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與你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譯序
作為20世紀上半葉最為重要的宗教哲學家之一,馬丁·布伯(1878—1965)對西方人文學科,尤其是哲學、宗教學和社會學的重大影響無需贅言。1923年出版的《我與你》是他的代表作,也被作者本人稱為“我的第一部畢生之作”;書中所主張的“對話原則”,一舉奠定了布伯作為思想家在學界的重要地位。就此,著名學者沙洛姆·本-科林(Schalom Ben-Chorin)評價道:“對話哲學在20世紀哲學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而它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馬丁·布伯。”
然而即便是在西方,這一切也并非水到渠成。在布伯逝世后的二十五年里,其思想的重要性雖然廣受認可,卻始終未能自成一派,即便是在以色列也鮮有人問津。但可喜的是,進入90年代后,布伯思想的價值在多方面得到了發掘。尤其是從2010年起,德國杜塞爾多夫大學啟動了21卷馬丁·布伯作品集的編纂工作,迄今為止已經出版15卷。
自20世紀80年代末被譯介到中國之后,《我與你》也引起了中國學者的關注。例如,北京大學張世英教授曾撰文評價道:布伯的見解對于片面地陶醉于主體認識客體和征服客體的我國思想文化界來說,應有振聾發聵的現實意義。更為可喜的是,布伯的思想不僅在哲學和宗教學界得到了肯定,它在心理學、教育學和文化學上的價值也正在被逐步發掘。
毫無疑問,《我與你》受成書年代所限,書中的些許思想或許有陳腐之嫌;但作為一部經典之作,它帶給我們的啟發卻永不過時。本書有著濃重的思辨色彩,“人”與“關系”是它思考的重心。“我”和“你”之間的關系,既是人與上帝的關系,更是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身的相處之道。只要細心研讀,相信每位讀者都能從中收獲自己的答案。
較長一段時間以來,本書一直只有陳維綱先生翻譯的版本傳世。陳先生的譯本文采斐然,也給我帶來了諸多啟示。美中不足的是,該書經英文轉譯,也因此承襲了英譯本的一些謬誤。在本書即將出版之際,我得知楊俊杰教授的譯本已在不久前問世,惜因身在國外,尚未有機會拜讀。兩個新譯本不約而同出版,也從側面反映了中國讀者對《我與你》一書的巨大興趣。在翻譯本書的過程中,譯者參考了大量的相關資料,力求使譯文準確得體,以饗讀者。但限于時間和自身水平,難免有所疏漏,懇請廣大讀者不吝指正。
徐胤
2017年11月于德國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