眼睛看時,他們心里所想的究竟是什么。你聽他們的報告,才曉得他們對于外面所見的,心里所想的彼此是如何的不同!城市也是和鄉間一樣。一切的事物對于一切的人也都是一樣。在各種各類的人中,對于各種各類熙熙攘攘的事物,各人必須選擇他自己的世界,而忽略其他的一切。在城市里有千萬的人,都像烏鴉棲伏在巢中一樣,住在高聳人云的大廈里,然而當你與自然界接近,覺得非常融洽美滿時,你便會覺得城里只有你一人,而你也覺得很孤寂。
生活便是興趣的堆積,你應當使你自己的心靈為你的好友。工作完畢時,你如何消遣呢?你的興趣是什么呢?假如你不能工作不能得到愉快的職業時,假如你必須在床上休息一個禮拜時,或是遇著下雨天時,你心里有什么豐富的材料呢?你望著世界的一切時,你如何填補你心靈的窗戶呢?因此,這也是精神安適的重要部分。我們應當修養一些普通健全的興趣,由滿足這些興趣,而使自己得到快樂。
十一、如何制止你的怒氣
斯達登教授(Prof.Straton),把怒氣當成一種人類天性的表現,專門加以研究,正如其他心理學家研究天才學或犯罪學一樣。他對于發怒的勸戒,我們可以挑選以下幾條以為規律:
第一,節省你的怒氣。因為怒氣是你內部的一種儲存力,為意外發生之事而用的。你去求助于怒氣,便是因為所發生的事情太大了,你平日的能力不夠對付。所以將怒氣用在瑣細事上,便是浪費了。
第二,當你疲倦、饑餓、遇了不如意、年齡將老的時候,要提防準備去抵抗那種一觸即發的怒氣,要想到別人也有這種同樣的弱點,尤其兒童是如此。這便是家庭不睦的起因。我們應當對此特別留意。我們要防止發怒如同防止觸電一樣。常保持溫和的態度和平靜的空氣,是有益處的。對于自己或別人發怒的信號,要有保持鎮靜的習慣。制止這種怒氣,最好是在未發怒之前。先默念十下。粗野的言語,如果不稍思索一下,隨意沖口而出,便每易養成發怒的習慣。不過詛咒有時可用為一種安全塞。狗吠比狗咬還要厲害。
第三,對于某件事發怒到一種適當的程度時,便應當停止。如果你叫別人走開,你便應當自己先讓位。如果事情已經了結,便應當迅速恢復原狀。不可讓自己不斷地回想或刺激,事情過去了,便應當趕快忘記。
第四,最適當的憤怒,是一種完全客觀的憤怒,是你因為覺得對不起別人,于是感覺得憤怒。但是所謂別人也可包括你自己,你也是和其余的人一起計算在內的。不過這不是普通易受試探的憤怒,這種憤怒是應當保留為有價值的事而發的,它可為公或為私而用,可以使生命增加熱忱,奮勉增加熱力,因其以理智的動機,為一種有價值的目的,個人的目的也可包括在內。但是你的憤怒必須公平正直并且是好意的。
第五,切記你的發怒是可以引起別人的發怒的,發怒是一件冒險的事,發怒可以離間。它的悲慘的結果,便是破壞友誼和同情,而友誼和同情可以防止憤怒。發怒與成見是同類的東西,便是不公平的判斷公正和同情的習慣,可以增加平和與理智的態度,是一種控制怒氣的力量。
這幾條謹戒發怒的規律都是關于個人發怒的,因為這對于大多數的人是一個很重大很實際的問題。重大的沖突和有組織的沖突也是同一心理的。你對于公眾或商業關系的態度與感覺如何,可以從你應付私人事件的態度與感覺上看出來。發怒是個人的害物,是公眾的危險。在相當的范圍之內,發怒也還是有它的好處。要保持這種范圍,是要我們態度和善,合乎理智,隨時警醒,這才可有平靜無事的代價,斯達登教授建議,假如我們能用一個簿子,記載發怒的日記,把每一次發怒的原因事實都寫下來,后來看了一定會覺得自慚或是好笑,因為都是為些小事;這樣以后你發怒的次數一定要少些,而且有價值些。不過這一種克制怒氣的規律,總是有很大的用處的。
發怒是一種耗費精力的情緒,與畏懼恰恰相反,因為畏懼來得很慢,在未發泄之前潛伏得很久,而憤怒來得突然,如迅雷閃電,而平靜得也很快。不過暫時的情緒,因為反復思維,又可變為情操(Sentiments),又存于心中,由此而發生怨恨。懷恨便是發怒沖突后所留的余痕。怨恨可由傳統而繼承下去,好像封建思想一樣。成見是一種變形的憤怒。如果這種感覺一旦爆發,可以引起群眾的暴動。人類應當習于容忍不同的意見,不去喚起憤怒的危機。各人如能在私事上有克制怒氣的能力,則不會一時神經發狂,去參加群眾的暴動。暴動的行為,是由于一般人平時不約束自己。
十二、意結造成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