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2章 圣人傳奇 大禹王(7)

  • 心尖上的先秦
  • dayeyilang
  • 5113字
  • 2014-06-26 17:38:36

大禹治水的神話故事不僅流傳于民間,古代典籍中也有廣泛記錄。《山海經·海內經》中就有鯀禹治水的記載:“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詩經》中多處記載大禹業績:《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維禹甸之”;《大雅·文王有聲》:“豐水東注維禹之績”等多處記載。”《淮南子》中也有:“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禹以民為先”的記載。可見,大禹治水作為神話故事在各家典籍中得以記載,并在民間廣為流傳。大禹作為英雄人物能夠得到眾人推崇是有深刻原因的,而神話故事本身也體現出了深刻的文化內涵。

神話源于社會現實,反映現實,并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地增加新的文化內涵。大禹治水的神話故事也是一樣。

(一)體現歷史情感、反映社會現實

神話的講述多在比較正式的場合,并伴隨著一定的儀式。儀式受情感的制約。“社會成員頭腦中的某些情感不僅是人們有序的社會生活的決定因素,而且還控制著個體與他人之間的行為。對這些情感的有規則的象征性表達就產生了儀式。”神話作為一種神圣的儀式被人們認真執行的時候,人類的情感也蘊涵其中。神話的內容也是人類情感的作用結果。洪水是大禹治水神話的母題,水與人類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在泛神觀念盛行的中國古代,水的神話尤為突出。”神話多形成于原始社會。從先秦古文獻看來,堯舜時期,歷史上經歷了一場千年難遇的大洪水。從《詩經》中“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到《山海經》中“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都說明了當時發生了水災。禹的出現滿足了人們遇到水患尋求保護的心理需求,而他被推舉為部落首領是人們根據情感所做的選擇。“然則舜之傳位于禹,固曾謀及庶人也。”體現出對英雄人物的愛戴。

大禹治水的神話體現出母系制向父權制轉變。“在氏族社會,生育孩子、繁衍后代是人類生存、族群發展的頭等大事,誰在生育繁衍上起作用,誰就理所當然地掌權。在母系氏族階段,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只當生兒育女是婦女的特有功能,所以母權顯赫。隨著歷史的推移,人類社會進入父系氏族階段,生育行為成為母權抗擊父權的手段之一,而男人則采取“產翁”來化解她們的這種對抗。”神話學家袁珂也認為鯀腹生禹帶有父權制氏族社會男人喬裝生子遺俗的痕跡。母親專屬的能力受到了質疑,母權受到挑戰。從側面反映出,母系制向父權制的過度。

(二)體現出重人倫、男尊女卑的古代文化特征

洪水來襲,且勢力兇猛,民皆上丘陵,赴樹木。如果沒有良好的治水方法,只能采取遷移作為應對措施。大禹辛勤治水是為了防止更多人離開故土,是安土重遷人論思想的體現。神話中還體現了“孝”這個中國傳統道德的核心。“在封建社會,家的價值是以孝為首的,而“國”的價值體系則是以忠為首的”。忠,敬也,孝,善事父母者也。百善孝為先。大禹治水成功,成就鯀未完成的心愿,是孝。國是家的擴大,忠是孝的推延。大禹那種“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的奉獻精神是忠的體現;民眾追隨他齊心協力、共治水患都是孝的體現。

傳統社會對男女的角色定位為:“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夫也者,夫也。夫也者,以知帥人者也。”大禹十多年未回,妻子仍在家默默支持他。“大禹離開后,涂山氏姑娘肝膽欲裂,不管嚴冬盛寒,她都來到高高的涂山之巔,眺望東南,盼望心愛的禹早日歸來。久而久之,忠貞多情的涂山姑娘,竟化為一尊石象,懷著深切的愛,凝視者東南方”這種忠貞、恭順的女性角色的塑造符合了傳統社會對女性角色的定位。

大禹治水神話廣為流傳,因為大禹的形象不僅受到普通大眾的認可,也得到了諸子百家的廣泛推崇。這是任何中國神話故事當中少有的沒有爭議的人物形象。“也只有大禹,不僅被夏、商、周三代所緬懷贊頌,而且也得到了春秋戰國時諸子百家的一致肯定。”大禹治水神話故事與儒、道、墨等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相吻合。儒家倡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入世觀,也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道家思想的核心內涵是在隨順自然的基礎上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目的。它的無為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無為,而是一種順從規律的有為。“是天地長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墨家強調愛民,強調身體力行,強調犧牲自我,重視理論,但更重視實踐與行動。”大禹治水患是儒家愛民的體現;他分析水性采用疏導的方式治水是道家尊重自然規律的體現;他像墨家強調身體力行一樣親力親為。所以,大禹得到了儒、道、墨三家的推崇。

