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希臘悲劇喜劇全集1:埃斯庫羅斯悲劇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譯序(1)
王煥生
古希臘文明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明之一。如果從克里特文明算起,那么這一文明應始于公元前三千多年之前。后來這一文明的中心由接近西亞和北非的海島移向巴爾干半島大陸,并且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以雅典城邦為中心,達到其鼎盛時期。古希臘文明包括多個方面,戲劇是其中之一。古希臘戲劇不僅在當時人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時至今日,它所具有的重要歷史價值和高度藝術成就仍然令人贊嘆不已。
長期以來,古希臘戲劇的產生和發展一直是人們感興趣的問題,不過由于史料的零散,至今仍有許多問題未能解決。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曾就藝術產生的本質,其中包括戲劇產生的本質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觀點。他認為,模仿是人的天性,藝術來源于模仿,戲劇是對行動的模仿。他還認為,“悲劇是從臨時口占發展出來的”,即“從酒神頌的臨時口占發展出來的”。古希臘酒神狄奧倪索斯是一個古老的神,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就曾經提到他。希臘將領狄奧墨得斯勇猛無比,所向披靡。他在戰場上與特洛伊將領格勞科斯相遇,從未見過對方,心中驚異。若對方是凡人,說明對方自找不幸;若對方是天神,那凡人與天神作對不會有好結果,因為他認為色雷斯王呂庫爾戈斯與酒神狄奧倪索斯相爭而短命的教訓應引以為戒。詩中寫道:
因為他同天神對抗,曾經把瘋狂的
狄奧倪索斯的保姆趕下神圣的倪薩山,
她們被殺人的呂庫爾戈斯用刺棍打死,
鉆進海浪里逃走,忒提斯把惶悚的他
接到懷抱里,凡人的吼聲仍使他戰栗。
(《伊利亞特》第6卷第132—137行)
呂庫爾戈斯的粗暴行為激怒了天神,據說宙斯為此弄瞎了他的眼睛,使他短命。關于狄奧倪索斯的出生,宙斯在該史詩中稱是由他和忒拜王卡德摩斯的女兒塞墨勒所生:“塞墨勒生了人類的歡樂狄奧倪索斯。”(《伊利亞特》第14卷第325行)
一般認為,荷馬是公元前9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人。比荷馬稍晚的古希臘詩人赫西奧德在《神譜》中也曾提到狄奧倪索斯,寫道:
卡德摩斯的女兒塞墨勒和宙斯結合,
生了出色的兒子,快樂的狄奧倪索斯,
有死者生不死者,現在母子都成了神。
(《神譜》第940—942行)
赫西奧德在他的另一部詩作《勞作和節令》中也提到狄奧倪索斯,稱狄奧倪索斯是“快樂的”,稱用葡萄釀出的酒是狄奧倪索斯的“禮物”。(《勞作和節令》第614行)
以上情況表明,盡管狄奧倪索斯傳說的有些方面,如他的非希臘語別名“巴克科斯”、他的山羊圖騰等,使人們認為他并非真正源于本土的神,而是由外部傳入的,特別是可能來自西亞地區,但是公元前9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的古希臘神話傳說已經把他完全作為自己的神對待,賦予了他作為酒神應有的瘋狂、歡樂特征。
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是古希臘抒情詩繁榮的時期。古希臘抒情詩曾經有過多種形式,其中一種便是合唱抒情詩。酒神頌是合唱抒情詩的一種,是在酒神節期間作為宗教祭祀活動的一部分而演唱的。“酒神頌”是這種詩歌的希臘原名diphyrambos的意譯。人們至今仍不清楚這個詞的來源和它的最初意思,不過有一點比較明確,即它顯然不是源自希臘語。柏拉圖稱酒神頌是關于狄奧倪索斯誕生的頌歌。(《法律篇》第3卷第706行)對酒神頌的內容的這種界定可能狹窄了些。