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八卦先秦 九天玄女劍去哪兒啦(3)
- 心尖上的先秦
- dayeyilang
- 4070字
- 2014-06-26 17:38:36
在黃帝老死升天之際,為了怕有人持九天玄女劍作惡,難以制服,黃帝就把此劍暗中藏到了一個山洞里,并在山洞不遠處建了自己的墓地。
在黃帝與蚩尤、炎帝的戰爭時期,在現今河北省順平縣伊祁山,居住著一個半農耕半游獵的部落,由于他們活動范圍內有伊祁山,因而被稱為伊祁氏。后來,伊祁氏部落離開居住多年的伊祁故地,逐步向西遷移,進入汾水流域。輾轉經過今天的山西太原而到達平陽之地(今山西省臨汾市)。受當地發達的農耕文明的影響,伊祁氏在汾水岸邊定居下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伊祁氏掌握了高超的夯土技術,在部落定居的村莊夯筑了堅固的房屋,還在村莊的周圍夯筑了高大的土墻,從而結束了人類穴居的生涯。
高大的土墻在抵御野獸的侵襲和外族的侵擾中均發揮了重要作用,因而伊祁氏部落逐步強盛起來,遠近的部落都歸附于伊祁氏。伊祁氏的人們在他們的城中建造了夯土高臺,部落首領在高臺上舉辦各種儀式和活動,這種夯土高臺叫做堯,逐漸的,遠近的部落把伊祁氏的首領稱為“堯”,把伊祁氏部落稱為“堯部落”。
堯部落逐步向外擴張它的影響力,用它先進的文明和強大的武力征服了遠近許多部落,形成了一個部落聯盟。堯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為了方便對各個部落的管理,堯把各個部落的首領聚集起來,召開部落首領議事會來決定部落聯盟的事務。堯同時還根據各個部落不同的特長為它們分工,制訂歷法,推行教育,發展農耕。部落聯盟進一步強大起來。也幾乎就在這個時候,東夷族的一個首領稱為“舜”的部落,為了躲避東夷族無休止的戰亂征伐,也踏上了西遷的道路。舜部落最終度過黃河來到了稱為“虞”的地方(今山西省運城市平陸縣東北),并定居下來,從此被稱作“有虞氏”。
舜的部落帶來了東夷族先進的制陶工藝和打漁技術,并擅長于同其它部落發展物品交換關系(關于東夷部落的物品交換的能力,我們可以從同屬東夷族的商族那里看到,并且,直至今天,我們仍然把精于此道的人稱為商人)。借助這些特長,有虞氏部落在農耕文明的發祥地逐步穩定下來,并且日益強大,鯀的部落是在黃帝戰蚩尤之后來到河東解池附近,并定居下來。靠著解池的鹽以及附近肥沃的土地,鯀部落迅速壯大并兼并了附近的其它小部落,這其中包含一個被稱為禹的部落。然而鯀部落卻也沒有太大的野心,終于在于后來居上的舜部落的爭斗中落敗,不得不臣服于舜。在后來舜部落與堯部落爭斗失敗后,鯀部落在堯和舜的雙重壓力下,被迫離開解池故地,以治水的名義向北遷移。再后來,又被舜部落攻殺在羽山。
于是,舜部落的勢力繼續向北擴展,逐漸進入汾水流域,到達了堯部落的核心控制區域。一山不容二虎,于是爭斗在所難免。結果是堯部落取得勝利,舜部落被迫退到歷山附近,開始發展農耕,積蓄力量。這就是傳說中堯征南蠻以及舜耕歷山的來歷。
舜部落在歷山腳下發展農耕,更憑借商品交換的傳統逐步建立了與堯部落聯盟之間的關系。堯部落的直系被稱為九族,舜部落甚至與九族部落建立了聯姻關系,并穩定了九族部落,最終九族部落堅定的站在了舜的一面。舜部落同時也注意聯絡同屬于東夷族的其它部落,比如高辛氏的“八元”和高陽氏的“八愷”,這些部落都成為舜部落聯盟的主體。
舜部落也從堯部落哪里學到了不少的先進知識和技術。掌握了歷法甚至進行了重新修訂,又通過舉行祭祀上帝、祭祀天地四時,祭祀山川群神的大典,逐步確立起部落中部分人的神權地位。這些代表神權的人逐步成為部落中的貴族。于是,貴族議事制度逐漸取代了原始的部落議事制度,階級開始產生。
