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 2評論第1章 譯者序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是馬克·吐溫的代表作。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1910),美國著名作家、演說家,本名塞繆爾·朗赫恩·克萊門斯,出生于美國密蘇里州門羅縣的一個律師家庭,當過印刷所學徒、報童、排字工人、水手、淘金工人、記者等。為了紀念在密西西比河上當水手和領航員的那段生活,他在從事寫作后,選用了水手們常喊的一句話——“水深12英尺”(Mark Twain)作為他的筆名。馬克·吐溫的作品多以諷刺、幽默見長,有研究者認為,他既是一個正統(tǒng)的喜劇家,又是一個有喜劇特點的悲觀主義者。他是美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他經(jīng)歷了美國從自由資本主義到帝國主義的發(fā)展過程,其思想和創(chuàng)作也歷經(jīng)從輕快調笑到辛辣諷刺再到悲觀厭世的發(fā)展階段。他的早期創(chuàng)作,如短篇小說《競選州長》(1870)、《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詼諧的筆法嘲笑美國“民主選舉”的荒謬和“民主天堂”的本質。中期作品,如長篇小說《鍍金時代》(1874,與華納合寫)、《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1886)及《傻瓜威爾遜》(1893)等,則以深沉、辛辣的筆調諷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國的投機、拜金狂熱,及暗無天日的社會現(xiàn)實與慘無人道的種族歧視。19世紀末,隨著美國進入帝國主義發(fā)展階段,馬克·吐溫的一些作品,如《赤道環(huán)行記》(1897)、《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1900)、《神秘來客》(1916)等的批判揭露意義也逐漸減弱,而絕望神秘情緒有所顯現(xiàn)。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的寫作開始于馬克·吐溫完成《湯姆·索亞歷險記》后不久。本書講述了少年哈克貝利·費恩歷險的故事。哈克是湯姆·索亞的朋友,本來被好心的華珍太太收養(yǎng),開始過文明的生活。但后來他爸爸回來奪走了他,并且酗酒的爸爸經(jīng)常虐待哈克。哈克忍無可忍,找機會出走。在密蘇里河的一個小島上巧遇華珍小姐家出走的黑奴杰姆,二人決定順流而下。他們遇見各種險情,有一次遇到幾個帶槍的亡命之徒,但是哈克機智地脫離了險境。有一次他們的木筏被汽船撞翻,哈克誤打誤撞被一家人收留,那家人對他特別好,卻因為種族仇殺而被滅門。哈克找到杰姆后再次漂流,卻錯過了該改道順流而上的地點,只得繼續(xù)向下漂流。他們遇到兩個騙子,隨著兩個騙子經(jīng)歷各種冒險,因為看不慣兩個騙子的所作所為而設計營救善良的曼麗·吉恩一家。哈克逃脫后卻又遇上兩個騙子,杰姆被別人抓走,哈克只得上岸試圖營救杰姆。巧合的是抓住杰姆的那家人正是湯姆·索亞的親戚,并且湯姆正趕往他家探親。哈克被誤認作湯姆,真正的湯姆裝作是湯姆的兄弟錫德,湯姆特別喜歡冒險,沒有險情,自己也要創(chuàng)造驚險的機會。二人設計救出了杰姆,湯姆卻受了傷,后來杰姆又被抓回去。最后西洋鏡被拆穿,才知道湯姆早就知道杰姆已經(jīng)在兩個月前因為華珍去世而獲得了自由,這一切都是因為湯姆想歷險而故意隱瞞的。最后他們竟然決定繼續(xù)出逃,歷險到美國最南端的新奧爾良。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達到了馬克·吐溫現(xiàn)實主義藝術技巧的高峰。它不僅是優(yōu)秀的世界兒童驚險小說,而且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曾七次被美國電影界搬上銀幕。
這是一本老少皆宜的書,它真切地反映了兒童充滿童趣的生活。故事取材于作者兒時在故鄉(xiāng)——漢尼拔小鎮(zhèn)上的親身經(jīng)歷及所見所聞,所以令人感覺十分真實有趣,孩子們或許能在書中的人物身上找到與自己相似的地方,而大人們也能在書中體味到一些自己童年時的樂趣。作品通過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杰姆結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僅批判了封建家庭結仇械斗的野蠻,揭露私刑的毫無理性,而且諷刺宗教的虛偽愚昧,譴責蓄奴制的罪惡,并歌頌黑奴的優(yōu)秀品質,宣傳不分種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權利的進步主張。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審視角度自然而獨特,被視為美國文學史上具劃時代意義的現(xiàn)實主義著作。
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曾說過:“整個現(xiàn)代美國文學都起源于馬克·吐溫的著作《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這是我們最優(yōu)秀的一部書,此后還沒有哪本書能和它匹敵。”詩人托·艾略特認為這部小說開創(chuàng)了英美兩國的新文風,是“英語的新發(fā)現(xiàn)”。他還認為哈克的形象是永恒的,可以和奧德修斯、浮士德、唐璜及哈姆雷特相媲美。美國另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福克納也說:“我認為馬克·吐溫是第一位真正的美國作家,我們都是他的后繼人。”
下面就讓我們走進馬克·吐溫為我們創(chuàng)造的充滿童真而又滿載著深刻思考的歷險世界。