大禹神話中,天帝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生活在等級森嚴社會中的人們大概也很難構建出完全平等的神界吧。“就像信徒們本身有普通人和他們上面的領袖,以及擁有執行其命令的高級和低級官員的偉大統治者或皇帝那樣,信仰者們也在自己的神中間建立了神的低級和高級序列制度,設置了最高的神”天帝就是大禹治水神話當中,人類所構建的最高神靈的代表,他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這種地位是任何人神都不能挑釁的。而天帝執意追回息壤,不是對息壤珍視,而是為了收回息壤被盜而被挑戰的權威。他是人類的精神偶像,它的出現體現出原始宗教觀已經發展到了較為高級的階段。“原始宗教觀主要是對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崇拜。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風雨、雷電都可能成為崇拜的對象,所以人類的原始信仰是多元的。只有思維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可能對眾多的信仰加以概括和歸納,產生出精神偶像,把日月星辰歸于天,山川河流歸于地。大約在舜以前人們就建立了上帝或天的至高無上的尊崇地位。”所以,天帝至高無上地位的確立是原始宗教觀發展進步的顯著體現,也是人類思維進步的體現。

大禹治水神話是在人們受水患困擾的條件下,基于尋求保護的心理產生的,并在流傳過程中不斷的調整,使之與封建社會文化內涵相吻合。總之,“文化根本是一種手段性的現實,為滿足人類需要而存在”一樣。大禹治水神話故事當中所倡導的無私奉獻和力倡忠孝的的文化內涵分別滿足了下層群眾和上層統治者的精神導向和心理需求,這種功能的存在是它得以產生、傳承的根本原因。

中國是一個洪澇災害多發的國家,一部中華文明的發展歷史,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中華民族與洪澇、干旱作斗爭而不斷前進的歷史。有關古籍記述表明,我國堯、舜、禹時期,“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洪水肆虐,滔天巨浪包圍了山嶺,淹沒了高崗,造成“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百姓無處安身,“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生活困苦不堪。大禹受命于危難之中,不因父親鯀治水不力被誅而推卸責任,懷著拯救天下蒼生的抱負,毅然擔負起治水安民的重任。在長達13年的治水過程中,他克服千難萬險,最終成功治服洪水。我國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說:“許多古老民族都說遠古曾有一次洪水,是不可抵抗的大天災。獨在黃炎族神話里說是洪水被禹治得‘地平天成’了。”大禹治水體現的敢于擔當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一個寶貴源泉。

大禹的父親鯀沿用先人共工氏“壅防百川,墮高堙庳”的方法,想通過單純的防御抵抗洪水,但由于洪水的巨大沖擊力,堤壩屢被沖毀。9年過去了,在耗費了無數人力、物力之后,洪水依然肆虐。大禹認真總結父親鯀治水失敗的教訓,經過親身的考察,深入的思索,在治水方法上,由堵截為主變為疏導為主,更尊重客觀規律,更尊重科學技術。他“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類百則,儀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以各地自然地理條件為基礎,補以人力,“高高下下,疏川導滯,鐘水豐物,封崇九山,決汩九川,陂障九澤,豐殖九藪,淚越九原,宅居九隩,合通四海”,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對各地不利排澇防旱的地貌進行了大規模改造,千方百計疏導洪水,使之歸澤入海。大禹摒棄“墮高堙庳”即崩毀高坡、填平低谷的技術,代之以從低處取土石增高山坡的新法,使高處更高,低處更低,以疏浚水道,又在沼澤地筑堤貯水,聚成湖泊繁殖百物,終于解決了人的生存問題。禹又帶領人們開鑿溝渠,引水灌溉,發展農業,化水害為水利,奠定了中華民族發展的基業。這種順應自然規律治水的方法,被孟子一再稱頌,認為“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即大禹能按水的運行規律,順其自然,因勢利導。又說“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即大禹按照水之本性治水,不以鄰為壑,而是以四海為水的最后歸宿,故而能成其功。《呂氏春秋》又進一步提升為“貴因”,即重視事物的原因、本性,順從事物固有的規律行事:“三代所寶莫如因,因則無敵。禹通三江五湖,決伊闕,溝回陸,注之東海,因水之力也。”大禹在治水的同時還注重發展生產,他長期觀測天象,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和春夏秋冬的更替,制定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歷法—夏歷,使人們耕種不違農時。大禹還提出“鐘水豐物”的方法指導人們恢復生產,把洪水積聚起來留待天旱時使用,變水患為水利。大禹以疏導之法治理洪水、頒行夏歷指導農業生產,充分體現出尊重自然、因勢利導、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