狄奧倪索斯崇拜傳入希臘可能遠遠早于公元前9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狄奧倪索斯崇拜的確立經歷了一個過程。從上引荷馬史詩可以看出,酒神最初不過是宙斯和凡間女子生的半神,甚至在人間還受到歧視。據說酒神由宙斯的大腿里生出后,在倪薩山由神女們撫養大。他在返回希臘途中,乘上了一條海盜船。海盜們想把他作為奴隸賣掉,把他綁到桅桿上,但給他戴上的鐐銬卻自動脫落,桅桿上長出常春藤,船帆掛滿了葡萄藤蔓。海盜驚恐不已,紛紛跳入海里,化成海豚。古希臘瓶畫以這故事為題材,為我們提供了一幅有趣的畫面。關于狄奧倪索斯的生平還有一些其他傳說,例如他在那克索斯島遇見被提修斯棄下的克里特公主阿里阿德涅的故事等,直至他最后受到人們的絕對崇拜。可以想見,這些故事都應該是酒神頌的主題。酒神頌的演唱采用的是小亞細亞弗律基亞樂調,這種樂調狂熱,富有激情。演唱有伴奏,起初用笛,后來用弦琴,并且伴以舞蹈。演唱時歌隊有領唱,領唱和合唱互相交替,回答歌隊提出的問題。演唱酒神頌的歌隊稱為kykloi,顯然是由于演唱時歌隊隊員們排列成圓形(kyklos)。
酒神作為自然繁衍力的象征,同農業有密切的關系。酒神頌在公元前7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獲得特有的發展。歷史上通稱阿里昂(公元前7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者,是首先開始寫作酒神頌的人。阿里昂是累斯博斯的墨提姆納人,是位杰出的豎琴手。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在外漫游,他的詩歌才能引起了科任托斯僭主佩里安德羅斯的注意,應邀前去那里。后來他曾去意大利和西西里等,乘船返回時遇水手們圖財害命,把他拋進海里,但海豚救了他,一直把他馱到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拉科尼亞海岸,使他安全返回科任托斯。在拉科尼亞的特納爾蘇斯海岬曾立有阿里昂像,坐在海豚背上。該紀念像直到公元2世紀時仍然存在。阿里昂顯然是一位富有才能的詩人,寫過大量詩歌,流傳極廣。古羅馬詩人奧維德曾經感嘆道:
哪片大海,哪處陸地不知道阿里昂?
(《歲時記》第2卷第83行)
希羅多德說:“據我們所知,是他第一個創作了酒神頌,給這種歌起了這樣的名字,后來在科任托斯傳授這種歌。”(《歷史》1,23)柏拉圖《理想國》394c古疏云:“據稱,酒神頌是由阿里昂在科任托斯創建的。競賽中得第一名的詩人的獎品是牛,得第二名的詩人的獎品是酒罐,得第三名的詩人的獎品是山羊,人們把它牽走時給它頭上抹上葡萄汁。”
阿里昂的詩歌未能傳下來,這是令人遺憾的。應該強調的是,我們不能由此認為頌揚酒神的詩歌本身始自阿里昂,這里指的顯然是阿里昂是賦予這種民間詩歌類型以一定的文學形式的第一位詩人。
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酒神頌具有古希臘悲劇包含的三個基本因素,即詩歌、音樂、舞蹈,阿里昂的創作無疑使酒神頌向悲劇發展大大前進了一步,但悲劇作為一種戲劇形式,它的真正出現是同第一個演員的出現相聯系的。古希臘語稱演員為hypokrites(希波克里特斯),意為“回答者”,即與歌隊作答,這也表明悲劇的產生與酒神的關系。后來他的作用擴大,并增加對白和表演,從而衍生出第一個演員。一般認為,古希臘悲劇發展中的這一功績應歸于特斯皮斯。
特斯皮斯出生于阿提卡西南部的伊卡里亞,據說那里的居民首先圍繞著羊進行舞蹈。據普盧塔克說,特斯皮斯在梭倫(公元前630—前560)晚年開始創作劇本。普盧塔克寫道:“當時特斯皮斯正開始創作悲劇,以這種新穎的東西吸引人民,不過當時還沒有舉行悲劇競賽。”(《梭倫傳》,29)古希臘的第一次戲劇競賽是在第61屆奧林匹亞競技會期間,即在公元前536—前532年期間舉行的。我們知道特斯皮斯的四部劇本標題,但其中只有一部《彭透斯》與狄奧倪索斯的故事有關,可見當時的悲劇題材已不限于狄奧倪索斯傳說。普盧塔克說,特斯皮斯演出悲劇時自己當演員。(《梭倫傳》,29)賀拉斯也認為,希臘悲劇是特斯皮斯首創的,寫道:“據說特斯皮斯發明了前所不知的悲劇這種詩歌類型,用四輪大車載著自己的作品,人們用酒渣抹臉,邊歌唱邊表演。”(《詩藝》第275—277行)
