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是什么?
最新章節
- 第21章 期待 循著蛛絲馬跡去捕捉未來
- 第20章 反省 現實世界中的問題及其挑戰
- 第19章 全球與區域 人類的政治疆界將如何變遷?
- 第18章 企業與國家 管理人群的動力是否正在變化?
- 第17章 總統與內閣 哪種是比較理想的制度安排?
- 第16章 左派與右派 面對環境挑戰時該怎么辦?
第1章 卷首語:致大陸讀友
無論各位喜不喜歡或了不了解,我們都身處政治世界當中;而且,這個世界不但建構了各位眼前的社會內涵,其運作結果也將決定我們與下一世代人類的未來。特別在今天這個所謂“民主”(無論作何定義)的時代,大家還都有那么點兒機會來參與其中,而不是像過去多數時間里,只能夠聽任少數人擺布;既然這樣,為什么我們不想辦法更深入地去知道什么叫做政治世界,然后設法去掌握自己的命運呢?
請注意以下幾個名詞:
政治、政治學、政客、政治家、網絡社會
非常欣喜,本人終于有了第一本書跟大陸的讀友們見面。就趁著這個難得的機會,跟各位掏掏心窩子,講幾句真心的想法與感受。
客套話別提,直接從這本書談起吧。
寫作這本書的源起,主要是自己在讀了二十幾年政治學,又教了十幾年政治課程后,左腦跟右腦不斷打架爭執的結果。雖說自19世紀以來,從歐洲大陸出發,通過無數先烈前仆后繼的呼吁、吶喊、沖撞、狂飆,乃至流血犧牲,終于迎來眼前這個到處高舉“人民當家作主”大旗的新時代,但真說到政治這回事,或許大家還是直覺地將它歸類成“衙門里的事”。
問題是,忙活了半天,到底哪兒改變了?真的有改變嗎?又或者是,是否我們所爭取到的改變還不足夠?若此,未來又該如何繼續走下去?
為了解決至少是自己心中一連串盤旋不去的疑惑,當然,更為了對臺下傳道授業對象負責(如果自己都沒好好整明白,又有何資格教別人),于是自問自答且自說自話地寫完了這本“懺悔錄”。以下就先跟各位分享幾點最初的疑惑與思考的初步結果。
矛盾:政治現實與政治學教科書勾勒的理想
到底“政治”是個什么東西?
相信對于這個問題,絕大多數人都是有點兒懂,又有點兒不太懂。
有點兒懂的原因是,當大伙湊在一塊兒的時候,時不時也會把當前政治局勢或其牽扯的社會問題,拿來當作茶余飯后閑聊的話題,甚至還會因此交個朋友或怒目相向;而不太懂的原因則是,一旦這些政治話題扯上某些個政治理論名詞時,往往爭執了半天也只好不了了之,因為誰也不見得真搞得懂這些名詞到底意思是什么,這時,有些人干脆不是轉而埋怨那些學者創造出一些無聊的名詞,就是回到政治現實,直接從報章雜志內容來望文生義。反正達摩只是面對黑漆漆的石洞也能頓悟出些什么,何況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
但是,政治真的這么難懂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得先說明一件事情,也就是我們在這本書里頭所要說明的其實是“政治”,而不是“政治學”。盡管我們難免會提到若干政治學者的名字,或運用到一些政治理論名詞,但解釋這些名詞的目的絕不是要大家去弄清楚什么叫“政治學”,而只是因為這些名詞既偶爾充斥在媒體當中,也濫用在一大堆無聊政客的嘴巴里頭,如果大家一點都不了解其真正涵義的話,就只能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如果各位不嫌棄的話,我們不僅希望可以帶領大家輕輕松松地走進政治的世界,還想傳授一點政治防身術,讓各位不會隨便被巧言令色所迷惑。
盡管如此,我們并不是說“政治學”不是個值得提的東西(畢竟這是作者本人的學術專業所在);在此要強調的是,正如同我們從小將在學校里所學的內容大致分成“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一樣,很明顯,所謂社會科學最大的挑戰就是,我們其實永遠無法從所觀察的對象中去得到結論,因為例外始終存在;這也是社會科學的理論與實際之間一直存在差距的緣故。這個差距也讓許多人訕笑學者不過是一些根本跟現實脫節、只會講空話的人(或者是一只訓練有素的驢)而已。對此,我們不得不承認有些人的確如此。
不過,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我想第一個原因是來自“理想性”的關系;其實,每個人都有理想,學者也是如此,但關鍵是他們(或我們)經常忘了所謂理想是要靠努力與時間去實現的,而非本來就應該存在的。第二個原因則可能是因著一些“僵固性”的關系,也就是某些學者忘了人類的歷史不但一直在演變當中,而且根本也不存在終點的問題(除非接受有世界末日的觀點);因此在解決人類面臨的問題時,其實并沒有“最好”而頂多只有“較好”的辦法;所以,如果把自己所學的理論都當成是解決問題的最好途徑的話,麻煩當然也就跟著出來了。
盡管如此,我們也不能因噎廢食地就排除政治學的重要性,它畢竟是幾千年來成千上萬名學者觀察社會現實所累積出來的一點點小心得。就算它無法解釋清楚所有的政治問題,也沒有辦法為人類的未來指出一條明確的發展道路,甚或下意識地回避了政治現實,但畢竟可以提供一個思考的起點,讓我們能由此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與不要什么。正因如此,本書還是試圖利用若干政治理論作為引子,一方面讓大家了解它們的本來面目為何,另一方面則借此厘清一些我們共同面對的政治問題與困境。
沖突與秩序:我們到底要什么?