大禹生活非常儉樸,將精力全部用于治理溝渠水利。《戰國策·魏策》記載:“昔者,帝女儀狄作酒而美,進之于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大禹重視實地調查,每至一地,便“陸行乘車,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欙”,用規矩、準繩等儀器觀測地形之平、直、高、低;或“隨山刊木”,親自沿山腳山坡勘察并砍削樹木作為標記,以示山、河的走向;或筑臺登高了解水患。大禹勞而忘身,導致“手不爪,脛不生毛,偏枯之疾,步不相過,人曰禹步”。墨子說他“親自操橐耜”,“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禹大圣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總之,大禹因勞苦過度而形體消瘦,從臀至膝傷痕累累,腿肚子上沒有肉,小腿上磨光了毛,手上脫盡了指甲,走路一跛一顛,后來被俗巫所效仿,竟演變成為道士在禱神儀禮中常用的一種步法動作,稱為“禹步”。孔子對大禹不畏艱險、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精神十分推崇。《論語·泰伯篇》中贊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孔子稱頌禹偉大崇高,雖富有天下,卻絲毫也不為自己著想,只是一味地為民眾辛勞。可以說,大禹治水的勝利是艱苦奮斗精神的勝利。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千古流傳,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為后世稱頌。大禹娶東夷部族涂山氏之女為妻之后,為早日完成治水大業,新婚僅四天就離家。但由于治水工程任務艱巨,大禹在外13年間,多次路經家門而不入。“涂山氏女生子啟,禹過門,聞啟呱呱而泣,不入視之”,經過自家門前時聽到剛出生的嬰兒的啼哭,也因忙于公務而匆匆走過。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事跡,被崇拜他的百姓演繹成多種版本的美麗傳說。在安徽省懷遠縣東南的涂山頂峰有一座禹王宮,宮殿的西南有一塊大石,形狀好似一位婦女端坐遠望,當地人傳說此石為涂山氏望夫所化,因此稱此石為望夫石。河南省嵩山南麓萬歲峰下有一塊高約10米、周長43.1米的人形巨石,傳說是涂山氏站在這里等候丈夫歸來,因時間過長變成石頭,被人叫做啟母石。在流經重慶市附近的長江中有一塊狀似一位女子向遠方呼喚的“呼歸石”,相傳涂山氏久站于此呼喚丈夫歸來,禹長期未歸,妻子卻化成了一塊石頭。

歷史昭示,治水與國家興衰息息相關。水運系國運,水運興,則國運昌。孟子認為,大禹的治水活動是推動社會變遷和發展的根本動力。正如著名學者樂黛云教授所說的那樣:“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世世代代鑄造著中華民族的‘民族魂’。”自禹之子啟祭禹開始,祭禹活動歷久不斷,歷朝均有祭祀。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一直都重視大禹陵,民間祭禹也斷續進行。大禹公而忘私、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他艱苦樸素、勤政愛民的精神,他“改堵為疏”的科學務實精神,一直激勵著浙江人民,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禹治水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成為夏朝的第一位天子,更加勤勉地為萬民謀利。他治水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理習俗了如指掌,便重新將天下劃為九個州,就像以疏導治水一樣,對各地按地理習俗因勢利導進行管理。帝禹以治水而深悟治天下之道,非常體恤民間疾苦,見有的百姓沒有吃的,就把僅有的糧食拿出來接濟;他穿破舊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住簡陋的席篷,每天親自手持耒鍤,和大家一起干又苦又臟的活,事事能身體力行,帶頭走在最前面。幾年下來,他的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磨光了,手掌和腳掌結了厚厚的老繭,身體干瘦,臉色黧黑。洪水剛剛退去,土地過于潮濕,他就發給民眾稻種,讓大家學習種植水稻。他有次出門看見一個罪人,下車問明情況,然后就哭了起來。隨從說:“罪人干了壞事,你何必可憐他!”帝禹說:“堯舜的時候,人們都和堯舜同心同德。現在我當天子,人心卻各不相同,讓我怎能不痛心?”所以,人們心服口服地尊稱他為大禹,也就是稱頌他是偉大的禹。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兴县| 紫云| 孝感市| 武宁县| 新津县| 河东区| 济阳县| 南雄市| 宾阳县| 化州市| 清远市| 双柏县| 富平县| 长海县| 溧水县| 镇平县| 永丰县| 柘荣县| 扬中市| 讷河市| 江口县| 镇赉县| 天镇县| 铁岭县| 水富县| 西昌市| 云浮市| 孟村| 嘉鱼县| 磐石市| 昭苏县| 财经| 荔浦县| 台中市| 巴东县| 米林县| 高平市| 湖北省| 新巴尔虎左旗| 珠海市| 隆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