特斯皮斯之后,悲劇迅速發展,先后出現了幾位頗有才能的悲劇詩人,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弗律尼科斯。古代稱弗律尼科斯是特斯皮斯的門生。在公元前476年的悲劇競賽中他曾經獲勝。雅典政治家特彌斯托克勒斯是那次演出的歌隊司理。公元前494年,小亞細亞的伊奧尼亞人起義反抗波斯的統治。起義失敗后,小亞細亞西部著名城市、親雅典的米利都被波斯人摧毀,居民一部分被殺,一部分被賣為奴隸。弗律尼科斯在此后不久曾寫作悲劇《米利都的陷落》,劇場觀眾觀后大慟,詩人為此被罰款一千希臘幣。此外他還曾在公元前476年上演《腓尼基婦女》,描寫公元前480年波斯國王薛西斯率領的侵略希臘的大軍在薩拉米斯的慘敗。劇中的歌隊很出色,阿里斯托芬稱它“古老而甜蜜”。(《馬蜂》第220行)上述情況表明,弗律尼科斯的悲劇題材不僅超出了狄奧倪索斯傳說或其他神話傳說的范圍,甚至把當代歷史事件也作為悲劇創作的題材。
使古希臘悲劇真正形成戲劇沖突的是第二個演員的出現,這一功勞屬于埃斯庫羅斯,因而他理所當然地被稱為“悲劇之父”。在埃斯庫羅斯之后,索福克勒斯又引進了第三個演員,從而進一步復雜了人物關系和戲劇沖突。就這樣,古希臘悲劇經過數代人的努力,終于形成了它的古典形式。
在古希臘文中,“悲劇”一詞是tragoidia。該詞由tragos(山羊)和oida(歌)組合而成,它既表明了悲劇與酒神祭祀的關系,同時也決定了悲劇的含義。古希臘人的悲劇的概念與后代人的不一樣,古希臘悲劇著意不在悲,而在于嚴肅。亞里士多德在給悲劇下定義時說:“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詩學》第6章)正是由于這一點,古希臘悲劇的結局不一定是悲慘的,有時甚至是圓滿的。古希臘悲劇結構比較簡單。一部悲劇通常首先是介紹劇情背景的開場或歌隊進場,然后是基本情節,可分為幾場,場與場之間有合唱歌,最后是退場。古希臘悲劇是詩劇,對話部分一般采用六音步抑揚格,歌唱部分的格律比較復雜。場上對話的演員最多只有三個,劇中角色由他們輪流擔任,女角色由男演員扮演。歌隊的人數起初較多,埃斯庫羅斯把它縮為12人,索福克勒斯曾增加為15人。歌隊在古希臘劇場特有的圓場上表演,或合唱或輪唱,伴以舞蹈,有音樂伴奏。古希臘戲劇演出只在狄奧倪索斯節期間進行,是節日祭祀的一部分,因此戲劇演出帶有宗教色彩。戲劇演出進行競賽,悲劇競賽每次只有三位悲劇詩人參加,每人提供三部悲劇和一部薩提洛斯劇(羊人劇),優勝者獲頭獎。因此,古希臘悲劇的演出主要不在娛樂,而在教育,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讓觀眾觀劇后“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詩學》第5章)。上述這些情況使古希臘的戲劇演出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始終保持著重要的地位,并且使它始終具有深邃的思想,不僅陶冶了當代人的心靈,而且繼續震撼后代。
埃斯庫羅斯于公元前525年生于阿提卡西部的埃琉西斯小鎮,家庭屬土地貴族。他積極參加了抗擊波斯侵略的斗爭,參加過公元前490年的馬拉松戰役、公元前480年的薩拉彌斯戰役和公元前479年的普拉泰亞戰役,一生以此為榮。埃斯庫羅斯很早便開始寫作劇本,公元前484年第一次在悲劇競賽中獲獎。他曾在公元前470年左右赴西西里的敘拉古扎,在希埃羅的宮廷重新上演自己的劇本《波斯人》,并寫作悲劇《埃特納的婦女》,頌揚由希埃羅建于埃特納火山腳下的同名城市。公元前458年,埃斯庫羅斯遷居西西里,于公元前456年卒于該島南部的革拉城。關于他晚年遷居西西里的原因說法不一,可能主要是由于他與雅典人的政見分歧,不滿于雅典人的一些新的政治改革措施。埃斯庫羅斯一生共寫過72部劇本,一說是90部,得過13次獎,現傳他的劇本7部,即《乞援人》、《波斯人》、《普羅米修斯》、《七將攻忒拜》和《奧瑞斯特斯三部曲》(包括《阿伽門農》、《奠酒人》、《報仇神》三部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