當大多數人被問到對于“政治”的印象時,最常見的答案可能是:骯臟下流、貪贓枉法、包庇徇私、走后門、塞紅包、政商勾結、利益交換,甚或“只是少數政客在玩的游戲”“我不知道,反正跟我也沒有關系”等等。可是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答案總歸起來其實就是“黑暗”和“沖突”這兩個印象。
如果我們再問大家到底想過什么樣的生活的話,那么諸如穩定、社會井然有序、政治清廉、經濟蒸蒸日上、世界和平、國泰民安、“最好股市天天破歷史高點,人民根本不用繳稅”等等,通常是可以想見的答案。總而言之,所有人顯然都希望過著“光明”而有“秩序”的生活。
問題這不就出來了嗎?
既然我們都想過著無憂無慮且悠閑快樂的日子,但怎么好像一直都只能被迫在整天讓人擔驚受怕的社會里過活呢?為什么那些總是充斥著黑暗與沖突的政治世界始終籠罩著我們?某些黑心政客到底怎么取得控制我們的權力,又通過什么樣的政治方式來控制我們?難道我們不能解決這些問題?抑或根本不存在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
對此,首先我們要說明的是,本書對那些參與實際政治過程的政治人物,多半以政客而非政治家稱之;盡管“政客”這個名詞不無貶意,同時所謂政治家也絕非不存在,但我們所以會大量使用這個稱呼的原因是:第一,從古至今為滿足私欲而參政者真的太多了,多到所謂政治家如鳳毛麟角般實在少見,使這兩者根本不成比例;不過,當我們用政客來形容政治人物時,希望政治家們也切莫妄自菲薄。第二,正如英國學者卡萊爾(THOMAS CARLYLE)提倡的“英雄觀”,我們并不否認歷史上確實存在許多帶領人類渡過難關的英雄,但英雄崇拜容易使人盲目,歷史上也充斥著利用這種崇拜心理來創造“假英雄”從而導致禍國殃民的事例,因此我們認為諸如“政治家”這種英雄式的封號雖可用于蓋棺論定,但對現實人物卻應避免使用,以免讓某些人有可乘之機。
接著,在厘清“政治”與“政治學”,以及“政客”與“政治家”的關系與差異之后,各位便可以開始隨本書來進行一場政治之旅了。在敘述結構的安排方面,本書共分成三篇:上篇主要是從一些基本觀念出發,細心的讀者應該會發現,每一章的標題其實都分成兩個部分:主標題的部分是些希望大家一起來思考的問題(例如社會、國家、民族、制度等),副標題部分連貫起來則是一段作者自問自答的過程,同時也暗示著我們應該如何系統地去思考相關的政治問題。這樣的設計當然不可能是盡善盡美的,但總是一個小小的嘗試;無論如何,我們都期望通過這樣循序漸進的介紹,讓有興趣參加這趟思索之旅的朋友們能夠想清楚兩件事情,也就是:我們到底處在什么樣的一個環境里,以及到底該往哪里去。
至于中篇與下篇,是希望在上篇“知其然”的基礎上,通過對立性的思辨過程,來設法接近“知其所以然”的目標,也就是從“見山是山”到“見山不是山”的批判思考境界,最后,如同人類終于演化成萬物之靈一般,所有想法只有投射到未來才真正具有意義,對此,我也想貢獻若干一己之見以供讀者們參考。
本書目的:深入淺出了解政治過程
進一步來說,寫作這么一本書,或許不單單是為了自我解惑而已,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所具備的特征及其潛在的種種挑戰,也在撩撥作者的“理想性”沖動,仿佛只有一吐為快才能紓解壓力。
充滿激蕩與紛擾,被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M)稱為“極端年代”的20世紀雖已隨風而逝,人類似乎仍被困在一股彌漫全球的迷霧中,某些舊價值與制度(例如國家體系與若干所謂傳統道德)正遭到劇烈撼動,或至少出現明顯的松動,更重要的是,一些新問題也跟著出現了。