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后,舜部落再次向堯部落發起挑戰,這一次,由于堯部落的直系子民九族部落站在了舜部落的一方,因而衰堯部落遭到失敗。舜進入堯部落多年經營的汾水流域,把堯部落的殘余勢力驅逐到丹朱之地,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長子縣。
得勝的舜部落做了幾件大事,第一件就是攻殺了治水的鯀,鯀部落從此消失。同時命令禹部落接替鯀部落進行治水。第二件是在解池之南的蒲阪,仿照堯建立的城市的樣子,建立了一座更大規模的城市,作為統治的中心。第三件是重新對各部落進行分工,如:命禹治理水土;命棄擔任后稷,掌管農業;命契擔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擔任“士”,執掌刑法;命垂擔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擔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擔任“秩宗”,主持禮儀;命夔為樂官,掌管音樂和教育;命龍但任“納言”,負責發布命令,收集意見。各部落各司其職,有利于加強統治。禹部落世居在解池北岸的安邑。鯀部落北遷后,禹部落接替鯀部落成為解池附近部落的首領。禹部落做事低調,對舜部落十分順從,然而還是沒有逃脫舜部落的猜疑,受命治水。
當時洪水之大與其泛濫區域之廣,據《尚書·堯典》篇說:“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尚書·益稷》篇也有同樣的記載。《孟子·滕文公上》說:“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都可看出當時水災情況的嚴重與時間的長久,以致于災區遍長叢林荊棘,為毒蛇猛獸所竄伏。至于洪水一詞,所近世史學家徐炳旭考證,洪水是共水的變名。《漢書·地理志》河內郡共縣下說:“北山洪水所出”。當時的河內郡共縣,在今天的河南省輝縣。輝縣位于太行山以東,有百泉水及其支流由太行山經輝縣西南境注入衛河,衛河就是古黃河河道。共縣是古時共工氏族建國的地方,所以百泉水應該就是古代的共水,也就是洪水。想是當時華北雨量特別多,太行山山洪暴發,沖向共工國,與黃河合流,遂變成泛濫之災。《竹書紀年》上說堯19年,也就是公元前2339年,堯派共工治河,這就可以證明此時是水災剛發生的時候,因為是在發生在共工國,所以首先就讓共工來治理河水。因為太行山區各水都形成了漲溢,黃河的水量大增,遂演變成為不可收拾的大水災。至于水災的區域,從《孟子·滕文公上》所載:“禹疏九河,滄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來看,則共工國以東的衛河,以北的淇河、漳河,黃河、濟河流域,以及今天河南省東部與安徽省北部的淮、泗流域,都為水災所掩蓋,其災區之廣,實在很是驚人!以后在春秋戰國時代,在這個區域中有許多沮洳沼澤之地,應該就是古代水災的遺跡了。至于當時某一地區雨量特別多的問題,據近代氣象學家美國的Volfer研究:地球上雨量的多少與太陽黑子有關,太陽上黑子增多,那么地球上的氣溫與雨量將直接受其影響。太陽上黑子的周期,經常數十年而變化,那么堯時代的水災,或者正是太陽黑子增多的時候。而這一地區水災的發生,在文化上卻促使夏、夷兩族交通隔絕,遂阻礙兩族文化的交流。前述在小屯發掘的所見,夏族文化并未流傳于小屯小東的夷族區域;夷族文化也同樣并未流傳于夏族區域,長期廣大的水災的阻隔或許正是其中原因之一。就這一水災區域而言,發生地正好位于夏、夷兩族接觸邊界上,但兩族所受的災害,夷族實際上遠遠比夏族嚴重。