例如卡斯特(MANUEL CASTELLS)便指出,目前我們所處的這個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性是:組織普遍瓦解,既有政治與社會制度也逐漸喪失其正當性,一方面,人們傾向于根據“相信自己是什么以及要什么”來重新進行組織,另一方面,具有交換功能的全球網絡提供了一個重要工具,來打破傳統排他藩籬,并正建構一個更大的群體。換句話說,當前的社會正陷入網絡(全球化)與自我(分子化)的兩極對立結構當中。講得更清楚一點,也就是有愈來愈多的人們,雖對既有制度產生了疏離或排斥的反體制傾向(政治冷漠感不斷彌漫開來),卻又似乎正被吸納進一個更具力量且更為普遍的體制(也就是全球化的世界)當中。值得注意的是,前述結果雖使得愈來愈多的人自認為是可游走四海的“世界人”,但他們其實仍是無法超越國界的“政治人”。
沒錯,類似困境確實是整個20世紀政治生活的常態。
眾所周知,隨著全球競爭態勢的愈發劇烈,政府被賦予的各種功能也跟著水漲船高,例如美國聯邦官員便從20世紀初的80萬人,一路擴張到今日已超過250萬人。光從表面上看起來,官僚機制的膨脹當然會帶來政府權力的擴張。但相對而言,由于教育與生活水平普遍提升,在人民自覺性上升之余,也不斷造成沖撞體制以爭取更多權利的結果;而且,在現代電訊科技(特別是電子郵件與無線手機)的推波助瀾下,人們可借此獲得反體制的更大力量,從而使得萬能政府(讓政府擁有更多介入人民生活的能力)與民主理論(讓人民獲得更多制約政府自主性的機會)的對立,成為當前最難解的政治問題之一。
由此衍生的問題包括:人們究竟該如何去安排并處理彼此間的關系?目前國家體制的問題在哪里?人民與政府之間應該存在何種更為理性的關系?政府理應具備的權力上限在什么地方?人民又應該怎樣去保衛自己的基本權利?政府應該如何調整組織以便滿足社會集體需求?前述組織調整對人民將產生什么影響?人們又該如何去因應這些影響?
上述一連串問題構成今日世界各地許多政治沖突的焦點,而無法根本理解或缺乏理解途徑的結果,也在許多社會帶來政治冷漠感或疏離感,并使得更多的人選擇以逃避或厭棄作為解決的辦法,若非“冷眼不旁觀”(對政治不感興趣,甚至覺得政治丑陋不堪),便是自我放逐地“被牽著鼻子走”(成為某些政黨或個人的忠誠支持者)。
作為政治研究者并對人類未來抱持著正面期待,我既不同意民主政治理論是前述一連串問題的所謂“標準答案”,也不奢望光靠一己之力能找到什么具真知灼見的指引。我只希望從更客觀的角度出發,帶領大家(不管有無興趣,這或許都是無法回避的道路)踏上一趟政治的“進化之旅”,幫助大家了解人類為什么會組成社會,以及如何不斷在挫折中學習更好的組織方法,更重要的是,我深切期盼對人類的未來,提供一個稍微另類但或許更具建設性的思考出發點。
最后,且讓我用一小段話來結束卷首的叨叨絮語。
1948年,奧威爾在《一九八四》這本充滿諷刺又處處潛藏真知灼見的反烏托邦小說中,不僅借由“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這一連串虛構口號,將政治場域里的矛盾表露得淋漓盡致,甚至天才洋溢地創造出“雙重思考”概念。他指出,所謂雙重思考的特征是:
知道又不知道;
意識到赤裸裸的真相,卻又說出仔細構筑的謊言;
同時支持兩種相抵的意見,且明知兩者彼此矛盾,卻又兩個都相信;
用邏輯對抗邏輯;
聲稱自己崇尚道德,卻又做出違反道德的事;
相信民主是不可能的事,卻又擔任其守護者;
忘記必須忘記的事,必要時將記憶找回來,接著又迅速忘記。
歷史昭昭在目,類似場景,想必大家應該不會太陌生才對。
最后,雖然在盡量使用非學術性的白話字眼之余,還是免不了要用到些專業用語,在盡量使用更平易近人的語調之外,還是不可免俗地要提些難懂得要命又無聊的理論,在盡量塑造活潑氣氛之余,有時還是得庸人自擾般地掉進讓人枯燥苦惱的邏輯黑洞中;但我還是要告訴各位讀友們:
政治真的很重要!
它真的不是那么難懂!
更絕對與我們的未來休戚相關!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塊兒出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