所以夷族的重要氏族首領如舜、伯益等,知道想要根治水災,就必須與上游的夏族合作,所以都奔向夏族作共同的籌劃;夏族的君主堯,以救民為懷,對前來的諸人都加以重用,并努力共同治水,這就是史書所載堯、舜、禹、伯益衷心合作的由來了。爾后堯把二個女兒嫁給舜,并且讓舜攝行相位,最終又把共主之位禪讓給了舜。夏族的禹與伯益等的合作也是親密無間,而且娶了夷族涂山氏的女兒為妻,這些都可見兩族的精誠團結;而堯、舜、禹的仁德,也因此遠播于后世,這就是后世所謂禪讓之世。至于水災綿延的時間,從史籍上來看,《竹書紀年》上說堯19年,即公元前2339年,命共工治河;其次為堯60年,命崇伯鯀治河;69年,黜崇伯鯀;72年,命司空禹治河;80年,即公元前2278年,禹治水成功。由這一連串時間來看,自堯19年太行山區洪水暴發算起,到禹治水成功為止,前后共歷經61年。由于中間有共工與鯀,因治水不成而被黜、殺之事,可以想見這61年全為水災所綿延,真可謂是巨大無比的災害了。難怪孟子說災區之內,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獸路蹄鳥跡之道交于中國。可以想像一下,這么廣大的災區,由于長期荒廢,滿地荊棘叢生,充滿毒蛇猛獸,其災區的擴延,對當時中原人民的生存是多大的威脅啊!
禹為了治理洪水,經過一系列的祈禱,在距離黃帝墓不遠的地方的一個洞穴里,找到了黃帝所持有的九天玄女劍,用這把神劍,劃定了九州,平定了水患,又驅逐了苗蠻,于是疆宇大啟,中原又安。而水災泛濫的地區,自從水患平息后大部分成為了叢林荊棘沼澤之地,于是命伯益縱火焚林,驅逐猛獸,中原各部落也隨之遷徙開辟,耕牧之地日廣。這時夏、夷兩族的活動區域可能已經是犬牙交錯了,尤其是與禹治水合作最出力的伯益各部族,應該已經遷入中原。禹于是于禹元年,即:公元前2205年,在涂山大會諸侯,當時與會的諸侯萬國,禹就為他們定下居所以安撫其民,《史記·夏本紀》上稱:“徒眾居民,乃定萬國”。這就是災后的建設與安定各部族的情形。
禹對水災的治理,借鑒了過去共工與其父崇伯鯀都以筑堤堵水而遭失敗的教訓,采用了疏導的方法。孟子所稱的“疏九河,滄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就是說分導水流以分其量,疏睿河以安其勢之法。禹治水在外十三年,《國語·周語下》上稱其:“高高下下,疏川導滯,鐘水豐物,封崇九山,決汩九川,陂障九澤,豐殖九藪,汩越九原,宅居九隩,合通四海”。《墨子·天下》稱其:“親操稿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跋’字以‘月’代‘足’),脛無毛,沐甚同,櫛甚雨”。《史記》稱其:“勞身無思,居外十三年,三過其門而不入;陸行乘車,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輦”。這都是形容夏禹治水的辛勞,經過其前后十三年不斷的努力,最終使泛濫的洪水安于其流,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因此就被擁戴為中原的共主。禹領導夏、夷兩族合作的另一件事就是征苗。堯、舜征苗已經在前一篇詳細說了,那時苗族仍然盤踞在河南省南部及湖北、湖南省。到禹的時候,苗又再次蠢蠢欲動,想劫掠中原,禹于是加以徹底征討。最終苗族遷徙到長江以南,整個夏朝,苗都不再是中原之患了。吳起對魏文侯說:“昔三苗氏不修文德,禹滅之”,就是指這一戰役。
大禹死后,這把神劍也就傳給了他的兒子夏啟,夏啟之所以能夠打敗伯益,進而篡位成功,這柄神劍是出了大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